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左岸的梦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uhu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

  读书人十有八九都幻想过,开一家“任性”的书店。
  装修自己设计,要有大量的座椅,弥补当初蹭书时的遗恨。必须辟出一间咖啡屋,面积小点没关系,最要紧的是不能贵。自己不喜欢的书坚决不卖。书可以外借,全集、丛书之类比较贵的书可以赊账,或分期付款。除了举办不定期的读书活动之外,再办一份文学刊物……
  一定会有人说,这种书店根本生存不下去。
  然而,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其做派比我说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历经三代传承,直到现在。


乔伊斯与毕奇(左)在莎士比亚书店

  西尔维亚·毕奇14岁时,全家从美国迁居巴黎。1919年,她结识了开书店的、后来成为恋人的莫尼耶。“我一直想开一家自己的书店,现在,这种念头已经让我着魔而无法自拔。”莫尼耶的出现,叫毕奇忍不住立刻行动起来。莫尼耶帮她找门店,结交法国文坛名流,扩大书店知名度。还要感谢一位伟大的母亲,毕奇说:“她寄给我她所有的积蓄。”


莎士比亚书店

  彼时英文作家的书售价相当贵,一本要几十甚至过百法郎(《尤利西斯》平装版要150法郎),所以毕奇的书店除了新书(莎士比亚书店多是英美作家作品),还卖二手书,但最受读者欢迎的还是她的图书馆。
  “那些日子,我没钱买书,便从莎士比亚书店的图书馆借书看。我第一次走进这家书店时,心里很胆怯,因为身上没有足够的钱办会员卡。毕奇告诉我等有了钱再付押金,让我填了会员卡,说我想借多少就借多少。”40年后,海明威在那本著名的《流动的盛宴》中如此回忆。他首先感到的不是惊喜,而是奇怪,海明威说:“她没有理由信任我。她并不认识我,而我给她的地址又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但她那么高兴,那么动人,并表示欢迎。”一向对人刻薄的硬汉,晚年想起塞纳河左岸的时光,想起那位几乎一辈子住在巴黎的书店女主人时,充满了感激和柔情:“在我认识的人中,没有一个人比她待我更好。”
  20世纪20年代,很多英美作家、艺术家像赴宴一样,奔向巴黎塞纳河左岸。斯坦因的沙龙、纪德的工作室、毕奇的书店是他们聚会的场所。莎士比亚书店是他们的作品发布场所、文学论坛、通信地址、邮局,乃至宿舍。据说在惠特曼经营时期,有个英国诗人竟然在书店住了7年。当时的美国作家正在为出版自由进行抗争,漂洋过海来到巴黎的美国作家自然视同胞开的书店为自己理想的根据地。
  在毕奇的回忆录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庞德、艾略特、亨利·米勒,等等。《莎士比亚书店》名为个人回忆录,实则是那个时代欧美文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毕奇最牛的举动当然不仅是让这些作家、艺术家有了一个满意的聚会场所(法国作家尚松把畢奇比喻成传授花粉的蜜蜂,让英、美、法、爱尔兰的作家相互交流,比四国大使的功效还要大),还在于她出版了《尤利西斯》。


西尔维亚·毕奇·惠特曼


《尤利西斯》

  当时这本书真的很有名,是著名的“黄书”,以至于被英语国家禁止出版,作家也持有不同的态度。普鲁斯特、萧伯纳和纪德反对毕奇出版《尤利西斯》。纪德说《尤利西斯》是伪经典,虽然他第一个预订了此书,但完全是为了给毕奇面子。《尤利西斯》的出版大获成功却是所有人都不曾预料到的,包括毕奇和乔伊斯。有趣的是,自此,大批涌上门来毛遂自荐的色情文学作者令毕奇大为苦恼。
  《尤利西斯》的出版并没让毕奇赚钱,事实上,再出一百本这样的书,毕奇也赚不到钱,因为她从来没把赚钱当作开书店的目的。她的书不标售价,不举办任何促销活动。为了鼓励读者读书,她还特地买了好几把巨大古老的扶手椅回来。她的书不分类摆放,毕奇喜欢让读者自己去发现想要的书。书店的账目永远是一笔糊涂账。正是毕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理念,才使得莎士比亚书店声名鹊起,成为当时英美文学的重镇之一。当然,莎士比亚书店能有如此地位,原因绝不仅限于此。
  “二战”时,书店因毕奇拒绝向德国军官出售《芬尼根的守灵夜》而被迫关门。毕奇对德国军官说,这本书要为自己留着。
  今天坐落在塞纳河左岸巴黎圣母院旁边的莎士比亚书店,已经是第三代经营者在经营了。毕奇在去世前同意乔治·惠特曼沿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店名,现在书店的经营者是惠特曼的女儿西尔维亚·毕奇·惠特曼,瞧瞧这芳名,就知道书店肯定差不了。
  博尔赫斯说,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毕奇,一个普通的美国女子,在远隔重洋的异国竟然建立了一座读者和作家的天堂,真是一个奇迹。
  诚然,莎士比亚书店有成就她的具体历史条件,今天要求书店经营者不考虑经济效益的确强人所难,但是,莎士比亚书店的精神仍能够给我们以启迪。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
  (秦汉摘自《畅谈》2015年第23期)
其他文献
一  在老家,父亲是个传奇人物:以全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镇里的中学;在没有经过数学竞赛培训的情况下拿了县城的数学竞赛奖项;中考成绩全县第二名,考取了东北的一所中专学校;中专毕业,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到了成都的一所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去了西安的国企。  父亲总说,要是他当时有我现在的教育资源,肯定是“清北状元”。他还总说自己年轻时风流倜傥,擅跳交谊舞,很招小姑娘喜欢,人送外号“小郭富城”。  1
期刊
拄杖行走的女人穷人与钱秋天的杨树林道〔1882年3月3日,星期五〕  我有了一个新模特。其实我的模特不止一个,虽然他们是穷人,但我必须说,他们愿意为我当模特,这令我感激不尽。年轻女人的脸部并不美丽,因为她得过天花,但是她非常优雅,我觉得她很有魅力。  我必须试着去卖(这些画),但凡有可能,我情愿把现在的画都留给自己,哪怕只收藏一年,我也确定它们会比现在更值钱。我很想把这些画留下来的原因就这么简单。
期刊
随着冷战的结束,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的关系也不断缓和。东柏林政府虽然不允许东柏林人进入西柏林,但对西柏林人和在西柏林的外国人到东柏林的限制却相对宽松,这样才有了东马克和西马克的故事。  多年来,西马克与东马克的官价一直是1:1,而在西柏林的货币自由兑换市场上就不是这个数了,西马克要值钱许多。柏林墙倒塌之前,在西柏林的银行里和黑市上,一西马克最高时可以换七八东马克,后来基本稳定在1∶3这个比值上。  
期刊
生于1875年的齐如山幼年有机会出入皇宫,略知其内部运作。据他描述,内务府的工作很有油水,若遇上宫中有婚丧嫁娶之类的大事,更是大家发财的好机会。  齐如山有一同乡,姓郭,在一位内务府大臣家中教书。光绪大婚的时候,郭先生的一帮老乡找到他,希望能谋点小差事赚钱,这帮老乡当时都在刺绣局里做绣工。  郭先生很少有机会见到东家,就跟其府上的管家说了这事,管家替他向内务府大臣做了汇报。该大臣点头同意,并告诉管
期刊
范仲淹的诗《书扇示门人》:“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歡喜,还有后人在后头。”这首诗以种地做比喻,寓意深刻,引人警醒。泛而言之,人的名誉、财富、地位,等等,并非一成不变、恒久享有的,如果不居安思危,所有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  (郑咏摘自《今晚报》2015年12月22日)
期刊
禅师将一杯水和一面镜子交给弟子。  禅师说:“以后它们就是你的老师,你要努力向它们学习。”  弟子说:“我跟水学习什么?”  禅师说:“跟水学习如何面对不同的空間!无论把水倒进什么形状的容器,水都会随之改变形状,永不抱怨空间的改变。”  弟子说:“我跟镜子学习什么?”  禅师说:“跟镜子学习如何面对不同的世界!无论镜子面对怎样的情境,它都能如实反映,毫无遗漏。”  弟子说:“为什么它们能做到这样?
期刊
食品柜  物理除虱    (摘自新世纪出版社《大笨熊巴纳比——还要加把勁》一书)
期刊
永远看不清真实的自己。只敢用键盘打嘴仗,在屏幕后面才敢大声内心深处渴望权力。贴上印有妻子的壁纸,假装自己不是一个人。一旦感情破裂,再怎么修补也没用。大多数人只能在博物馆体验到大自然带来的纯真与快乐。只想沉浸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人性永远不会改变,就如同有句话说的那样:“人类能从历史上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上学到任何教训。”Stephan Schmitz
期刊
那是中华街上最肮脏的一家餐馆。  男友这样形容后,带我去了那里。那家餐馆果真如他形容,不对,是比他形容的还要过分。鳞次栉比的其他店家,每一家都光亮耀眼且干净,只有那家,像是被搁在展室内多年不动、沾满灰尘的标本。如果没有挂上××饭馆的招牌,没有人能发现那是一家餐馆。  但是,男友推开店门进去的瞬间,我立刻知道那是一家正在营业、充满活力的餐馆。每一丝空气中都混杂着食物的诱人香味。  入口附近是高高的柜
期刊
拉比准备劝说社区一位富人捐款,为一位穷寡妇买煤,让她家能够生火以度过寒冷的冬季。  拉比到了富人家里,一直到离开时站在冰冷的屋外告别,都没有开口提捐款之事。  富人陪着拉比走出门外,他没有穿大衣,因为他以为在外面只逗留几分钟。拉比跟富人谈了一小会儿,富人冻得浑身发抖。然后,拉比提出捐款一事。“我們在屋内时你为什么不向我提这事呢?”富人问。  “我想让你在答应我的请求之前先感受寒冷的滋味。”拉比回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