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聚首,共商电子书内容标准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heng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7日,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成立大会在京举行。来自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版权管理司、出版管理司等相关管理部门,以及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汉王、方正、盛大等相关企事业单位60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与会代表就电子书内容相关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表示愿意参加相关工作,通过标准规范电子书产业链相关各方的行为,减少上下游因标准不一致而产生的壁垒,促进产业发展。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成勇宣读了《电子书内容联盟倡议书》。
  以下撷取重要讲话,以飨读者。
  
  张毅君(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
  第一,从厘清电子书的概念角度谈科技与数字出版司管什么,怎么管,为什么要管。首先谈电子书概念:1.电子书不等于手持阅读器,也不等于其他的手持终端,现在有些可以进行电子阅读的设备器材还在开发和发展。2.电子书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转换、加工、制作和生产的内容。为什么叫书?书一定是和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电子书的内容形态呈现多样性。3.电子书与传统出版物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传统出版物的内容标准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采集、制作、加工、生产与传统出版的方式有所不同,又反映出它们有所区别的一面。总之,电子书内容标准必然针对的是内容,整个标准的编制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核心的主题——内容,不能偏离。
  第二,新闻出版总署要主导并加快推进电子书内容标准的编制工作。1.电子书成规模化仅有六七年的时间,但是这个产业目前来讲是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标准制定工作要针对一个蓬勃发展,有前景、有潜力的产业,要积极跟进。这样才能使这个产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2.电子书产业能否兴旺发达、健康持续,关键在于它的内容资源的质量。而这一点恰恰是新闻出版总署的职责所在。3.新闻出版产业具有双重性,既有经济的一面,又有其他产品所不具备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属性。这也是在加入WTO的时候,新闻出版行业没有对外完全放开的根本原因。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主导这个标准的原因。4.新闻出版行业在整个内容建设方面有雄厚的基础,这个基础既包括拥有大量的内容资源,也包括管理内容的丰富经验,更包括拥有其他领域里无法替代的专业人才队伍。现在进行电子书内容的标准制作、编制,需要借鉴传统标准,而这些资源又恰恰都在新闻出版行业内。
  第三,这个标准项目和总署在这个行业里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总署近期会出台电子书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并发布指导性的意见,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一系列标准编制工作,就是文件的配套性措施。
  另外,编制工作的基本范畴界定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一、基础性标准。主要包括它的标准体系、术语、分类、标识。
  二、产品类标准。主要是电子书内容的质量要求,还有版式,电子书通用的出版格式、电子书内容服务平台的规范。
  三、方法类的标准。包括电子书内容质量检测的要求,发行统计,内容编校流程控制。
  四、管理类的标准。包括电子书行业的准入、退出、市场准入、职业准入的一些相关标准。
  郝振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
  出版行业“十二五”规划涉及五个产业重点,一是传统的纸介质进入数字化,二是直接数字化出版,三是动漫,四是物流,五是印刷。这些产业重点都涉及数字化。数字化这一块是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一个方向。
  电子书的产业链从数字内容和硬件设备的生产到实现内容的传播,涉及新闻出版、信息技术和制造、通信各个行业,相应的电子书的标准就需要从内容、格式、设计等各种角度进行规范。因此电子书的标准制定需要联合起来做。
  目前电子书标准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电子书如何定义、分类?电子书的内涵外延怎样界定?电子书的内容、版权如何标识?等等这些关系电子书产业发展的基础问题都应该认真研究,与之相对应的电子书术语、电子书分类、标识等基础性标准的制定工作需要加快进行。否则应用标准、技术标准没有基础可循,彼此很难统一。同时,关于内容、格式、平台、检测等应用性标准处于空白,现有的关于硬件的标准内容也已经很陈旧。
  做好电子书标准制定工作,首先要开展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厘清电子书产业链条,搭建电子书标准体系框架,对标准制定进行整体规划,全面规范电子书产业发展。遵循“基础先行”的原则,尽快立项制定电子书术语、元数据、标识等基础标准,为电子书标准体系的“大厦”铺设好基石,保证应用性标准规范的协调一致。同时,围绕电子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准入、内容生产、版权保护、运营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快电子书文件格式、内容管理、版权保护、服务平台、资质认证、质量检测等关键性标准的制定工作。
  刘颖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标准化研究室副主任)
  一、国内电子书发展现状:电子书作为新闻出版内容传播的新型载体发展迅猛,截至2009年底,我国电子书已累计出版60余万种,手持阅读器销量突破70万部,销售额达15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市场的20%。我国已成为全球电子书的重要消费市场。
  有关研究机构预计,2010年,我国大陆电子书市场可能会出现爆炸式增长,销售量预计达到300万台左右,出货60亿元人民币。
  二、存在的问题:1.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2.电子书内容的制作、质量缺乏规范,精品不多,粗制滥造现象严重;3.电子书内容平台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不高;4.版权保护缺乏有效手段;5.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严重影响了出版单位的参与热情。2009年,国内专用手持式阅读终端总的市场规模在15亿元左右,不过大部分是硬件即设备的收益,内容(主要是电子图书)部分不到市场总规模的1%,少得可怜。
  三、发展趋势:iPad等平板电脑的出现和兴起,加速了电子阅读器的价格下调,引导电子书销售模式的回归。电子书将步入“内容为王”时代。
  在未来,生产厂商除了把价格的下调作为一个策略外,将更多地关注阅读本身,关注电子书的内容。
  四、电子书内容标准体系设想:
  电子书是数字出版的重要形式,内容是出版的核心,制定电子书内容标准要充分考虑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总体要求,既要满足现实需要,同时也要考虑未来发展。
  1.基础性标准:包括体系、术语、分类、标识等等。
  2.产品类标准:电子书内容(含版式)质量要求、电子书通用出版格式、电子书内容平台服务规范等。
  3.方法类标准:电子书内容质检要求、电子书发行统计、电子书内容编校流程控制等等。
  4.管理类标准:体现电子书行业准入、市场准入、职业准入的相关标准。
  刘成勇(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电子书的本质还是书,书的本质是出版。如果十年前数字出版把重点放在数字上,现在已经到了数字和出版并重的时候了。数字出版短期看终端,中期看平台,长期还是看内容。电子词典这个行业为什么这些年来发展不尽如人意?就是缺少监管。电子词典和普通词典没有什么区别,理所当然就是数字出版行业和内容行业。有一家公司做了2008年-2012年电子词典的行业趋势发展报告,其中提的一条建议是进一步明确电子词典行业的监管部门。在数字出版行业,仅有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管理是不够的。我认为数字出版是一个内容与硬件和技术高度捆绑、高度复合的产品。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内容行业的管理部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管。
  汤帜(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
  这几年,数字出版炒得最热的就是做技术的,出版社参与的热情不够。我是做技术的,我们最初曾喊过一个口号“卖水不淘金”,但是出版社热情不够,为了在方正集团内部能够生存下去,我们做了电子书的销售。现在如果出版社自己做电子书内容的出版、发行、销售,方正就可以再退到后面做技术的事情,这才是我们专注的事情。在这个标准里面,很多的标准是涉及内容质量的,现在很多的电子书内容质量很差。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一些更高质量的电子书内容。方正作为技术的公司,也希望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能够给高质量的内容提供更好的支撑。
  涂晓林(新闻出版总署质检中心处长):
  今天特别提到电子书的内容质量,内容质量问题比较复杂,一个是思想内容质量,这应该是政府部门管的;第二内容要积极向上,我们现在检查这些内容时没有标准。我觉得既然是电子书的内容标准,首先要依据原有的标准,同时还要完善一些标准。
  陆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代表):
  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认为:首先,电子书要加密;第二,阅读器里面的字库应该有标准;第三,格式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很多出版社不敢做电子书,因为新闻出版总署没有标准。出版社有内容,谁要发行谁去做转档。我们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想办法提供转档格式的软件。加密的格式也得开放,不开放的话,出版社没有办法掌控,都是终端反过来控制出版社。
  马捷(天津津科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真正在阅读器上能够出版的正式的出版物的标准。从2006年开始,我们公司的产品大部分都出口,比如在欧洲,欧洲有自己数字内容销售标准。我国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标准。我们做阅读器这么多年,也曾尝试做平台和内容的格式,但没有正式与出版社合作。如果这个标准制定得好,传统出版社进入到数字出版的过程会比较顺畅。这样也能够真正把数字出版发展起来。
  穆广菊(龙源期刊网副总裁):
  第一,随着各种终端阅读器的成熟,数字阅读到了新的阶段,电子书内容标准的制定是应时的。第二,这次标准的制定要借鉴传统图书的标准,因为电子书内容与传统图书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第三,电子书内容标准的制定一定要本着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原则。同时建议电子书内容的标准制定延伸到电子刊。
  彭扬(北京邮电大学服务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从2007年开始,我们研究了移动互联网和手机阅读方面的标准,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它在这一块是思考得比较早的,大概花了五年的时间把整体的标准做好,一推出来就成为默认的现实标准。美国做标准化的时候,是先把这个标准做得很细致,然后全公开,所有人都可以用。
  吴东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化与系统研究室主任):
  我们选用格式,首先要考虑现有的这些方案或者现有的标准的优缺点、适用方法和知识产权以及市场占有率,包括产业的成本承受度等等问题。其实从产品的角度上来看,选用这个格式,还是要借助更加专业的人士的力量才能做好。
  邢瑞华(新闻出版总署条码中心处长):
  首先,在这时候提出标准的立项和项目组成立,时机把握得非常好。第二,这个项目定位非常准确,几个层面都考虑到了,有方法、管理、产品和基础,框架搭得非常合理。第三,在基础标准方面是不是能增加编目标准,便于用户选择、查找和获取一些资源,编目标准应该放在基础标准里考虑。第四,标点符号。在电子书当中使用的标点符号也应该做一些规范。对于版本记录的标准,也应该考虑到。
  赵秀清(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出版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
  讲一下关于版权保护方面的问题:既要尊重作者的权益,还要保护出版社生产电子书的版权。从这一点来讲,国家版权局应该制定相应关于电子书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果发现了盗版,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处罚条例,我们要尊重作者的劳动,还有出版社的权益。目前国家相应的版权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版权保护工作者的任务确实很重。希望将来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的指导下,制定关于支付标准和分成比例的政策。
  邢立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高新所所长):
  第一,“内容”我们称为数据,实际上是内容的标识、描述和分类。第二,“内容”承载的一种格式,比如数据的交换格式。第三,“内容”需要交换出去,要有一致性的问题,有内容的一致性和格式的一致性。刚才说基础类的标准,除了体系其他的东西都是“内容”。可能在出版行业“内容”也算一个产品,硬件的东西实际上是产业化的东西,无论国内国际,“内容”独立于平台和技术。
  谢广才(中文在线副总裁):
  目前大家最关注的是两点,一个是格式的本身,另一个是关于版权的问题。 还有关于不良信息的问题。要把更多共性的问题体现在标准里,把个性的东西尽量以罗列的形式做出来。
  (本刊记者邸荣芬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其他文献
个性鲜明、观点新颖、时代感强是畅销书的三大主要元素。英文中有一句话叫Tailor your content to meet the needs,笔者觉得很形象,tailor是“剪裁”的意思,编辑的作用就是要帮助作者修剪内容,去贴近读者的需求。那么,对编辑来讲,找需求是首要任务,找作者是关键环节,剪裁是必要手段,缺一不可。下面我以“迎奥运全民讲英语”——《英语大赢家》为案例,与出版界同仁分享一下心得
期刊
2010年初,北京图书订货会开幕前夕,人民军医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齐学进对外宣布:自2010年1月1日起,人民军医出版社的所有纸质新书,将全部增加跨媒体智能功能,读者在购买纸书的同时,将同步得到原版原式电子书,点击书中的医学名词还可以进入总容量达4.5亿字的医学数据库深度阅读。专家分析,在很多传统出版单位还在苦苦寻找数字出版赢利模式时,这一举措标志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登上了数字出版的战略高地。  时至今
期刊
编辑完《傻妞日记》这套书,我们长长出了一口气,开心地笑了。  笑是因为作品相当成功:作品讲的是一个大大咧咧、风风火火,在学校里是一个活跃的极有人缘的女孩郝童童身边的故事。作品以场景展现方式将故事层层推进,不断设置一些小包袱,抖出许多让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的精彩片断,与当前电视上流行的室内情景喜剧系列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是因为,这套虽然以“校园轻喜剧”来命名,作品内容也相当轻松、幽
期刊
近期面世的思源书系:《梦醒记》《返思录》《我的太阳之子》,给我国文学界吹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她的文字带着一种诗性,优美而流畅、亲切而自然,用一种温柔的力量创造出牢牢吸引你的强大磁场,吸引你一读再读,不忍放下。她的文字朴实无华,完全是自性的流露,没有任何技巧的炫耀和词藻的堆砌,更没有强烈的抒情和感叹。在淡定和从容中娓娓道来,却能表达出最丰富和深刻的情感,有一种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一些读过她的书
期刊
《出版生涯七十年》一书,是王仿子先生继前几年先后出版《王仿子出版文集》及其续编之后的又一部力作,现在作为出版博物馆(筹)出版史资料丛书,由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为我国现当代出版史增添了一份厚重、鲜活的材料。  王仿子先生是为大家所尊崇的出版界老前辈,资深的老出版家。他1938年在长沙加入中共地下党,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到衡阳投身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以后又辗转桂林、上海、香港并来到解放区大连
期刊
参天大树的成长,离不开脚下的土壤,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普照与滋润;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亦如此,同样需要各种环境因素的孕育与促进。回顾与审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环境,不仅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产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所在,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产业环境建设的认识。鉴于此,笔者尝试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对2009年度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环境加以梳理。    (一)从世界范围来看    1.传统报刊业遭遇寒冬,数字化转型加速
期刊
和韩青辰老师的相识是一个一波三折的过程。在打算找韩老师约稿之前,我对她做了相当程度的了解。我知道韩老师是个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同时小说创作也非常有成就。她的报告文学《飞翔,哪怕翅膀断了心》让很多中小学生感受到了坚强的力量,而其小说《水自无言》曾经感动了无数读者,甚至有读者表示,只要一提到水就会想到韩青辰的《水自无言》。数十年来的创作经历,已经奠定了韩青辰在读者和评论家心目中的地位。说实话,对于这样
期刊
译林出版社近年来高度重视外向型图书版权输出工作,笔者在负责日常版权引进事务的同时,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图书“走出去”工作的调研和探索之中。    图书项目运作    2007年,笔者赴美参加了哈佛大学“国际商务交流”短期学习课程,其间,我拜访了多位出版专业人士,并有机会联系了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的国际儒学大师杜维明教授,就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推广传播、中国图书走出去工作,向他们请教行之有效的经验和
期刊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信通讯技术不断地深入普及,引发了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在这一技术浪潮下,传统出版业并非简单地宣告印刷时代结束、数字时代开启,而是伴随着一个纸质和电子、印刷与数字共生的过渡期。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之间的复杂冲突、博弈共生,考验着出版人的商业洞察力、战略决断力和技术行动力,对整个行业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出版理念在新技术面前,不断地被挑战、被颠覆。“不是数字化就是死
期刊
谢寿光,笔名谢曙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早在就读厦门大学期间,谢寿光就视狄德罗为偶像,他不认同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一流人才当作家,二流人才当学者,三流人才当编辑”的说法,毕业后毅然选择做一名编辑。他的职业生涯,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社会学卷开始,获得过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第十届韬奋出版奖。他担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十余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