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比较阅读是一种常见的语文教学方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从比较阅读的价值、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逐步构建出“以比较阅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阅读方式。
关键词:比较阅读;创新思维;价值;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2
一、比较阅读的价值
比较,就是寻求众多事物间的联系和差别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章或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层次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异同。这种比较的实质是将原来互不关联的若干知识信息,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优化信息群。这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训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思维的灵敏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当代,它无疑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方法。再者,编者有意把有可比性的文章或材料编排在同一单元里,并设计了许多带有比较性的思考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也是对编者比较意向的落实和体现。先贤梁启超、鲁迅也都倡导过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
二、比较阅读的形式
1、比较体裁相同,但题材不同的文章
这种比较主要运用于单元教学中,初中语文教材出文言文外,大多将体裁相同的文章编在同一单元里,教材的可比性十分明显。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文章,它们都是小说,都是以喜剧的形式写悲剧的内容,都具有讽刺的审美品格。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读书人,都迂腐至极,又都有着善良的天性。但在人物形象上,范进猥琐懦弱,圆滑世故;孔乙己则显得清高气傲,甚至自命不凡。在写作技巧上,《范进中举》是讽刺兼滑稽,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夸大变形;《孔乙己》的讽刺却是现实主义的,是白描式的,情节安排自然而不荒诞。在结构上《范进中举》以作者为外视点,采用传统的联贯式结构,全方位地进行描述;《孔乙己》以“我”为内视点,通过片断连贯的方式结构文章,有散文化倾向。
2、比较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
这类比较可以侧重比较它们在体裁方面的区别,进一步理解文章体裁对文章内容的限制作用。这种比较具体实在,对于学生认识文体的特点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比空洞地讲解理论效果要好得多。如《中国石拱桥》和《北京立交桥》这两篇文章,它们都是以桥为题材,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着明显区别。《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北京立交桥》是记叙文。从写作意图来看,《中》文的目的是要给读者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包括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发展等;《北》文的目的是要告诉读者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的情况。从表达方式看,虽然两文都运用了记叙、说明、描写和议论,但《中》文主以说明为主,而《北》文以记叙为主。从语言上看,《中》文语言简朴、准确、严谨,读来明白晓畅,质朴无华;《北》文语言生动激越,给读者以极强的感染力,因而有人称赞它是一首热情洋溢的“赞美诗”。
3、比较体裁和题材都相同或相近的文章
这类文章同中有异。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懂得:同一体裁,同一题材,由于作者对生活有不同的感受,可以从不同角度营构自己的文章,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这两篇文章,它们都是消息,都具有消息的一般特点,报道的又都是同一事件——渡江战役,但由于作者的身份不同,感受不同,从而形成了文章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差异。《人》文作者以战役指挥官的身份统揽全局,简略概括地介绍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语言凝练、概括、深刻,表现出一位伟大军事家的胸有成竹和指挥若定;《我》文作者以战役亲历者的身份详细具体地报道了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文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描述,使文章显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富有立体感。语言生动细腻,渗透着一位随军记者亲历战火的激动。
4、将课文与原稿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语言的特点,从而掌握用于语言的技巧。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将课文和原稿相比,改动的地方有百处之多,一些简单的改动,却使文章增色不少。如“……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这句,原稿是“……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新的讲义”,如此一改,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表述得更准确,“陌生”较之“新”更恰当地表达出鲁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心境,“许多新鲜”着四个字是鲁迅渴求救国知识而得到满足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二是使用两个“许多”,用“陌生的先生”与“新鲜的讲义”相对仗,增加了思想的容量,也调整了语言的节奏感。
三、比较阅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充分体现学生的的主体地位,“比较”的主体应是学生,教师切忌越俎代庖,要变讲解为引导。
2、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比较的难易、范围,应充分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推进。
3、要精心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板书图示。将比较点条理化、明确化,将比较的过程简单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比较阅读;创新思维;价值;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2
一、比较阅读的价值
比较,就是寻求众多事物间的联系和差别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章或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层次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异同。这种比较的实质是将原来互不关联的若干知识信息,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优化信息群。这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训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思维的灵敏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当代,它无疑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方法。再者,编者有意把有可比性的文章或材料编排在同一单元里,并设计了许多带有比较性的思考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也是对编者比较意向的落实和体现。先贤梁启超、鲁迅也都倡导过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
二、比较阅读的形式
1、比较体裁相同,但题材不同的文章
这种比较主要运用于单元教学中,初中语文教材出文言文外,大多将体裁相同的文章编在同一单元里,教材的可比性十分明显。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文章,它们都是小说,都是以喜剧的形式写悲剧的内容,都具有讽刺的审美品格。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读书人,都迂腐至极,又都有着善良的天性。但在人物形象上,范进猥琐懦弱,圆滑世故;孔乙己则显得清高气傲,甚至自命不凡。在写作技巧上,《范进中举》是讽刺兼滑稽,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夸大变形;《孔乙己》的讽刺却是现实主义的,是白描式的,情节安排自然而不荒诞。在结构上《范进中举》以作者为外视点,采用传统的联贯式结构,全方位地进行描述;《孔乙己》以“我”为内视点,通过片断连贯的方式结构文章,有散文化倾向。
2、比较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
这类比较可以侧重比较它们在体裁方面的区别,进一步理解文章体裁对文章内容的限制作用。这种比较具体实在,对于学生认识文体的特点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比空洞地讲解理论效果要好得多。如《中国石拱桥》和《北京立交桥》这两篇文章,它们都是以桥为题材,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着明显区别。《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北京立交桥》是记叙文。从写作意图来看,《中》文的目的是要给读者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包括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发展等;《北》文的目的是要告诉读者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的情况。从表达方式看,虽然两文都运用了记叙、说明、描写和议论,但《中》文主以说明为主,而《北》文以记叙为主。从语言上看,《中》文语言简朴、准确、严谨,读来明白晓畅,质朴无华;《北》文语言生动激越,给读者以极强的感染力,因而有人称赞它是一首热情洋溢的“赞美诗”。
3、比较体裁和题材都相同或相近的文章
这类文章同中有异。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懂得:同一体裁,同一题材,由于作者对生活有不同的感受,可以从不同角度营构自己的文章,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这两篇文章,它们都是消息,都具有消息的一般特点,报道的又都是同一事件——渡江战役,但由于作者的身份不同,感受不同,从而形成了文章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差异。《人》文作者以战役指挥官的身份统揽全局,简略概括地介绍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语言凝练、概括、深刻,表现出一位伟大军事家的胸有成竹和指挥若定;《我》文作者以战役亲历者的身份详细具体地报道了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文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描述,使文章显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富有立体感。语言生动细腻,渗透着一位随军记者亲历战火的激动。
4、将课文与原稿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语言的特点,从而掌握用于语言的技巧。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将课文和原稿相比,改动的地方有百处之多,一些简单的改动,却使文章增色不少。如“……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这句,原稿是“……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新的讲义”,如此一改,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表述得更准确,“陌生”较之“新”更恰当地表达出鲁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心境,“许多新鲜”着四个字是鲁迅渴求救国知识而得到满足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二是使用两个“许多”,用“陌生的先生”与“新鲜的讲义”相对仗,增加了思想的容量,也调整了语言的节奏感。
三、比较阅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充分体现学生的的主体地位,“比较”的主体应是学生,教师切忌越俎代庖,要变讲解为引导。
2、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比较的难易、范围,应充分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推进。
3、要精心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板书图示。将比较点条理化、明确化,将比较的过程简单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