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福建福安白云山麓,有一方水土,孕育了心灵手巧的农家妹子。农闲时,她们都爱针织刺绣。为孩子绣双虎头鞋,为出嫁的女儿绣对“喜鹊登梅”,或是为老阿婆绣方蓝头帕……“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不曾料想,张弓搭架、飞针走线间,竟绣出了远近闻名的百年“刺绣村”。
说话间,叶爱梅从绣房取来枕头镜说要送给我们做纪念。枕头镜是富有闽东地域特色的一种民间刺绣。以往,农家枕头多为硬枕,外用布裹着,在硬枕两侧各缝贴一帧精美的刺绣工艺品,这便是枕头镜。
手捧这款枕头镜,略椭圆形,长约15厘米,上绣花鸟图案,鸟栖花间、花引蝶来。叶爱梅告诉我们,枕头镜在制作上没有那些工艺繁杂的挑、勾、刺,以人人皆可为的绣、缝技法为主,简约、明快,也代表了芹洋刺绣的特点。
芹洋刺绣,其诞生、发展都与闽剧戏服紧密相联。据村里老一辈人回忆,解放初期,村里成立了一个闽剧团,由于戏衣、冠帽等道具易被虫蛀腐蚀,剧团琴师刘文玉师傅便四处拜师,精研出一整套戏班衣袍刺绣工艺,而后逐渐发展为现今的芹洋刺绣。由于闽剧讲述都是乡亲邻里小人物的故事,因此戏服的民俗气息尤其浓郁。不似清淡素雅的苏绣,不同构图繁密的粤绣,芹洋刺绣以夸张的大红大紫、喜庆色调为主,再辅以蓝、黄、绿等颜色绣龙虎凤之类的吉祥物,极具热闹、喜气的氛围,充满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
彩绣之外有风情
尽管山里交通不便,但芹洋刺绣业却已盛名在外。刺绣坊添弓置架,招收村中女工制作冠帽、戏衣等道具,文臣武将、君冠相戴、生衣旦裙等别具一格,闽东各地剧团争相前来订购,因此一大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之后纷纷自立门户,进城关、驻蕉城、跑广东、走江浙,远涉港澳、南洋等地,芹洋刺绣声名远扬。
“光景好的时候,有两个女工的家庭,依靠刺绣副业一户一年能收入五六千元,多的则上万元呢。”林姓婆婆已经坚守这一行将近40年,回忆起往昔风光,她放下手中的绣花鞋,与我们攀谈道。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所有传统手工艺一样,芹洋刺绣同样遇到发展缓慢、进退两难的新问题。福安市区东门头最多时有七八家芹洋人开的刺绣店,形成了刺绣一条街,由于利润不高,现仅剩一家留守。
“刺绣耗工夫,绣件卖不了好价钱,一个女工忙乎了一天最多只能挣50块钱。”刘吉春感叹到,“但只要有人在,传统工艺就不会失传!”对于承传了百年的刺绣,芹洋村里的绣男绣女们依旧充满了信心。
随着福安白云山风景区旅游开发渐成规模,为刺绣工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绣品类型正逐步从单一的传统绣品,扩展到与生活贴近的服饰、床上用品、家居装饰、桌布餐巾、手机套等。借此机会将芹洋手工刺绣独特的艺术价值转化为名牌效应,并效仿走向韩国市场的苏绣,将其与更广阔的市场对接。这些都是溪潭镇政府及热心人士为这项传统手工艺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找寻的出路。
在村子里行走,偶尔能寻找到那些年代久远的老式织布机。被风雨浸润,被时光雕琢的木质织布机,静静地见证着这个隐藏在白云山中,原本寂寂无名的山村,如何走向了喧嚣;也见证了盛名之下,如何坚守本色重回宁静。就像一部歌谣,一段史诗,嘎吱嘎吱声中,老式织布机继续吟唱着她与百年刺绣村的不解之缘。
说话间,叶爱梅从绣房取来枕头镜说要送给我们做纪念。枕头镜是富有闽东地域特色的一种民间刺绣。以往,农家枕头多为硬枕,外用布裹着,在硬枕两侧各缝贴一帧精美的刺绣工艺品,这便是枕头镜。
手捧这款枕头镜,略椭圆形,长约15厘米,上绣花鸟图案,鸟栖花间、花引蝶来。叶爱梅告诉我们,枕头镜在制作上没有那些工艺繁杂的挑、勾、刺,以人人皆可为的绣、缝技法为主,简约、明快,也代表了芹洋刺绣的特点。
芹洋刺绣,其诞生、发展都与闽剧戏服紧密相联。据村里老一辈人回忆,解放初期,村里成立了一个闽剧团,由于戏衣、冠帽等道具易被虫蛀腐蚀,剧团琴师刘文玉师傅便四处拜师,精研出一整套戏班衣袍刺绣工艺,而后逐渐发展为现今的芹洋刺绣。由于闽剧讲述都是乡亲邻里小人物的故事,因此戏服的民俗气息尤其浓郁。不似清淡素雅的苏绣,不同构图繁密的粤绣,芹洋刺绣以夸张的大红大紫、喜庆色调为主,再辅以蓝、黄、绿等颜色绣龙虎凤之类的吉祥物,极具热闹、喜气的氛围,充满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
彩绣之外有风情
尽管山里交通不便,但芹洋刺绣业却已盛名在外。刺绣坊添弓置架,招收村中女工制作冠帽、戏衣等道具,文臣武将、君冠相戴、生衣旦裙等别具一格,闽东各地剧团争相前来订购,因此一大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之后纷纷自立门户,进城关、驻蕉城、跑广东、走江浙,远涉港澳、南洋等地,芹洋刺绣声名远扬。
“光景好的时候,有两个女工的家庭,依靠刺绣副业一户一年能收入五六千元,多的则上万元呢。”林姓婆婆已经坚守这一行将近40年,回忆起往昔风光,她放下手中的绣花鞋,与我们攀谈道。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所有传统手工艺一样,芹洋刺绣同样遇到发展缓慢、进退两难的新问题。福安市区东门头最多时有七八家芹洋人开的刺绣店,形成了刺绣一条街,由于利润不高,现仅剩一家留守。
“刺绣耗工夫,绣件卖不了好价钱,一个女工忙乎了一天最多只能挣50块钱。”刘吉春感叹到,“但只要有人在,传统工艺就不会失传!”对于承传了百年的刺绣,芹洋村里的绣男绣女们依旧充满了信心。
随着福安白云山风景区旅游开发渐成规模,为刺绣工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绣品类型正逐步从单一的传统绣品,扩展到与生活贴近的服饰、床上用品、家居装饰、桌布餐巾、手机套等。借此机会将芹洋手工刺绣独特的艺术价值转化为名牌效应,并效仿走向韩国市场的苏绣,将其与更广阔的市场对接。这些都是溪潭镇政府及热心人士为这项传统手工艺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找寻的出路。
在村子里行走,偶尔能寻找到那些年代久远的老式织布机。被风雨浸润,被时光雕琢的木质织布机,静静地见证着这个隐藏在白云山中,原本寂寂无名的山村,如何走向了喧嚣;也见证了盛名之下,如何坚守本色重回宁静。就像一部歌谣,一段史诗,嘎吱嘎吱声中,老式织布机继续吟唱着她与百年刺绣村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