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战斗中,大国院士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主动担当,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抗疫最前沿。
疫情发生以来,钟南山、李兰娟、乔杰、王辰等院士始终站在临床一线,将探索出的新疗法纳入诊疗方案,回应社会关切,抗病毒,稳人心。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抗疫前线的主心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钟南山,呼吸病学专家,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第23任会长。
他通过创制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法”及流行病学调查,首次证实并完善“隐匿型哮喘”的概念。对中国慢性咳嗽病因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创制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法。在2003年在SARS疫情中,明确了广东的病原学,组织了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创建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治疗危重SARS患者,获国际上的存活率(96.2%)。
17年前,他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17年后,84岁的他再战防疫最前线。他呼吁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2020年1月18日晚,他却第一时间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疫情的中心。“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谈到“封城”的武汉,他眼含热泪。他和团队在一线潜心钻研,明确了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在关键节点向大众说明新冠肺炎疫情进展情况。回应热点问题、汇报最近研究结果,钟南山的信心就是全国人民的信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兰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科协主席。
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作为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还从基因的角度首次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
1月22日,为了防止新冠肺炎向外输出,李兰娟建议武汉必须实行全城隔离,很快被国务院采纳,对防控疫情扩大作出了重要贡献。2月20日,李兰娟走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问诊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脱掉防护装备,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的照片感动网友。自2月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李兰娟固定作息模式,每天行程满档: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目前,李兰娟院士依然奋战在一线,关注着全国各城市疫情发展状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王辰,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在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医院等6家医院从事临床、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是中国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煙草病学等领域的主要领军者与推动者之一。做出序贯机械通气、肺栓塞减量溶栓疗法、确证中药对流感疗效等多项创新并进入国际指南,指导改善临床实践。
2月1日,王辰院士和一些专家抵达武汉,对复杂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会诊、巡诊,并提出建议。经调研后,他们发现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病毒的社会传播和扩散问题。他们提出建议,要迅速把确诊轻症病人收治起来,给予医疗照顾,避免造成新的传染源。方舱医院的设立立即被提上日程。王辰等专家认为方舱医院的做法对当前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薇,生物危害防控专家,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5级,少将军衔。
陈薇长期专注生物防御及新型疫苗研究,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军队列入战略储备的第一个基因工程疫苗。在非典肆虐期间,陈薇团队首先证实“重组人干扰素ω”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复制,并完成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000名医护人员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药物对防范一线医护人员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西非暴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陈薇团队在十多年工作基础上,研发出世界首个进入临床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开创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先河。 1月26日,陈薇就已带领团队进驻武汉。经过4天的紧张工作,她带领团队建成了一个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这是陈薇团队此次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的成果之一。此前她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中都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乔杰,生殖医学专家,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作為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生殖细胞发育”首席专家,乔杰一直从事妇产科及生殖健康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从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角度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揭示疑难不孕症发病机制,优化辅助生殖技术方法,提高疑难不孕患者治疗成功率。
2月1日,乔杰带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赴武汉,组建重微症病房,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在武汉她主要负责组建“危重症病房”,努力抓住救治的关口,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另外,乔杰还要重点关注疫情下孕妇的安全,并调查病毒是否存在垂直传播途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伯礼,中医内科专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本世纪初,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抗击非典时,为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
1月27日,张伯礼与团队驰援武汉。他亲自拟方,指导临床一线合理用药。2月12日,他带领209人进驻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开展中医中药对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预防、研究。作为科技部专家组成员,他负责“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临床研究”项目。他拿出首批临床治疗数据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医参与治疗新冠肺炎,能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仝小林,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量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联盟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1月23日,仝小林院士被任命为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组长,受命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仝小林院士、黄璐琦院士分别于1月24日、1月25日到达武汉,1月26日这两位院士就以电话会议方式和多位专家进一步明确了中医治疗方案。抵汉后,他们实地考察,进医院、入社区、看病人,针对疫情优化中医治疗方案。仝小林指出,住院病人来自于隔离点,隔离点的病人来自于社区,所以整个中医药的防控必须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早期介入、全程干预,把新冠肺炎能够阻断在萌芽之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黄璐琦,药资源与分子生药专家,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提出并发展了“分子生药学”和道地药材形成的理论;建立了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和中药材鉴别新方法,使分子鉴别方法首次收载于国家药典。
1月28日,黄璐琦院士带领北京西苑医院和广安门医院医疗团队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对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2月3日,其中8名患者治愈出院。黄璐琦在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有早期分层干预、重症中西医协同、康复期中医调节等五个方面的作用。并说明在重症患者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缩短病程。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战斗中,大国院士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主动担当,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抗疫最前沿。
疫情发生以来,钟南山、李兰娟、乔杰、王辰等院士始终站在临床一线,将探索出的新疗法纳入诊疗方案,回应社会关切,抗病毒,稳人心。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抗疫前线的主心骨。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钟南山,呼吸病学专家,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第23任会长。
他通过创制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法”及流行病学调查,首次证实并完善“隐匿型哮喘”的概念。对中国慢性咳嗽病因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创制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法。在2003年在SARS疫情中,明确了广东的病原学,组织了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创建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治疗危重SARS患者,获国际上的存活率(96.2%)。
17年前,他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17年后,84岁的他再战防疫最前线。他呼吁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2020年1月18日晚,他却第一时间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疫情的中心。“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谈到“封城”的武汉,他眼含热泪。他和团队在一线潜心钻研,明确了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在关键节点向大众说明新冠肺炎疫情进展情况。回应热点问题、汇报最近研究结果,钟南山的信心就是全国人民的信心。
李兰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兰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科协主席。
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作为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还从基因的角度首次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
1月22日,为了防止新冠肺炎向外输出,李兰娟建议武汉必须实行全城隔离,很快被国务院采纳,对防控疫情扩大作出了重要贡献。2月20日,李兰娟走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问诊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脱掉防护装备,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的照片感动网友。自2月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李兰娟固定作息模式,每天行程满档: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目前,李兰娟院士依然奋战在一线,关注着全国各城市疫情发展状况。
王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王辰,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在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医院等6家医院从事临床、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是中国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煙草病学等领域的主要领军者与推动者之一。做出序贯机械通气、肺栓塞减量溶栓疗法、确证中药对流感疗效等多项创新并进入国际指南,指导改善临床实践。
2月1日,王辰院士和一些专家抵达武汉,对复杂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会诊、巡诊,并提出建议。经调研后,他们发现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病毒的社会传播和扩散问题。他们提出建议,要迅速把确诊轻症病人收治起来,给予医疗照顾,避免造成新的传染源。方舱医院的设立立即被提上日程。王辰等专家认为方舱医院的做法对当前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陈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薇,生物危害防控专家,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5级,少将军衔。
陈薇长期专注生物防御及新型疫苗研究,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军队列入战略储备的第一个基因工程疫苗。在非典肆虐期间,陈薇团队首先证实“重组人干扰素ω”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复制,并完成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000名医护人员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药物对防范一线医护人员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西非暴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陈薇团队在十多年工作基础上,研发出世界首个进入临床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开创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先河。 1月26日,陈薇就已带领团队进驻武汉。经过4天的紧张工作,她带领团队建成了一个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这是陈薇团队此次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的成果之一。此前她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中都作出重要贡献。
乔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乔杰,生殖医学专家,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作為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生殖细胞发育”首席专家,乔杰一直从事妇产科及生殖健康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从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角度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揭示疑难不孕症发病机制,优化辅助生殖技术方法,提高疑难不孕患者治疗成功率。
2月1日,乔杰带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赴武汉,组建重微症病房,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在武汉她主要负责组建“危重症病房”,努力抓住救治的关口,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另外,乔杰还要重点关注疫情下孕妇的安全,并调查病毒是否存在垂直传播途径。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伯礼,中医内科专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本世纪初,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抗击非典时,为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
1月27日,张伯礼与团队驰援武汉。他亲自拟方,指导临床一线合理用药。2月12日,他带领209人进驻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开展中医中药对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预防、研究。作为科技部专家组成员,他负责“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临床研究”项目。他拿出首批临床治疗数据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医参与治疗新冠肺炎,能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
仝小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仝小林,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量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联盟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1月23日,仝小林院士被任命为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组长,受命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仝小林院士、黄璐琦院士分别于1月24日、1月25日到达武汉,1月26日这两位院士就以电话会议方式和多位专家进一步明确了中医治疗方案。抵汉后,他们实地考察,进医院、入社区、看病人,针对疫情优化中医治疗方案。仝小林指出,住院病人来自于隔离点,隔离点的病人来自于社区,所以整个中医药的防控必须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早期介入、全程干预,把新冠肺炎能够阻断在萌芽之中。
黄璐琦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黄璐琦,药资源与分子生药专家,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提出并发展了“分子生药学”和道地药材形成的理论;建立了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和中药材鉴别新方法,使分子鉴别方法首次收载于国家药典。
1月28日,黄璐琦院士带领北京西苑医院和广安门医院医疗团队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对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2月3日,其中8名患者治愈出院。黄璐琦在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有早期分层干预、重症中西医协同、康复期中医调节等五个方面的作用。并说明在重症患者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缩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