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学者在不同研究方法下,不同的视角下对城镇化的研究,以及国外关于城市化的论断,做出总结,据此理解我国现行城镇化发展状况,对我国今后的城镇化研究方向具有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研究现状;模式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城镇化的概念和理论方面。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以通用。相较于国外,我国的城镇化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979年吴友仁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镇化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城镇化的概念。人口城镇化在我国早期的研究中处于标准地位。陈亚辉、刘晓萍、林德金和李树琮等众多学者在城镇化的概念中都强调城镇人口在整个人口比重的变化。接着有些学者又强调城镇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如高佩义、叶裕民和饶会林等。在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许多学者从更全面的视觉来理解城镇化,使城镇化概念逐渐更完善和科学,但“人口城镇化”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者陈延良通过对国际的城镇化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欧洲、北美的工业化的发展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发达国家的政府都积极地规划、制定政策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他们将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工具。发展中的国家对城镇化的发展都有共同的目的——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及途径——政府推动。
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上。马敏娜通过对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立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协整分析方法,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其两两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等因素的不同,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呈现颇大的地域差异。汤茂林研究了东部发达省区的城镇化特征。赵常兴在文中指出西部地区落后的城镇化水平阻碍西部大开发,制约了我国经济全局的发展。
佘雁刚认为地方政府事权、财权的不对等是引发城镇化问题的直接原因;我国城镇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仍然是政府垄断经营、财政投资为主的格局。他提出明晰权责,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建立城镇化发展稳定资金投入机制,发挥财税引导功能,促进城市群发展等建议。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城镇化的研究已进行了很长时间,其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均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从经济结构发展的视角,研究出钱纳里标准,可用来分析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诺瑟姆(Ray M.Northam)对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历史轨迹的研究,提出城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一种近似的线性关系,提出将城市化进程分为按照S型曲线增长的三个基本阶段。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可以达到均衡,模型的假设是城市实现充分的就业。并且国外学者也对我国发展现状作出研究,如马克斯·韦伯认为,儒教的传统思想阻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乡村主义的壮大。美国《商业周刊》最早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基于不同的国情,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应对模式均呈现出区域差异。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城镇化的研究普及大范围视角及不同的研究方法,国外对于城市化的研究主要是在大的经济理论的前提下,基于整个宏观经济,前瞻性较强。然而在上述研究中,关于城镇化的研究以提高发展速度的多,而综合速度与质量的同步发展的少;从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研究多,而注重生态、环境、资源协调的研究少;提出战略构想的多,而落实到具体对策的少。因此,空缺的领域将是我国城镇化研究的又一方向。
参考文献:
[1]邹彦林.我国城市发展宏观思考[J].江淮论坛,1999(2):6-11.
[2]蔡孝箴.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3]陈延良.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
[4]李静.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研究所,2012.
[5]洪名勇.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9(6).
[6]夏春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0).
[7]汤茂林.世纪之交苏北城市化的特征及发展思路[J].城市发究,2000(4).
[8]赵常兴.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9]温来成.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公共财政建设[J].北京财会,2003.
[10]余雁刚.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8.
[11]薛虹,孙建华.城镇化进程中的财税制度创新[J].财政研究,2007(11).
[12]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13]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14]陆成林.促进我国城镇化的财政政策选择[J].中国财经报,2012(6).
[15]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16]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
[17]吴江.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8]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19]文辉.城镇化呼唤新的财税体制[J].经济观察报,2013(16).
[20]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M].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21]李朋.“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理性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5.
[22]Le 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critical review[J].World Develop- ment.1991,19(6).
[23]Ray M. Northam,Urban Geography[M] .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1975.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学者在不同研究方法下,不同的视角下对城镇化的研究,以及国外关于城市化的论断,做出总结,据此理解我国现行城镇化发展状况,对我国今后的城镇化研究方向具有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研究现状;模式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城镇化的概念和理论方面。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以通用。相较于国外,我国的城镇化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979年吴友仁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镇化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城镇化的概念。人口城镇化在我国早期的研究中处于标准地位。陈亚辉、刘晓萍、林德金和李树琮等众多学者在城镇化的概念中都强调城镇人口在整个人口比重的变化。接着有些学者又强调城镇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如高佩义、叶裕民和饶会林等。在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许多学者从更全面的视觉来理解城镇化,使城镇化概念逐渐更完善和科学,但“人口城镇化”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者陈延良通过对国际的城镇化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欧洲、北美的工业化的发展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发达国家的政府都积极地规划、制定政策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他们将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工具。发展中的国家对城镇化的发展都有共同的目的——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及途径——政府推动。
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上。马敏娜通过对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立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协整分析方法,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其两两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等因素的不同,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呈现颇大的地域差异。汤茂林研究了东部发达省区的城镇化特征。赵常兴在文中指出西部地区落后的城镇化水平阻碍西部大开发,制约了我国经济全局的发展。
佘雁刚认为地方政府事权、财权的不对等是引发城镇化问题的直接原因;我国城镇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仍然是政府垄断经营、财政投资为主的格局。他提出明晰权责,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建立城镇化发展稳定资金投入机制,发挥财税引导功能,促进城市群发展等建议。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城镇化的研究已进行了很长时间,其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均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从经济结构发展的视角,研究出钱纳里标准,可用来分析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诺瑟姆(Ray M.Northam)对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历史轨迹的研究,提出城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一种近似的线性关系,提出将城市化进程分为按照S型曲线增长的三个基本阶段。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可以达到均衡,模型的假设是城市实现充分的就业。并且国外学者也对我国发展现状作出研究,如马克斯·韦伯认为,儒教的传统思想阻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乡村主义的壮大。美国《商业周刊》最早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基于不同的国情,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应对模式均呈现出区域差异。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城镇化的研究普及大范围视角及不同的研究方法,国外对于城市化的研究主要是在大的经济理论的前提下,基于整个宏观经济,前瞻性较强。然而在上述研究中,关于城镇化的研究以提高发展速度的多,而综合速度与质量的同步发展的少;从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研究多,而注重生态、环境、资源协调的研究少;提出战略构想的多,而落实到具体对策的少。因此,空缺的领域将是我国城镇化研究的又一方向。
参考文献:
[1]邹彦林.我国城市发展宏观思考[J].江淮论坛,1999(2):6-11.
[2]蔡孝箴.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3]陈延良.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
[4]李静.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研究所,2012.
[5]洪名勇.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9(6).
[6]夏春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0).
[7]汤茂林.世纪之交苏北城市化的特征及发展思路[J].城市发究,2000(4).
[8]赵常兴.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9]温来成.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公共财政建设[J].北京财会,2003.
[10]余雁刚.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8.
[11]薛虹,孙建华.城镇化进程中的财税制度创新[J].财政研究,2007(11).
[12]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13]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14]陆成林.促进我国城镇化的财政政策选择[J].中国财经报,2012(6).
[15]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16]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
[17]吴江.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8]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19]文辉.城镇化呼唤新的财税体制[J].经济观察报,2013(16).
[20]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M].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21]李朋.“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理性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5.
[22]Le 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critical review[J].World Develop- ment.1991,19(6).
[23]Ray M. Northam,Urban Geography[M] .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