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方法,领悟方法。运用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运用中丰富心灵,启迪智慧,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从而受用终身。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阅读教学要重视“学法指导”,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学中的学法渗透,要以教材为依据,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学法因素,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感悟,获得“金钥匙”。其过程可以归纳为“示范一归纳—运用”。教师先具体地指导学生学习一个重点语段,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并把它作为范例,要求学生在相似的语境中进行运用。
如课文《小猴子下山》,是由结构相似的几部分内容组成的,叙述的形式也基本一样: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扔下了什么?摘了什么往前走?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先精心地教学第一段和第二段,从中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进行学法迁移,先扶后放,让学生把掌握到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方法运用到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学习中,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点拨即可。
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容易,教学效果也较好。
二、授之以“渔”,不如让其自悟得“渔”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发现、领悟学习方法,因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知识如汪洋大海,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所以在小学阶段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学海泛舟的能力,使他们能驾驭知识的风帆,在浩翰无边的大海中航行。学生有了这种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掌握探索的主动权。
如在教人教版第9册课文《鲸》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读第一自然段时可以感受到鲸很大很大,但课文描写鲸时却没出现一个“大”字,那作者是怎么把它“大”的特点写出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鲸的大的。”生l:“作者把大象与鲸作比较,突出了鲸的大。”(师板书:作比较)生2:“作者列举了许多数字,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鲸的大。”(师板书:列数字)最后,我把学生读书悟到的说明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再让学生通过反复读书加深印象。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到文本中体验、探究,然后把自己的感悟与其他同学分享,最后总结出写作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举一反三,巧妙用“渔”,受益终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应用语文,让其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悟“渔”还得巧用“渔”。所以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后,一定要让其在课内外的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形成认知体系,以达到既巩固旧知又获得新知,逐步形成能力的目的。
如老师以鲸的角色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了解‘我’后,喜欢‘我’吗?”生:“喜欢。”师:“那你们愿意帮‘我’个忙吗?”生:“愿意。”师:“请同学们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介绍‘我’的短文,要写得可爱些;或者把你这节课没弄懂的问题,通过查资料写个说明,告诉大家,好吗?”生:“好。”
这样就很巧妙地把课中的读和课后的写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及时得到了应用,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也存在着这么一个“支点”,可以让语文老师撬起语文这块巨石呢?我想,关键是要把读写结合这种思想变成老师的一种自觉意识,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结合写作教学,在写作教学时有意识地结合阅读教学,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因此,平时在教给学生概括段意,理解词语、句子含义及如何布局谋篇等学习方法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加以应用,并不断反复,不断拓展,以便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语文,用语文;学方法,悟方法,用方法,活学活用。语文教学学法指导“三层次”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责编 郝 勋)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阅读教学要重视“学法指导”,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学中的学法渗透,要以教材为依据,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学法因素,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感悟,获得“金钥匙”。其过程可以归纳为“示范一归纳—运用”。教师先具体地指导学生学习一个重点语段,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并把它作为范例,要求学生在相似的语境中进行运用。
如课文《小猴子下山》,是由结构相似的几部分内容组成的,叙述的形式也基本一样: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扔下了什么?摘了什么往前走?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先精心地教学第一段和第二段,从中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进行学法迁移,先扶后放,让学生把掌握到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方法运用到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学习中,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点拨即可。
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容易,教学效果也较好。
二、授之以“渔”,不如让其自悟得“渔”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发现、领悟学习方法,因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知识如汪洋大海,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所以在小学阶段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学海泛舟的能力,使他们能驾驭知识的风帆,在浩翰无边的大海中航行。学生有了这种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掌握探索的主动权。
如在教人教版第9册课文《鲸》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读第一自然段时可以感受到鲸很大很大,但课文描写鲸时却没出现一个“大”字,那作者是怎么把它“大”的特点写出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鲸的大的。”生l:“作者把大象与鲸作比较,突出了鲸的大。”(师板书:作比较)生2:“作者列举了许多数字,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鲸的大。”(师板书:列数字)最后,我把学生读书悟到的说明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再让学生通过反复读书加深印象。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到文本中体验、探究,然后把自己的感悟与其他同学分享,最后总结出写作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举一反三,巧妙用“渔”,受益终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应用语文,让其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悟“渔”还得巧用“渔”。所以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后,一定要让其在课内外的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形成认知体系,以达到既巩固旧知又获得新知,逐步形成能力的目的。
如老师以鲸的角色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了解‘我’后,喜欢‘我’吗?”生:“喜欢。”师:“那你们愿意帮‘我’个忙吗?”生:“愿意。”师:“请同学们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介绍‘我’的短文,要写得可爱些;或者把你这节课没弄懂的问题,通过查资料写个说明,告诉大家,好吗?”生:“好。”
这样就很巧妙地把课中的读和课后的写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及时得到了应用,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也存在着这么一个“支点”,可以让语文老师撬起语文这块巨石呢?我想,关键是要把读写结合这种思想变成老师的一种自觉意识,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结合写作教学,在写作教学时有意识地结合阅读教学,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因此,平时在教给学生概括段意,理解词语、句子含义及如何布局谋篇等学习方法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加以应用,并不断反复,不断拓展,以便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语文,用语文;学方法,悟方法,用方法,活学活用。语文教学学法指导“三层次”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责编 郝 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