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提问、勇于探索、勇于争论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起“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求真、求是精神,让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蕴涵着人文交融的和谐氛围。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应让它变得丰富多彩,焕发活力。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让我们分别给课堂若干个支点,它也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作为新课程的拥护者,以积极的心态尝试着“学案导学”、“问题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法,努力让课堂生动起来。作为数学教师,我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竭力更新教学教育观念,从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向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因此,在本学期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去追求和实践这种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多留点空间,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营造和谐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作为数学教师要注意从过去的课堂统领者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角色转变。在课堂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走下讲台,“蹲”下身来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2.促进探究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信息的过程,把自已当成知识的搬运工,把学生当作待灌装的“容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地把知识“吞进肚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没有美好的情感和自主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是对输入信息的被动记录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内化知识的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时空。
3.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学时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交流情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新教材总会在恰当的时机,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索。
三、反思
1.给学生多一点说话空间
在以往的课堂上,有一种认识,认为教师讲的内容越多,就说明学生学的越多,所以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成了“复制”知识的工具,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新精神。因此,要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说”的空间,教师要“讲”得少一点,学生“说”得多一点;教师要蹲下身子,倾听学生“说”,鼓励学生“说”,使学生从不会说、不敢说到想说、敢说、会说。
2.给学生多一点探究空间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创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去动手操作,去观察分析,去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人人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人人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育行为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无论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开启“最终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让课堂生动起来,给学生多一点空间,让数学课充满人文色彩,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应让它变得丰富多彩,焕发活力。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让我们分别给课堂若干个支点,它也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作为新课程的拥护者,以积极的心态尝试着“学案导学”、“问题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法,努力让课堂生动起来。作为数学教师,我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竭力更新教学教育观念,从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向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因此,在本学期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去追求和实践这种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多留点空间,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营造和谐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作为数学教师要注意从过去的课堂统领者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角色转变。在课堂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走下讲台,“蹲”下身来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2.促进探究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信息的过程,把自已当成知识的搬运工,把学生当作待灌装的“容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地把知识“吞进肚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没有美好的情感和自主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是对输入信息的被动记录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内化知识的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时空。
3.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学时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交流情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新教材总会在恰当的时机,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索。
三、反思
1.给学生多一点说话空间
在以往的课堂上,有一种认识,认为教师讲的内容越多,就说明学生学的越多,所以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成了“复制”知识的工具,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新精神。因此,要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说”的空间,教师要“讲”得少一点,学生“说”得多一点;教师要蹲下身子,倾听学生“说”,鼓励学生“说”,使学生从不会说、不敢说到想说、敢说、会说。
2.给学生多一点探究空间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创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去动手操作,去观察分析,去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人人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人人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育行为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无论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开启“最终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让课堂生动起来,给学生多一点空间,让数学课充满人文色彩,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