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高素质生力军,但是,据统计,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人数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05年以来,我国政府为大学生就业也制定出来许多的政策,但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旧的观念或者其他遗留问题与现实产生了一些冲突,使得大学生就业政策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并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更多的对策,作出调整。
一、社会转型期的冲突与就业政策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的时期,当人们还沉浸在旧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时候,现代的生活方式猛烈的突袭而来。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正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着工业的,城镇的现代社会转变;第二,经济体制方面,正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二者的转变也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价值观等等的转变,在转变中,存在着许多新与旧的冲突,对大学生就业的系统工程也有着影响。
1.观念上的冲突。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传统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深远,在如今社会转型时期,对于大学生就业的传统观念与新的就业观念并存,并产生冲突,其中,传统的观念包括读书做官,要有正式稳定的工作,家长望子成龙,学生光宗耀祖的思想等等,并且在大学扩招的今天,有些地区有些人依然认为大学生是很了不起的,一定要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一定要做官,这也是造成“公务员热”的一大原因。然而,在考公务员比例达到几百比一,甚至几千比一的时候,一些大学生依然坚持几年不就业也要考上公务员。再有,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与大学生就业政策中的“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艰苦的地方去”的思想产生了冲突。
总的来说,在教育也急剧转型的今天,大学教育的普及化让他们还来不及接受,一些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大学生稀有的年代,所以,传统的观念与大学生就业的现实产生了冲突,也于大学生就业政策产生了冲突。
2.社会需求的冲突。大学生就业受一定时期经济状况,经济结构及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状况,经济结构及劳动力的供给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更是凸显出来了。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需要下降。据测算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导致我国2009非农就业人数分别减少1332万。再加上,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在近几年激增。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不足,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生需求不足,大学生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重要原因。
3.立法的冲突。大在转型时期,我国已差不多完成了从人治国家向法制国家的转型。但是,从我国的就业促进法律体系来看,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明确规范基本法律,促进大学生就业立法尚为空白。《就业促进法》虽然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因它未对大学毕业生这一庞大的就业群体作出特别规定,因此,大学被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监督机制缺乏,难以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4.制度的沖突。严格的户籍制度一直以来对大学生就业、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造成巨大影响。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户籍制度的缺陷,但一直以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户籍制度的不合理限制。虽然也有着人才流动的相关政策的调节,但都是向基层向西部地区的调节;虽然一些地方会出台一些准入制度,但相对于庞大的就业大军来说还是九牛一毛。因此,不从根本上改变户籍制度,就无法扫清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因户籍制度产生的障碍。
二、对就业政策的思考
在高校扩招与社会转型时期的冲突之下,如今大学生就业政策都是零散的一些安抚政策,缺乏统一完整的政策规划,缺乏提前预防问题的机制,我认为,大学生就业政策应该针对引起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制定:
1.转变观念,完善教学制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不能用老的眼光看待新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情况下,提高全民素质,大学生扩招是必然的,所以,大学生以不再是以前年代的那种“稀缺资源”。政府不能光制定就业政策促进就业,还应该加大宣传,转变人们的观念,让高校毕业生们先就业,再择业,而不是一直要等到理想的工作才就业,让“公务员热”这种畸形的产物消失。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2.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教育投入。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就业问题最终需要通过工作岗位的创造而得以解决。美国在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在创业教育领域,中国的高校甚至还没有开始。因此,创业障碍和限制的消除以及创业激励的促进对工作岗位的持续创造至关重要。
3.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政府、大学和用人单位三方合作机制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善。在这方面,我认为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也应该联网,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平等、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决策,让他们能够将职业规划战略融入终生规划之中;实施全程指导,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后几年内始终进行。
参考文献:
[1]刘金雄.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作者简介:李放(1988.6-),男,四川资阳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社会转型期的冲突与就业政策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的时期,当人们还沉浸在旧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时候,现代的生活方式猛烈的突袭而来。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正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着工业的,城镇的现代社会转变;第二,经济体制方面,正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二者的转变也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价值观等等的转变,在转变中,存在着许多新与旧的冲突,对大学生就业的系统工程也有着影响。
1.观念上的冲突。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传统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深远,在如今社会转型时期,对于大学生就业的传统观念与新的就业观念并存,并产生冲突,其中,传统的观念包括读书做官,要有正式稳定的工作,家长望子成龙,学生光宗耀祖的思想等等,并且在大学扩招的今天,有些地区有些人依然认为大学生是很了不起的,一定要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一定要做官,这也是造成“公务员热”的一大原因。然而,在考公务员比例达到几百比一,甚至几千比一的时候,一些大学生依然坚持几年不就业也要考上公务员。再有,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与大学生就业政策中的“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艰苦的地方去”的思想产生了冲突。
总的来说,在教育也急剧转型的今天,大学教育的普及化让他们还来不及接受,一些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大学生稀有的年代,所以,传统的观念与大学生就业的现实产生了冲突,也于大学生就业政策产生了冲突。
2.社会需求的冲突。大学生就业受一定时期经济状况,经济结构及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状况,经济结构及劳动力的供给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更是凸显出来了。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需要下降。据测算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导致我国2009非农就业人数分别减少1332万。再加上,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在近几年激增。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不足,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生需求不足,大学生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重要原因。
3.立法的冲突。大在转型时期,我国已差不多完成了从人治国家向法制国家的转型。但是,从我国的就业促进法律体系来看,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明确规范基本法律,促进大学生就业立法尚为空白。《就业促进法》虽然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因它未对大学毕业生这一庞大的就业群体作出特别规定,因此,大学被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监督机制缺乏,难以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4.制度的沖突。严格的户籍制度一直以来对大学生就业、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造成巨大影响。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户籍制度的缺陷,但一直以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户籍制度的不合理限制。虽然也有着人才流动的相关政策的调节,但都是向基层向西部地区的调节;虽然一些地方会出台一些准入制度,但相对于庞大的就业大军来说还是九牛一毛。因此,不从根本上改变户籍制度,就无法扫清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因户籍制度产生的障碍。
二、对就业政策的思考
在高校扩招与社会转型时期的冲突之下,如今大学生就业政策都是零散的一些安抚政策,缺乏统一完整的政策规划,缺乏提前预防问题的机制,我认为,大学生就业政策应该针对引起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制定:
1.转变观念,完善教学制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不能用老的眼光看待新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情况下,提高全民素质,大学生扩招是必然的,所以,大学生以不再是以前年代的那种“稀缺资源”。政府不能光制定就业政策促进就业,还应该加大宣传,转变人们的观念,让高校毕业生们先就业,再择业,而不是一直要等到理想的工作才就业,让“公务员热”这种畸形的产物消失。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2.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教育投入。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就业问题最终需要通过工作岗位的创造而得以解决。美国在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在创业教育领域,中国的高校甚至还没有开始。因此,创业障碍和限制的消除以及创业激励的促进对工作岗位的持续创造至关重要。
3.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政府、大学和用人单位三方合作机制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善。在这方面,我认为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也应该联网,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平等、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决策,让他们能够将职业规划战略融入终生规划之中;实施全程指导,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后几年内始终进行。
参考文献:
[1]刘金雄.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作者简介:李放(1988.6-),男,四川资阳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