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读到幼教杂志上一则话题讨论《如何看待活动“包装”》:在大班音乐活动“狮王进行曲”中,为了提高幼儿兴趣,鼓励幼儿积极表达,教师精心设置了抢答环节。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形式,回答问题很积极,但看得出来,不少幼儿还没弄明白问题就抢答。不少观摩的教师认为幼儿把精力放在了抢答、得分上,唯独缺少对音乐的关注,幼儿表现出的是假兴趣。
近期我在观摩活动中又看到这样的场景:伴随着教师“回答正确,加10分”的结论,出现的是一张张兴奋得涨红了的小脸、高高举起的“V”形手指以及因兴奋而有些变了调的“耶——”……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参加省教学能手比赛的经历。
当时,我参赛的活动内容是小班社会活动“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根据小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在设计活动时,我首先否定了使用课件的想法,因为它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平时我也是能用实物不用图片,能用图片不用课件,课件只是在我们无法为孩子们提供更真实、更形象、更生动的教具的情况下才使用。其次,我否定了使用毛绒玩具的想法,虽然毛绒玩具是小班幼儿的最爱,但是故事中小动物高高兴兴的表情是毛绒玩具无法表现的,而这恰好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因此,我决定使用背景挂图和活动卡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故事情节逐一出示小动物角色,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近距离地观察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充分感受小动物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情绪。
接着,我带着还没有涂色的教具进行了第一次试讲,孩子们活动兴趣很浓,他们模仿小兔子笑眯眯的样子,跟着小鸭子、小花猫一起高高兴兴唱着歌去上幼儿园,根本就没在意三个小动物还没涂色。活动结束后,我真诚地请班里的老师谈谈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他们觉得教具太普通了,这种传统教具现在很少用。说实话,我自己也是有一点儿担心的,这次毕竟是全省教学能手比赛,我使用这种普通的传统教具,评委会怎样看?观摩的老师会怎样评价?因为曾几何时似乎没有课件不成公开课……可是,这次试讲效果很好,我还是决定采用传统的教具。
带着一颗摇摆不定的心,我终于迎来了比赛的日子,活动中我和孩子们完全融合在一起,他们那么喜爱卡片中的小兔子、小鸭子、小花猫,因为它们脸上都是笑眯眯的,上幼儿园不哭也不闹。孩子们亲亲小鸭子,拉拉小花猫的手,学学小兔子跳……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知道自己选对了。我面对的是孩子,不是评委,也不是观众;我要的是孩子们真真实实的发展,不是为了让人称赞我多有创意。我的配班老师说了一句话可谓一语中的:在好多观摩活动中,执教者考虑的不是孩子,而是评委和观摩者,但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发展。
可喜的是,我省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幼教专家,常常呼吁教学活动要注重实效,避免过度包装。我想,之所以最后自己的一颗心那么踏实地沉下来,与专家一贯的倡导是有很大关系的。在这里,我也要说一句:为了孩子,我们要把心沉下来,告别华而不实,追求活动实效。
近期我在观摩活动中又看到这样的场景:伴随着教师“回答正确,加10分”的结论,出现的是一张张兴奋得涨红了的小脸、高高举起的“V”形手指以及因兴奋而有些变了调的“耶——”……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参加省教学能手比赛的经历。
当时,我参赛的活动内容是小班社会活动“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根据小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在设计活动时,我首先否定了使用课件的想法,因为它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平时我也是能用实物不用图片,能用图片不用课件,课件只是在我们无法为孩子们提供更真实、更形象、更生动的教具的情况下才使用。其次,我否定了使用毛绒玩具的想法,虽然毛绒玩具是小班幼儿的最爱,但是故事中小动物高高兴兴的表情是毛绒玩具无法表现的,而这恰好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因此,我决定使用背景挂图和活动卡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故事情节逐一出示小动物角色,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近距离地观察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充分感受小动物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情绪。
接着,我带着还没有涂色的教具进行了第一次试讲,孩子们活动兴趣很浓,他们模仿小兔子笑眯眯的样子,跟着小鸭子、小花猫一起高高兴兴唱着歌去上幼儿园,根本就没在意三个小动物还没涂色。活动结束后,我真诚地请班里的老师谈谈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他们觉得教具太普通了,这种传统教具现在很少用。说实话,我自己也是有一点儿担心的,这次毕竟是全省教学能手比赛,我使用这种普通的传统教具,评委会怎样看?观摩的老师会怎样评价?因为曾几何时似乎没有课件不成公开课……可是,这次试讲效果很好,我还是决定采用传统的教具。
带着一颗摇摆不定的心,我终于迎来了比赛的日子,活动中我和孩子们完全融合在一起,他们那么喜爱卡片中的小兔子、小鸭子、小花猫,因为它们脸上都是笑眯眯的,上幼儿园不哭也不闹。孩子们亲亲小鸭子,拉拉小花猫的手,学学小兔子跳……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知道自己选对了。我面对的是孩子,不是评委,也不是观众;我要的是孩子们真真实实的发展,不是为了让人称赞我多有创意。我的配班老师说了一句话可谓一语中的:在好多观摩活动中,执教者考虑的不是孩子,而是评委和观摩者,但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发展。
可喜的是,我省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幼教专家,常常呼吁教学活动要注重实效,避免过度包装。我想,之所以最后自己的一颗心那么踏实地沉下来,与专家一贯的倡导是有很大关系的。在这里,我也要说一句:为了孩子,我们要把心沉下来,告别华而不实,追求活动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