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S-EEPO有效教学是国家级科研课题,是当前解决课堂教学低效率的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有效教学更多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有效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这既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推进新课程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
一、有效提问的含义及其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所谓“有效”活动,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踊跃交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里的“有效”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含量足、个体获得的发展效果明显。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在这里,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就成为鉴别教学有没有成效的核心指标,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获益的深刻性、明显性以及获益学生的普遍性、广泛性。
有效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
二、有效提问的评价
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因而,对有效提问的评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的提问本身的评价,而且更要关注教师提问所导致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意等方面的发展实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状况。
通常情况下,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师的提问技能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两个纬度进行。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应与生成状态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参与程度包括学生是否全员参与问题的思考,学生是否参与问题的提出、是否把问与答的角色集于一身。交往环境包括课堂上是否有多变、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反馈,课堂上的思维碰撞是否激烈。思维状态包括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情绪反应包括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与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生成状态包括学生是否都各尽其所能,学生是否对后继的问题思考更有信心。对教师提问技能的使用水平的评价,可以从问题的质量、反控能力、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以及组织能力等方面加以进行。
当然,对有效提问的评价不能是终结性的,而应该采用发展式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进一步说,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
同时,有效提问可以把问题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奖励方式。亦即,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回答问题,能够有机会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展示自己习得的知识、获得的能力,进而博得一种认同,获得成功的体验。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最后,评价有效提问,还应该注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使用在备课中业已预设好的现成问题。当然,这对教师随机应变的本领、教学机智的要求更高!
三、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一)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有效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增效”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正在从以往只关注理论思辨层面的思考,逐步走向关注可测性(量化)和可操作性。
1.有效提问策略之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经验丰富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
2.有效提问策略之二: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显而易见,“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我们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3.有效提问策略之三: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一两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或者是低效的。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效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学生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4.有效提问策略之四:恰当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
5.有效提问策略之五:恰当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有效提问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这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所谓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率。例如,在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上,某教师提问50次,而学生沉默了40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80%,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45秒,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是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回应人数寥寥,或者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当前,适当减少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题法、寻究法、评价法与发散法。
1.直接提问法
亦即,根据题目的问题取向,直接设问。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述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根据题目恰当设问,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中心,进而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2.探究性提问法
就是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探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探究式的提问是从题中所求的问题出发,在教师的适度暗示和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根据题意,逐步探求一个个中间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评价性提问法
亦即,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并不明确表态,而是把学生思维的各种结果精心编排成富有启发的组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十分有效。
4.发散思维法
也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通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提问的突出特点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多种答案。
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需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要注重提问的实效,其中的关键在于,提问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不竭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动态生成新的提问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这更有利于促进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玲.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当代教师新支点丛书),(MarylouDantonio)(美)PaulC.Beisenherz.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1.
[2]加里.D.鲍里奇[美]著.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有效提问的含义及其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所谓“有效”活动,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踊跃交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里的“有效”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含量足、个体获得的发展效果明显。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在这里,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就成为鉴别教学有没有成效的核心指标,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获益的深刻性、明显性以及获益学生的普遍性、广泛性。
有效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
二、有效提问的评价
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因而,对有效提问的评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的提问本身的评价,而且更要关注教师提问所导致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意等方面的发展实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状况。
通常情况下,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师的提问技能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两个纬度进行。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应与生成状态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参与程度包括学生是否全员参与问题的思考,学生是否参与问题的提出、是否把问与答的角色集于一身。交往环境包括课堂上是否有多变、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反馈,课堂上的思维碰撞是否激烈。思维状态包括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情绪反应包括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与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生成状态包括学生是否都各尽其所能,学生是否对后继的问题思考更有信心。对教师提问技能的使用水平的评价,可以从问题的质量、反控能力、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以及组织能力等方面加以进行。
当然,对有效提问的评价不能是终结性的,而应该采用发展式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进一步说,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
同时,有效提问可以把问题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奖励方式。亦即,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回答问题,能够有机会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展示自己习得的知识、获得的能力,进而博得一种认同,获得成功的体验。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最后,评价有效提问,还应该注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使用在备课中业已预设好的现成问题。当然,这对教师随机应变的本领、教学机智的要求更高!
三、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一)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有效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增效”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正在从以往只关注理论思辨层面的思考,逐步走向关注可测性(量化)和可操作性。
1.有效提问策略之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经验丰富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
2.有效提问策略之二: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显而易见,“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我们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3.有效提问策略之三: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一两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或者是低效的。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效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学生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4.有效提问策略之四:恰当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
5.有效提问策略之五:恰当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有效提问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这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所谓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率。例如,在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上,某教师提问50次,而学生沉默了40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80%,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45秒,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是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回应人数寥寥,或者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当前,适当减少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题法、寻究法、评价法与发散法。
1.直接提问法
亦即,根据题目的问题取向,直接设问。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述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根据题目恰当设问,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中心,进而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2.探究性提问法
就是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探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探究式的提问是从题中所求的问题出发,在教师的适度暗示和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根据题意,逐步探求一个个中间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评价性提问法
亦即,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并不明确表态,而是把学生思维的各种结果精心编排成富有启发的组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十分有效。
4.发散思维法
也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通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提问的突出特点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多种答案。
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需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要注重提问的实效,其中的关键在于,提问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不竭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动态生成新的提问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这更有利于促进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玲.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当代教师新支点丛书),(MarylouDantonio)(美)PaulC.Beisenherz.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1.
[2]加里.D.鲍里奇[美]著.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