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初中教学阶段,它教会心智刚刚成熟的青少年认识并理解人文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但目前历史教学却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无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并体会历史学科的真正意义,使得历史学科教学成果流于表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从教学方法和教学互动两个方向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互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33-01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中国和世界。
一、历史学科教学存在的一些现状
(一)历史教学深度不够
历史学科曾是很多人学生时代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串接起我们对中国历史的概念。它不像语文、英语,没有多少琐碎的知识点要去识记,也不像数理化,没有多少逻辑推理和累人的验算。但是历史并不是讲故事那么简单,故事背后的思考比故事本身更重要,简单的故事加短暂的记忆根本不足以解决教学任务。但在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深度不够,没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体会历史真正意义。
(二)教学模式固化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现在的历史课堂,可大致概括为这么两类: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历史课堂,或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或侧重于故事的讲述,在故事中附带出各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中的身份类似剧院的观众。一种是观摩式的互动课堂,教师设置许多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学生的身份像是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虽然是学生在表演,但处处感觉到的都是教师的动作。两种课堂相比较,看起来后者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仿佛加入了很多思考成分在内,然而问题的设置往往比较简单,甚至是流于形式的讨论分析,无法触及真正的思索。因此,华而不实的历史课堂不值得提倡。
二、改进历史学科教学的思考
那么究竟怎样的历史课堂才是受学生欢迎的?怎样的历史教学才是符合学科特点而又高效的教学?笔者在此提出以下两个方向。
(一)引导落实是核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来自于每一堂课的教学积累。一节完整的历史课堂,从三维目标的设立,到课堂环节的安排,以及课堂活动的落实,都应该是合理完善的,缺少任何一步,教学任务都很难保证。而我们所常见的课堂教学是:重视知识点的传授,即知道“是什么”,不去探究“为什么”;课堂局限于新课讲授,极少检验学生掌握程度;课堂内容拓展很少,学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教学落实表面化,学生收获皮毛化。历史课程的改革,从应试教育的纯知识点记忆到三维目标的设立,再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第一次凸显了它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
教师的教学也应体现这些特点,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做到三点:一是本节课教师准备让学生了解、知道些什么,要求他们记住哪些歷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者文明成果?二是本节课教师教会了学生哪些学习历史的方法、思路?学生被动学习还是主动探究?是仅仅获得了知识本身,还是有能力方法上的提升?三是本节课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有无收获?思想有无触动?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有无增益?
(二)激发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人认为,历史成绩的低迷,主要是学生不重视该科目,但笔者认为,重视度取决于兴趣,而兴趣则映射在课堂参与度上。课堂参与度既包括听课的认真程度,也包括思考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作业练习完成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如果处理不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出现教与学的脱节问题。而如今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主要是因为学习兴趣问题。教师的课堂设计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课堂评价机制也能促进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定位为编剧、导演,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问题设置有深度但又不至于让学生望而生畏,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作者简介】
尚国强(1975~),男,汉族,陕西大荔人,中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苏村初中,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互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33-01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中国和世界。
一、历史学科教学存在的一些现状
(一)历史教学深度不够
历史学科曾是很多人学生时代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串接起我们对中国历史的概念。它不像语文、英语,没有多少琐碎的知识点要去识记,也不像数理化,没有多少逻辑推理和累人的验算。但是历史并不是讲故事那么简单,故事背后的思考比故事本身更重要,简单的故事加短暂的记忆根本不足以解决教学任务。但在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深度不够,没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体会历史真正意义。
(二)教学模式固化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现在的历史课堂,可大致概括为这么两类: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历史课堂,或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或侧重于故事的讲述,在故事中附带出各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中的身份类似剧院的观众。一种是观摩式的互动课堂,教师设置许多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学生的身份像是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虽然是学生在表演,但处处感觉到的都是教师的动作。两种课堂相比较,看起来后者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仿佛加入了很多思考成分在内,然而问题的设置往往比较简单,甚至是流于形式的讨论分析,无法触及真正的思索。因此,华而不实的历史课堂不值得提倡。
二、改进历史学科教学的思考
那么究竟怎样的历史课堂才是受学生欢迎的?怎样的历史教学才是符合学科特点而又高效的教学?笔者在此提出以下两个方向。
(一)引导落实是核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来自于每一堂课的教学积累。一节完整的历史课堂,从三维目标的设立,到课堂环节的安排,以及课堂活动的落实,都应该是合理完善的,缺少任何一步,教学任务都很难保证。而我们所常见的课堂教学是:重视知识点的传授,即知道“是什么”,不去探究“为什么”;课堂局限于新课讲授,极少检验学生掌握程度;课堂内容拓展很少,学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教学落实表面化,学生收获皮毛化。历史课程的改革,从应试教育的纯知识点记忆到三维目标的设立,再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第一次凸显了它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
教师的教学也应体现这些特点,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做到三点:一是本节课教师准备让学生了解、知道些什么,要求他们记住哪些歷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者文明成果?二是本节课教师教会了学生哪些学习历史的方法、思路?学生被动学习还是主动探究?是仅仅获得了知识本身,还是有能力方法上的提升?三是本节课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有无收获?思想有无触动?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有无增益?
(二)激发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人认为,历史成绩的低迷,主要是学生不重视该科目,但笔者认为,重视度取决于兴趣,而兴趣则映射在课堂参与度上。课堂参与度既包括听课的认真程度,也包括思考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作业练习完成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如果处理不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出现教与学的脱节问题。而如今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主要是因为学习兴趣问题。教师的课堂设计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课堂评价机制也能促进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定位为编剧、导演,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问题设置有深度但又不至于让学生望而生畏,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作者简介】
尚国强(1975~),男,汉族,陕西大荔人,中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苏村初中,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