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要培育良好的政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化风为俗”,是浸润于精神层面的一种自觉,是可以起榜样作用的一种力量。要重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把良好的政治风气逐渐变成全民自觉遵守的规则,从而达到以良好的政风引导带动民风,以淳朴的民风影响政风的效果。乡风一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和市委要求,各地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务求农村环境硬起来、乡村文化建起来、农民精神风貌新起来、乡村文明程度好起来,探索出了一些经验做法。结合奉节县一些贫困村打造乡风文明的有效做法,笔者认为,建设乡风文明,首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党建引领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确保乡村社会永远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就要建立健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其中,自治是第一步。我们党创立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自治制度规定了乡村治理的具体形式,奠定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位于奉节县城西郊的朱衣镇砚瓦村,村“两委”班子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为民解忧作为第一职责,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建立起双向承诺制度,把村“两委”办公用地变成了村民议事的殿堂、文化娱乐的场地、技术培训的教室,确保村内重大事项民主集中决策,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落细落实,不留后遗症,实现村民自治的良性循环。有村民表示,尽管该村总体并不富裕,但邻里和睦,秩序井然,路不拾遗。“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等十几个奖牌,一尘不染的村内街道,都表明该村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战斗堡垒凝聚乡风文明建设的合力。打造乡风文明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离不开全体党员群众的团结协作,更需要鼓励引导乡贤等各界人士贡献智慧力量,凝聚乡风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着党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建强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个党员带动一群人,党支部带动全村人,就会把广大村民的美好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源源动力。白帝镇香山村规定每周六晚上召开村“两委”班子学习会,让村干部认真学习成为一种常态;经常组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走出去”对标学习,增强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富裕美丽乡村的信心和能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各种社会力量支持,新建路边垃圾桶100余个,翻新客车招呼站5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成农家书屋,每天早、中、晚推送广播新闻,成立锣鼓队、民歌队,组织举办新春文艺汇演,丰富村民文化精神生活;村“两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后,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确定发展香山脆李1000亩、脐橙200亩,改良茶叶300亩,组织脐橙、脆李、茶叶等行业专家为群众开展现场进行技术培训,去年该村人均增收2600余元。
核心价值观搭起乡风文明建设的纽带。乡风文明,旨在营造一个美丽有序、友爱互助、邻里和谐的氛围,不仅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优化,更在于塑造美的心灵,让脑袋“富裕”起来。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的因素,也就是人的素质和观念。因此,只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凝聚精神力量、弘扬道德新风、和谐村民关系、引领乡风文明建设。这对村党支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安坪镇三沱村是远近闻名的脐橙种植专业村,近年来,村“两委”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一方面抓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生产生活环境,一方面成立全县第一个脐橙协会党支部。该支部抓住宣传动员、党员带头、典型引路、建章立制等关键环节,引导群众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把新风尚立起来、把好做法传下去。
党风政风筑实乡风文明建设的保障。广大党员干部表现出来的优良党风政风,引领带动了乡风民风的进步,良好的乡风民风反过来又助推了党风政风的良性发展,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全面进步。平安乡茨竹村曾是该县贫困程度最深的村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县两级加大对深度贫困村的帮扶力度,村里的产业兴旺起来,村民腰包也鼓了起来。据该村村支书介绍,这几年脱贫攻坚期间,村里的公序良俗大為改观,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得到较大提升。这种纯朴民风的形成,是全村党员干部示范带动的结果。多年以来,茨竹村“两委”成员每人分包两个小组,凡事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群众凡事找村干部,村里都第一时间回复和解决。时间一长,干部“讲规矩”、群众“守规矩”就成了一种良好风气。党员干部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在群众中才有地位、有威望、有影响,才能引导和推动一个地方培育形成良好乡风民风。
因此,抓好乡风文明建设,必须舞好党建这个“龙头”。通过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保证。
(作者系中共奉节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
党建引领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确保乡村社会永远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就要建立健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其中,自治是第一步。我们党创立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自治制度规定了乡村治理的具体形式,奠定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位于奉节县城西郊的朱衣镇砚瓦村,村“两委”班子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为民解忧作为第一职责,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建立起双向承诺制度,把村“两委”办公用地变成了村民议事的殿堂、文化娱乐的场地、技术培训的教室,确保村内重大事项民主集中决策,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落细落实,不留后遗症,实现村民自治的良性循环。有村民表示,尽管该村总体并不富裕,但邻里和睦,秩序井然,路不拾遗。“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等十几个奖牌,一尘不染的村内街道,都表明该村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战斗堡垒凝聚乡风文明建设的合力。打造乡风文明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离不开全体党员群众的团结协作,更需要鼓励引导乡贤等各界人士贡献智慧力量,凝聚乡风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着党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建强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个党员带动一群人,党支部带动全村人,就会把广大村民的美好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源源动力。白帝镇香山村规定每周六晚上召开村“两委”班子学习会,让村干部认真学习成为一种常态;经常组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走出去”对标学习,增强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富裕美丽乡村的信心和能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各种社会力量支持,新建路边垃圾桶100余个,翻新客车招呼站5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成农家书屋,每天早、中、晚推送广播新闻,成立锣鼓队、民歌队,组织举办新春文艺汇演,丰富村民文化精神生活;村“两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后,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确定发展香山脆李1000亩、脐橙200亩,改良茶叶300亩,组织脐橙、脆李、茶叶等行业专家为群众开展现场进行技术培训,去年该村人均增收2600余元。
核心价值观搭起乡风文明建设的纽带。乡风文明,旨在营造一个美丽有序、友爱互助、邻里和谐的氛围,不仅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优化,更在于塑造美的心灵,让脑袋“富裕”起来。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的因素,也就是人的素质和观念。因此,只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凝聚精神力量、弘扬道德新风、和谐村民关系、引领乡风文明建设。这对村党支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安坪镇三沱村是远近闻名的脐橙种植专业村,近年来,村“两委”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一方面抓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生产生活环境,一方面成立全县第一个脐橙协会党支部。该支部抓住宣传动员、党员带头、典型引路、建章立制等关键环节,引导群众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把新风尚立起来、把好做法传下去。
党风政风筑实乡风文明建设的保障。广大党员干部表现出来的优良党风政风,引领带动了乡风民风的进步,良好的乡风民风反过来又助推了党风政风的良性发展,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全面进步。平安乡茨竹村曾是该县贫困程度最深的村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县两级加大对深度贫困村的帮扶力度,村里的产业兴旺起来,村民腰包也鼓了起来。据该村村支书介绍,这几年脱贫攻坚期间,村里的公序良俗大為改观,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得到较大提升。这种纯朴民风的形成,是全村党员干部示范带动的结果。多年以来,茨竹村“两委”成员每人分包两个小组,凡事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群众凡事找村干部,村里都第一时间回复和解决。时间一长,干部“讲规矩”、群众“守规矩”就成了一种良好风气。党员干部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在群众中才有地位、有威望、有影响,才能引导和推动一个地方培育形成良好乡风民风。
因此,抓好乡风文明建设,必须舞好党建这个“龙头”。通过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保证。
(作者系中共奉节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