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秋,河北省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教师也提出全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每一个基层教师,都要做好哪些准备呢?笔者于2007年参加省级新课程培训,使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有更深层次的提高,现将学习中的体会写出来和大家交流。
1 为什么要实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首先来回顾一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它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称为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为程序设计。到1994年我国颁布《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程序设计只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普通模块,软件教学逐渐地时兴起来。2000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了千余名专家,用了近2年的时间,完成高中新课程方案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其中包括《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计算机课由软件教学转变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课正式更名为信息技术课。2006以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符合初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教材陆续出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教学深入人心,逐渐地在全国各省、市及地区的高中、初中和小学全面开展普及。
通过回顾课程改革的历史,可以说课程改革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2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理念
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3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性质
信息技术课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它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它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新在哪里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目标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构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体系。2)内容新、结构新。信息技术课程以模块为基本单元,共设置必修和选修6个模块。课程模块选取了具有时代气息、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未来技术走向的内容,也包括那些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挑战意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有利于课程实施和学生选修的内容。3)实施策略新。考虑到城乡差异和全国经济文化的不平衡性,采取“只提要求,不明确载体”的信息技术实施策略。
5 信息技术课程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2个部分,共6个模块,即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二,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三,网络技术应用;选修四,数据管理技术;选修五,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 2 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也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每个学生要修72学时,其中必修36学时,选修36学时,按每周一学时计算,一学年修完36学时,按每周2学时计算,一学期修完36学时。总学分达到144学分,即可视为完成高中阶段的基本学业,可认定达到高中毕业水平。这里要强调的是,144学分只是对高中学生的最低要求,是所有高中学生“共同基础”学习的反映。
6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建议
1)在实施新课程要牢记八句箴言,即瞄准1大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2种思维(批判性思维、算法思
维);体现3元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4类工具(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和决策工具);实践5维模式(价值考虑,对学生人格塑造有重要影响的理念和价值观;概念考虑,对于教、学、课程诸方面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思考;效验考虑,关于具体教学策对于实现特定教育目标的有效性证据;政治考虑,来自上级领导及家长、社区、雇主、政治家的期望与压力;实用考虑,意识到具体学校、班级的机遇和制约因素);发展6项技能(确定任务、问题、信息需求,选择信息策略,检索、获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整合、建构信息作品,评价信息作品、过程);参考7个观点(信息技术观、信息资源观、信息过程观、信息控制观、知识建构观、知识拓展观、智慧发展观);体验8步过程(探知、设问、策划、获取、加工、创作、交流、评估)。
2)任务引领。通过精心设计的系列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呈现出来,适时地学习方法,提高技能。
3)活动规模。小型活动称为小任务:技能性,知识性,每节可多个,每个持续时间3~5分钟;视需要可在每节后安排若干课外任务;中型活动:方法性,应用性,每单元至少一个,持续时间1~2个星期;大型活动:综合性,能力性,争取每个模块一个,持续时间2~4个星期。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领会,并要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大胆实践、积极地探索,总结得失,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知难而上,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二高级中学)
1 为什么要实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首先来回顾一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它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称为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为程序设计。到1994年我国颁布《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程序设计只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普通模块,软件教学逐渐地时兴起来。2000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了千余名专家,用了近2年的时间,完成高中新课程方案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其中包括《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计算机课由软件教学转变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课正式更名为信息技术课。2006以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符合初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教材陆续出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教学深入人心,逐渐地在全国各省、市及地区的高中、初中和小学全面开展普及。
通过回顾课程改革的历史,可以说课程改革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2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理念
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3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性质
信息技术课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它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它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新在哪里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目标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构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体系。2)内容新、结构新。信息技术课程以模块为基本单元,共设置必修和选修6个模块。课程模块选取了具有时代气息、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未来技术走向的内容,也包括那些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挑战意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有利于课程实施和学生选修的内容。3)实施策略新。考虑到城乡差异和全国经济文化的不平衡性,采取“只提要求,不明确载体”的信息技术实施策略。
5 信息技术课程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2个部分,共6个模块,即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二,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三,网络技术应用;选修四,数据管理技术;选修五,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 2 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也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每个学生要修72学时,其中必修36学时,选修36学时,按每周一学时计算,一学年修完36学时,按每周2学时计算,一学期修完36学时。总学分达到144学分,即可视为完成高中阶段的基本学业,可认定达到高中毕业水平。这里要强调的是,144学分只是对高中学生的最低要求,是所有高中学生“共同基础”学习的反映。
6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建议
1)在实施新课程要牢记八句箴言,即瞄准1大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2种思维(批判性思维、算法思
维);体现3元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4类工具(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和决策工具);实践5维模式(价值考虑,对学生人格塑造有重要影响的理念和价值观;概念考虑,对于教、学、课程诸方面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思考;效验考虑,关于具体教学策对于实现特定教育目标的有效性证据;政治考虑,来自上级领导及家长、社区、雇主、政治家的期望与压力;实用考虑,意识到具体学校、班级的机遇和制约因素);发展6项技能(确定任务、问题、信息需求,选择信息策略,检索、获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整合、建构信息作品,评价信息作品、过程);参考7个观点(信息技术观、信息资源观、信息过程观、信息控制观、知识建构观、知识拓展观、智慧发展观);体验8步过程(探知、设问、策划、获取、加工、创作、交流、评估)。
2)任务引领。通过精心设计的系列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呈现出来,适时地学习方法,提高技能。
3)活动规模。小型活动称为小任务:技能性,知识性,每节可多个,每个持续时间3~5分钟;视需要可在每节后安排若干课外任务;中型活动:方法性,应用性,每单元至少一个,持续时间1~2个星期;大型活动:综合性,能力性,争取每个模块一个,持续时间2~4个星期。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领会,并要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大胆实践、积极地探索,总结得失,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知难而上,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