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2-0053-02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此,优化品生(品社)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评价一堂课,应该首先看这堂课目标定得是否合适,为完成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措施是否得当,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如何。这就是说,一个思品老师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再考虑为完成教学目的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明确教学目标,就必须学习并钻研教材。一节课的目标要有三个维度。即,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制定全面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游戏教学 优化品生课堂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说课堂上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还必须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如何调动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上品德与生活课呢?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后,天真浪漫,爱说好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而新奇,但对游戏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是渴望而迷恋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我采取了游戏教学法,优化《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在运用游戏教学法的时候,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安排游戏时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教学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原则。
在一节课中,游戏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它将起到不同的作用。
1、课前游戏法
一年级上册在“我的一天”这个单元中,《和钟姐姐交朋友》这一课中,由于学生的年纪还少,很多都没有“时间”这个概念,更不知道时间的长短,所以,老师如果要求她们珍惜时间,她们比较难深刻理解时间的宝贵。所以我上课前,就安排了一个游戏《一分钟比赛抄字》,看学生在一分钟里谁抄的字最多。目的让学生体会一分钟的长短,更主要的是体会时间不等人,时间将在我们身边一秒一秒地过,抓得紧的人觉得有很多时间,抓不紧的人总觉得不够时间。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属于那一种。
学生非常有兴趣地投入游戏比赛中,从游戏中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抓紧我们身边的每一分每一秒。
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性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并有利于化难为易,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课中游戏法。
《我很整洁》这一课,我把游戏安排在课中。在同学们都有了整洁的意识后,我教会了她们怎样变整洁的方法。如:仪表要整洁。我教会学生要穿整齐的校服进校;衣领要翻好;扣子要扣好;衣服要束进裤子里;穿干净的白布鞋等。如:书包要整洁。书包的学具要整洁,要分类放好教科书,练习本和学习用具等。教会方法后,我进行两个游戏“谁的仪表最整洁”和“谁的书包最整洁”。
通过游戏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行为的启蒙教育。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活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3、课后游戏法。
《校园铃声》这一课,我选择了课后游戏法。这一课在讲授时,其实很多小朋友也知道上课铃响了,要赶快进课堂;书本摆整齐,专心把课上;还有下课是应该做些什么等。但由于孩子上小学不久,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在玩的面前,他们把知道的要求都抛之于脑后。所以我在课后进行情境表演游戏法。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熟悉,而乐于参与的活动。学生在情境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生活认识,激发道德情感、训练良好行为。
(二)选择游戏内容。
我们每一节课所选择的游戏要为教学目标而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不能只为了孩子喜欢游戏而游戏。
在《过新年》这个单元里,我选的游戏都围绕“快乐新年”为主题。如:选“新年好”的歌进行击鼓传花;小组合作比赛做新年卡片;看谁说的新年祝福最好等。
在《看我多精神》一课中,我选择了“看谁坐得好”;“看谁站得直”;“我做动作,你来猜”等游戏。让学生了解解放军叔叔的精神风貌;分辨良好的姿势体现人的精神面貌。
(三)介绍游戏规则。
游戏前要做好准备,老师要向学生介绍清楚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学生按照规则游戏进行游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进行游戏小结。
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对游戏情况做个小结,可以是表扬,也可以是提出希望,这样就不会有虎头蛇尾的感觉了。
三、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要实现学生的道德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教师就要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兴趣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让他们亲历事情的经过。在情境中得到进一步的生活体验,能给小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生活感悟。当老师把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唤醒后,就要通过各种活动、教育形式等,把对孩子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一些社会角色,比如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人等角色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中换位思考,进一步去体验、鉴别、评价各种社会角色的善恶和美丑,让学生在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美丑中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知识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设身处地把自己设想成体验者,产生与体验者相一致的移情体验,从而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使“理”顺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我所教学《走近残疾人》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在学生中培养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可是,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是很难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特别是很难体会到他们的那种特殊心情,所以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课件出示一位盲人阿姨正要过马路。我先不急着提问题,而是让学生尝试。首先,让学生用毛巾蒙上双眼在教室里试着走一走,刚开始学生觉得很刺激很好玩,当每一个学生都体验过后,就不再乐了,他们在教室里东碰西撞过后,都说自己蒙上眼睛连路都不能走,什么事也干不了。接下来我有安排了一系列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聋哑人,肢残人,通过各种体验活动,他们真正体验到残疾人的不容易。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时,有的学生说,盲人真的不容易,干什么都不方便;有的说,我以前还用小石头打过我们村的瞎子叔叔,现在想想,太不应该了;还有的学生说,以前看见有残疾的人我还去嘲笑他们,真是太不应该了!这时我趁机说,那你们以后遇到残疾人知道怎么做了吗?谁来帮帮这位阿姨呢?学生一番讨论之后,纷纷举起小手,他们表示以后不再歧视残疾人,会主动帮助残疾人。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老师所期待的结果。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初步学会换位思考,初步体验到别人的难处,意识到哪些行为是错误的,是不道德的;哪些行为是对的,应该做的。并了解到社会上还有一群特殊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同时通过与父母角色换位体验,不但打开了生活的话题,而且加深了亲情,懂得与人相处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学会关心他人。
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什么是学会生活呢?就是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有把学生放回到社会大课堂中去体验生活,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再者,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深化,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当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结束时,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停止,更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作为教师应该巧妙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牙齿刷得白又白》结束时,为了让学生们坚持早晚刷牙,我设计了“护牙小卫士”的刷牙记录表,请家长监督记录,每刷一次就得一个“☆”,能做到三天早晚都刷牙的奖一朵小红花,能做到一周早晚刷牙的奖一个红苹果,能做到一个月早晚刷牙的就能得到“护牙小卫士”奖章。这样一个实践情境的创设,大大激励了学生道德行为的落实,也许他们是为了“护牙小卫士”奖章,但我相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逐渐养成好习惯的。正如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听到,我忘记了;我看到,我记住了;我动手,我理解了。”
实践证明,在这门融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为一体的综合型活动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它能引领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走进活动化的情境,感受活动的乐趣,激发学习动机,又能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其学习动机,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我相信,只要是为教学服务的,适合学生需要的一切的情境活动都是好的活动,它必将引领孩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
四、有效利用学校环境资源,优化品德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堂教学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但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些观点和规范比较抽象,教师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注重让课堂活动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品生课中有许多参观、体验活动,如果我们能善于利用校园环境来优化品生课堂,那么就能使品生课“活”起来、“动”起来,让教师教得轻松,更让学生上得愉快。
学校环境建设充分考虑育人的效果,校园的每一处环境都富于内涵,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学校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绿地、每一面墙壁、包括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会“说话”的老师,教师要懂得让学校的每一份资源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品生课中,让学生在这些鲜活的德育素材中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
总之,要使品生课上得更丰富有趣,有时得结合校园的环境因地制宜地安排教学,用最经济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环境对于激发和形成人的一些行为方式有很大影响,学校是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文化教育基地,每一处环境都起着以德育人的作用,使学生耳濡目染,学校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不是外设的或凌驾于人之上的,而是与人同为一体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从开始“云深不知处”,到今天“衣带渐宽终不悔”。品德与社会这门综合性的学科,让我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创造空间。从空洞呆板的说教,到学生心灵的放飞。从这门小学科窥探大世界,这一切源于新的课程标准,新教育理念,让我们用新的教育理念灵动课堂吧!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此,优化品生(品社)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评价一堂课,应该首先看这堂课目标定得是否合适,为完成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措施是否得当,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如何。这就是说,一个思品老师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再考虑为完成教学目的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明确教学目标,就必须学习并钻研教材。一节课的目标要有三个维度。即,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制定全面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游戏教学 优化品生课堂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说课堂上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还必须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如何调动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上品德与生活课呢?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后,天真浪漫,爱说好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而新奇,但对游戏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是渴望而迷恋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我采取了游戏教学法,优化《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在运用游戏教学法的时候,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安排游戏时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教学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原则。
在一节课中,游戏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它将起到不同的作用。
1、课前游戏法
一年级上册在“我的一天”这个单元中,《和钟姐姐交朋友》这一课中,由于学生的年纪还少,很多都没有“时间”这个概念,更不知道时间的长短,所以,老师如果要求她们珍惜时间,她们比较难深刻理解时间的宝贵。所以我上课前,就安排了一个游戏《一分钟比赛抄字》,看学生在一分钟里谁抄的字最多。目的让学生体会一分钟的长短,更主要的是体会时间不等人,时间将在我们身边一秒一秒地过,抓得紧的人觉得有很多时间,抓不紧的人总觉得不够时间。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属于那一种。
学生非常有兴趣地投入游戏比赛中,从游戏中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抓紧我们身边的每一分每一秒。
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性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并有利于化难为易,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课中游戏法。
《我很整洁》这一课,我把游戏安排在课中。在同学们都有了整洁的意识后,我教会了她们怎样变整洁的方法。如:仪表要整洁。我教会学生要穿整齐的校服进校;衣领要翻好;扣子要扣好;衣服要束进裤子里;穿干净的白布鞋等。如:书包要整洁。书包的学具要整洁,要分类放好教科书,练习本和学习用具等。教会方法后,我进行两个游戏“谁的仪表最整洁”和“谁的书包最整洁”。
通过游戏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行为的启蒙教育。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活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3、课后游戏法。
《校园铃声》这一课,我选择了课后游戏法。这一课在讲授时,其实很多小朋友也知道上课铃响了,要赶快进课堂;书本摆整齐,专心把课上;还有下课是应该做些什么等。但由于孩子上小学不久,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在玩的面前,他们把知道的要求都抛之于脑后。所以我在课后进行情境表演游戏法。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熟悉,而乐于参与的活动。学生在情境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生活认识,激发道德情感、训练良好行为。
(二)选择游戏内容。
我们每一节课所选择的游戏要为教学目标而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不能只为了孩子喜欢游戏而游戏。
在《过新年》这个单元里,我选的游戏都围绕“快乐新年”为主题。如:选“新年好”的歌进行击鼓传花;小组合作比赛做新年卡片;看谁说的新年祝福最好等。
在《看我多精神》一课中,我选择了“看谁坐得好”;“看谁站得直”;“我做动作,你来猜”等游戏。让学生了解解放军叔叔的精神风貌;分辨良好的姿势体现人的精神面貌。
(三)介绍游戏规则。
游戏前要做好准备,老师要向学生介绍清楚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学生按照规则游戏进行游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进行游戏小结。
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对游戏情况做个小结,可以是表扬,也可以是提出希望,这样就不会有虎头蛇尾的感觉了。
三、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要实现学生的道德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教师就要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兴趣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让他们亲历事情的经过。在情境中得到进一步的生活体验,能给小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生活感悟。当老师把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唤醒后,就要通过各种活动、教育形式等,把对孩子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一些社会角色,比如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人等角色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中换位思考,进一步去体验、鉴别、评价各种社会角色的善恶和美丑,让学生在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美丑中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知识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设身处地把自己设想成体验者,产生与体验者相一致的移情体验,从而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使“理”顺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我所教学《走近残疾人》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在学生中培养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可是,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是很难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特别是很难体会到他们的那种特殊心情,所以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课件出示一位盲人阿姨正要过马路。我先不急着提问题,而是让学生尝试。首先,让学生用毛巾蒙上双眼在教室里试着走一走,刚开始学生觉得很刺激很好玩,当每一个学生都体验过后,就不再乐了,他们在教室里东碰西撞过后,都说自己蒙上眼睛连路都不能走,什么事也干不了。接下来我有安排了一系列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聋哑人,肢残人,通过各种体验活动,他们真正体验到残疾人的不容易。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时,有的学生说,盲人真的不容易,干什么都不方便;有的说,我以前还用小石头打过我们村的瞎子叔叔,现在想想,太不应该了;还有的学生说,以前看见有残疾的人我还去嘲笑他们,真是太不应该了!这时我趁机说,那你们以后遇到残疾人知道怎么做了吗?谁来帮帮这位阿姨呢?学生一番讨论之后,纷纷举起小手,他们表示以后不再歧视残疾人,会主动帮助残疾人。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老师所期待的结果。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初步学会换位思考,初步体验到别人的难处,意识到哪些行为是错误的,是不道德的;哪些行为是对的,应该做的。并了解到社会上还有一群特殊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同时通过与父母角色换位体验,不但打开了生活的话题,而且加深了亲情,懂得与人相处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学会关心他人。
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什么是学会生活呢?就是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有把学生放回到社会大课堂中去体验生活,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再者,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深化,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当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结束时,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停止,更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作为教师应该巧妙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牙齿刷得白又白》结束时,为了让学生们坚持早晚刷牙,我设计了“护牙小卫士”的刷牙记录表,请家长监督记录,每刷一次就得一个“☆”,能做到三天早晚都刷牙的奖一朵小红花,能做到一周早晚刷牙的奖一个红苹果,能做到一个月早晚刷牙的就能得到“护牙小卫士”奖章。这样一个实践情境的创设,大大激励了学生道德行为的落实,也许他们是为了“护牙小卫士”奖章,但我相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逐渐养成好习惯的。正如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听到,我忘记了;我看到,我记住了;我动手,我理解了。”
实践证明,在这门融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为一体的综合型活动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它能引领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走进活动化的情境,感受活动的乐趣,激发学习动机,又能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其学习动机,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我相信,只要是为教学服务的,适合学生需要的一切的情境活动都是好的活动,它必将引领孩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
四、有效利用学校环境资源,优化品德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堂教学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但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些观点和规范比较抽象,教师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注重让课堂活动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品生课中有许多参观、体验活动,如果我们能善于利用校园环境来优化品生课堂,那么就能使品生课“活”起来、“动”起来,让教师教得轻松,更让学生上得愉快。
学校环境建设充分考虑育人的效果,校园的每一处环境都富于内涵,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学校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绿地、每一面墙壁、包括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会“说话”的老师,教师要懂得让学校的每一份资源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品生课中,让学生在这些鲜活的德育素材中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
总之,要使品生课上得更丰富有趣,有时得结合校园的环境因地制宜地安排教学,用最经济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环境对于激发和形成人的一些行为方式有很大影响,学校是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文化教育基地,每一处环境都起着以德育人的作用,使学生耳濡目染,学校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不是外设的或凌驾于人之上的,而是与人同为一体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从开始“云深不知处”,到今天“衣带渐宽终不悔”。品德与社会这门综合性的学科,让我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创造空间。从空洞呆板的说教,到学生心灵的放飞。从这门小学科窥探大世界,这一切源于新的课程标准,新教育理念,让我们用新的教育理念灵动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