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景观的陌生感及碎片化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ru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诗《人行天桥》首先是对以天桥为中心的现代城市景观的集中展示,诗人运用复杂的多声部调来展现空间景观,其中隐喻着现代城市的陌生感及碎片化。同时,诗歌在展示城市景观的过程中,伴随而生的是对遮蔽的乡村与错置的历史的叙写。《人行天桥》集中表达了当下人们巨大的心理隐症,为普遍人文关怀的建构设置了门槛。
  关键词:城市景观 郑小琼 人行天桥
  长诗《人行天桥》首先是对以天桥为中心的现代城市景观的集中展示,诗人运用复杂的多声部调来完成对城市空间景观的再现,透露出城市景观所隐喻的现代城市陌生感及城市符号书写中的碎片化的二元文化维度。
  一、欲望、孤独再现中的陌生感
  《人行天桥》最初以抨击社会、嘲讽世态的现实表达而闻名于网络,诗人郑小琼在金斯伯格式的疼痛呐喊声中真实再现了诸多城市符号、生存细节,以此直抵人的欲望与孤独的空间结构,并在重构城市空间的过程中引发了人们对病态社会现实的群体性失望与愤懑。学者黄永健试图以自身独有的方式将郑小琼此类的诗命名,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诗歌写作的高度:“其(郑小琼)疼痛的嚎叫及其具有突破性质的诗体话语方式一扫诗坛颓风陋习,以其生活化、细节化、典型化的情感和情绪连接着当下中国人的集体经验或准集体经验,本能地抗拒着市场化时代的理性宰割,成为中国当下生存境遇中人的感性与理性对话性‘狂欢’的一种‘铁证’。”郑小琼赋予这种“狂欢”以诡辩的色彩,并使其游离于主流评介之外,从而营构出特有的群体陌生感。
  欲望化书写是诗人在营造陌生感时采用的笔法。《人行天桥》中直接以“欲望”入词的有13处,如“反腐的公仆和商人……发泄他们的欲望”“欲望的男人们正把女人们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向市场”“握手的部长们……开始欲望的角斗”等,其中既有着“公仆和商人”的性欲、“男人们”的物欲,又有着“部长们”对权力的欲望,如此多样的欲望正代表了现代城市的基本符号,并且这些符号都建构在现代都市的空间景观中,由此强调了“欲望”产生的根源。“欲望”是郑小琼在创作《人行天桥》时找到的写作“原点”,学者丁纯洞察到此“原点”的独特作用:“郑小琼的写作为‘诗歌写作’,她的特点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了一个写作的‘原点’,这个‘原点’又射出光芒来,形成诗歌的力量。”郑小琼在写作中除了直接展示“欲望”词语,还有着对“欲望”的整体书写,《人行天桥》中的整座城市已经陷入“欲望的大海”而无法自拔,而诗人似乎也并不想让城市从“欲望”中痛快地抽离。诗人指出了当下时代中人们面对欲望时的所作所为:“在这个年代人们都忙碌着去夜来香美容院用680元除去时间刻下的皱纹,去阴暗的巷道吊挂的红灯下花50元减去性欲,在时代的乳房垫上塑胶……”如此讹谬无端的行为在人类文明建立之初是无法想象的。同时,郑小琼在诗的末尾指明了“欲望的人行天桥”的地理坐标,以此透视出城市背后隐藏的欲望史,以便更好地构筑现代城市极端的陌生感体验。
  陌生感的营造还离不开诗中对群体孤独内心的揭示。可以说,“孤独”是诗人在写作《人行天桥》时的第二个“原点”,同时也代指了城市景观。孤独并非在人类伊始就存在,它是在城市的发展中诞生,其程度随着城市的深入发展而逐渐加深。诗中直接以“孤独”为词之处并不多,如“在庭院深深中那几个孤独的拍桌者将右手掌骨震裂了”“圣洁的礼拜四旷世的孤独让我耿耿于怀”,作为实体的“孤独”的拍桌者与作为虚构的旷世的“孤独”在诗中并存,但“孤独”情绪同时贯穿了整首诗的写作。面对城市的孤独,人们“应尽快地对新事物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由此便极易产生由隔离而导致的陌生感。《人行天桥》中的以“广告牌霓虹灯巨幅字幕”为代表的“物”与以“微笑的明星乞丐商贩子流浪汉一个不合法的走鬼三个证件贩子”为代表的“人”同处于人行天桥上,诗人将城市中的“物”与“人”凝滞于特定的平面化地理空间中,二者都是现世存在中的孤独个体,由此便挤压与扭曲了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厚重感,郑小琼借此来形象地表达出对现代化进程中由“物的异化”“人的物化”而组合、拼接成的城市景观的自我体认。
  郑小琼在《人行天桥》中不停发出关于城市想象空间的叩问:“青铜和铁质的犁铧日益生锈的城市,人行天桥上哪一个又将成为它的制高点?我们伟大的建筑又将成为谁的垃圾让后人爆炸了?面对想象力贫乏的城市它是一场辉煌的梦境还是一个给后代留下的囚笼?又一处明清木质建筑被拆倒了,请问明天谁来拆我们留下的一切?”诗人并未给出合理的解释,然而这些答案又是不言自明的,即城市欲望的膨胀带来的文化想象的孤独与陌生感的不断深化。
  二、城市符号书写中的碎片化
  《人行天桥》在展示城市景观过程中做了碎片化处理,诗人将完整的城市分割成零散的点状结构,同时还将这些碎片以无序的方式组装在一起,在多维的空间结构中营造出强烈的陌生化氛围。在诗句“斑马线。红灯。工厂。写字楼。证券交易。海关大厦。电话亭……咖啡因。红头文件。经理人。法律。地铁。”“躁动的人海。假证件。香口胶。安全套。烟蒂。救护车。……飞机场。迪斯高。栎木吧台。商业沙龙。HI族。电视新闻”中,郑小琼将诗中涉及的“人”与“物”全部用句号隔开,从而在多层意蕴的再现中彰显出了个体存在的独立性。诗中的现代城市存在于点状分布的各部分之中,但各部分相加则小于整体架构的空间,或者说这些散布于城市四周的“点”本身并无相互的关联性,它们根本无法以散点式的姿态进行并列相加。
  《人行天桥》描述的是现代城市,其中的时间与空间被压缩,城市中存在着的物因挤压而失去了自我主体性,人处于极端的异化状态,正如卡夫卡《变形记》中的被异化成甲虫的格里高利,人的肉体与精神皆被蒙上荒诞色彩,最终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诗中失去主体性的人游离于斑马线、工厂、写字楼、地铁、飞机场等现代城市符号中,同时他们的精神也都禁锢在飞机场、迪斯高、栎木吧台、商业沙龙、电视新闻等现代城市空间中。在福柯看来,生存在城市中的人都规训于物化城市的统治之下。由此可见,《人行天桥》中的城市景观处于多元冲突的并置中,其中包括了都市文明与乡村传统、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官方与民间、富裕与贫穷、集体与个体等矛盾冲突,并且现代城市中的冲突会随着时间推移、城市的发展而愈加明显。   诗人郑小琼在处理城市经验时采用碎片化方式,旨在通过复杂多样的冲突展示来获取更多的象征资本,在沉默中汲取更多爆发的力量,以此来凸显诗歌抨击社会的现实意义。同时,碎片化的采用使得诗人在展示城市景观时更准确地达到“间离”效果,使其能够顺利地跳出城市的地平线,在叙述中坚持“旁观者”的视角,从而能以更加清醒的姿态来审视荒诞腐败的社会现实,而非被城市繁杂多样的社会现实所蒙蔽与禁锢。碎片化符号的集中展示表达了诗人“城市边缘化”的尴尬处境,这也同时有助于诗人将贫苦、怯懦的内心融于“人行天桥”这一城市角落中,将城市生活的疼痛以独特的讲述方式诉诸于外。学者陈斯拉认识到郑小琼诗歌是“疼痛”的表白,他指出:“他们尴尬地处于城市边缘,城市的排斥和乡村的胆怯导致他们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焦虑,因此他们的内心是贫困的、匮乏的和软弱的,并且经常处于苦难和伤痛之中。”在他看来,城市的“边缘人”都有着身份与精神的双重焦虑,并且这种焦虑始终处在回环往复的状态,无法从根源上找到解决的办法,因此,无边的苦难与伤痛便集结于这些人的贫困、软弱的内心当中。
  三、结语
  如郑小琼所言:“我不断地试图用文字把打工生活的感受写出来/它的尖锐总是那样的明亮/像烧灼着的铁一样/不断地烧烤着肉体和灵魂。”作为打工者的代言人,郑小琼试图在诗歌中铺展工业化的种种欲望,艰难维护个体微弱的尊严,抨击现实的肮脏与混乱。在与姜广平的对话中,郑小琼提及《人行天桥》,将“桥”作为社会转型的隐喻,在此精神与灵魂,宗教与传统,此岸与彼岸被桥联结起来。在对城市景观的审视中,作者置身于人行天桥这一特定坐标,展现当代城市景观中的陌生感及碎片化,书写城市的欲望与孤独,以词语的罗列分割语言的前后关联。价值观的转变、精神的无根与失落带来的疼痛感始终贯穿于郑小琼的诗歌中,“田园乡村”到“工业城市”的巨大转变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主题之一。《人行天桥》即是郑小琼在其自身卑微经验之上的对现代城市景观的深刻诠释。
  参考文献:
  [1] 范云晶.抵达:从生存之痛到生命之痛——郑小琼诗歌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4).
  [2] 韩振江.两个经典隐喻的当代重述与创设——郑小琼诗歌中的两个维度[J].南方文坛,2011(1).
  [3] 陈斯拉.郑小琼诗歌:疼与痛的表白[J].文艺争鸣,2008(6).
  [4] 余.“疼痛”的象征与越界——论郑小琼诗歌[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1).
  [5] 王立.被碾压着的底层之痛——郑小琼打工诗歌论[J].当代文坛,2015(2).
  [6] 刘旭.在生存中写作:从“底层文学”到“打工文学”[J].文艺争鸣,2010(23).
  作 者:安忆萱,辽宁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金黄的稻束》等郑敏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兼顾诗作的画面感和精神意蕴,致力于探索汉语诗歌表现视觉形象的可能性,拓宽了新诗的艺术途径,其对现代汉语审美功能与诗意价值的开掘,也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郑敏 《金黄的稻束》 现代汉语诗歌 视觉化审美  20世纪40年代初,诗人郑敏尚在西南联大求学,即以自己独具一格的作品在诗坛崭露头角,“九叶诗派”同人袁可嘉对她早年诗作的评价颇为中肯:“从
期刊
摘 要:魔幻色彩是莫言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神秘主义的世界观是其小说的魔幻底色,小说中各种神秘、诡异的魔幻故事就是在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世界观中展开的,而象征、荒诞等艺术手法的表达则大大丰富了“魔幻色彩”的内在意蕴,并使其在精神上与现实主义相通,傻子、儿童等独特视角的运用也为小说各种魔幻故事的发生找到合理解释,但莫言小说的魔幻色彩从写作视角观察,其实只是历史的外套与现实的迷彩,其终极旨归仍在于历史与
期刊
摘 要:怀古情结虽然在《徒然草》全文中所占的分量不多,但与兼好的无常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徒然草》流露怀古之思的章节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厌倦当代、读古书以及珍惜旧物三大类,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吉田兼好的身世、佛教无常观的影响和个人文学素养,笔者认为怀古情结既是兼好心中今昔对比的矛盾冲突的体现,又是给予兼好精神慰藉的良药。  关键词:吉田兼好 徒然草 怀古 无常观 佛教  《徒然草》作为日本中世随笔文学“双
期刊
摘 要:美国作家丹尼尔·华莱士所作《大鱼》运用想象、幻想、虚构等方式构建起奇幻华丽的“大鱼世界”。小说文本纪实与虚构交错,但其纪实并非生活真实,虚构也不是完全脱离现实形象的虚构,而是二者的结合。在传记的框架中,通过故事、笑话与现实生活片段来表现出艺术真实的特征。它以浪漫象征的方式呈现出假定的真实情节,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体验与人文关怀。  关键词:《大鱼》 艺术真实 现实意义  《大鱼》是美国作
期刊
摘 要:2004年由侯咏执导的电影《茉莉花开》上映,该影片改编自苏童小说《妇女生活》,是一部典型的女性题材影片。影片通过讲述一家三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女性的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女性意识。本文通过对影片中人物和故事的深入分析,来阐释不同时期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以及女性意识给中国女性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带来的
期刊
摘 要:西方传统艺术思想通常将“美”和“善”结合起来,从而忽略了“美”也会带来“恶”的因素。然而波德莱尔认为“美”是客观的,本身不具有“善与恶”,却具有相关“善与恶”的两重性。这种美学观在当时颇具独创性,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波德莱尔的两首诗《美》和《献给美的颂歌》来阐释其美学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波德莱尔 《恶之花》 美与善 美与恶  康德把人的心理能力分为知、情、意
期刊
摘 要: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处女作《我是猫》以其诙谐幽默的措辞和寓意深刻的内涵而备受文学评论家瞩目。本文着眼于作品中极不起眼的小人物,即主要人物家里雇用的女佣。通过对作品中呈现出的女佣的形象,分析其当时的社会职能及地位,且结合史实分析当时女佣普遍的社会背景。因作者在作品中刻画了女佣形象,并无意设定成严格的讽刺对象,故本文选取作品中出现的三位女佣,对了解当时女佣这一职业有一定的说服力。  关
期刊
摘 要:唐诗中,有一个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汉字——“绕”,它在诗歌的表现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绕”字既是诗歌柔情的表现,又是诗人复杂心境的反映,同时也是诗人坚忍不拔、勇于斗争的性格的写照,是“柔”“杂”与“韧”的统一。在唐诗中,诗人们不仅用“绕”字展现着柔美、繁杂,同时用一个又一个“绕”字,拼合成一颗又一颗明朗而又矛盾的心灵。  关键词:唐诗 绕 柔 杂 韧  据《全唐诗》,现存唐诗中有很多作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维特根斯坦不可说理论与文学创作、文学解读之间的互动出发,分析不可说理论对文学创作与解读的启示,阐释文学如何冲撞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由言说可说之物达到不可说之物,说明不可说作为一种叙事手法,使读者参与组合意义链条,实现文本意义开放性阐发。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不可说 文学  一、引言  “不可说”是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观点。他开篇指出“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
期刊
摘 要:韵是诗歌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韵脚字的和谐,一直是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审美追求。诗歌的用韵,作为一种具有声韵美的形式,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韵脚字的发音特征都对诗歌情感表达起到了或多或少的配合作用。其中,李商隐的许多律诗就是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关键词:韵脚字 情感 义山 律诗  一、韵及韵脚字的表现功能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作为正统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