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知识经济勇立潮头的今天,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能够展示自我的舞台和空间,通过激趣引导自学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激励评价深入探究、解疑导拨合作探究,把探究式学习引向深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9-0054-02
引 言
一个有情感投入的教师,他的课堂将挥洒自如,如鱼得水,这样的课堂总是能调动学生的每一个细胞。因此,如何让抽象、枯燥、单调、沉闷的数学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情趣,才能打造情感交融的课堂。教师只有遵循以趣生情、以情激趣、情趣合一的原则,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情趣共生,情投意合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一些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要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发学生的思考[1]。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色彩、声音、画面和链接等方面的优势,演示了一个圆形车轮和一个正方形车轮行驶起来的不同視觉效果,使教学内容“活”了起来,变得更为形象、直观、生动、丰富,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了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这样的一个动态情境,让学生哭笑不得,同时引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带着问题,学生开始了对新知的探究,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魅力,同时认识到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带疑探究,透过形象、生动、直观的生活场景,以“境”动容,强化思维的体操,增强探究的内驱力。
(二)游戏激趣,情趣合一
在“玩”中学,能愉悦学生的身心。对游戏情有独钟,是每个孩子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感受。在教学低年级时,教师经常采用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会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扑克牌,玩“比大小”“大减小”“快速加”“抽一抽”“有奖竞猜”等游戏,将这些游戏合理地安排在“比较大小”“20以内加减法”“可能性”等课堂活动中;学习“元角分”时,学生通过现场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当起了售货员与消费者,参与积极性高;神奇的“找规律”,教师让学生通过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谁拥有优先选择权,选择两排不同个数的数字,进行短时记忆,数字较多的一组是有规律的,而选择数字少的一组反而掉进教师设的陷阱里,通过这样的游戏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愉悦,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这样情趣合一的课堂,才能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师生的情感交融。
二、启智善思,引发探究
(一)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课堂上,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引导、点拨、质疑都直接带动着学生的思考与探究。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模拟场景,由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之间的争吵引入课题。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猜、量、比、拼、折、观察等活动,最终验证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发现、观察和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的魅力。
(二)解疑导拨,引导探究
“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和一个会独立思考问题的头脑,使教学行为趋于多重整合。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常常以成绩来论“英雄”。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把课堂教学的主体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这样才可以点亮学生心中创造的火炬,激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还是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教师拿出一个信封,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多边形,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当中,利用所学知识去寻找未知的答案。(1)笔者先露出三角形的一个30度的角,让学生观察。“你们能知道其余两个角的度数吗?”“不能。”“显然不能,老师再告诉大家,这是一个钝角等腰三角形。”学生思索了一会儿,告诉了笔者答案,未露出的两个角一个是30度,钝角是120度。“有没有可能两个120度,一个30度呢?”笔者问道。学生思潮涌动,一波接着一波!(2)“接下来的这个三角形还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先出示一个角,这个角是50度。”笔者说道。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回答:“另外两个角分别是50度和80度,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你太聪明了,谁还有其他想法?”学生讨论了一下,又给出了一个答案:“三个角的度数还有可能是50度、65度和65度,因为老师出示的这个角有可能是底角,也有可能是顶角。”此刻,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3)“又来了一个神秘嘉宾,大家想看看吗?”教师慢慢地从信封里抽出了这个图形的两个角,都是90度。“此刻,你们有什么想与大家交流的?”学生带着疑惑:“老师,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这两个角加起来已经是180度了,不可能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是呀!这是一个长方形,你们知道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360度,因为它有四个直角。”“也可以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算出来也是360度。”教师被学生的想法所折服。不得不说,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也是思维活动的工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与途径。 三、柳暗花明,渐入佳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把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深入探究,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条条道路通罗马,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策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2πr?+2πrh。探究圆柱体的侧面积,学生经历了不同思维方式的洗礼,有的沿着圆柱的高剪开,侧面积展开图有可能是一个长方形,也有可能是一个正方形;有的沿着侧面斜着剪,就会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不管通过以上哪种方式,他们都能够寻找到与旧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这样的课堂,学生构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与视角来解决从未遇到的新问题。在学生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公式,思考还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式。经过教师的再次点拨引导,学生最终得出圆柱的表面積计算公式还可以写成S=2πr(r+h),用这个公式来求圆柱的表面积更加方便与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对于学生的智慧成果,教师还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验证,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更佳的解题策略,感受数学的魔力。
结 语
数学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应通过思维的碰撞,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数学教育是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师应摒弃简单的你问我答,倡导有理的交流互动;数学教育是探索发现的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探寻未知的世界;数学教育是充满活力的教育,能时刻唤醒学生的思维内驱力。优化教学实效,教师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要多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思维的海洋里徜徉;要给学生提供淋漓尽致的展现自我的舞台,使学生享受探索与思考带来的成功快乐体验,从而让数学探究式教学柳暗花明,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廖和勋.谈课堂语文研究性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02):35-36.
作者简介:杨淑虹(1981.10-),女,福建漳州人,小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9-0054-02
引 言
一个有情感投入的教师,他的课堂将挥洒自如,如鱼得水,这样的课堂总是能调动学生的每一个细胞。因此,如何让抽象、枯燥、单调、沉闷的数学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情趣,才能打造情感交融的课堂。教师只有遵循以趣生情、以情激趣、情趣合一的原则,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情趣共生,情投意合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一些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要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发学生的思考[1]。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色彩、声音、画面和链接等方面的优势,演示了一个圆形车轮和一个正方形车轮行驶起来的不同視觉效果,使教学内容“活”了起来,变得更为形象、直观、生动、丰富,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了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这样的一个动态情境,让学生哭笑不得,同时引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带着问题,学生开始了对新知的探究,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魅力,同时认识到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带疑探究,透过形象、生动、直观的生活场景,以“境”动容,强化思维的体操,增强探究的内驱力。
(二)游戏激趣,情趣合一
在“玩”中学,能愉悦学生的身心。对游戏情有独钟,是每个孩子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感受。在教学低年级时,教师经常采用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会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扑克牌,玩“比大小”“大减小”“快速加”“抽一抽”“有奖竞猜”等游戏,将这些游戏合理地安排在“比较大小”“20以内加减法”“可能性”等课堂活动中;学习“元角分”时,学生通过现场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当起了售货员与消费者,参与积极性高;神奇的“找规律”,教师让学生通过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谁拥有优先选择权,选择两排不同个数的数字,进行短时记忆,数字较多的一组是有规律的,而选择数字少的一组反而掉进教师设的陷阱里,通过这样的游戏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愉悦,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这样情趣合一的课堂,才能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师生的情感交融。
二、启智善思,引发探究
(一)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课堂上,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引导、点拨、质疑都直接带动着学生的思考与探究。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模拟场景,由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之间的争吵引入课题。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猜、量、比、拼、折、观察等活动,最终验证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发现、观察和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的魅力。
(二)解疑导拨,引导探究
“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和一个会独立思考问题的头脑,使教学行为趋于多重整合。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常常以成绩来论“英雄”。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把课堂教学的主体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这样才可以点亮学生心中创造的火炬,激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还是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教师拿出一个信封,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多边形,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当中,利用所学知识去寻找未知的答案。(1)笔者先露出三角形的一个30度的角,让学生观察。“你们能知道其余两个角的度数吗?”“不能。”“显然不能,老师再告诉大家,这是一个钝角等腰三角形。”学生思索了一会儿,告诉了笔者答案,未露出的两个角一个是30度,钝角是120度。“有没有可能两个120度,一个30度呢?”笔者问道。学生思潮涌动,一波接着一波!(2)“接下来的这个三角形还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先出示一个角,这个角是50度。”笔者说道。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回答:“另外两个角分别是50度和80度,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你太聪明了,谁还有其他想法?”学生讨论了一下,又给出了一个答案:“三个角的度数还有可能是50度、65度和65度,因为老师出示的这个角有可能是底角,也有可能是顶角。”此刻,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3)“又来了一个神秘嘉宾,大家想看看吗?”教师慢慢地从信封里抽出了这个图形的两个角,都是90度。“此刻,你们有什么想与大家交流的?”学生带着疑惑:“老师,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这两个角加起来已经是180度了,不可能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是呀!这是一个长方形,你们知道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360度,因为它有四个直角。”“也可以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算出来也是360度。”教师被学生的想法所折服。不得不说,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也是思维活动的工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与途径。 三、柳暗花明,渐入佳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把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深入探究,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条条道路通罗马,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策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2πr?+2πrh。探究圆柱体的侧面积,学生经历了不同思维方式的洗礼,有的沿着圆柱的高剪开,侧面积展开图有可能是一个长方形,也有可能是一个正方形;有的沿着侧面斜着剪,就会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不管通过以上哪种方式,他们都能够寻找到与旧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这样的课堂,学生构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与视角来解决从未遇到的新问题。在学生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公式,思考还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式。经过教师的再次点拨引导,学生最终得出圆柱的表面積计算公式还可以写成S=2πr(r+h),用这个公式来求圆柱的表面积更加方便与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对于学生的智慧成果,教师还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验证,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更佳的解题策略,感受数学的魔力。
结 语
数学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应通过思维的碰撞,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数学教育是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师应摒弃简单的你问我答,倡导有理的交流互动;数学教育是探索发现的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探寻未知的世界;数学教育是充满活力的教育,能时刻唤醒学生的思维内驱力。优化教学实效,教师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要多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思维的海洋里徜徉;要给学生提供淋漓尽致的展现自我的舞台,使学生享受探索与思考带来的成功快乐体验,从而让数学探究式教学柳暗花明,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廖和勋.谈课堂语文研究性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02):35-36.
作者简介:杨淑虹(1981.10-),女,福建漳州人,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