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身份尊贵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却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学业和自己的道路,弑父之人就是母亲的丈夫现任国王,他处在了亲情、爱情和宗教教义的多重夹击之中,作为王位的继承人却被国王一步又一步地推下火坑,在宗教和贵族身份之下,处处需要显示他的高雅和教养,但内心却被情欲和复仇的念头所煎熬。作者通过哈姆雷特反衬出中世纪英国社会的虚伪假善以及内外交困的情形。
关键词:宗教;复仇;报应;困境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对此剧的评价和议论很多是关于在哈姆雷特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他的复仇计划,最后让敌人阴谋得逞,自己命丧毒剑之下,另一讨论的焦点就是他是否真的疯了。我们对这两点进行以下分析:
一、对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
(一)Son还是Sun
从第一幕开始,挪威的王子福丁布拉斯要和哈姆雷特以两国的所有土地为赌注来打赌决斗,此时正在外国读书的哈姆雷特却突然接到国王父亲死亡,母亲改嫁他的叔叔即国王的弟弟的消息。在第一幕第二场,新国王即哈姆雷特新婚的叔叔克劳狄斯引经据典地料理国事,并要求大家化悲愤为力量,面对国家当前的大敌挪威王子,并以他与长嫂的婚姻为乐,转悲为喜。处理完国事后,他转向哈姆雷特询问,原文如下:
64King.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on –
Hamlet.[Aside]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n the sun.
这里使用了两个双关语kind和sun。第65行是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此句缺少主语,从上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为缺失的主语是The word “son”,补全之后全句是The word “son”(‘s meaning)is 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 -- 亲上加亲,情也少情。这说明哈姆雷特对于这个新增加的称呼极不适应,仍无法按照新国王,以前的叔叔,今天的“父亲”克劳狄斯的旨意迅速转悲为喜,情绪上无法马上从丧父之痛中调整过来(暗指新的“父亲”的不近人情,我们可以从他后面的独白中看出他对自己的亲身父亲敬爱之极,对现在的“父亲”多有不屑)。
(二)对第一幕第二场的分析
第一幕由哈姆雷特的几个朋友讨论国内国际形势开始,引出了哈姆雷特与挪威王子的赌国决斗,然后就遇见穿着前国王盔甲的鬼魂,这一切是为了哈姆雷特的出场做铺垫。现任国王克劳狄斯是巧言之人,一番宏涛概论之后,即奠定了他继承国位的合法性也说明了他娶长嫂的合理性并赢得了众人的心,使众人为即将来临的与挪威的争端摩拳擦掌,观众难免会误认为慷慨激昂引经博典的克劳狄斯就是戏剧的主角,此时哈姆雷特的一句带两个双关语的话就把戏剧的节奏拖慢下来。我们无法从字里行间猜测出哈姆雷特的表情和动作,但从国王克劳狄斯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此时是把“荫翳挂在了脸上”,一副愁容满面,欲哭却止的样子(Cloud隐含了内中有雨水的意思),他对国王的回答也是漫不经心,更象是在找一个借口(excuse),而不象是有意识地与国王在顶牛(剧中的他此时也并未知晓弑父之人就是这位新的“父亲”克劳狄斯,而且他在其生身父亲死亡之前就一直是王“子”,王子这个称谓应该对于他来说没有多少陌生之处)。此句是为本剧的主角哈姆雷特的出场做出引子,作者指出前国王和沐浴在其光辉之下的王子哈姆雷特是“光明”和“光明”之中,也是在暗示现任国王克劳狄斯是作为对比的“黑暗”,哈姆雷特因此也“笼罩在荫翳之中”。第一幕第二场中间一段哈姆雷特的独白(1.2.129-159),作者借哈姆雷特的口,叙述出了本剧中影响哈姆雷特的宗教因素。
(三)宗教因素对哈姆雷特的影响
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在随手可得之中,身为王子和国王指定的王位继承人,他并未与奥菲利娅发生过超出朋友关系的行为,其中一条可能是因为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不允许她与哈姆雷特交往,但更可信的解释是他本人谨守了他的宗教信条。即使是后来在知道奥菲利娅是杀父仇人的女儿而无法与她继续交往下去的时候,哈姆雷特还两次要奥菲利娅去当修女和出国。这个宗教因素使他无法完成复仇的计划,甚至是在偷听到克劳狄斯忏悔的祷告后,他也并未象克劳狄斯杀死他的亲身父亲一样当场把克劳狄斯杀死。
(四)哈姆雷特的困境
哈姆雷特被复仇的念头和宗教教义同时束缚着,绝望地处在在情与义之间,情绪沸腾,却被宗教教义所困而无法复仇,在人前口不能言,继续装扮出高贵的形象,这可能也是他时而疯癫时而精明的原因之一。在亲情、爱情、现实与教义,灵与肉之间徘徊折磨使他痛不欲生,发出了:“生或死,这是个问题”的呼喊。应该说我们看到的哈姆雷特并非是一个扁平的人物,更象是一个圆形人物甚至是一个多面体,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多样和多变的。
二、对《哈姆雷特》的作品分析
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悲剧,更象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在传统宗教教义之下,人不可以自行伸冤,一切要等上帝的审判,然而在一个封建国家,封建君主是至高无上的,他即使作恶,也没有人能够审判他,人民只能把伸张正义的希望寄托在宗教的审判和鬼魂等超自然的力量和戏剧的诗歌正义上。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不敢也不能够直接地批判当时的社会,只好借助一个外国的宫廷故事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他通过剧情和人物的对话试图在观众中找到共鸣和与观众产生对话。但在故事结局中,哈姆雷特死于他误杀的无辜朝廷重臣波洛涅斯的儿子和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的毒剑,哈姆雷特所深爱的恋人奥菲利娅也疯癫自杀,也算是对哈姆雷特的一种惩罚,犯奸淫、通奸和乱伦(可能还有是谋杀共犯)的王后葛特露也被自己丈夫的毒酒毒死,弑兄篡位的克劳狄斯也死于被害国王的儿子哈姆雷特之手,他们每一个曾“作恶”的人似乎都受到了应有的“报应”和“制裁”,包括因善良受克劳狄斯煽动为父亲报仇而害死哈姆雷特的雷欧提斯也死了,这显示了宗教教义的因果律对作者写作的影响。
三、结语
作者通过戏剧,带领着观众不断地切换在真实与虚幻,真疯与假疯,国内与国外,现实世界与宗教世界,宫廷生活与平民生活,生活与戏剧,作者与观众等的关系和世界之中,而剧中也充满了家与国,罪与罚,爱与不爱,生与死,人与鬼,亲情与爱情,复仇与宗教,灵与肉,忠诚与背叛,诡计与反诡计,清醒与疯癫等各种丰富的母题,这些母题浓缩地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彩多意义的世界,带给观众多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德)尼采(Nietzsche),《悲剧的诞生》,译林出版社,2011.8
[2](德)黑格尔(Hegel,F.),《美学》,寇鹏程编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7
[3]王晓凌等著,《莎士比亚圣经文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6
[4]莎士比亚,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04
关键词:宗教;复仇;报应;困境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对此剧的评价和议论很多是关于在哈姆雷特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他的复仇计划,最后让敌人阴谋得逞,自己命丧毒剑之下,另一讨论的焦点就是他是否真的疯了。我们对这两点进行以下分析:
一、对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
(一)Son还是Sun
从第一幕开始,挪威的王子福丁布拉斯要和哈姆雷特以两国的所有土地为赌注来打赌决斗,此时正在外国读书的哈姆雷特却突然接到国王父亲死亡,母亲改嫁他的叔叔即国王的弟弟的消息。在第一幕第二场,新国王即哈姆雷特新婚的叔叔克劳狄斯引经据典地料理国事,并要求大家化悲愤为力量,面对国家当前的大敌挪威王子,并以他与长嫂的婚姻为乐,转悲为喜。处理完国事后,他转向哈姆雷特询问,原文如下:
64King.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on –
Hamlet.[Aside]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n the sun.
这里使用了两个双关语kind和sun。第65行是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此句缺少主语,从上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为缺失的主语是The word “son”,补全之后全句是The word “son”(‘s meaning)is 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 -- 亲上加亲,情也少情。这说明哈姆雷特对于这个新增加的称呼极不适应,仍无法按照新国王,以前的叔叔,今天的“父亲”克劳狄斯的旨意迅速转悲为喜,情绪上无法马上从丧父之痛中调整过来(暗指新的“父亲”的不近人情,我们可以从他后面的独白中看出他对自己的亲身父亲敬爱之极,对现在的“父亲”多有不屑)。
(二)对第一幕第二场的分析
第一幕由哈姆雷特的几个朋友讨论国内国际形势开始,引出了哈姆雷特与挪威王子的赌国决斗,然后就遇见穿着前国王盔甲的鬼魂,这一切是为了哈姆雷特的出场做铺垫。现任国王克劳狄斯是巧言之人,一番宏涛概论之后,即奠定了他继承国位的合法性也说明了他娶长嫂的合理性并赢得了众人的心,使众人为即将来临的与挪威的争端摩拳擦掌,观众难免会误认为慷慨激昂引经博典的克劳狄斯就是戏剧的主角,此时哈姆雷特的一句带两个双关语的话就把戏剧的节奏拖慢下来。我们无法从字里行间猜测出哈姆雷特的表情和动作,但从国王克劳狄斯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此时是把“荫翳挂在了脸上”,一副愁容满面,欲哭却止的样子(Cloud隐含了内中有雨水的意思),他对国王的回答也是漫不经心,更象是在找一个借口(excuse),而不象是有意识地与国王在顶牛(剧中的他此时也并未知晓弑父之人就是这位新的“父亲”克劳狄斯,而且他在其生身父亲死亡之前就一直是王“子”,王子这个称谓应该对于他来说没有多少陌生之处)。此句是为本剧的主角哈姆雷特的出场做出引子,作者指出前国王和沐浴在其光辉之下的王子哈姆雷特是“光明”和“光明”之中,也是在暗示现任国王克劳狄斯是作为对比的“黑暗”,哈姆雷特因此也“笼罩在荫翳之中”。第一幕第二场中间一段哈姆雷特的独白(1.2.129-159),作者借哈姆雷特的口,叙述出了本剧中影响哈姆雷特的宗教因素。
(三)宗教因素对哈姆雷特的影响
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在随手可得之中,身为王子和国王指定的王位继承人,他并未与奥菲利娅发生过超出朋友关系的行为,其中一条可能是因为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不允许她与哈姆雷特交往,但更可信的解释是他本人谨守了他的宗教信条。即使是后来在知道奥菲利娅是杀父仇人的女儿而无法与她继续交往下去的时候,哈姆雷特还两次要奥菲利娅去当修女和出国。这个宗教因素使他无法完成复仇的计划,甚至是在偷听到克劳狄斯忏悔的祷告后,他也并未象克劳狄斯杀死他的亲身父亲一样当场把克劳狄斯杀死。
(四)哈姆雷特的困境
哈姆雷特被复仇的念头和宗教教义同时束缚着,绝望地处在在情与义之间,情绪沸腾,却被宗教教义所困而无法复仇,在人前口不能言,继续装扮出高贵的形象,这可能也是他时而疯癫时而精明的原因之一。在亲情、爱情、现实与教义,灵与肉之间徘徊折磨使他痛不欲生,发出了:“生或死,这是个问题”的呼喊。应该说我们看到的哈姆雷特并非是一个扁平的人物,更象是一个圆形人物甚至是一个多面体,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多样和多变的。
二、对《哈姆雷特》的作品分析
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悲剧,更象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在传统宗教教义之下,人不可以自行伸冤,一切要等上帝的审判,然而在一个封建国家,封建君主是至高无上的,他即使作恶,也没有人能够审判他,人民只能把伸张正义的希望寄托在宗教的审判和鬼魂等超自然的力量和戏剧的诗歌正义上。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不敢也不能够直接地批判当时的社会,只好借助一个外国的宫廷故事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他通过剧情和人物的对话试图在观众中找到共鸣和与观众产生对话。但在故事结局中,哈姆雷特死于他误杀的无辜朝廷重臣波洛涅斯的儿子和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的毒剑,哈姆雷特所深爱的恋人奥菲利娅也疯癫自杀,也算是对哈姆雷特的一种惩罚,犯奸淫、通奸和乱伦(可能还有是谋杀共犯)的王后葛特露也被自己丈夫的毒酒毒死,弑兄篡位的克劳狄斯也死于被害国王的儿子哈姆雷特之手,他们每一个曾“作恶”的人似乎都受到了应有的“报应”和“制裁”,包括因善良受克劳狄斯煽动为父亲报仇而害死哈姆雷特的雷欧提斯也死了,这显示了宗教教义的因果律对作者写作的影响。
三、结语
作者通过戏剧,带领着观众不断地切换在真实与虚幻,真疯与假疯,国内与国外,现实世界与宗教世界,宫廷生活与平民生活,生活与戏剧,作者与观众等的关系和世界之中,而剧中也充满了家与国,罪与罚,爱与不爱,生与死,人与鬼,亲情与爱情,复仇与宗教,灵与肉,忠诚与背叛,诡计与反诡计,清醒与疯癫等各种丰富的母题,这些母题浓缩地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彩多意义的世界,带给观众多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德)尼采(Nietzsche),《悲剧的诞生》,译林出版社,2011.8
[2](德)黑格尔(Hegel,F.),《美学》,寇鹏程编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7
[3]王晓凌等著,《莎士比亚圣经文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6
[4]莎士比亚,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