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毕加索,20世纪西方创立立体派的画家,天赋异禀,终身热衷于自我创新,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关键词】毕加索;创新性;独特个性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他出生于马拉加(Malaga),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父亲是个美术教師,本人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约翰伯格在前言中开宗明义的讲道:“绘画是这样一种艺术,它提醒我们时间与可见物乃成对地一并产生。产生的所在是人的心灵—它将诸般事件纳入时间的序列,将种种表象合为所见的世界。随着这种时间与可见物的产生,一种在场与缺席之间的对话由是展开。我们全都实践这种对话。”绘画既是产生于具体时间作者对他所处世界的表现,我们欣赏的作品发生在我们缺席时的那个场合。绘画是由心灵产生的,人心灵里的世界是由种种表象合成,而绘画,是一种提醒我们时间与可见物的艺术。可见与所见的差异,不在场的事实,注定我们的缺席不能得到完整的弥补。
西方绘画自马奈开始,创作挣脱了逢迎观众的枷锁,自此后画家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进行自由创作,更多的画家只为自己对绘画的热爱而作画。在绘画史上,这是一次很大的飞跃,绘画越来越走向自觉,画家个人的想法越来越被强调。因此,印象派产生了,19世纪作为中流砥柱的几位大师——塞尚、梵高、高更等对20世纪的画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塞尚开始在画面上记录当他轻微改变视点时所看到的种种差异,一棵树变成好几棵树可能的”,而库尔贝,他相信所有事物都是可以用手去触摸感受的,“库尔贝虽然还是用颜料在画布上画画,却企图突破这种成规以发现等同于所描画的物质对象的物理感觉。”伟大的前人的影响力就如同阳光下的影子,不积极寻找出路的后来者在影子下永远看不到阳光。从学院派皮光肉滑,妩媚多姿的美人肖像突变到又老又丑,颜色生涩,笔触粗犷可见的梵高的《吃土豆的人》,毕加索之前的,追随印象派的粉丝们沉浸于这样伟大的发现下不能自拔,大家都为绘画发生的这样的进步喝彩。毕加索从西班牙来到巴黎,作为新人他需要尽快立足成名。这个天才,对19世纪印象派大师画作的精髓吸收得比任何人都好,从塞尚的看待自然的辩证法和库尔贝的唯物主义观,毕加索发现了新的表达方式——“妥善解决形体,一种提供被看见的保证的解决方法”。毕加索并不认为视觉的真实是本有的,必然的。相反,他总注意到,任何他所看到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形式,在可见的形式背后存有非常多其他的遗漏的明显的可能性。谁在选择或遗漏?不是艺术家,也不是寻求视觉形式的呈现。毕加索在呈现这种“可见”的形式前,总不断探索其他可能性。他对创造的强烈欲求源自这种根本的信念:基本上,可见的形式是独断的。每个人对于可见的见解由自己决定。
以《自画像》为例,五官的线条画在脸上清晰可见,少量的未完成的阴影表现,人物造型力求准确却还未经雕琢的,刚找到大致形态的样子,突出画面的平面性。“毕加索并不认为视觉的真实是本有的,必然的。相反,他总注意到,任何他所看到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形式,在可见的形式背后存有非常多其他的遗漏的明显的可能性。”他力图用纯真之眼还原作画时的现场,弥补不在场的遗憾和减少可见与所见的差异。从1907年到1914年期间,毕加索带领立体派成员进行着这样的革新,并且它不仅仅是对艺术风格的变革,更改变了绘画图像与真实事物间的关系特质,通过这样的方式,人居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地位。立体派的绘画中有多种绘画方式与前人不同:(一)题材的选择上,立体派取自现代都市日常生活的事物,咖啡厅的桌子、廉价的椅子、咖啡杯等凡俗性的东西,画家们似乎想歌颂这些以前从未艺术认可的价值——制造物的价值;(二)材料的应用,作画的材料不再限于油画布和笔,他们利用模板来绘写文字及数字,他们在画面上糊贴纸张、油布等,艺术家有应用任何手法作画的权利;(三)观看方式,继承塞尚多视点的观看方法,不过将它更加彻底化,他们发现了把所有的形式类同化的方法。他们先把所有的形式简化成立方体、圆柱的结合,然后演变成界线清楚的截面及平面。这种简化的目的是企图在视觉艺术中建构对真实的最复杂的观点。
作为一个天才式人物,毕加索的学习能力异于常人,他快速的学会新的技巧——石版画、陶艺、电焊等,学会后积极推翻、否定它的法则。在他之前,从未有画家像他一样强调艺术家的作用,“重要的不在艺术家做什么,而在他是什么。”他的创作一直都充满生机,毕加索迷恋于创造并且从未停止过,所以他永远年轻。
敢于从集体盲从中走出来,从唯物主义辩证观点出发,探索艺术与实践的关系。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不仅体现的是他身为画家对艺术的追求,还体现了作为文人对于真理的执着。毕加索的天纵才华注定已有的东西不能使他得到满足,他必须继续向前探索,并且这样的探索贯穿了他整个生命。凡人会轻而易举的为曾经取得的成就限制,毕加索却从不止步。他们对真理拥有同样的执着,被权威认证的东西,被社会承认的成就,无论什么东西都阻止不了想要将内心深处对绘画的热爱进行表达,他们的自我意识不受其他事物的干扰。“学会了怎么利用艺术来对人的价值进行认识、来对人的自觉地创造、人打破一切限制的可能性的探索”。大师留与后人最珍贵的不是他们的作品,而是他们的人格。
作者简介:,金小云(1993,01-)女,汉,江苏省淮安市,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美术教育。
【关键词】毕加索;创新性;独特个性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他出生于马拉加(Malaga),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父亲是个美术教師,本人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约翰伯格在前言中开宗明义的讲道:“绘画是这样一种艺术,它提醒我们时间与可见物乃成对地一并产生。产生的所在是人的心灵—它将诸般事件纳入时间的序列,将种种表象合为所见的世界。随着这种时间与可见物的产生,一种在场与缺席之间的对话由是展开。我们全都实践这种对话。”绘画既是产生于具体时间作者对他所处世界的表现,我们欣赏的作品发生在我们缺席时的那个场合。绘画是由心灵产生的,人心灵里的世界是由种种表象合成,而绘画,是一种提醒我们时间与可见物的艺术。可见与所见的差异,不在场的事实,注定我们的缺席不能得到完整的弥补。
西方绘画自马奈开始,创作挣脱了逢迎观众的枷锁,自此后画家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进行自由创作,更多的画家只为自己对绘画的热爱而作画。在绘画史上,这是一次很大的飞跃,绘画越来越走向自觉,画家个人的想法越来越被强调。因此,印象派产生了,19世纪作为中流砥柱的几位大师——塞尚、梵高、高更等对20世纪的画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塞尚开始在画面上记录当他轻微改变视点时所看到的种种差异,一棵树变成好几棵树可能的”,而库尔贝,他相信所有事物都是可以用手去触摸感受的,“库尔贝虽然还是用颜料在画布上画画,却企图突破这种成规以发现等同于所描画的物质对象的物理感觉。”伟大的前人的影响力就如同阳光下的影子,不积极寻找出路的后来者在影子下永远看不到阳光。从学院派皮光肉滑,妩媚多姿的美人肖像突变到又老又丑,颜色生涩,笔触粗犷可见的梵高的《吃土豆的人》,毕加索之前的,追随印象派的粉丝们沉浸于这样伟大的发现下不能自拔,大家都为绘画发生的这样的进步喝彩。毕加索从西班牙来到巴黎,作为新人他需要尽快立足成名。这个天才,对19世纪印象派大师画作的精髓吸收得比任何人都好,从塞尚的看待自然的辩证法和库尔贝的唯物主义观,毕加索发现了新的表达方式——“妥善解决形体,一种提供被看见的保证的解决方法”。毕加索并不认为视觉的真实是本有的,必然的。相反,他总注意到,任何他所看到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形式,在可见的形式背后存有非常多其他的遗漏的明显的可能性。谁在选择或遗漏?不是艺术家,也不是寻求视觉形式的呈现。毕加索在呈现这种“可见”的形式前,总不断探索其他可能性。他对创造的强烈欲求源自这种根本的信念:基本上,可见的形式是独断的。每个人对于可见的见解由自己决定。
以《自画像》为例,五官的线条画在脸上清晰可见,少量的未完成的阴影表现,人物造型力求准确却还未经雕琢的,刚找到大致形态的样子,突出画面的平面性。“毕加索并不认为视觉的真实是本有的,必然的。相反,他总注意到,任何他所看到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形式,在可见的形式背后存有非常多其他的遗漏的明显的可能性。”他力图用纯真之眼还原作画时的现场,弥补不在场的遗憾和减少可见与所见的差异。从1907年到1914年期间,毕加索带领立体派成员进行着这样的革新,并且它不仅仅是对艺术风格的变革,更改变了绘画图像与真实事物间的关系特质,通过这样的方式,人居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地位。立体派的绘画中有多种绘画方式与前人不同:(一)题材的选择上,立体派取自现代都市日常生活的事物,咖啡厅的桌子、廉价的椅子、咖啡杯等凡俗性的东西,画家们似乎想歌颂这些以前从未艺术认可的价值——制造物的价值;(二)材料的应用,作画的材料不再限于油画布和笔,他们利用模板来绘写文字及数字,他们在画面上糊贴纸张、油布等,艺术家有应用任何手法作画的权利;(三)观看方式,继承塞尚多视点的观看方法,不过将它更加彻底化,他们发现了把所有的形式类同化的方法。他们先把所有的形式简化成立方体、圆柱的结合,然后演变成界线清楚的截面及平面。这种简化的目的是企图在视觉艺术中建构对真实的最复杂的观点。
作为一个天才式人物,毕加索的学习能力异于常人,他快速的学会新的技巧——石版画、陶艺、电焊等,学会后积极推翻、否定它的法则。在他之前,从未有画家像他一样强调艺术家的作用,“重要的不在艺术家做什么,而在他是什么。”他的创作一直都充满生机,毕加索迷恋于创造并且从未停止过,所以他永远年轻。
敢于从集体盲从中走出来,从唯物主义辩证观点出发,探索艺术与实践的关系。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不仅体现的是他身为画家对艺术的追求,还体现了作为文人对于真理的执着。毕加索的天纵才华注定已有的东西不能使他得到满足,他必须继续向前探索,并且这样的探索贯穿了他整个生命。凡人会轻而易举的为曾经取得的成就限制,毕加索却从不止步。他们对真理拥有同样的执着,被权威认证的东西,被社会承认的成就,无论什么东西都阻止不了想要将内心深处对绘画的热爱进行表达,他们的自我意识不受其他事物的干扰。“学会了怎么利用艺术来对人的价值进行认识、来对人的自觉地创造、人打破一切限制的可能性的探索”。大师留与后人最珍贵的不是他们的作品,而是他们的人格。
作者简介:,金小云(1993,01-)女,汉,江苏省淮安市,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