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程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为学生构建了自由、广阔、开放、创造性的语文学习平台。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科学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当下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文章以《秋词(其一)》微课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微课程;教学模式
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即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为若干个微课,使之能够适应“云时代”学习的特点,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微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分析、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安排、评价等环节。微课程的形式除视频外,还可以是PPT、音频、文本等。而微课仅是微课程系统的要素之一。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科学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当下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以《秋词(其一)》微课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微课程教学模式。
一、课程分析
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在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学习。所以,课程的分析和重难点的筛选是微课堂实施的根本和基础。教师要先明确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其次,还要考虑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设计适合学生的微课程。另外,教师还要找出教材中可以拓展的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古诗词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提高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习刘禹锡的《秋词(其一)》时,不但要求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为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分三步走。课前:走近诗人刘禹锡,知人论世;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试译本诗,初步感知本诗的语言美和感情基调。课中:师生互动,学生提出学习难点,教师点拨、总结、提升。课后:作业布置,拓展延伸。分解出这些教学知识点后,就可以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制作《秋词(其一)》微课程。
二、微课程《秋词(其一)》的制作
教师既可把微课程应用到语文课堂上,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帮助;还可将资料上传到网络,供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巩固时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笔者建立了一个专题性学习网站,制作《秋词(其一)》系列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再配合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自学。笔者设计了七个栏目。
1. 知人论世:简介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穿插关于作者的小故事视频,增加趣味性。
2. 课文范读:本诗示范朗读微课。
3. 文本赏读:包括词语注释和古诗翻译。
4. 名家点评:名人对刘禹锡《秋词(其一)》的赏析。
5. 比较阅读:比较马致远的《秋思》与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将马致远的“悲”秋与刘禹锡的“颂”秋对比,体味刘禹锡乐观、豪迈的心境。
6. 延伸拓展:意象小知识微课——《意象是诗词的灵魂》。
7. 互动论坛:供师生交流讨论学习疑难问题及分享学习心得等。
学生课前自学阶段,教师在专题网站放栏目1至4供学生自学时使用;栏目5与栏目6是教学重难点,供教师在课堂点拨引导时使用,课后上传到专题网站供学生复习巩固、拓展知识;栏目7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评价提供平台。
三、学习活动安排
(一)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微课程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观看微视频、阅读微讲义、完成微练习、进行微讨论。微讨论的设计一般限制在500或100字符以内。微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设计的学习任务难度要适中。学习任务既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
《秋词(其一)》自主学习任务单:
1. 观看专题网站上刘禹锡的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 观看专题网站上本诗的朗读视频,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本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并用“ ”在课本原文中标出重音,思考为什么这样标注。
3. 诗意地译本诗,要求:一是使用自己的语言;二是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三是语言力求优美。
4. 赏读这首诗的美点,如词语、写作手法、诗人情感、诗歌意境等。
5. 你还有哪些疑问,记录下来,与老师、同学讨论,还可将自己的学习疑难、心得等放到“互动论坛”与大家交流讨论。
(二)学生课前自定义学习
为了解决教学重难点,笔者设计以下学习环节,逐步展开学习过程。
1. 起——趣入网站触经典
学生进入专题网站“知人论世”栏目自学,对诗人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有整体的把握,以便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2. 承——吟咏诗歌感基调,译读诗意悟情感
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是朗读。“课文范读”栏目中的范读微课字正腔圆,感情充沛,学生可模仿范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视频画面秋日风景空旷辽远,背景音乐悠扬美妙,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支点。“文本赏读”栏目设有词语注释、古诗翻译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借助注释翻译古诗,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情感。
3. 转——赏读美点品意境
学生进入“名家点评”栏目,看名人对刘禹锡《秋词(其一)》的赏析,学习其鉴赏方法,从词语、写作手法、诗人情感、诗歌意境方面赏读本诗的美点。
4. 合——互联网上说《秋词(其一)》
学生将学习疑难、心得等放到“互动论坛”与大家交流讨论。论坛供学生快速地发表学习成果,生生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
四、课堂展示、评价,课后拓展 1.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点拨提升
学生课前已通过模仿范读微课有感情地吟咏本诗,课堂可采用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以情入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学生课前已通过微课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课堂上,教师可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上,从语言、表达技巧、诗人情感、诗歌意境等方面赏读本诗的美点。学生可以把自学时赏读的美点在课堂上跟大家交流,还可写下来发布到互动平台上。专题网站上的互动论坛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营造了良好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氛围,师生评、生生评、小组评,调动了各种人力资源来辅导、指点学生的评价活动。对于一些应重点赏读而学生未发现的,教师可提示赏读点让大家交流。学生通过赏读,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借景抒情、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诗人笑对逆境、乐观昂扬的壮志豪情。
2. 答疑解惑
学生把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一起答疑解惑。
3. 拓展延伸
赏读诗歌,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离不开对意象的体味和分析。初一学生对“意象”比较陌生,赏读诗词的意象是教学难点,教师可放映诗词意象小知识微课——《意象是诗词的灵魂》,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意象的概念、作用以及常见的意象。
4.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吟诵《秋词(其一)》并默写。有兴趣的同学可用录音软件录制吟诵作品上传到专题网站。
(2)在专题网站比较阅读马致远的《秋思》与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完成相关练习。
(3)在专题网站观看微课——《意象是诗词的灵魂》,复习意象小知识。
这既体现了基础知识与拓展延伸的不同层次,又体现了语言积累与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能满足各个层面学生对作业的需求。
五、及时评价,优化教学
教师完成《秋词(其一)》教学后,可通过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评价语文微课程教学是否有效。教师还可在专题网站“互动论坛”解答学生的疑惑,并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微课程设计及应用方面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优化,制作出更加符合教学要求与学生需求的微课程。
微课程教学模式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使学生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微课程让语文教师把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培训放在了课前,而将课堂变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展示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微课程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形色文巧妙糅合,把教材上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快乐学习,最终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微课程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主次混淆。语文知识中有些品味性、鉴赏性课程教学仅通过视频教学是很难达到效果的,语文学科中“人文性”的一面也需要教师对文本探究,通过师生对话逐步展示。
微课程为初中语文的教与学提供了更廣阔的空间,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尚未成熟,需要探索更多的理论和技术来作为支撑,以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微课程下的山区中学合作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K112)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微课程;教学模式
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即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为若干个微课,使之能够适应“云时代”学习的特点,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微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分析、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安排、评价等环节。微课程的形式除视频外,还可以是PPT、音频、文本等。而微课仅是微课程系统的要素之一。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科学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当下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以《秋词(其一)》微课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微课程教学模式。
一、课程分析
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在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学习。所以,课程的分析和重难点的筛选是微课堂实施的根本和基础。教师要先明确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其次,还要考虑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设计适合学生的微课程。另外,教师还要找出教材中可以拓展的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古诗词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提高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习刘禹锡的《秋词(其一)》时,不但要求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为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分三步走。课前:走近诗人刘禹锡,知人论世;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试译本诗,初步感知本诗的语言美和感情基调。课中:师生互动,学生提出学习难点,教师点拨、总结、提升。课后:作业布置,拓展延伸。分解出这些教学知识点后,就可以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制作《秋词(其一)》微课程。
二、微课程《秋词(其一)》的制作
教师既可把微课程应用到语文课堂上,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帮助;还可将资料上传到网络,供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巩固时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笔者建立了一个专题性学习网站,制作《秋词(其一)》系列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再配合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自学。笔者设计了七个栏目。
1. 知人论世:简介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穿插关于作者的小故事视频,增加趣味性。
2. 课文范读:本诗示范朗读微课。
3. 文本赏读:包括词语注释和古诗翻译。
4. 名家点评:名人对刘禹锡《秋词(其一)》的赏析。
5. 比较阅读:比较马致远的《秋思》与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将马致远的“悲”秋与刘禹锡的“颂”秋对比,体味刘禹锡乐观、豪迈的心境。
6. 延伸拓展:意象小知识微课——《意象是诗词的灵魂》。
7. 互动论坛:供师生交流讨论学习疑难问题及分享学习心得等。
学生课前自学阶段,教师在专题网站放栏目1至4供学生自学时使用;栏目5与栏目6是教学重难点,供教师在课堂点拨引导时使用,课后上传到专题网站供学生复习巩固、拓展知识;栏目7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评价提供平台。
三、学习活动安排
(一)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微课程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观看微视频、阅读微讲义、完成微练习、进行微讨论。微讨论的设计一般限制在500或100字符以内。微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设计的学习任务难度要适中。学习任务既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
《秋词(其一)》自主学习任务单:
1. 观看专题网站上刘禹锡的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 观看专题网站上本诗的朗读视频,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本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并用“ ”在课本原文中标出重音,思考为什么这样标注。
3. 诗意地译本诗,要求:一是使用自己的语言;二是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三是语言力求优美。
4. 赏读这首诗的美点,如词语、写作手法、诗人情感、诗歌意境等。
5. 你还有哪些疑问,记录下来,与老师、同学讨论,还可将自己的学习疑难、心得等放到“互动论坛”与大家交流讨论。
(二)学生课前自定义学习
为了解决教学重难点,笔者设计以下学习环节,逐步展开学习过程。
1. 起——趣入网站触经典
学生进入专题网站“知人论世”栏目自学,对诗人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有整体的把握,以便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2. 承——吟咏诗歌感基调,译读诗意悟情感
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是朗读。“课文范读”栏目中的范读微课字正腔圆,感情充沛,学生可模仿范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视频画面秋日风景空旷辽远,背景音乐悠扬美妙,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支点。“文本赏读”栏目设有词语注释、古诗翻译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借助注释翻译古诗,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情感。
3. 转——赏读美点品意境
学生进入“名家点评”栏目,看名人对刘禹锡《秋词(其一)》的赏析,学习其鉴赏方法,从词语、写作手法、诗人情感、诗歌意境方面赏读本诗的美点。
4. 合——互联网上说《秋词(其一)》
学生将学习疑难、心得等放到“互动论坛”与大家交流讨论。论坛供学生快速地发表学习成果,生生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
四、课堂展示、评价,课后拓展 1.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点拨提升
学生课前已通过模仿范读微课有感情地吟咏本诗,课堂可采用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以情入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学生课前已通过微课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课堂上,教师可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上,从语言、表达技巧、诗人情感、诗歌意境等方面赏读本诗的美点。学生可以把自学时赏读的美点在课堂上跟大家交流,还可写下来发布到互动平台上。专题网站上的互动论坛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营造了良好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氛围,师生评、生生评、小组评,调动了各种人力资源来辅导、指点学生的评价活动。对于一些应重点赏读而学生未发现的,教师可提示赏读点让大家交流。学生通过赏读,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借景抒情、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诗人笑对逆境、乐观昂扬的壮志豪情。
2. 答疑解惑
学生把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一起答疑解惑。
3. 拓展延伸
赏读诗歌,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离不开对意象的体味和分析。初一学生对“意象”比较陌生,赏读诗词的意象是教学难点,教师可放映诗词意象小知识微课——《意象是诗词的灵魂》,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意象的概念、作用以及常见的意象。
4.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吟诵《秋词(其一)》并默写。有兴趣的同学可用录音软件录制吟诵作品上传到专题网站。
(2)在专题网站比较阅读马致远的《秋思》与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完成相关练习。
(3)在专题网站观看微课——《意象是诗词的灵魂》,复习意象小知识。
这既体现了基础知识与拓展延伸的不同层次,又体现了语言积累与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能满足各个层面学生对作业的需求。
五、及时评价,优化教学
教师完成《秋词(其一)》教学后,可通过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评价语文微课程教学是否有效。教师还可在专题网站“互动论坛”解答学生的疑惑,并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微课程设计及应用方面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优化,制作出更加符合教学要求与学生需求的微课程。
微课程教学模式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使学生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微课程让语文教师把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培训放在了课前,而将课堂变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展示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微课程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形色文巧妙糅合,把教材上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快乐学习,最终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微课程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主次混淆。语文知识中有些品味性、鉴赏性课程教学仅通过视频教学是很难达到效果的,语文学科中“人文性”的一面也需要教师对文本探究,通过师生对话逐步展示。
微课程为初中语文的教与学提供了更廣阔的空间,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尚未成熟,需要探索更多的理论和技术来作为支撑,以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微课程下的山区中学合作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K1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