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考试背后的教育之痛
教育现象一:2004年惊现教育特殊现象:“南京高考之痛”。
人们议论纷纷,是素质教育的错,或是理解并实施素质教育的错,还是考试的错?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在总结“南京高考之痛”后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其本义是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幸福。”(《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中国教育报》2004/11/9)
教育现象二:重庆三峡库区区县初中教育质量现状及其矛盾。
第一,库区区县教学质量与尖子班培养的矛盾。部分区县初中教育考试的整体教学质量不高,优秀学生的数量偏少。而部分学校举办或变相举办“尖子班”现象日见增多,优秀学生的数量应该增多才对,可事实正相反,这是为什么?
第二,高中教育的发展需求与初中教育的“尖子化”的矛盾。随着重庆西部教育高地建设步伐,云阳高中教育的发展日益扩大是历史的必然,同时对初中教学质量提出了整体提高的要求,而不是少数尖子生的需求。这与部分学校举办或变相举办尖子班现象日见增多相抵牾;“尖子化”的教育将严重制约高中教学质量的健康发展。
第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我们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教育考试是对教学质量的一种检验,对人才的一种评价和选拔。这是国家对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对教育的质量效益的双重关注。忽视哪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学校的现实是重视后者而忽视前者,所以出现了学校教育管理的“唯分数论”和与之配套的学校管理,教育的社会责任成了一种附庸或点缀。
在上述教育背景下,我们应当怎样面对学校教育质量在观念和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呢?
二、教育质量应当
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
1.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追求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教育全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应当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⑵全体学生的质量。
⑶教育全过程的质量。
3.正面影响教育质量价值观的因素
(1)主张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因为德育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成正相关(不是正比)。
教育质量管理中重视以人为本。据笔者研究,这是一般成功学校的共同特征。德育应以养成学生完善和谐的人格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2004年江苏的高考状元学校如东县栟茶中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人把学校称为学生“诗意栖居地”。学生的夜自修,110多亩的校园里,灯火通明,却静得没有一点声息;随便走到哪个班级走廊上,你都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太专注、太“入定”了。镇上偶尔停电,那一刻学校绝不会人声鼎沸,骚乱四起,学生都很自觉地点起蜡烛继续静心夜读。(《成才导报》,《栟中无秘密》2004/10/20)
(2)强调学校团队在教育质量中的作用。教育科学告诉我们:教学的团队质量与个体优生的数量成正相关。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督导评估,引导学校重视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2004年,云阳教委出台了《初中教学绩效评估方案》,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缕曙光。该方案重点突出的基本观点: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为云阳县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搭建教学质量的基础平台。其具体观点体现出了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巩固“普九”成果与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相结合。其二,提高毕业合格率与提升高中报考率相结合。其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高中招生指标分配相结合。
其次,初中教育质量重在看学生团队的整体教育质量。高考质量与初中教育水平正相关。全面育人的学校的毕业生和学生进入高中教育后的发展成正相关。据调研,笔者所在云阳县所属市重点中学云阳中学和外国语学校近年高一新生的考试成绩表明,高中学习素质优秀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学生原就读初中对学生综合学习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全面育人是一种社会责任。所以,学校应加强对班级质量的宏观控制,实行班级均衡发展。
4.强调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教育考试制度改革中的生活化已经成为考试改革的主流方向。考试素质、考试成绩、后期发展、升学率、就业机会是学生的各素质中正逐步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识的方面。
三、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要点
1.研究高效率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人。素质教育不全是蹦蹦跳跳,不全是轻松活泼,素质教育不会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素质教育与提高升学率并不矛盾。学校加强研究有效教学,我们应当通过增加有效教育时间,改进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利用好有效的教学时间,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长效检验和升学考试绩效并行不悖。
以较长的教育后阶段来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建立初中毕业学生在高中教育质量发展的追踪研究体系。科学研究初中生进入高中后的质量发展状况,从后续发展的学习力,去反观初中学校的教学质量。“考试”也是人学会生存的一种素质。学生面对社会的选择,将会面临许多考试。如公务员考试,留学考试,就业考试等等。对社会来说,考试是一种选拔人才的相对公平的手段。学校锻炼学生面对选择时顽强的毅力、健康的心理是必要的。事实上,教育发达的江浙地区,十分重视考试制度的建设。
3.教育质量应当正视学生适度的学习负担。
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步加重是学习的必然,尤其是中学阶段。负担轻重的关键是看是否在学生可接受的“度”之内,使学生可以在努力后的获取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之中。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说:“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使学生围绕理想信念逐渐成为自觉学习、科学学习和顽强有效学习的学习者。”笔者认为,时下流行的“快乐学习”、“愉快学习”之类,应当是老师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乐于完成“苦差事”,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教育质量应当以课堂为主阵地。
课堂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是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质量的结合。教师“教”的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一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落后,师生缺少有效的思维互动。二是少数教师放弃了主导的责任,借学生学习主体而放任自流;备课不充分导致课堂信息量小,而学生所得不多。三是不善于更新教育观念和自觉吸纳新的学科信息,抱残守缺,总以为自己原有的东西是对的;不擅于从别人成功的案例中去读取有益的成份。
5.处理好领军个体(如优秀学生、校长、学校和教育研究人员等)与一般个体的关系。
典型塑造,办学理念的制度化推广。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改革措施初期往往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同。我们的态度是研究出实施方案,以制度的形式予以引领,而后趋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质量,重点是研究学生群体中优秀学生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其他学生的影响。不必注重学生个体的成绩排序。
6.教育质量应当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主体上。现实中的校长队伍将教育重心向关系重心或其他什么重心偏移的现象十分突出,这对教育是一种伤害。我们有责任防止校长们逐渐拉大与教育教学的距离,特别要防止出现身在校长岗位,兴趣却在岗位之外的不良现象。
7.承认教育质量的学校功利性,并追求教育的社会公平责任。
学校的生存发展决定了学校教育质量对升学率、就业率以及学校声誉名望的追求,教育的社会责任更决定了学校的另一种追求,即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升学率、就业率,让人民群众的子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拥有更好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机会。教育质量的社会责任更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强调教育质量,很可能把正当合理的质量追求异化为对学生智力的片面开发,扭曲为对学生身心的极大伤害;或者误解为学校一抓教育质量就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错误行为,同样伤害了学生特别是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学生的切身利益,这也是教育的一种不公平。
四、创生教学质量的
管理思想和措施
(一)建立有质量意识的管理观念
1.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育的管理者要勇于走出“书斋中的我认为”,从实际效果出发去研究教育和管理。我们的学习态度应该是:我们崇尚从优秀教师和成功学校、成功校长中去解读教育成功的秘密。我们把他们当成学习的案例,并从中领悟出教育的真谛。
2.从思维和制度的惯性中突围,创生有效的价值观。从思维和制度的惯性中突围,得依靠学校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质量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利器。学校教育科研应定位在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和教师教学能力上,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它可以为学校民主管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找到有效的载体和途径。
第一,突破学校质量管理的思维定势。成功学校为什么总是突出整体提高,尖子班与平均分班的质量到底谁能保证学生的整体质量,管理措施怎样去保障新的管理措施等等,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主意。
第二,改善教学质量管理的行为习惯。由制度约束到自主创新的演进,源于先知先觉对群体意识的引导。善于从优秀教师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的“新视点”中挖掘出管理的道理来,给学校创新管理提供新的思路。江苏洋思中学就善于创立有效教学的价值观和制度。校长蔡林森发现多数教师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课后的作业量极大,于是提出“与其让学生课后做10道题,不如在课堂上做对一道题”的观点。强力推行“当堂完成作业”的改革方案,同时列入学校当年评优、评先的依据。这一初步设想逐步完善成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陈兆兰《人民教育》2004.17)
第三,挑战思维惯性。管理者老爱沿着认可的管理思维发展,直至走进管理的死胡同。需要接受新观点的冲击,产生新的思维火化。现在,一些学校的校长,习惯于用数字的方式考评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习惯于模糊评估和综合评估,导致学校教学质量的观念和措施向“考试分数”的方向畸形发展,直至误入歧途。
3.在教学质量管理以外寻找提质的相关管理因素。据报载,为什么一些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地区可以创造出惊人的教学成绩?教师的经济待遇、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条件都不太好,但这种学校的师生一般都有着高尚的精神生活、高贵的精神气质,愿意在事业的追求中去体验成功带来的精神满足。这种追求又往往是对自己朴实的认可,鲜于随波逐流。苏北的栟茶中学、河南的衡水中学等可以算是典型的案例。
(二)建立有理念支撑的质量管理制度,提升团队的价值认同
1.质量管理条例。追求制度约束与人性管理的和谐。我县部分学校的人性管理条例的建立,南溪中学的三年责任制与其他毕业班“重点火力”的不同处理方法,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教育质量管理的人性化思考深度。
2.质量监控台帐。强调质量变化的过程。首先,设立层级目标,梯度奖励制度。其次,学校质量信息公布。全国各地的名校都十分重视学校学生考试成绩在学校层面的公布和质量追踪统计报告。再次,提供高效教学示范样本的针对性。
3.质量评价体现教育发展的新思路。首先,确立了质量评价原则。笔者所在的云阳县教委在2004年教育质量考评方案中,确立了质量评价三原则。即巩固“普九”成果与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相结合,提高毕业合格率与提升高中报考率相结合,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高中招生指标分配相结合。其次,教职工的待遇分配与教学质量的管理原则相配套。江苏名校桃源中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团体捆绑为奖励的基本思想,都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质量管理意识。
(三)学校责任:不断创生、优化,提升教育质量的教育行为
1.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的有效发展。不同的质量行为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善要从三个方面去突破:一是观念上突破: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观,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组织。师生多维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二是课堂上突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三是训练上突破:提升训练和评价的效度。把握考试评价改革方向,学会编写个性作业和试题,采取多样化训练方式和分层训练设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前进的动力。教师要自己深入“题海”,让学生远离“题海”。
2.提高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文化价值认同度。教学质量的文化价值认同取决于学校质量管理中不同的质量行为,诸如质量决策、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评价等质量管理活动,以及人们理解和实施质量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作风等。良好的质量行为风气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学校教育中,质量行为风气表现为教风、学风、校风等(不仅仅是指口号)。
成功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
⑴立足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提出的理念。
⑵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缘于对“精英教育”思想及教学模式的自觉摒弃。没有一个学生可以成为其他学生的陪衬。对生源的定位是:以中流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教学起点,教师准备与组织教学都以这部分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为掌握难度和进度的主要依据。
⑶平等精神是成功的内核。学校应落实具体的教育行为,教育目标主要看后进生,学校给每一个班级定目标,目标能不能实现主要看后进生。因此,每一位班主任和教师应在后进生身上投入更多精力和关爱。
五、校长的自我学习
用事实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研究精神,主动研究成功学校校长的成功素质。建立相应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从名校成功分析中,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校长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洞察力和教学体验水平成正相关。
优秀校长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家庭教育比较成功。辽宁的魏书生、江苏的“南北两蔡”(洋思蔡林森、青云蔡永江)校长等,子女都是学习的优异者。优秀校长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学校管理的与众不同。魏书生的气功、口号、晨练,教师课间在教室;河南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的课间操:高呼“战胜自己”;栟茶中学校长姚止平的课间“第一拳”;桃源中学校长徐学根的“学生自主安排自习”;陈荣华校长的“考试成绩近距离”,午自习的分割(写字、新闻、睡觉)等等,莫不具有校长的管理个性。
(作者单位:重庆云阳中小学教研室)
教育现象一:2004年惊现教育特殊现象:“南京高考之痛”。
人们议论纷纷,是素质教育的错,或是理解并实施素质教育的错,还是考试的错?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在总结“南京高考之痛”后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其本义是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幸福。”(《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中国教育报》2004/11/9)
教育现象二:重庆三峡库区区县初中教育质量现状及其矛盾。
第一,库区区县教学质量与尖子班培养的矛盾。部分区县初中教育考试的整体教学质量不高,优秀学生的数量偏少。而部分学校举办或变相举办“尖子班”现象日见增多,优秀学生的数量应该增多才对,可事实正相反,这是为什么?
第二,高中教育的发展需求与初中教育的“尖子化”的矛盾。随着重庆西部教育高地建设步伐,云阳高中教育的发展日益扩大是历史的必然,同时对初中教学质量提出了整体提高的要求,而不是少数尖子生的需求。这与部分学校举办或变相举办尖子班现象日见增多相抵牾;“尖子化”的教育将严重制约高中教学质量的健康发展。
第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我们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教育考试是对教学质量的一种检验,对人才的一种评价和选拔。这是国家对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对教育的质量效益的双重关注。忽视哪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学校的现实是重视后者而忽视前者,所以出现了学校教育管理的“唯分数论”和与之配套的学校管理,教育的社会责任成了一种附庸或点缀。
在上述教育背景下,我们应当怎样面对学校教育质量在观念和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呢?
二、教育质量应当
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
1.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追求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教育全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应当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⑵全体学生的质量。
⑶教育全过程的质量。
3.正面影响教育质量价值观的因素
(1)主张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因为德育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成正相关(不是正比)。
教育质量管理中重视以人为本。据笔者研究,这是一般成功学校的共同特征。德育应以养成学生完善和谐的人格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2004年江苏的高考状元学校如东县栟茶中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人把学校称为学生“诗意栖居地”。学生的夜自修,110多亩的校园里,灯火通明,却静得没有一点声息;随便走到哪个班级走廊上,你都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太专注、太“入定”了。镇上偶尔停电,那一刻学校绝不会人声鼎沸,骚乱四起,学生都很自觉地点起蜡烛继续静心夜读。(《成才导报》,《栟中无秘密》2004/10/20)
(2)强调学校团队在教育质量中的作用。教育科学告诉我们:教学的团队质量与个体优生的数量成正相关。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督导评估,引导学校重视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2004年,云阳教委出台了《初中教学绩效评估方案》,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缕曙光。该方案重点突出的基本观点: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为云阳县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搭建教学质量的基础平台。其具体观点体现出了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巩固“普九”成果与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相结合。其二,提高毕业合格率与提升高中报考率相结合。其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高中招生指标分配相结合。
其次,初中教育质量重在看学生团队的整体教育质量。高考质量与初中教育水平正相关。全面育人的学校的毕业生和学生进入高中教育后的发展成正相关。据调研,笔者所在云阳县所属市重点中学云阳中学和外国语学校近年高一新生的考试成绩表明,高中学习素质优秀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学生原就读初中对学生综合学习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全面育人是一种社会责任。所以,学校应加强对班级质量的宏观控制,实行班级均衡发展。
4.强调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教育考试制度改革中的生活化已经成为考试改革的主流方向。考试素质、考试成绩、后期发展、升学率、就业机会是学生的各素质中正逐步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识的方面。
三、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要点
1.研究高效率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人。素质教育不全是蹦蹦跳跳,不全是轻松活泼,素质教育不会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素质教育与提高升学率并不矛盾。学校加强研究有效教学,我们应当通过增加有效教育时间,改进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利用好有效的教学时间,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长效检验和升学考试绩效并行不悖。
以较长的教育后阶段来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建立初中毕业学生在高中教育质量发展的追踪研究体系。科学研究初中生进入高中后的质量发展状况,从后续发展的学习力,去反观初中学校的教学质量。“考试”也是人学会生存的一种素质。学生面对社会的选择,将会面临许多考试。如公务员考试,留学考试,就业考试等等。对社会来说,考试是一种选拔人才的相对公平的手段。学校锻炼学生面对选择时顽强的毅力、健康的心理是必要的。事实上,教育发达的江浙地区,十分重视考试制度的建设。
3.教育质量应当正视学生适度的学习负担。
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步加重是学习的必然,尤其是中学阶段。负担轻重的关键是看是否在学生可接受的“度”之内,使学生可以在努力后的获取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之中。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说:“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使学生围绕理想信念逐渐成为自觉学习、科学学习和顽强有效学习的学习者。”笔者认为,时下流行的“快乐学习”、“愉快学习”之类,应当是老师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乐于完成“苦差事”,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教育质量应当以课堂为主阵地。
课堂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是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质量的结合。教师“教”的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一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落后,师生缺少有效的思维互动。二是少数教师放弃了主导的责任,借学生学习主体而放任自流;备课不充分导致课堂信息量小,而学生所得不多。三是不善于更新教育观念和自觉吸纳新的学科信息,抱残守缺,总以为自己原有的东西是对的;不擅于从别人成功的案例中去读取有益的成份。
5.处理好领军个体(如优秀学生、校长、学校和教育研究人员等)与一般个体的关系。
典型塑造,办学理念的制度化推广。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改革措施初期往往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同。我们的态度是研究出实施方案,以制度的形式予以引领,而后趋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质量,重点是研究学生群体中优秀学生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其他学生的影响。不必注重学生个体的成绩排序。
6.教育质量应当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主体上。现实中的校长队伍将教育重心向关系重心或其他什么重心偏移的现象十分突出,这对教育是一种伤害。我们有责任防止校长们逐渐拉大与教育教学的距离,特别要防止出现身在校长岗位,兴趣却在岗位之外的不良现象。
7.承认教育质量的学校功利性,并追求教育的社会公平责任。
学校的生存发展决定了学校教育质量对升学率、就业率以及学校声誉名望的追求,教育的社会责任更决定了学校的另一种追求,即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升学率、就业率,让人民群众的子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拥有更好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机会。教育质量的社会责任更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强调教育质量,很可能把正当合理的质量追求异化为对学生智力的片面开发,扭曲为对学生身心的极大伤害;或者误解为学校一抓教育质量就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错误行为,同样伤害了学生特别是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学生的切身利益,这也是教育的一种不公平。
四、创生教学质量的
管理思想和措施
(一)建立有质量意识的管理观念
1.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育的管理者要勇于走出“书斋中的我认为”,从实际效果出发去研究教育和管理。我们的学习态度应该是:我们崇尚从优秀教师和成功学校、成功校长中去解读教育成功的秘密。我们把他们当成学习的案例,并从中领悟出教育的真谛。
2.从思维和制度的惯性中突围,创生有效的价值观。从思维和制度的惯性中突围,得依靠学校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质量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利器。学校教育科研应定位在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和教师教学能力上,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它可以为学校民主管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找到有效的载体和途径。
第一,突破学校质量管理的思维定势。成功学校为什么总是突出整体提高,尖子班与平均分班的质量到底谁能保证学生的整体质量,管理措施怎样去保障新的管理措施等等,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主意。
第二,改善教学质量管理的行为习惯。由制度约束到自主创新的演进,源于先知先觉对群体意识的引导。善于从优秀教师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的“新视点”中挖掘出管理的道理来,给学校创新管理提供新的思路。江苏洋思中学就善于创立有效教学的价值观和制度。校长蔡林森发现多数教师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课后的作业量极大,于是提出“与其让学生课后做10道题,不如在课堂上做对一道题”的观点。强力推行“当堂完成作业”的改革方案,同时列入学校当年评优、评先的依据。这一初步设想逐步完善成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陈兆兰《人民教育》2004.17)
第三,挑战思维惯性。管理者老爱沿着认可的管理思维发展,直至走进管理的死胡同。需要接受新观点的冲击,产生新的思维火化。现在,一些学校的校长,习惯于用数字的方式考评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习惯于模糊评估和综合评估,导致学校教学质量的观念和措施向“考试分数”的方向畸形发展,直至误入歧途。
3.在教学质量管理以外寻找提质的相关管理因素。据报载,为什么一些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地区可以创造出惊人的教学成绩?教师的经济待遇、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条件都不太好,但这种学校的师生一般都有着高尚的精神生活、高贵的精神气质,愿意在事业的追求中去体验成功带来的精神满足。这种追求又往往是对自己朴实的认可,鲜于随波逐流。苏北的栟茶中学、河南的衡水中学等可以算是典型的案例。
(二)建立有理念支撑的质量管理制度,提升团队的价值认同
1.质量管理条例。追求制度约束与人性管理的和谐。我县部分学校的人性管理条例的建立,南溪中学的三年责任制与其他毕业班“重点火力”的不同处理方法,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教育质量管理的人性化思考深度。
2.质量监控台帐。强调质量变化的过程。首先,设立层级目标,梯度奖励制度。其次,学校质量信息公布。全国各地的名校都十分重视学校学生考试成绩在学校层面的公布和质量追踪统计报告。再次,提供高效教学示范样本的针对性。
3.质量评价体现教育发展的新思路。首先,确立了质量评价原则。笔者所在的云阳县教委在2004年教育质量考评方案中,确立了质量评价三原则。即巩固“普九”成果与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相结合,提高毕业合格率与提升高中报考率相结合,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高中招生指标分配相结合。其次,教职工的待遇分配与教学质量的管理原则相配套。江苏名校桃源中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团体捆绑为奖励的基本思想,都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质量管理意识。
(三)学校责任:不断创生、优化,提升教育质量的教育行为
1.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的有效发展。不同的质量行为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善要从三个方面去突破:一是观念上突破: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观,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组织。师生多维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二是课堂上突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三是训练上突破:提升训练和评价的效度。把握考试评价改革方向,学会编写个性作业和试题,采取多样化训练方式和分层训练设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前进的动力。教师要自己深入“题海”,让学生远离“题海”。
2.提高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文化价值认同度。教学质量的文化价值认同取决于学校质量管理中不同的质量行为,诸如质量决策、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评价等质量管理活动,以及人们理解和实施质量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作风等。良好的质量行为风气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学校教育中,质量行为风气表现为教风、学风、校风等(不仅仅是指口号)。
成功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
⑴立足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提出的理念。
⑵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缘于对“精英教育”思想及教学模式的自觉摒弃。没有一个学生可以成为其他学生的陪衬。对生源的定位是:以中流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教学起点,教师准备与组织教学都以这部分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为掌握难度和进度的主要依据。
⑶平等精神是成功的内核。学校应落实具体的教育行为,教育目标主要看后进生,学校给每一个班级定目标,目标能不能实现主要看后进生。因此,每一位班主任和教师应在后进生身上投入更多精力和关爱。
五、校长的自我学习
用事实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研究精神,主动研究成功学校校长的成功素质。建立相应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从名校成功分析中,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校长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洞察力和教学体验水平成正相关。
优秀校长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家庭教育比较成功。辽宁的魏书生、江苏的“南北两蔡”(洋思蔡林森、青云蔡永江)校长等,子女都是学习的优异者。优秀校长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学校管理的与众不同。魏书生的气功、口号、晨练,教师课间在教室;河南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的课间操:高呼“战胜自己”;栟茶中学校长姚止平的课间“第一拳”;桃源中学校长徐学根的“学生自主安排自习”;陈荣华校长的“考试成绩近距离”,午自习的分割(写字、新闻、睡觉)等等,莫不具有校长的管理个性。
(作者单位:重庆云阳中小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