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裁判文书案例引入中药学临床教学的思路及构建路径

来源 :安徽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述将裁判文书案例引入中药学临床教学的可行性,并概括性描述将裁判文书引入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以涉及何首乌案例为例,从教学要点的确立、裁判文书案例库的建设和案例教学的要点延伸等方面,描述将裁判文书引入实践教学的构建路径.将裁判文书案例引入带教实践,从带教老师和实习生看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其仍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立精准系统的资源库和精细化的量化评估体系.
其他文献
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综合发病季节及病邪性质,可参考中医的“太阳病”“风温”等论治.基于四川地区感冒、流行性感冒的病因、病机的特点,介绍“上感颗粒”的组方思路,以及其在清热解表、清宣透邪同时早期使用清解气分药物以拦截病势的“截断疗法”的理论创新点,为积极开展中医药救治感冒、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新突发呼吸道传染病提供借鉴或参考.
脾主运化是人体“后天之本”的功能物质基础,与机体消化系统的关系密切.胃癌发病病因多由脾失运化、湿浊痰瘀损伤胃络、聚而成毒.故脾主运化功能失司、气机失调是胃癌前病变(PLGC)的重要病机,湿、痰、瘀是PLGC重要病理因素,而脾虚则贯穿PLGC发病的全过程.临床辨治重视健脾理气法的运用,从“脾主运化”角度论治PLGC,对胃癌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区域医联体内全处方点评实践对提高区域合理用药水平的影响,促进“药学信息”向“信息药学”发展.方法 根据已上市药品的药品说明书、临床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规范,于2019年1月起建立合理用药知识规则库.于2019年5月起运用处方点评软件与人工点评相结合的模式对区域医联体内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等五家单位——进行全处方点评分析、干预、反馈.通过各家医疗机构的HIS系统提取2019年5—7月每月月初10日内门诊全部处方作为对照组,提取2019年10—12月每月同期的门诊全部处方
为了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教育教学的不利影响,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大规模开展在线教学.本研究以高职药学专业开设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为例,分析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旨在提高在线教学质量,为在线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眩晕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病症,常常涉及到神经科、眼科、耳鼻喉科、心血管科等多种学科.中医病因一般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肾精不足四种,即“风、火、痰、虚”四个方面.临床辨证论治以脏腑辨证为多见,也有以经络辨证治疗.作者从少阳经论治眩晕,做了有益的探讨,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目的 评价中药学制剂研究与开发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指标体系.方法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运用Delphi法对25名相关领域专家采用Email和现场发放调查问卷2种方式进行两轮咨询,采用SPSS 19.0软件对问卷条目进行统计,并对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意见协调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两轮问卷的专家积极性分别为88%和1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848和0.9008(P<0.01),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256和0.472(P<0.01),初步确立培养目标、入学条件、课程和
目的 分析止咳平喘十二味合剂联合乌苯美司胶囊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人氧合指数、免疫失衡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铜川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急性加重期慢阻肺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乌苯美司胶囊口服(3次/天,10毫克/次);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止咳平喘十二味合剂(2次/天,1袋/次,餐后30 min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氧合指数、慢阻肺症状(CAT)评分、6 min步行试验
李传高主任认为面瘫的病机多因患者素体亏虚,卫阳不固,络脉空虚,风寒之邪损伤面部阳明经脉,以致经络失和,气血阻滞,肌肉弛缓不收而致.治疗面瘫病时,李主任的“十针”思维,是以辨经论治为基本原则,结合子午流注按时开穴,配合循经取穴以及行气催气的针刺手法,临床治疗面瘫病效果显著.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具有反复性、周期性、自愈性的局部口腔粘膜破损疾患,西医目前缺乏有效根治手段.导师刘光伟教授擅从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该病,认为该病的病机关键在火,不外乎虚实两端,故以火为着眼点,提出了以和为主的治疗思想,及辨虚实、调寒热、分脏腑的治疗理论.根据疾病的病程、溃疡的特点及好发的部位将该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收口期”三期.急性期实火熏灼,火势较甚,病位在心、脾,以清实火为主,治以清热泻火,苦寒直折;缓解期中土伏火,病位在脾、胃,以泻脾胃伏火为主,治以补土伏火,甘温除热;收口期虚火
自《黄帝内经》提出“心在窍为舌”和“心开窍于耳”两种表述后,在学术界一直让“心之窍”存在“心在窍为舌”和“心开窍于耳”两种主要争议,该文从“窍”字考辨出发,提出“窍”包含“形窍”和“神窍”两种含义,列举出“心在窍为舌”的理论依据和临床证据,明确“心在窍为舌”理论,并对“心开窍于耳”理论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