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和他的卡洛夫版《圣经》选自《聆听巴赫》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198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早人们就知道,巴赫拥有作为他个人私产的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德语宗教图书书库。1870年在莱比锡发现了一份财物清单,该清单是在巴赫去世四周之后开列的,上面列有五十二种(每种往往由好几部分组成)书名,一共有八十三册图书。在美国发现的这套《圣经》是否也列于其中不得而知,因为清单上的书名过于含糊:卡洛夫图书,共三卷。假如“卡洛夫图书”不是在美国发现的那套《圣经》,那我们就可以认为,巴赫还拥有其他的神学书籍;在这份清单开列之前,已经有部分的书籍,包括那套《圣经》,被巴赫的家人或其他亲友从他的遗物中取走了。
  通过巴赫的藏书,我们可以明确知道他是正统的路德教派信徒(所以他肯定不是今天有些人所臆想的那种虔信主义者)。即使我们假定,那份清单上所列的书籍只是巴赫当初更庞大的私人藏书的一部分,也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巴赫拥有的富有正统派路德教色彩的宗教书数量之巨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这一点神学家约翰内斯·瓦尔曼(Johannes Wallmann)已在1986年作出了证明。换句话说,哪怕巴赫同时也拥有“现代性”的(即启蒙早期)哲学著作,这些著作一定是在编目之前因其现实意义丧失而没有出现在书单上,那么巴赫对传统神学的兴趣是毋庸置疑的。
  最重要的是,极为丰富的图书收藏证明了巴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假如他接受了他那个时代极为强势的早期启蒙思想而成为一名怀疑主义者,那他绝对不可能为自己置办这么多数量的保守的宗教书籍。
  弗朗肯慕斯的令人惊讶的发现,使得巴赫研究能够在他的个人信仰这个层面上进一步深化:巴赫在他1733年购得的卡洛夫版本的《圣经》上作了若干划线和批注——这是有条理地学习研究原书之后得出的结论。不仅如此,巴赫手书的四条旁注直接跟音乐现象挂钩,更准确地说,跟音乐在基督教礼拜仪式中的核心作用的合法性问题挂钩。巴赫因此在《圣经》中寻找直接支持他教堂音乐创作的元素。一方面他借此抵挡住来自教会内部或更广大的教区范围的各种各样的攻击;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猜测,在巴赫看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要把他的所作所为切切实实地纳入基督教世界观之中。
  巴赫绝不是在《旧约》上随意选择了某个地方写下了这句举足轻重的旁注;相反,对这处文字的选择定位以及旁注上的字句都体现了巴赫对正统路德教神学文献的熟悉程度。
  就对宗教音乐这样一个话题的处理而言,将上文所列的《历代志(下)》引文与《诗篇》的第22章结合起来就属于《圣经》的协和阅读“标准”。另一位重要的具有路德教倾向的神学家约翰·阿恩特(Johann Arndt,1555—1621)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本书同样出现在巴赫的藏书单里面。阿恩特1616年出版了《讲道书》(Postilla,是对星期天福音书和节日福音书的讲解),书中说道,音乐形式的赞美上帝正是上帝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证明,每一个人都能够将这种出自心底的赞美赋以音响。在这样的关联意义下,他将《历代志(下)》第5章中上帝在神殿中的显现诠释为上帝在人类个体之中的人格性、本质性的临现,同时他在《新约·约翰福音》的意义上把神殿释读为人的心灵殿堂,或者说人的灵魂殿堂。(参看《约翰福音》14∶23:“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
  上帝存在于人类个体的这一特性,在上述《约翰福音》的引文里亦被称作“内居”(inhabitatio),即是巴赫在卡洛夫版的《圣经》上所写旁注里讲的“恩典的临现”。“肃穆的乐曲”能够呼唤出最高存在的恩典厚礼的临现,是圣灵所带来并加以丰富的音乐,通过这种音乐,人们就能意识到上帝的创造性,满怀感恩地面对上帝,深情赞美上帝;“光荣只属于上帝”(Soli Deo Gloria)就是这一艺术基本观念的简要概括,而这样一句话被巴赫以及很多他的同时代人记录进了乐谱的扉页或尾页之中。
  依据巴赫的宗教世界观,“肃穆的宗教乐曲”能够直接实现上帝的在场,而在通常情况下,礼拜仪式上《圣经》的宣读、讲道坛上的布道活动以及圣坛上分发圣餐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同时,一曲真正肃穆的音乐能够通过其音响效果见证:赞美上帝的个人身上的确发生了上帝的本质性的临现。在基督教的世界观背景下,再也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论证音乐在礼拜仪式中的意义及合法性了。
其他文献
2014年7月4日晚,中国台湾钢琴家林秋孜的2013-2014国际巡演的最后一站在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举办。尽管当晚适逢上海的另两场宣传攻势极其猛烈的大型音乐类演出同时举行,且天降暴雨,但林秋孜还是凭借其精心策划的曲目吸引了近九成的观众到场,这样的上座率对于首次来到上海举办音乐会的演奏家来说,已是相当好的成绩了。而当晚林秋孜的演奏单纯、明朗、优美、均衡,可深感其于欧洲研习、生活三十余年中所承袭的维也
期刊
这是一双劳动的手。  见到过很多钢琴家的手,大都纤细、修长,舒展给人,看着都漂亮:那意味着很好的修养和保养,借此可以在黑白琴键上自由飞走,轻拨慢响。凭着这样的手,不用弹,似乎肖邦、舒曼的水准就在那里。还有像俄罗斯或者德国钢琴家,手很阔大厚实,哪里都能罩得住、够得着,钢琴在他们面前显得矮小,他们的大手仿佛能从琴键中提取出力量,然后再重重地扔回钢琴。这样的手,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贝多芬奏鸣
期刊
一录:断臂的维纳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某一天,有两位来自“南昌路老年拳术协会”(确切单位名称已经不详)的客人到音乐学系找我,希望我为太极拳谱写伴奏。我本想说音乐学系并不是搞作曲的,但见他们如此热情迫切,便说很愿意帮助挑选伴奏曲目,不过想先请他们打几招,以便控制好时间、节拍和小节。他们欣然答应,立刻在阳台上舞动起来。  我虽然从事艺术教学已经很久了,但确实从未重视过太极拳,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期刊
村上 歌剧相当于近代欧洲文化的精髓。从受贵族保护的时代、资产阶级热心支持的时代,到以企业赞助为主的今天,一路走来,都被视为最灿烂的文化遗产。如今眼见日本人进入这个领域,欧洲人会不会排斥?  小泽 当然会。我初次在斯卡拉歌剧院登台,与帕瓦罗蒂合作演出《托斯卡》时,就遭遇一片倒彩。我和帕瓦罗蒂是至交,那次他热心地请我到米兰演出。我很喜欢他,就这样让他说服了。(笑)当时卡拉扬老师非常反对,告诉我那等于自
期刊
安德列斯·奥登萨默做过很多事,而且都不仅仅是业余的水准:四岁学钢琴,十岁学大提琴,在多项比赛中折桂;十四岁转行单簧管,二十二岁就当上了柏林爱乐的单簧管首席;二十四岁签约环球唱片公司,成为了这个老字号厂牌签约的第一位专属单簧管演奏家;他能打网球巡回赛,曾经是奥地利青少年组的头号种子选手;他和哥哥一起创立的足球队,获得过维也纳业余联赛的第一名;……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想知道,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同样
期刊
“帕莱斯特里那的声望在音乐历史中是无可比拟的。”这句话出自《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参加过音乐考试的人都知道,没有谁像帕莱斯特里那那样备受尊崇,值得研究。无疑,在作曲家中,帕莱斯特里那的影响力无人可及,即便是令人耳熟能详的贝多芬或者瓦格纳,他们的音乐风格也没有如此细致地关联到他们的生活细节,也不像帕莱斯特里那这样成为一段音乐历史的完美典范。世界上最善于游说的机构——天主教会,也不曾试图为后人精
期刊
作为西方古典音乐鉴赏中的入门级作品,维瓦尔第的《四季》对于爱乐者们来说已是耳熟能详,而这首由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作于1951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则是我们这些所谓“专业的业余爱乐者们”较少涉猎过的。所以,在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我在聆赏过程体验到的“穿越感”。  与维瓦尔第的《四季》相似,皮亚佐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也分为“春”“夏”“秋”“冬”四个乐章,且
期刊
《基列尔·康德拉辛:音乐中的生活》(Kirill Kondrashin: His Life in Music)  作者:格雷格·塔西(Gregor Tassie)Scarecrow Press出版社,2009年出版  基列尔·康德拉辛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苏联指挥家之一,也是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柴科夫斯基与马勒等作品的杰出诠释者。  在书中,格雷格·塔西回溯了康德拉辛相对卑微的出身、从十
期刊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一位十分喜爱莫扎特后期交响曲的乐友给我来信说,他在以前买的好几个不同版本的莫扎特后期交响曲(注:通常指莫扎特的最后七首,即第三十五到第四十一交响曲)的CD中没有找到《第三十七交响曲》,而新借到的一套1969年版的奥地利指挥大师卡尔·伯姆指挥的莫扎特交响曲全集中也没有《第三十七交响曲》。他问我莫扎特写过《第三十七交响曲》吗?记得当时我回信说:“从莫扎特的作品目录看,写过的,但我也从
期刊
近日从上海夏季音乐节上听到爵扉古典三重奏演释的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清风明月之下,巴赫音乐的神奇魔力透过爵士外衣毫不减色地散发出来,紧紧箍住每一根神经。这一刻,我们似乎很难想起这首管风琴曲诞生于教堂,出自阿恩施达特的一位年轻管风琴师之手。  毋庸置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为演奏和聆听都提供了无限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多年来,我在随意或认真地与巴赫音乐共处之余,也会思索一些较为困扰的问题,比如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