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无穷的比喻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0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精神活动,无形无迹,缠绕心头却难以把握,要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更难了。回忆漫漫古诗长河,常常回荡着诗人的忧愁和悲戚,留下了许多揪人心肺的名篇佳句。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原来,古人敏锐地抓住了“愁”这一精神状态的特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确切地表达出作者独到的感受。李煜把“愁”比作“一江春水”,从深、广、长、多乃至无穷等诸方面全方位地比喻了愁情,把千古悲愁渲染得淋漓尽致,博大的喻象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贺铸写“闲愁”,连设三喻:像遍地生烟的绿草,像随风飞扬的满城柳絮,像黄梅时节连绵不断的阴雨。三个喻体,各自表现出一种江南暮春的自然景象,都能引起愁思。三喻叠加,渲染出一种迷蒙、黯淡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词人凄苦的“闲愁”。贺铸也因这一咏愁名句赢得了“贺梅子”的美誉。这些比喻新鲜、有味,把抽象的事物浅显化、具体化,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激发他们想维的火花,这就是比喻的魅力。
  运用比喻的目的在于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有利于增强表达效果。写任何体裁的文章,都会用到比喻。比如: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迟的作品在语言方面有一个特色,即对于自然科学中的抽象、深奥的东西,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选择适当的、富有诗意的词语加以表达。他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解释“陈氏定理”,一连用“人类思维的花朵”“空谷幽兰”“高寒杜鹃”和“老林中的人参”等比喻描绘它和赞美它。作者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些比喻具有诗意般的美感,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事理,充满情感色彩,美丽无穷。
  朱自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孙犁以“粉红色的荷花箭”比喻“监视白洋淀”的勇敢的哨兵;魏巍以“秋天田野里的红高粱”比喻纯朴可爱的志愿军战士;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只用了一句“可惜胭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极其形象的话语,便把四五十岁还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勾勒出来了,令人忍俊不禁。钱钟书在《围城》中写唐晓芙“她的眼睛并不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写沈太太打扮得怪样、妖气,“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的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钱钟书先生用抽象的“政治家的大话”来比喻“许多女人的大眼睛”的大而无当,以反衬唐晓芙眼睛的真纯自然、美丽动人;用具体的“圆壳的行军热水瓶”和想象的“储蓄着多情的热泪”来比喻沈太太“徐娘半老”却惯于卖弄风情。这些比喻让人物形象深深地留在读者的脑海里。
  毛泽东同志更是善于运用比喻的高手。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对“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两字作了这样的描绘:“它是站立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见枪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望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革命的前景,一经作者使用这些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就化为一幅幅鲜明的图景,读后令人激昂鼓舞,信心倍增。
  比喻,无愧为妙文佳章中的一道魅力四射的亮丽风景。
  
  (王风珍,河北省威县黄街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干扰是影响网络指标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客户感知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CDMA系统中,同频干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在CDMA系统中采用了单小区的联合检测、智能天线等技术进行消除干扰。在高负荷网络环境下,针对出现的同频干扰问题,本文对实现多小区下行链路协同算法(MDIC)以及对现网中的验证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MDIC 同频干扰 多小区联合检测  0 引言  主公共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
企业的离退休管理工作,一直是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乃至企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离退休群体结构多样化,既有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也有经历改革开放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林业工程建设也取得了不斐成效,而针对林业工程建设的造林管理而言,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只有把林业工程建设中牵涉到的物料、资金以及人员进行有机地协调与管理,才可以顺利地开展林业工程建设。基于此,笔者结合目前我国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的发展状况,着重对林业工程造林现代化管理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同时阐述了工程造林现代化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语境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在修辞学中,语境具体指修辞活动所依存的环境。历来研究修辞的学者都很重视语境的作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是以题旨情境为修辞第一要义的。《发凡》提出的“六何”,即何故、何时、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就是构成语境的要素。今天我们主要从二者的关系方面谈谈修辞活动中的语境。     一、语境是修辞活动赖以进行的依据    任何言语交际行为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环境在“真空”里实现,
覃某是一个50多岁的农家妇女,女婿在深圳某电子公司经理。10月19日,她接到女婿的电话,说明天回贵港喝朋友喜酒,顺便回一次家,叫丈母娘在家等他。覃某本是乡村的一个妇女,听了几句客
10月18日,该行开展消防预案演练,下午14时,防火警报响起,在支行防火预案的指导下,全行干部职工有条不紊的演练了“火海逃生”、“扑灭火灾”、“现场点评”等环节。通过演练,既受到
语言作为人们交流思想、传递感情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创新。语言的创新充分体现在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们的口语中。大学生是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自然地成为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  在今天经济市场化、信息网络、文化多元化等形势的影响下,大学校园与刻板的学府渐行渐远,已成为一个飞扬着青春活力,引领着时代潮流,体现着生命价值的地方
尊敬的周有光先生: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今天参加这个气氛隆重而热烈的聚会,庆祝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百龄华诞,我感到非常荣幸。周老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长寿的语言学家,还有三三天,他将走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即将踏上人生第二个世纪的路途。这样的百岁入瑞,不仅在语言学界前所没有,就是在整个学术界也屈风毛麟角。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全体同仁,谨向周先生及其家人致
教学语法相对于理论语法而言,具有实用性、简明性、稳定性、趣味性等特点.回顾几十年的学校语法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历来是语法教学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
摘要:随着安全快速开采突出危险煤层的需要,必须施工顶(底)板巷条带(网格)式穿层钻孔预抽本煤层瓦斯及被保护煤层卸压瓦斯的区域性瓦斯治理措施,由于原始煤层瓦斯压力大,在钻孔施工过程中,很容易造成钻孔喷孔现象,为了避免喷孔造成人员伤亡及瓦斯超限事故的发生,我们发明了新型防喷除尘装置。经过在1791(3)底板巷的应用,效果显著,既可以作为喷孔时引流钻孔喷出瓦斯,又可以钻孔施工除尘且除尘率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