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和相关文化是有机相融的,音乐及其教学不能离开文化孤立进行,必须把音乐教学过程还原为一个文化渗透过程,真正体现“音乐作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的思想内核。因此,音乐教学要处理好音乐性和文化性的关系,文化性要融合于、渗透于音乐性之中。正如语文教学要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数学教学要处理好数学味和生活味的关系,音乐教学也要处理好音乐性和文化性的关系。《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学校音乐教学不是专业性的音乐训练(教学),它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音乐及其教学不能离开文化孤立进行,必须把音乐教学过程还原为一个文化渗透过程,真正体现“音乐作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的思想内核。正如埃利奥特在《关注音乐实践》一书中强调的:“音乐的本质是语境性的、社会性的,甚至是政治性的实践,它是无法脱离具体真实的音乐语境、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个人情感而独立存在的,只有承认这些因素的微妙作用,才是当今生活实践的常态。”总之,音乐和相关文化是有机相融的,离开了文化,音乐就像鱼离开了水,音乐教学就会成为干巴巴的技能训练,“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其教育价值就会丧失。注重文化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那么文化性究竟包含哪些内涵和意蕴?
1. 文化作为音乐的背景知识(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主题背景)
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意蕴。音乐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创作者的创作源泉以及各地区相关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任何一种音乐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之,要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必须掌握音乐相关的文化和历史。
例如《七子之歌—澳门》,歌曲是1999年澳门回归的主题曲,闻一多用拟人的笔触,以孩童的口吻抒发了澳门赤子心对祖国母亲的炽热情怀,表现了满怀深情的呼唤和乞求,强烈抒发期盼回归的情感、对祖国的怀念及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仇恨。曲作者李海鹰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词作者闻一多生活的年代,又选中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半的容韵琳小朋友担任领唱,她以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演唱,与曲调设计浑然一体。创作者在歌曲中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了解了歌曲背后凝重的时代背景,体会到歌曲承载着游子向母亲倾诉强烈的回归情怀,对歌曲的学习有感而发、对歌曲的演绎是水到渠成。
2. 文化作为音乐的思想(情感)内涵
没有文化的支撑和滋养,音乐就没有了主题和灵魂,成了声音的空壳。音乐在形式上是一种声音(乐音—有组织的声音),在内容上则是一种文化,它反映的是人类的情感和精神。音乐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也是音乐文化的内容和表现。所有的音乐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这种情和意就是音乐的内涵和文化。
例如欣赏《黄河船夫曲》,当学生了解到黄河的悠久历史,看到壮阔的景观时,必然会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高亢激昂的《黄河船夫曲》,看着船夫们同风浪搏斗的画面,朗诵着激情澎湃的诗句,丰富的文化激活了音乐的情感,学生们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滚滚洪流之中,为黄河的壮阔所感动。
3. 文化作为一种生活(生活方式和态度),是音乐的内容
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是生活性,文化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文化是音乐反映的现实对象,反映生活、服务生活、提升生活是音乐的重要使命。音乐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回归音乐所表达和反映的真实世界和客观事物。离开了生活和客观对象,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就不可能是深刻和准确的。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蒙古族音乐非常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蒙古族的音乐比较豪放,它融入民族习俗活动之中,这和他们在马背上的生活是分不开的。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天空,成群的牛羊,透过嘹亮的歌声我们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习《那达慕之歌》时,让学生了解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学生能很好地体会歌曲热情奔放、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的风格特点。
4. 文化作为一种素养,音乐教学是为提高素养服务的
人们在批评我们的教育和学生时常说“有知识,没文化”。这里,知识指的是外在的一种“标签”和“装饰”,文化指的就是人内在的素养和气质。音乐教学显然不能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层面上,让学生只会简单的识谱唱歌或掌握一些音乐学科知识,音乐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和塑造。
《真善美的小世界》是一首歌颂“迪士尼乐园”的少儿歌曲,迪士尼乐园是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它不仅有奇巧新颖的游乐设施,还有米老鼠、白雪公主及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是孩子们向往的儿童世界,在这个五光十色的小世界里充满了友谊的阳光,大家共享生活的美好和欢乐。在歌曲学习中,要紧扣真、善、美这个主题,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把音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纯真善良的品质。
5. 音乐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音乐是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知识符号体系,“Do、Re、Mi、Fa、Sol、La、Si”,这种相互等同、各自孤立的音符是不能表达音乐思想、感情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组织,就有了调式。调式体系中不仅仅是单纯的音高关系,还构成了旋律和音程的关系,同时,在长短方面进行加工,组成节奏、节拍体系,经过音质、音色等诸多方面的选择、加工而构成的“音乐音响”总体系,通过掌握和运用其色彩、力度、速度等等一整套表现性能,这样的声音才成为了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这是音乐本身的文化特性。 值得强调的是,从音乐教学的角度讲,文化与音乐关系的重心在音乐,文化是为音乐服务的,音乐教学始终必须坚持以音乐为本,学生学习音乐不能只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意义上做文章,必须通过音乐来进行。音乐性是音乐教学的本性,文化必须渗透在音乐的活动之中。音乐课堂具有文化性,但不能成为一种文化课,音乐课的首要任务和核心任务是音乐,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是有乐感、会听会唱会奏会创的音乐素养,强调文化性,但不能走极端,我们不能培养“口头革命派”,只会谈一堆音乐的道理或文化,可是一唱歌就跑调,五音不全、节奏参差、强弱拍倒置。无论是唱歌还是奏乐,最基本的要求要达到,即唱出来的是歌,奏出来的是乐,歌和乐中的音高、节奏、强弱、快慢、音色要唱奏准确到位。所以,音乐课应具有音乐课的特质,坚持音乐为本,关注音乐本体,让音乐课回归到音乐的本原上来。从音乐入手,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关注音乐基本技能,体现音乐性。
音乐性在教学上的基本体现:音乐活动(听音、唱歌、奏乐、表演、创作)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正如《音乐课程标准》(2011)所指出的:“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围绕音乐活动展开,即音乐课的组织和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倾听、歌唱、演奏、表现、创作等活动来进行,这也是音乐课以学生学习为主的体现。说到底,音乐课就是学生音乐活动的课,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教师要在组织、引导、鼓励上下功夫。音乐课要弥漫出浓浓的音乐味,让学生听啊、唱啊、奏啊、表现啊,开开心心地陶醉在音乐的世界中。针对音乐教学任务而言,音乐性的表现在于:感觉音乐并认识音符;感觉音乐要素,学习音乐表达方式;掌握演唱、演奏技巧;创造音乐并表现之;理解并运用音符、休止符、常用记号和其他音乐符号。围绕对音乐声的理解、音乐美的感受、音乐情的再现、音乐趣的激发组织教学活动。
相对而言,音乐性是显性的存在、文化性是隐性的存在,音乐性是音乐教学的主线、文化性是音乐教学的辅线。音乐性是“术”,文化性是“学”。术是表现出来的可感觉、可触摸的东西,学则是背后的道。总之,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文化性和音乐性是缺一不可的。当然,在小学阶段,文化性要融合于、渗透于音乐性之中。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吴楠)
学校音乐教学不是专业性的音乐训练(教学),它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音乐及其教学不能离开文化孤立进行,必须把音乐教学过程还原为一个文化渗透过程,真正体现“音乐作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的思想内核。正如埃利奥特在《关注音乐实践》一书中强调的:“音乐的本质是语境性的、社会性的,甚至是政治性的实践,它是无法脱离具体真实的音乐语境、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个人情感而独立存在的,只有承认这些因素的微妙作用,才是当今生活实践的常态。”总之,音乐和相关文化是有机相融的,离开了文化,音乐就像鱼离开了水,音乐教学就会成为干巴巴的技能训练,“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其教育价值就会丧失。注重文化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那么文化性究竟包含哪些内涵和意蕴?
1. 文化作为音乐的背景知识(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主题背景)
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意蕴。音乐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创作者的创作源泉以及各地区相关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任何一种音乐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之,要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必须掌握音乐相关的文化和历史。
例如《七子之歌—澳门》,歌曲是1999年澳门回归的主题曲,闻一多用拟人的笔触,以孩童的口吻抒发了澳门赤子心对祖国母亲的炽热情怀,表现了满怀深情的呼唤和乞求,强烈抒发期盼回归的情感、对祖国的怀念及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仇恨。曲作者李海鹰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词作者闻一多生活的年代,又选中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半的容韵琳小朋友担任领唱,她以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演唱,与曲调设计浑然一体。创作者在歌曲中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了解了歌曲背后凝重的时代背景,体会到歌曲承载着游子向母亲倾诉强烈的回归情怀,对歌曲的学习有感而发、对歌曲的演绎是水到渠成。
2. 文化作为音乐的思想(情感)内涵
没有文化的支撑和滋养,音乐就没有了主题和灵魂,成了声音的空壳。音乐在形式上是一种声音(乐音—有组织的声音),在内容上则是一种文化,它反映的是人类的情感和精神。音乐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也是音乐文化的内容和表现。所有的音乐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这种情和意就是音乐的内涵和文化。
例如欣赏《黄河船夫曲》,当学生了解到黄河的悠久历史,看到壮阔的景观时,必然会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高亢激昂的《黄河船夫曲》,看着船夫们同风浪搏斗的画面,朗诵着激情澎湃的诗句,丰富的文化激活了音乐的情感,学生们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滚滚洪流之中,为黄河的壮阔所感动。
3. 文化作为一种生活(生活方式和态度),是音乐的内容
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是生活性,文化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文化是音乐反映的现实对象,反映生活、服务生活、提升生活是音乐的重要使命。音乐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回归音乐所表达和反映的真实世界和客观事物。离开了生活和客观对象,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就不可能是深刻和准确的。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蒙古族音乐非常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蒙古族的音乐比较豪放,它融入民族习俗活动之中,这和他们在马背上的生活是分不开的。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天空,成群的牛羊,透过嘹亮的歌声我们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习《那达慕之歌》时,让学生了解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学生能很好地体会歌曲热情奔放、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的风格特点。
4. 文化作为一种素养,音乐教学是为提高素养服务的
人们在批评我们的教育和学生时常说“有知识,没文化”。这里,知识指的是外在的一种“标签”和“装饰”,文化指的就是人内在的素养和气质。音乐教学显然不能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层面上,让学生只会简单的识谱唱歌或掌握一些音乐学科知识,音乐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和塑造。
《真善美的小世界》是一首歌颂“迪士尼乐园”的少儿歌曲,迪士尼乐园是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它不仅有奇巧新颖的游乐设施,还有米老鼠、白雪公主及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是孩子们向往的儿童世界,在这个五光十色的小世界里充满了友谊的阳光,大家共享生活的美好和欢乐。在歌曲学习中,要紧扣真、善、美这个主题,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把音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纯真善良的品质。
5. 音乐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音乐是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知识符号体系,“Do、Re、Mi、Fa、Sol、La、Si”,这种相互等同、各自孤立的音符是不能表达音乐思想、感情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组织,就有了调式。调式体系中不仅仅是单纯的音高关系,还构成了旋律和音程的关系,同时,在长短方面进行加工,组成节奏、节拍体系,经过音质、音色等诸多方面的选择、加工而构成的“音乐音响”总体系,通过掌握和运用其色彩、力度、速度等等一整套表现性能,这样的声音才成为了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这是音乐本身的文化特性。 值得强调的是,从音乐教学的角度讲,文化与音乐关系的重心在音乐,文化是为音乐服务的,音乐教学始终必须坚持以音乐为本,学生学习音乐不能只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意义上做文章,必须通过音乐来进行。音乐性是音乐教学的本性,文化必须渗透在音乐的活动之中。音乐课堂具有文化性,但不能成为一种文化课,音乐课的首要任务和核心任务是音乐,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是有乐感、会听会唱会奏会创的音乐素养,强调文化性,但不能走极端,我们不能培养“口头革命派”,只会谈一堆音乐的道理或文化,可是一唱歌就跑调,五音不全、节奏参差、强弱拍倒置。无论是唱歌还是奏乐,最基本的要求要达到,即唱出来的是歌,奏出来的是乐,歌和乐中的音高、节奏、强弱、快慢、音色要唱奏准确到位。所以,音乐课应具有音乐课的特质,坚持音乐为本,关注音乐本体,让音乐课回归到音乐的本原上来。从音乐入手,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关注音乐基本技能,体现音乐性。
音乐性在教学上的基本体现:音乐活动(听音、唱歌、奏乐、表演、创作)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正如《音乐课程标准》(2011)所指出的:“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围绕音乐活动展开,即音乐课的组织和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倾听、歌唱、演奏、表现、创作等活动来进行,这也是音乐课以学生学习为主的体现。说到底,音乐课就是学生音乐活动的课,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教师要在组织、引导、鼓励上下功夫。音乐课要弥漫出浓浓的音乐味,让学生听啊、唱啊、奏啊、表现啊,开开心心地陶醉在音乐的世界中。针对音乐教学任务而言,音乐性的表现在于:感觉音乐并认识音符;感觉音乐要素,学习音乐表达方式;掌握演唱、演奏技巧;创造音乐并表现之;理解并运用音符、休止符、常用记号和其他音乐符号。围绕对音乐声的理解、音乐美的感受、音乐情的再现、音乐趣的激发组织教学活动。
相对而言,音乐性是显性的存在、文化性是隐性的存在,音乐性是音乐教学的主线、文化性是音乐教学的辅线。音乐性是“术”,文化性是“学”。术是表现出来的可感觉、可触摸的东西,学则是背后的道。总之,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文化性和音乐性是缺一不可的。当然,在小学阶段,文化性要融合于、渗透于音乐性之中。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