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吹拂下,北京的一批知识精英利用聚餐、茶会组织沙龙,在自由自在的品茗或餐饮中纵论古今、谈天说地。其中,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最具代表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吹拂下,北京的一批知识精英如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梁思成、林徽因等利用聚餐、茶会组织沙龙,在自由自在的品茗或餐饮中纵论古今、谈天说地,彰显学问之美,追寻人生之乐。其中,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最具代表性。
种豆反而得瓜
说来蹊跷,“太太客厅”的得名,竟然源于林徽因与冰心的一点过节。
林徽因是一位才貌双全、个性鲜明的奇女子。早年曾留学欧洲、美国,于文学、建筑学、艺术等皆有精深造诣。1930年,她和丈夫梁思成由东北大学到北京工作,安家东城区的北总布胡同3号。
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幽静典雅,每逢周六下午,一些学术大家、社会名流,会自觉来到这块极其舒适雅致的地方,品茶闲聊,切磋学问。胡适、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是这里的常客。
每当聚首,林徽因是当然的中心,其广博的知识、灵敏的思维、严密的推理、流利的口才,以及得理不让人的气势,让在场者皆为之折服。聚会中,他们的话题总是没完,大半天过去了,仍恋恋不舍,只能期盼下一次聚会早日到来。
久而久之,林徽因的茶会就声名鹊起,为学界和文化界所侧目。
冰心对此则有另一种特殊的感受。
冰心较林徽因大四岁,两人是福建同乡,祖辈之间就有一定的交往。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和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又是清华1923届的同班同学,且住同一宿舍,无话不谈。在美国留学时,他们也常一起旅游。
冰心和林徽因一样,才华横溢,早早就在文学界显露头角。所不同的是,林徽因基本按照自由文人的路径前行;冰心在经受了五四新潮的洗礼后,逐步倾向革命。
在她看来,聚集在林徽因茶会的这些硕学鸿儒意志颓废,人生空虚,缺少革命激情和民族精神。于是她写了一篇小说叫《我们的太太客厅》,1933年10月17日晚写就,从27日开始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连载。其中的一个片段如下:“我们的太太是当时社交界的一朵名花,十六七岁时候尤其嫩艳……我们的太太自己虽是个女性,却并不喜欢女人。她觉得中国的女人特别的守旧,特别的琐碎,特别的小方……诗人微俯着身,捧着我们太太的指尖,轻轻地亲了一下,说:‘太太,无论哪时看到你,都如同看到一片光明的彩云。’我们的太太微微地一笑,抽出手来,又和后面一位文学教授把握……”
细微逼真、栩栩如生的描写,把“太太客厅”各色人等刻画得淋漓尽致。说白了,就是冰心对“太太客厅”里那批人的讥讽和调侃,其深层意思是在鞭笞他们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却毫无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至于那位自命不凡的“太太”,是无法逃脱的罪魁祸首,应该无情鞭打。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明眼人一看,就可以不假思索地联想到林徽因的“太太客厅”。
林徽因读到冰心的这篇小说时,正和梁思成等人在山西大同等地考察古建筑和历史文物,回到北京后,派人给冰心送了一坛子山西陈年老醋。其心中的不满和激愤,于此皆明,而且手段巧妙:既显示了她的豁然大度,也让冰心酸味尽尝,颇难还手。
种豆反而得瓜,冰心的小说意外地为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做了一个大广告,使林徽因的“太太客厅”闻名遐迩,成为知识界、文化界渴望自由的文人们所向往的伊甸园,愈益名声远扬。
谈笑有鸿儒
“太太客厅”这样的文化沙龙,崇尚清谈,仅是闲聊,无目的、无功利、无利害冲突,更无个人欲求。
1933年秋天,燕京大学新闻系三年级学生萧乾写了一篇散文《蚕》,在《大公报·副刊》编辑沈从文的帮助下刊出,意外地得到林徽因的赏识。林徽因特意邀请这位初出茅庐的小青年来参加他们的聚会。萧乾闻讯后,激动异常。时隔半个多世纪,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出席茶会的情景。
这次茶会,对于萧乾的成长具有里程碑意义。由此,萧乾亲眼目睹了这些硕学鸿儒,领略了他们的风采,聆听了他们的高见,增加了自信,并渐渐与林徽因、金岳霖等一批学界大腕儿结成了良师益友。
萧乾毕业后,惊喜地被《大公报》聘用,他和“太太客厅”的联系也更为密切。林徽因等人的许多新思想、新理念,大大启发了他的编辑意图和编稿方向,同时还比较容易地约到许多名家的稿件,抬高了他的身价,使他在报界和文学界名气大增。
除了凝聚学界朋友、奖掖后进,“太太客厅”还结交海外名人。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美国专家费正清夫妇,就是客厅的座上宾。
1932年,酷爱中国文化的费正清和费慰梅特意造访中国,在北京举行婚礼。婚后,他们骑自行车遍游北京,在北总布胡同附近的一个小巷里遇到了正在散步的林徽因夫妇,一见如故,且惊讶地发现:他们的住处离得很近。
于是,费正清夫妇成了“太太客厅”的常客,并结识了金岳霖、张奚若、沈从文等许多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
应该说,“太太客厅”给费正清夫妇的享受是全方位的,包括学术、历史、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而且很多东西在书本上是根本找不到的。费正清夫妇还和梁思成夫妇结伴往山西调查古建筑,实地考察那里的山山水水、市镇乡村、风土人情,深刻领略中国基层的社会生活和族群风貌,切身体验中国的乡村文化,这为费正清夫妇后来在中国研究中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学术成果,奠定了根基。
费正清夫妇返美后,非常感激,一直与林徽因夫妇保持联系。抗日战争时期,林徽因夫妇流落云南、重庆等地,颠沛流离。费正清夫妇经常汇款予以接济。由于生活实在困苦不堪,更由于他们的真挚友谊,一向高傲、从不接受馈赠的林徽因还是接受了他们的捐赠。
费正清夫妇还帮助梁思成在美国出版他的名著《中国建筑史》,推荐他的论文在美国顶级刊物上发表,甚至为他们查找外文资料,邀请他们出席重要国际会议,帮助他们与海外建筑学界建立广泛的联系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向世界的传播。 关于爱情
至于“太太客厅”所演绎的金岳霖和林徽因柏拉图式的爱情故事,更动人心弦。
金岳霖早年毕业于清华,后留学美国、英国和德国,1925年归国,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他高个儿、清瘦,眉宇间凝聚着哲人的智慧和气质。一位美丽的英国小姐深爱着他,飞往北京与他同居。但是,当他在“太太客厅”遇到林徽因后,一下子为她的学识、口才、美貌以及华丽与质朴兼容的气质所吸引,爱情之火迅猛燃烧。他婉言拒绝了那位英国小姐,毅然决然搬到北总布胡同3号的后院,依“林”而居。
金岳霖曾经讲过:“一离开梁家,就像丢了魂似的。”从迁居北总布胡同开始,此后的几十年,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只要有梁家的地方,就会有老金的身影。
抗战期间,梁思成夫妇迁居昆明郊区一所小院,在西南联大任教的老金便在院子一旁添盖了一间住所,几乎和在北总布胡同居住时的格局一样。为来往方便,老金的住房与林徽因的起居室开门相连,进出梁家,足不出户。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只要和梁家毗邻而居,老金就快乐无比。平曰里除了上课,金岳霖大部分时间都会在这个新家,著述、养鸡、聊天,像一位老大哥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林徽因和梁家。
其实,林徽因也深爱着金岳霖,她曾毫不隐讳地向梁思成作过真情表白。梁思成回忆说:“在1932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时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我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他们永远幸福。我们都哭了。过几天徽因告诉我说,她把我的话告诉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当退出。’从那次谈话以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因为我相信老金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个诚实的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
梁思成的话真实地道出了林徽因和金岳霖刻骨铭心的爱。而且他们的爱绵延持久,终身不渝。1955年4月1日,红颜薄命的林徽因与世长辞。惊闻噩耗,老金悲痛欲绝。悲痛之余,撰献了一幅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挽联由林徽因30年代的一首诗歌改写而成,既准确概述了林徽因充满诗意的奇女子的才情,也暗含了他们的爱如春天般美丽。数年后的一个6月10日,老金郑重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吃饭。大家十分茫然,搞不清楚老金为何请客。等朋友们到齐后,老金站起身来,非常庄重地向大家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闻听此言,在场者无不为老金的一片痴情所感动。老金去世的前一年(1983年),《林徽因文集》的编者去拜访他,请求老金为文集写篇东西,老金沉默良久,一字一顿、断断续续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稍停片刻,他又庄重地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寥寥数语,道出了他与林徽因的心灵默契和无限思念。
种豆反而得瓜
说来蹊跷,“太太客厅”的得名,竟然源于林徽因与冰心的一点过节。
林徽因是一位才貌双全、个性鲜明的奇女子。早年曾留学欧洲、美国,于文学、建筑学、艺术等皆有精深造诣。1930年,她和丈夫梁思成由东北大学到北京工作,安家东城区的北总布胡同3号。
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幽静典雅,每逢周六下午,一些学术大家、社会名流,会自觉来到这块极其舒适雅致的地方,品茶闲聊,切磋学问。胡适、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是这里的常客。
每当聚首,林徽因是当然的中心,其广博的知识、灵敏的思维、严密的推理、流利的口才,以及得理不让人的气势,让在场者皆为之折服。聚会中,他们的话题总是没完,大半天过去了,仍恋恋不舍,只能期盼下一次聚会早日到来。
久而久之,林徽因的茶会就声名鹊起,为学界和文化界所侧目。
冰心对此则有另一种特殊的感受。
冰心较林徽因大四岁,两人是福建同乡,祖辈之间就有一定的交往。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和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又是清华1923届的同班同学,且住同一宿舍,无话不谈。在美国留学时,他们也常一起旅游。
冰心和林徽因一样,才华横溢,早早就在文学界显露头角。所不同的是,林徽因基本按照自由文人的路径前行;冰心在经受了五四新潮的洗礼后,逐步倾向革命。
在她看来,聚集在林徽因茶会的这些硕学鸿儒意志颓废,人生空虚,缺少革命激情和民族精神。于是她写了一篇小说叫《我们的太太客厅》,1933年10月17日晚写就,从27日开始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连载。其中的一个片段如下:“我们的太太是当时社交界的一朵名花,十六七岁时候尤其嫩艳……我们的太太自己虽是个女性,却并不喜欢女人。她觉得中国的女人特别的守旧,特别的琐碎,特别的小方……诗人微俯着身,捧着我们太太的指尖,轻轻地亲了一下,说:‘太太,无论哪时看到你,都如同看到一片光明的彩云。’我们的太太微微地一笑,抽出手来,又和后面一位文学教授把握……”
细微逼真、栩栩如生的描写,把“太太客厅”各色人等刻画得淋漓尽致。说白了,就是冰心对“太太客厅”里那批人的讥讽和调侃,其深层意思是在鞭笞他们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却毫无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至于那位自命不凡的“太太”,是无法逃脱的罪魁祸首,应该无情鞭打。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明眼人一看,就可以不假思索地联想到林徽因的“太太客厅”。
林徽因读到冰心的这篇小说时,正和梁思成等人在山西大同等地考察古建筑和历史文物,回到北京后,派人给冰心送了一坛子山西陈年老醋。其心中的不满和激愤,于此皆明,而且手段巧妙:既显示了她的豁然大度,也让冰心酸味尽尝,颇难还手。
种豆反而得瓜,冰心的小说意外地为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做了一个大广告,使林徽因的“太太客厅”闻名遐迩,成为知识界、文化界渴望自由的文人们所向往的伊甸园,愈益名声远扬。
谈笑有鸿儒
“太太客厅”这样的文化沙龙,崇尚清谈,仅是闲聊,无目的、无功利、无利害冲突,更无个人欲求。
1933年秋天,燕京大学新闻系三年级学生萧乾写了一篇散文《蚕》,在《大公报·副刊》编辑沈从文的帮助下刊出,意外地得到林徽因的赏识。林徽因特意邀请这位初出茅庐的小青年来参加他们的聚会。萧乾闻讯后,激动异常。时隔半个多世纪,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出席茶会的情景。
这次茶会,对于萧乾的成长具有里程碑意义。由此,萧乾亲眼目睹了这些硕学鸿儒,领略了他们的风采,聆听了他们的高见,增加了自信,并渐渐与林徽因、金岳霖等一批学界大腕儿结成了良师益友。
萧乾毕业后,惊喜地被《大公报》聘用,他和“太太客厅”的联系也更为密切。林徽因等人的许多新思想、新理念,大大启发了他的编辑意图和编稿方向,同时还比较容易地约到许多名家的稿件,抬高了他的身价,使他在报界和文学界名气大增。
除了凝聚学界朋友、奖掖后进,“太太客厅”还结交海外名人。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美国专家费正清夫妇,就是客厅的座上宾。
1932年,酷爱中国文化的费正清和费慰梅特意造访中国,在北京举行婚礼。婚后,他们骑自行车遍游北京,在北总布胡同附近的一个小巷里遇到了正在散步的林徽因夫妇,一见如故,且惊讶地发现:他们的住处离得很近。
于是,费正清夫妇成了“太太客厅”的常客,并结识了金岳霖、张奚若、沈从文等许多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
应该说,“太太客厅”给费正清夫妇的享受是全方位的,包括学术、历史、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而且很多东西在书本上是根本找不到的。费正清夫妇还和梁思成夫妇结伴往山西调查古建筑,实地考察那里的山山水水、市镇乡村、风土人情,深刻领略中国基层的社会生活和族群风貌,切身体验中国的乡村文化,这为费正清夫妇后来在中国研究中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学术成果,奠定了根基。
费正清夫妇返美后,非常感激,一直与林徽因夫妇保持联系。抗日战争时期,林徽因夫妇流落云南、重庆等地,颠沛流离。费正清夫妇经常汇款予以接济。由于生活实在困苦不堪,更由于他们的真挚友谊,一向高傲、从不接受馈赠的林徽因还是接受了他们的捐赠。
费正清夫妇还帮助梁思成在美国出版他的名著《中国建筑史》,推荐他的论文在美国顶级刊物上发表,甚至为他们查找外文资料,邀请他们出席重要国际会议,帮助他们与海外建筑学界建立广泛的联系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向世界的传播。 关于爱情
至于“太太客厅”所演绎的金岳霖和林徽因柏拉图式的爱情故事,更动人心弦。
金岳霖早年毕业于清华,后留学美国、英国和德国,1925年归国,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他高个儿、清瘦,眉宇间凝聚着哲人的智慧和气质。一位美丽的英国小姐深爱着他,飞往北京与他同居。但是,当他在“太太客厅”遇到林徽因后,一下子为她的学识、口才、美貌以及华丽与质朴兼容的气质所吸引,爱情之火迅猛燃烧。他婉言拒绝了那位英国小姐,毅然决然搬到北总布胡同3号的后院,依“林”而居。
金岳霖曾经讲过:“一离开梁家,就像丢了魂似的。”从迁居北总布胡同开始,此后的几十年,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只要有梁家的地方,就会有老金的身影。
抗战期间,梁思成夫妇迁居昆明郊区一所小院,在西南联大任教的老金便在院子一旁添盖了一间住所,几乎和在北总布胡同居住时的格局一样。为来往方便,老金的住房与林徽因的起居室开门相连,进出梁家,足不出户。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只要和梁家毗邻而居,老金就快乐无比。平曰里除了上课,金岳霖大部分时间都会在这个新家,著述、养鸡、聊天,像一位老大哥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林徽因和梁家。
其实,林徽因也深爱着金岳霖,她曾毫不隐讳地向梁思成作过真情表白。梁思成回忆说:“在1932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时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我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他们永远幸福。我们都哭了。过几天徽因告诉我说,她把我的话告诉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当退出。’从那次谈话以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因为我相信老金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个诚实的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
梁思成的话真实地道出了林徽因和金岳霖刻骨铭心的爱。而且他们的爱绵延持久,终身不渝。1955年4月1日,红颜薄命的林徽因与世长辞。惊闻噩耗,老金悲痛欲绝。悲痛之余,撰献了一幅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挽联由林徽因30年代的一首诗歌改写而成,既准确概述了林徽因充满诗意的奇女子的才情,也暗含了他们的爱如春天般美丽。数年后的一个6月10日,老金郑重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吃饭。大家十分茫然,搞不清楚老金为何请客。等朋友们到齐后,老金站起身来,非常庄重地向大家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闻听此言,在场者无不为老金的一片痴情所感动。老金去世的前一年(1983年),《林徽因文集》的编者去拜访他,请求老金为文集写篇东西,老金沉默良久,一字一顿、断断续续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稍停片刻,他又庄重地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寥寥数语,道出了他与林徽因的心灵默契和无限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