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写作教学局限于教材的编排,与生活脱节等,如何针对这些情况,不断探索作文教学改革,就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以飨读者。
一、注重积累,充实写作材料仓库
积累习作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基础工作,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着眼于“无字书”,注重实践积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应注重生活化、通俗化,讲究朴实真切。因此,应切实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才能解决习作的“源泉”问题。在学校,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班会活动,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让他们在动中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从中获得真实的情感生活体验。放学回家后,可以要求学生关注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内容,关心国内外大事,这也是学生丰富积累的一条途径。
2.注重“有字书”,注重阅读积累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习作题材,还要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这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别人的写作方法、语言等。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种。精读内容包括课本、老师精挑细选出来的文章等,这些文章需要学生能熟练地朗诵出来;对于泛读,则不局限于某个方面了,可以是童话,也可以是科学、历史、自然等各类书籍,只要是学生自己想看,都可以不限(除不健康书籍),而且这种书籍由于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他(她)会挤出时间来看的,根本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敦促,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就可以了。学习并不只是学课本的知识,其实更多的知识在课本之外,在课堂之外,如果老师和家长都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孩子是会在一种愉快的状态下吸取丰富而充足的精神食粮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话有道理,但又有几人能够身体力行呢?
二、培养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不例外。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开辟习作的途径,激发他们的兴趣,寻找习作的素材,培养他们的习作灵感。
1.创新作文课堂导入方式——诱引式
“情不动,故辞不发。”学生面对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觉得无从下笔,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所写事物还很陌生,没有情感,没有写作的冲动,自然难以下笔。写作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
2.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
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再现生活情景,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写作兴趣,在兴趣中促使学生投入观察。比如在指导学生写课间的某个活动时,可以先拍摄学生活动的场面,上课时播让学生观察其活动时的细节,如动作、神情、语言以及围观者的种种表现。通过慢放、放大特写、定格等来激发学生兴趣,最后提出相应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语言思维的积极性,很快,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跃然纸上。
3.创新学生写作形式——边玩边写
实践活动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又体现孩子的天性,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孩子写作的欲望和兴趣,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可以针对某些教学写作内容,让孩子在玩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在感悟中下笔。同时,实践活动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要让他们自由展露挥洒情感,只要目的达到即可。如在指导学生写某个比赛的作文时,可以安排在课堂上举行扳手腕比赛,学生情绪高涨,你来我往,周围同学挥舞手臂,呐喊助威,这情,这景,正是活生生的生活的写照,也是写作的活水源泉,这时一切有血有肉的文字才得以生动再现。
三、交互式评价学生习作,提升学生写作自信
1.师生共改,“改”中提高
“改”,首先以自评自改为基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自己的习作,做到边读边改。其次以互评互改为核心,请学生先将自己习作中自认为比较成功的语句读给他人听,让大家共享。然后交换读,每位学生都需对阅读的习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等方面)。也可以一组几个人一起读一篇,然后提出商讨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为了激励学生多改,可以允许给他们加分,或多次改后再加分等。
2.“渲染”佳作,“评”出动力
学生享受到了成功,有了自信才能有前进的动力。渲染佳作,分享成功,形式可以有多种:(1)佳作交流。每次作文我总要选择几篇佳作或有一定进步的学生习作在班上朗读。对于教师来说这是轻而易举的事,作为学生来说却读出了他们的积极性。(2)佳作展览。学习园、黑板报专设“佳作栏”,贴上学生的优秀作品,供大家欣赏。(3)佳作参赛或投稿各级教育机构的征文活动。虽说不可能百发百中,但经过一次次地修改,习作水平就会获得一次次地提高。同学们的信心也更足了,在习作上你追我赶的风气日趋渐浓。
总之,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作文教学,如果教师能打破常规,引导学生在平时留心观察生活,不断积累,培养写作兴趣,不断鼓励,让学生乐于写作,那么一定会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写出好文章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官山镇黄圩小学)
一、注重积累,充实写作材料仓库
积累习作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基础工作,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着眼于“无字书”,注重实践积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应注重生活化、通俗化,讲究朴实真切。因此,应切实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才能解决习作的“源泉”问题。在学校,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班会活动,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让他们在动中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从中获得真实的情感生活体验。放学回家后,可以要求学生关注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内容,关心国内外大事,这也是学生丰富积累的一条途径。
2.注重“有字书”,注重阅读积累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习作题材,还要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这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别人的写作方法、语言等。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种。精读内容包括课本、老师精挑细选出来的文章等,这些文章需要学生能熟练地朗诵出来;对于泛读,则不局限于某个方面了,可以是童话,也可以是科学、历史、自然等各类书籍,只要是学生自己想看,都可以不限(除不健康书籍),而且这种书籍由于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他(她)会挤出时间来看的,根本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敦促,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就可以了。学习并不只是学课本的知识,其实更多的知识在课本之外,在课堂之外,如果老师和家长都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孩子是会在一种愉快的状态下吸取丰富而充足的精神食粮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话有道理,但又有几人能够身体力行呢?
二、培养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不例外。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开辟习作的途径,激发他们的兴趣,寻找习作的素材,培养他们的习作灵感。
1.创新作文课堂导入方式——诱引式
“情不动,故辞不发。”学生面对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觉得无从下笔,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所写事物还很陌生,没有情感,没有写作的冲动,自然难以下笔。写作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
2.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
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再现生活情景,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写作兴趣,在兴趣中促使学生投入观察。比如在指导学生写课间的某个活动时,可以先拍摄学生活动的场面,上课时播让学生观察其活动时的细节,如动作、神情、语言以及围观者的种种表现。通过慢放、放大特写、定格等来激发学生兴趣,最后提出相应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语言思维的积极性,很快,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跃然纸上。
3.创新学生写作形式——边玩边写
实践活动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又体现孩子的天性,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孩子写作的欲望和兴趣,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可以针对某些教学写作内容,让孩子在玩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在感悟中下笔。同时,实践活动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要让他们自由展露挥洒情感,只要目的达到即可。如在指导学生写某个比赛的作文时,可以安排在课堂上举行扳手腕比赛,学生情绪高涨,你来我往,周围同学挥舞手臂,呐喊助威,这情,这景,正是活生生的生活的写照,也是写作的活水源泉,这时一切有血有肉的文字才得以生动再现。
三、交互式评价学生习作,提升学生写作自信
1.师生共改,“改”中提高
“改”,首先以自评自改为基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自己的习作,做到边读边改。其次以互评互改为核心,请学生先将自己习作中自认为比较成功的语句读给他人听,让大家共享。然后交换读,每位学生都需对阅读的习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等方面)。也可以一组几个人一起读一篇,然后提出商讨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为了激励学生多改,可以允许给他们加分,或多次改后再加分等。
2.“渲染”佳作,“评”出动力
学生享受到了成功,有了自信才能有前进的动力。渲染佳作,分享成功,形式可以有多种:(1)佳作交流。每次作文我总要选择几篇佳作或有一定进步的学生习作在班上朗读。对于教师来说这是轻而易举的事,作为学生来说却读出了他们的积极性。(2)佳作展览。学习园、黑板报专设“佳作栏”,贴上学生的优秀作品,供大家欣赏。(3)佳作参赛或投稿各级教育机构的征文活动。虽说不可能百发百中,但经过一次次地修改,习作水平就会获得一次次地提高。同学们的信心也更足了,在习作上你追我赶的风气日趋渐浓。
总之,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作文教学,如果教师能打破常规,引导学生在平时留心观察生活,不断积累,培养写作兴趣,不断鼓励,让学生乐于写作,那么一定会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写出好文章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官山镇黄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