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3月22日的《新民晚报》。
其实,我是个很少读晚报的人,既是因为没有时间,又是因为晚报上市井八卦的消息太多。厚厚一叠报纸,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有意义的东西。这也就是写了这么多篇文章,很少提到晚报的原因。小时候爱看晚报,是因为能看到各大影院的排片表,吵着闹着要父母带我去看,如今很少去电影院,晚报上也没了这项功能。这是闲话。
3月22日,不知为什么,我就偶尔翻阅了一下《新民晚报》,视线从我唯一关心的音响娱乐版面转换到别的方位,看到了一篇,不过百余字的小消息。这条消息,甚至连新闻的资格都算不上,只是说了一件事情。编辑或是记者恐怕根本不知道该对这个事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别小看这百余字,其背后蕴涵的惊天动地的力量不容小视!
这篇消息说的,是工人出版社最近推出的那本新书《与魔鬼下棋》。估计在有点文化品味的书店里,应该放在最为显眼的货架上。对文学稍微有点兴趣的人,或者自认关注中国文化事业的人都会走上前去翻阅一些。然后交了钱,把书带回去仔细玩味。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些文学评论家,李建军、苍狼、朱大可,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看看这部书中抨击的作家:莫言、二月河、贾平凹、王安忆和池莉,又各个都是一等一的作家。由此可知这本书的份量。
据消息称,这本书把五位男女定名为“伪作家”,三个字立刻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此后列举的罪名包括“媚俗、伪平民、伪艺术、唯皇史观”。可谓字字见血,刀光剑影,杀气腾腾。
只可惜,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时间去拜读这本如此震撼人心的新书。所以,也就不能进一步去说些什么。只是,就这表面的几层意思,似乎都构不成对作家是不是作家的判断。当然,我是个外行,不再从这个角度陷进去了。不过,这些炮弹和刀剑让我想起了老一辈人说起的事情。
老一辈人对我说,曾经有过一场浩劫,开始于一篇文章,结束于一篇文章。这场浩劫长达10年,所以,要小心写文章。写鼓舞人心的文章,号召团结的文章,不要去写那些挑拨离间、刺激性强烈的文章。老一辈的谆谆教诲,我自然铭记在心。那两篇文章,好像一个是关于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另一个则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人一支笔,赛过千军万马。历史事件证明了这种判断在某些时候是如此正确。因此,处理批评的文章似乎就更需要谨慎而又谨慎。炮轰也好,扣帽子也好,这种做法似乎早该从我们的生活中被遗忘了。不过,现在看来,似乎又有这种风头吹动起来了。
揣测一番,评论家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为了提醒广大读者,不要尽信书,不要见到大作家就顶礼膜拜,要有自己阅读的品味和判断力。不过,为此不吝嘲讽挖苦似乎就大大要不得了。批评的善意有时候比批评本身更能起到作用,况且,更不必否认这些笔耕多年的作家安身立命的本领。作家就是作家,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犯不着笔头上强迫人家离岗啊。
说到这儿该拐弯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了。文学评论在中国历来十分繁荣,相比之下,音乐评论简直就是可怜了。有人甚至在为老爸的新书写的前言里断定,中国的音乐评论家还没有出生。比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文学评论,还真的要这么怀疑一下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但话说回来,像类似《与魔鬼下棋》这种档次的评论,我们还是不要的好。乐得保留音乐界的团结和睦之大好美景。
不过,行文将要结束的时候,又听说一则消息。作者之一的朱大可否认自己知晓出版社的所作所为,并且声明要在调查之后要求出版社做出合理的解释,否认自己与炮轰五作家的事件有关。看来,这出好戏还没有完呢。
其实,我是个很少读晚报的人,既是因为没有时间,又是因为晚报上市井八卦的消息太多。厚厚一叠报纸,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有意义的东西。这也就是写了这么多篇文章,很少提到晚报的原因。小时候爱看晚报,是因为能看到各大影院的排片表,吵着闹着要父母带我去看,如今很少去电影院,晚报上也没了这项功能。这是闲话。
3月22日,不知为什么,我就偶尔翻阅了一下《新民晚报》,视线从我唯一关心的音响娱乐版面转换到别的方位,看到了一篇,不过百余字的小消息。这条消息,甚至连新闻的资格都算不上,只是说了一件事情。编辑或是记者恐怕根本不知道该对这个事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别小看这百余字,其背后蕴涵的惊天动地的力量不容小视!
这篇消息说的,是工人出版社最近推出的那本新书《与魔鬼下棋》。估计在有点文化品味的书店里,应该放在最为显眼的货架上。对文学稍微有点兴趣的人,或者自认关注中国文化事业的人都会走上前去翻阅一些。然后交了钱,把书带回去仔细玩味。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些文学评论家,李建军、苍狼、朱大可,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看看这部书中抨击的作家:莫言、二月河、贾平凹、王安忆和池莉,又各个都是一等一的作家。由此可知这本书的份量。
据消息称,这本书把五位男女定名为“伪作家”,三个字立刻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此后列举的罪名包括“媚俗、伪平民、伪艺术、唯皇史观”。可谓字字见血,刀光剑影,杀气腾腾。
只可惜,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时间去拜读这本如此震撼人心的新书。所以,也就不能进一步去说些什么。只是,就这表面的几层意思,似乎都构不成对作家是不是作家的判断。当然,我是个外行,不再从这个角度陷进去了。不过,这些炮弹和刀剑让我想起了老一辈人说起的事情。
老一辈人对我说,曾经有过一场浩劫,开始于一篇文章,结束于一篇文章。这场浩劫长达10年,所以,要小心写文章。写鼓舞人心的文章,号召团结的文章,不要去写那些挑拨离间、刺激性强烈的文章。老一辈的谆谆教诲,我自然铭记在心。那两篇文章,好像一个是关于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另一个则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人一支笔,赛过千军万马。历史事件证明了这种判断在某些时候是如此正确。因此,处理批评的文章似乎就更需要谨慎而又谨慎。炮轰也好,扣帽子也好,这种做法似乎早该从我们的生活中被遗忘了。不过,现在看来,似乎又有这种风头吹动起来了。
揣测一番,评论家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为了提醒广大读者,不要尽信书,不要见到大作家就顶礼膜拜,要有自己阅读的品味和判断力。不过,为此不吝嘲讽挖苦似乎就大大要不得了。批评的善意有时候比批评本身更能起到作用,况且,更不必否认这些笔耕多年的作家安身立命的本领。作家就是作家,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犯不着笔头上强迫人家离岗啊。
说到这儿该拐弯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了。文学评论在中国历来十分繁荣,相比之下,音乐评论简直就是可怜了。有人甚至在为老爸的新书写的前言里断定,中国的音乐评论家还没有出生。比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文学评论,还真的要这么怀疑一下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但话说回来,像类似《与魔鬼下棋》这种档次的评论,我们还是不要的好。乐得保留音乐界的团结和睦之大好美景。
不过,行文将要结束的时候,又听说一则消息。作者之一的朱大可否认自己知晓出版社的所作所为,并且声明要在调查之后要求出版社做出合理的解释,否认自己与炮轰五作家的事件有关。看来,这出好戏还没有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