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学科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重要使命。小学是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开端,是儿童的思想启蒙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学生求知欲最强、记忆力快速提升的阶段,在此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尤为关键。对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如何、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传统文化的学习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传承教学
一、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张伤年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认为“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华民族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在这绵长的五千年间,先人们在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文化与经验,有些传统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属于糟粕性的东西,应将其摒弃,而有些传统文化凝結着祖先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下去,如四书五经等一些经典著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根
庞朴先生在专著《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提出“传统给现代化准备了基地,现代化的速度与高度,无不这样那样依赖于传统的成就。从这个角度来看,又可以说传统是现代化的助力,是财富。”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导言中说道:“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单从学术研究的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地重视传统,正确地对待传统。”由此可见,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根源,唯有抓住了根源,才谈得上好的教育。
(二)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小学语文课程是这项复杂工程的基石。语文是基础性学科,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工具性是指语文表达思想、开发思维、学习知识的功能,人文性是指语文陶冶审美情操、培养人文关怀、具有引领价值理想的功能,语文的这两个特性也决定了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必然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曾有学者针对小学生如何看待传统文化问题进行调研,结果发现57%的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62%的学生不喜欢背诵古诗文,仅32%的学生在学校或校外接受传统文化艺术如国画、书法、民族乐器的专业训练,62%的学生更喜欢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仅有24%的学生喜欢阅读中国传统名著。该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多学校都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但不少都只是流于形式,这导致教师在教学上懈怠,故教学质量不高,缺乏趣味性,学生不仅不愿意学,对传统文化更是提不起兴趣。因而从学校的层面上真正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尤为重要。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传统文化的学习
(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笔者认为,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就要在正确的时间向学生呈现他们感兴趣且能够接受的知识。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虽然具有明显的逻辑性,但还是缺乏抽象性,思维活动仍然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具有现实的意义且生动活泼,如在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三字经的教学时,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教学方式,辅以适量生动形象的动画,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帮助他们学以致用。
维果斯基也曾提出过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达到的水平,一种是经过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他提倡在进行教学时,学习的内容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便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教学要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内,不能超出学生现有的理解、接受水平,切不可机械地进行记忆,这不仅仅学习效果不佳,更会降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真正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很多学校都专门开设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展了不少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主题的活动,如经典诵读、绘制传统节日的手抄报等,但由于没有持续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最终不少课程、活动都只是流于形式,活动一过便无人问津,看上去繁花似锦,然而学生并没有领悟到那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真正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设置持续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各项课程、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要进行后续的追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收获情况。
参考文献:
[1]朱明.朱明中国流艺术展作品集[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2014.
[2]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传承教学
一、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张伤年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认为“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华民族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在这绵长的五千年间,先人们在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文化与经验,有些传统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属于糟粕性的东西,应将其摒弃,而有些传统文化凝結着祖先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下去,如四书五经等一些经典著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根
庞朴先生在专著《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提出“传统给现代化准备了基地,现代化的速度与高度,无不这样那样依赖于传统的成就。从这个角度来看,又可以说传统是现代化的助力,是财富。”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导言中说道:“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单从学术研究的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地重视传统,正确地对待传统。”由此可见,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根源,唯有抓住了根源,才谈得上好的教育。
(二)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小学语文课程是这项复杂工程的基石。语文是基础性学科,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工具性是指语文表达思想、开发思维、学习知识的功能,人文性是指语文陶冶审美情操、培养人文关怀、具有引领价值理想的功能,语文的这两个特性也决定了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必然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曾有学者针对小学生如何看待传统文化问题进行调研,结果发现57%的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62%的学生不喜欢背诵古诗文,仅32%的学生在学校或校外接受传统文化艺术如国画、书法、民族乐器的专业训练,62%的学生更喜欢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仅有24%的学生喜欢阅读中国传统名著。该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多学校都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但不少都只是流于形式,这导致教师在教学上懈怠,故教学质量不高,缺乏趣味性,学生不仅不愿意学,对传统文化更是提不起兴趣。因而从学校的层面上真正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尤为重要。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传统文化的学习
(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笔者认为,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就要在正确的时间向学生呈现他们感兴趣且能够接受的知识。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虽然具有明显的逻辑性,但还是缺乏抽象性,思维活动仍然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具有现实的意义且生动活泼,如在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三字经的教学时,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教学方式,辅以适量生动形象的动画,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帮助他们学以致用。
维果斯基也曾提出过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达到的水平,一种是经过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他提倡在进行教学时,学习的内容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便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教学要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内,不能超出学生现有的理解、接受水平,切不可机械地进行记忆,这不仅仅学习效果不佳,更会降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真正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很多学校都专门开设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展了不少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主题的活动,如经典诵读、绘制传统节日的手抄报等,但由于没有持续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最终不少课程、活动都只是流于形式,活动一过便无人问津,看上去繁花似锦,然而学生并没有领悟到那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真正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设置持续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各项课程、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要进行后续的追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收获情况。
参考文献:
[1]朱明.朱明中国流艺术展作品集[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2014.
[2]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