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课是当下义务教育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新课改下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类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力点。长期以来,体育课担负着传授学生基础体育和保健知识,训练学生身体技能,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指导学生健康观等重任。本文主要秉持以上教育教学旨归,以新课改为参考框架,谈谈如何更加时效、和谐地完成体育教学。
关键词:体育课;新课改;和谐
一、 因势利导,兴趣为先
长期以来,体育课因为种种应试教育的弊端和惯性使然,学生对之有所偏见。在学校里,一方面,由于教学政策对文化课的倚重,体、音、美、劳等课程被目为副科,不予重视,日常的教学也容易流于形式和应试,散漫而成效不大;另一方面,上行下效,学生习染已久,对体育课的兴趣也日趋减淡。这是体育教学的一大硬伤。要想上好体育课,首先要从凝聚学生的兴趣入手,因势利导,吸引学生重拾对体育的热情,也就是新课改要求的变“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在具体的教学上,老师可以从游戏入手,进行短暂的热身,让学生抛弃课堂的观念,将体育课看成一次自己与身体的交流活动,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自觉和自主性;其次通过讲解相关体育名人趣事轶闻和保健小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丰富性和有用性,通过偶像和知识的力量动员学生;最后还要有必要的体育设备和一定的运动氛围,如学校可以加强体育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宽体育器械的使用自由,定期举行相关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竞赛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培养兴趣非一朝之功,需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从细节做起。
二、见微知著,知行合一
体育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知识的讲解要与实践的验证相一致。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但首先得有“说”,即必要的“说教”。体育知识一般来说涉及人体基本结构、生理等内容,较为抽象,但优点是贴近生活,老师在解说的时候不妨以类比的方法尝试,如体育运动中很重要的重心这一概念,可以以松鼠的尾巴在跳跃中的平衡作用来说明;人体的肌肉神经可以以树叶的经脉来比喻等。再如队形的几个基本动作中,原地转像有些同学总是出错,可以教学生始终以右手为参照物,这些都是从小处出发,从而见一斑而知全豹,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学过程。体育运动说到底还是以动作的正确与否以及整体运动过程的是否协调为标准,在具体的知识讲解后,老师要不断地指导学生以此为要领进行练习并耐心予以纠正。
三、有的放矢,劳逸结合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由于课程安排较少,时间较紧,且容易受天气等偶然因素影响,因此体育课课程要分清主次,以传授学生基本体育技能和保健知识为主,做到有的放矢。每节课上基本的热身、队形排列、立定、跳远等“例行公事”一定不能放松,此外基本的营养知识和避险常识等也要不断强化为学生,使之成为学生的一项本能。劳逸结合就是体育课尽量做到寓教于乐,相对于文化课,体育课的形式较为自由,除了课堂、操场外,老师可以灵活调整,如除了上述基础体育技能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远足、短跑,甚至参加劳动,这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避免枯燥的授课流程,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课堂惰性;而在室内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放映体育纪录片或运动会视频给学生看,也可以选择离学生生活近的一些保健知识资料讲解,新课改的一大革新是注重各学科的和谐,体育知识与物理、生物学知识往往有重合,适当地给学生点缀相关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启蒙。室外操场或者运动场上,老师可以适量教一些“课外”的东西,如健美操、太极等,目的不在教会,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调适的中介,这样既会放松学生的心情,也带领学生接触了新事物,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体育和运动。
四、解放思想,因材施教
过去应试教育的课程包括体育课,都主张一视同仁,是一种笼统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较为死板的统一标准,而且课程的评价主要在于甄别和选拔。新课改下,体育课程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因材施教。首先灵活使用教材,不死扣课本,以传授常识代替单纯的灌输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建立其学科思维为主,不以考核评价为唯一目的,如体育课就是要以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对健康的认知以及对自我的肯定为主,同时辅以基本的体能训练和必要的技能学习。其次要尊重差异,男女有别,因人而异。老师要注意男女生在体育课上的性别差异,不笼统统一对待,以培养兴趣为主,不苛求和求全责备。如女生重点训练其身体柔韧度练习,健美操、羽毛球等较为适宜,男生则以训练体能和耐力为主,如篮球、长跑等比较符合,课上基本技能练习之外,可以男女分开,各自训练。最后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所在地区的教学条件为前提,合理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不好高骛远、穷力追新,或一味模仿、贪多务得,也就是要理性、冷静和非功利。具体而言,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在教学器材不足的情况下,注重开展野外体育,如野外长跑、拉练、远足等,扬长避短,便宜行事。
五、德育为主,美育为辅
新课改除了注重知识传授外,还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栽培。体育课和文化课一样,除了体能教育之外,也有德育和美育方面的功能和要求。德育方面,在具体的教学中,就是通过规范动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纪律性,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其集体荣誉感,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其毅力和意志力,通过扩展其体能培养其自信力和创造力。美育方面,通过认识人体基本结构和体能极限,建立其对人类形体美感的认知和感悟,通过运动的流畅和和谐建立其对运动美感的向往,通过运动对健康的回馈建立其正确的健康观。
体育课程作为教学中的一门副科,其教学流程有着自己独特的门径和规律,老师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经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方针,因地制宜,灵活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接受和吸收知识的规律为前提,以培养兴趣为必要条件,变老师的主导地位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注重知行合一,同时变革以往应试教育的教育困境,活用教材,变知识输入为常识的培养,劳逸结合、寓教于乐,最后在体能教育的基础上,协调德育和美育的栽培。
关键词:体育课;新课改;和谐
一、 因势利导,兴趣为先
长期以来,体育课因为种种应试教育的弊端和惯性使然,学生对之有所偏见。在学校里,一方面,由于教学政策对文化课的倚重,体、音、美、劳等课程被目为副科,不予重视,日常的教学也容易流于形式和应试,散漫而成效不大;另一方面,上行下效,学生习染已久,对体育课的兴趣也日趋减淡。这是体育教学的一大硬伤。要想上好体育课,首先要从凝聚学生的兴趣入手,因势利导,吸引学生重拾对体育的热情,也就是新课改要求的变“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在具体的教学上,老师可以从游戏入手,进行短暂的热身,让学生抛弃课堂的观念,将体育课看成一次自己与身体的交流活动,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自觉和自主性;其次通过讲解相关体育名人趣事轶闻和保健小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丰富性和有用性,通过偶像和知识的力量动员学生;最后还要有必要的体育设备和一定的运动氛围,如学校可以加强体育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宽体育器械的使用自由,定期举行相关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竞赛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培养兴趣非一朝之功,需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从细节做起。
二、见微知著,知行合一
体育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知识的讲解要与实践的验证相一致。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但首先得有“说”,即必要的“说教”。体育知识一般来说涉及人体基本结构、生理等内容,较为抽象,但优点是贴近生活,老师在解说的时候不妨以类比的方法尝试,如体育运动中很重要的重心这一概念,可以以松鼠的尾巴在跳跃中的平衡作用来说明;人体的肌肉神经可以以树叶的经脉来比喻等。再如队形的几个基本动作中,原地转像有些同学总是出错,可以教学生始终以右手为参照物,这些都是从小处出发,从而见一斑而知全豹,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学过程。体育运动说到底还是以动作的正确与否以及整体运动过程的是否协调为标准,在具体的知识讲解后,老师要不断地指导学生以此为要领进行练习并耐心予以纠正。
三、有的放矢,劳逸结合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由于课程安排较少,时间较紧,且容易受天气等偶然因素影响,因此体育课课程要分清主次,以传授学生基本体育技能和保健知识为主,做到有的放矢。每节课上基本的热身、队形排列、立定、跳远等“例行公事”一定不能放松,此外基本的营养知识和避险常识等也要不断强化为学生,使之成为学生的一项本能。劳逸结合就是体育课尽量做到寓教于乐,相对于文化课,体育课的形式较为自由,除了课堂、操场外,老师可以灵活调整,如除了上述基础体育技能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远足、短跑,甚至参加劳动,这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避免枯燥的授课流程,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课堂惰性;而在室内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放映体育纪录片或运动会视频给学生看,也可以选择离学生生活近的一些保健知识资料讲解,新课改的一大革新是注重各学科的和谐,体育知识与物理、生物学知识往往有重合,适当地给学生点缀相关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启蒙。室外操场或者运动场上,老师可以适量教一些“课外”的东西,如健美操、太极等,目的不在教会,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调适的中介,这样既会放松学生的心情,也带领学生接触了新事物,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体育和运动。
四、解放思想,因材施教
过去应试教育的课程包括体育课,都主张一视同仁,是一种笼统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较为死板的统一标准,而且课程的评价主要在于甄别和选拔。新课改下,体育课程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因材施教。首先灵活使用教材,不死扣课本,以传授常识代替单纯的灌输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建立其学科思维为主,不以考核评价为唯一目的,如体育课就是要以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对健康的认知以及对自我的肯定为主,同时辅以基本的体能训练和必要的技能学习。其次要尊重差异,男女有别,因人而异。老师要注意男女生在体育课上的性别差异,不笼统统一对待,以培养兴趣为主,不苛求和求全责备。如女生重点训练其身体柔韧度练习,健美操、羽毛球等较为适宜,男生则以训练体能和耐力为主,如篮球、长跑等比较符合,课上基本技能练习之外,可以男女分开,各自训练。最后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所在地区的教学条件为前提,合理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不好高骛远、穷力追新,或一味模仿、贪多务得,也就是要理性、冷静和非功利。具体而言,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在教学器材不足的情况下,注重开展野外体育,如野外长跑、拉练、远足等,扬长避短,便宜行事。
五、德育为主,美育为辅
新课改除了注重知识传授外,还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栽培。体育课和文化课一样,除了体能教育之外,也有德育和美育方面的功能和要求。德育方面,在具体的教学中,就是通过规范动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纪律性,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其集体荣誉感,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其毅力和意志力,通过扩展其体能培养其自信力和创造力。美育方面,通过认识人体基本结构和体能极限,建立其对人类形体美感的认知和感悟,通过运动的流畅和和谐建立其对运动美感的向往,通过运动对健康的回馈建立其正确的健康观。
体育课程作为教学中的一门副科,其教学流程有着自己独特的门径和规律,老师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经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方针,因地制宜,灵活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接受和吸收知识的规律为前提,以培养兴趣为必要条件,变老师的主导地位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注重知行合一,同时变革以往应试教育的教育困境,活用教材,变知识输入为常识的培养,劳逸结合、寓教于乐,最后在体能教育的基础上,协调德育和美育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