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能型教育的蓬勃兴起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件。技能型院校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实验实训建设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之后,实验实训质量竞争的关键在于其内部运行机制是否理顺。在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文章介绍了“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训运行新思路。
[关键词]技能型 实训 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汪敏生(1958- ),男,江苏东台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杨旭辉(1977- ),男,河南汝州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上海201209)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3-0020-02
技能型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界的迫切任务,也是技能型院校的生命力所在。与传统高校相比,技能型院校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经费问题。传统高校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社会声誉好,办学经费相对充裕;而对于技能型院校,人们往往还停留在原来的认识层面上,经费筹措问题就更加突出。二是科研实力。由于缺少系统的科研积淀,技能型院校的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科研影响度十分有限。三是师资力量不强。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困扰技能型院校的瓶颈问题。除数量不足外,教师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问题。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学校资源有限的结果。因此,探索适合技能型院校自身特色,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实训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的缺失和管理指向的偏差
很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实验实训管理职能往往挂靠在其他部门。由于这些部门的管理精力有限,对实训管理并不能做到全心投入。目前的管理指向大都集中在实训经费的分配和实训仪器设备的管理上,对于实训项目方案的论证考核、实训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价以及实训单位的综合评估等方面却少有作为。也有少数院校建立了专职的实验实训管理处,但管理模式尚在探索中。由于技能型院校多由多所院校合并而成,对如何办技能型本科教育,要么是没经验,要么是很需要磨合,因此加强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训单位的职责划分不明确
很多学校都设有实训中心,由于各学院也自管一些实训资源,两者之间职责划分很容易交叉。由于职责不明,归属不清,导致了很多重复建设的情况。学院和实训中心所拥有的实训资源首先是“为我所用”。这样不仅不利于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效率,造成很多设备的共享程度不高和阶段性闲置,也容易助长一种不良倾向:对于实训资源“不求为我所用,但求为我所有”,资源越多越主动,资源越多就越有效益;或者走向截然相反。由于各学院力量没有整合,对于稍有难度的项目就不敢接,长此以往,使得实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低层次徘徊。
(三)对实训单位的评估不力
以实训经费的分配为例,由于没有强有力的评估数据做支撑,很多学校的做法仅是依据往年的使用情况,凭经验而定。由于主观性太强,在学期初的分配会议上免不了要讨价还价。即使在分配方案确定之后,由于没有很好地跟踪考核,也不能保证原本已经很紧张的实训经费专款专用。有的单位由于事先没有很好的规划,争取到的经费到了年终还未用完,于是匆忙购置一些设备,或者供上级或外单位参观,或者作为演示实训之用,或挪作他用,更不用说组织人员对实训进行二次开发。更有甚者,有些单位购置设备后不思利用,干脆束之高阁。
(四)实训项目的层次不高
实训不同于实验和实习。实验的特点在于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而实习的优势则在于与职业的紧密相关性。实训的特点是兼而有之,既强调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又强调教学过程的职业针对性。由于技能型院校的办学历史不长,很多学校的实验实训项目层次并不高,真正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训项目少之又少。很多学校都建有创新实验室,而且大都投入了极大的人力和财力,但由于内部机制尚待理顺,很多实训项目还停留在中专和技校的层次上,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样的实验室常常成为接待领导视察的门面工程,其参观价值甚至远远大于实训价值。
二、“以项目为中心”的实验实训运行机制的探索
(一)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1.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生类型,技能型院校也有这样的职能。实训项目是技能型教育实现这三大职能的集中体现。实训项目不仅能够起到传承知识、提高技能的教书育人作用,还为广大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是校企合作、产学携手的重要载体。因此,开展“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训运行体制改革,不仅有利于技能型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
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后现代思想家依据“本体论的平等”的价值观念,倡导多元化、推重对话、反对中心主义。在课程观方面,他们反对预先设定的课程,崇尚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训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有着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只有彼此交往、相互影响,各自的思想和观点自由碰撞,才能顺利地完成项目任务。这时的教师角色已经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启发者,师生关系也从对立和冲突转向共建与合作。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在教育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认为要把“知识的载体”转化为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学生的主动建构至关重要,因此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张扬和教学情景的构建。从一定意义上说,实训项目的开展正是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有别于枯燥的传统验证性实验的轻松愉快、生动活泼而又能引起个体认知冲突的教学情景。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这样的情景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对造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大有好处。
2.实训资源全校化。这一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挖掘实训资源的潜力,打破实训资源的部门所有制。其基本含义是,实训资源的所有权在学校,各实训单位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学院要获得使用的主导权,只有通过组织开发实训项目,才能获得该课程的主导权。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打破“校中有校”的不合理现象,也有利于整合有限的科研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科研实力是体现大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技能型院校由于各方面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积淀极其有限,很难在科研方面上水平。如果利用国家和企业投入到实训中的专项或横向经费,把实训项目建设与科研密切结合,以项目作为科研资源整合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既可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又能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技能含量。
3.实训教学项目化。这一理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传统实训运行机制的“学院中心主义”的弊端。从实践层面来说,这种指导思想为如何实现实训仪器设备的及时更新以及推进产学合作上层次两个方面打开了新思路。传统模式下实训仪器设备更新的迟滞现象,原因主要在于更新的动力不足。实训项目的层次不高,原因主要在于脱离企业的生产实际,而与企业的项目合作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由于企业的项目需求不断发展变化,每年都有新的课题需要攻关,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或技术引入到教学领域。在某种意义上,实训教学应该充当企业先进设备“试飞员”的角色。这样的合作对企业来说,至少有三点好处。第一,企业投入的设备肯定会在学生中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学生将成为企业产品的潜在用户;第二,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零距离”的员工;第三,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一般都很大,企业投入学校的设备的广告效应不可小视,甚至不亚于产品展示会。这不仅因为这是常设的“产品展示会”,而且由于接触者都是专业人士或潜在使用人士,学校不仅能够及时接触到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也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门路,更能提高产学合作的层次,切实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这样的合作充分考虑到了学校和企业的利益,能够真正地实现双方共赢,有利于推动产学合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实训中心的定位
1.从实施者、管理者向参与者、组织者转变。从实训中心的组织形式上,普遍存在着“虚”“实”之争。有人认为,实训中心应该建制为一个教学实体,负责全校的实训课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给实训教师提供足够的教学工作量,才能保证他们的经济收入;反对意见认为,这样相当于多了一个学院,作为一个实体它没有能力承担起全校各专业的实训任务。于是产生了第三种意见:实训中心虚实兼具,既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又承担着某种行政性管理职能。随着学校各项改革的逐步推进,这种组织形式的弊端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
产生弊端的根本原因在于实训中心的定位不明。在“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训运行新模式下,实训中心的角色不应该是一个实施者和管理者,而应当是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实训中心和各个学院都不应该成为某些实训项目的当然承担者,两者应该构成一种竞争关系。实训中心的中心任务是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策划实训项目和组织全校范围内的实训项目的申报以及实训项目开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负责申请实训场地和仪器设备以及实训室的日常管理,但不具备项目审批权。它获得项目,就获得了经费,也就获得生存权。就某个实训项目而言,哪些教师提出的项目方案社会效益好,或者资源利用率高,他们就可能成为项目的承担者,该项目从而被实训中心推荐立项。这种机制将推动教师业务上不断钻研,并且还可以促使教师在业务管理上从属于学院,而在使用上真正实现全校化。当然,由于牵扯到很多历史问题和利益冲突,这种角色转变将会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应该遵循渐进改革的原则,更多地运用项目引导而不是行政命令的办法来促进实训中心角色的转变。
2.产学合作的基本载体。为了突出实训项目的职业针对性,提高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实训中心的另一个定位是产学合作的基本载体。合作的形式有项目攻关、人员培训和企业管理等。在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中,不仅能提高教师参与工程技术实践的科研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达到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三)新模式的实施
1.管理机构的健全和管理重点的转移。首先,建立实训教学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学校实训建设的最高机构,由主抓实训的副校长牵头,广泛吸收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各学院教学副院长、实训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此外,为改变实训中心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合理现象,应把实训管理权收归学校,使其专注于实训项目的管理与开发。机构改革的落脚点是要逐步实现管理重点的转移,即从侧重管理硬件到软硬兼顾,从钱物管理逐渐过渡到项目管理,从考核人到考核项目,使实训教师的经济收入和资源配置方案与项目的考核结果紧密相关。
2.基本流程。到学期末,实训中心负责收集全校有建设意向的项目信息,也可以根据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初步列出下学期拟开设的实训建设项目。在对学生的欢迎程度和企业的认可程度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有一定基础的项目,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建设方案。教务处组织专家及企业技术骨干对该方案进行论证,若通过,则签订项目协议书,并以此作为考核依据。随后,项目负责人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师资力量,并负责申请所需的场地和仪器设备。在实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务处采取多种措施对该项目进行质量监控。项目结束后,进入效益评估阶段,并以评估结论作为下学期分配实训资源的主要依据。以资源为杠杆,实现奖优抑劣的管理目标。考核只针对项目,而不针对学院。同一个学院里可能有好的项目,也可能有差的项目,并使项目效果的优劣和教师的经济收入紧密相关。
(四)新模式的优点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实训资源配置的科学化程度大幅增强,单位资源的使用效益明显提高。由于有很多评估数据作为支撑,资源配置的主观性显著降低,客观性逐步增强。各个教学单位对实训资源的态度,由原来的简单争资源转变为想办法提高单位资源的使用效益,用更少的资源办更多的事情。其次,实训项目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教改积极性,并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实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很多教师逐步转变了那种对实训教学敷衍应付的态度,把心思更多地花在如何搞好实训教学上。受训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的学生甚至自己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项目构思,实训项目的科研色彩有所加强。第三,产学合作水平有所提高。由于实训项目的层次不断提高,学校和知名企业的合作更上一层楼,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训工作的运行质量,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包括如何处理实训运行机制和学校宏观运行体制的关系;学院如何定位以及和实训中心的关系;如何培育实训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高实训中心运行机制的相对独立性,使其真正成为企业与学校之间联系互动的桥梁;如何更好地发挥评估在实训运行中的作用;如何对项目的评估结论进行归因分析,等等。
[参考文献]
[1]刘祖润,等.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
[2]梁礼明.实验室项目立项管理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
[3]许建领.论后现代主义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1(2).
[4]马万华.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9(5).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技能型 实训 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汪敏生(1958- ),男,江苏东台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杨旭辉(1977- ),男,河南汝州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上海201209)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3-0020-02
技能型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界的迫切任务,也是技能型院校的生命力所在。与传统高校相比,技能型院校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经费问题。传统高校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社会声誉好,办学经费相对充裕;而对于技能型院校,人们往往还停留在原来的认识层面上,经费筹措问题就更加突出。二是科研实力。由于缺少系统的科研积淀,技能型院校的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科研影响度十分有限。三是师资力量不强。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困扰技能型院校的瓶颈问题。除数量不足外,教师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问题。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学校资源有限的结果。因此,探索适合技能型院校自身特色,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实训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的缺失和管理指向的偏差
很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实验实训管理职能往往挂靠在其他部门。由于这些部门的管理精力有限,对实训管理并不能做到全心投入。目前的管理指向大都集中在实训经费的分配和实训仪器设备的管理上,对于实训项目方案的论证考核、实训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价以及实训单位的综合评估等方面却少有作为。也有少数院校建立了专职的实验实训管理处,但管理模式尚在探索中。由于技能型院校多由多所院校合并而成,对如何办技能型本科教育,要么是没经验,要么是很需要磨合,因此加强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训单位的职责划分不明确
很多学校都设有实训中心,由于各学院也自管一些实训资源,两者之间职责划分很容易交叉。由于职责不明,归属不清,导致了很多重复建设的情况。学院和实训中心所拥有的实训资源首先是“为我所用”。这样不仅不利于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效率,造成很多设备的共享程度不高和阶段性闲置,也容易助长一种不良倾向:对于实训资源“不求为我所用,但求为我所有”,资源越多越主动,资源越多就越有效益;或者走向截然相反。由于各学院力量没有整合,对于稍有难度的项目就不敢接,长此以往,使得实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低层次徘徊。
(三)对实训单位的评估不力
以实训经费的分配为例,由于没有强有力的评估数据做支撑,很多学校的做法仅是依据往年的使用情况,凭经验而定。由于主观性太强,在学期初的分配会议上免不了要讨价还价。即使在分配方案确定之后,由于没有很好地跟踪考核,也不能保证原本已经很紧张的实训经费专款专用。有的单位由于事先没有很好的规划,争取到的经费到了年终还未用完,于是匆忙购置一些设备,或者供上级或外单位参观,或者作为演示实训之用,或挪作他用,更不用说组织人员对实训进行二次开发。更有甚者,有些单位购置设备后不思利用,干脆束之高阁。
(四)实训项目的层次不高
实训不同于实验和实习。实验的特点在于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而实习的优势则在于与职业的紧密相关性。实训的特点是兼而有之,既强调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又强调教学过程的职业针对性。由于技能型院校的办学历史不长,很多学校的实验实训项目层次并不高,真正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训项目少之又少。很多学校都建有创新实验室,而且大都投入了极大的人力和财力,但由于内部机制尚待理顺,很多实训项目还停留在中专和技校的层次上,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样的实验室常常成为接待领导视察的门面工程,其参观价值甚至远远大于实训价值。
二、“以项目为中心”的实验实训运行机制的探索
(一)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1.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生类型,技能型院校也有这样的职能。实训项目是技能型教育实现这三大职能的集中体现。实训项目不仅能够起到传承知识、提高技能的教书育人作用,还为广大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是校企合作、产学携手的重要载体。因此,开展“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训运行体制改革,不仅有利于技能型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
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后现代思想家依据“本体论的平等”的价值观念,倡导多元化、推重对话、反对中心主义。在课程观方面,他们反对预先设定的课程,崇尚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训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有着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只有彼此交往、相互影响,各自的思想和观点自由碰撞,才能顺利地完成项目任务。这时的教师角色已经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启发者,师生关系也从对立和冲突转向共建与合作。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在教育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认为要把“知识的载体”转化为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学生的主动建构至关重要,因此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张扬和教学情景的构建。从一定意义上说,实训项目的开展正是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有别于枯燥的传统验证性实验的轻松愉快、生动活泼而又能引起个体认知冲突的教学情景。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这样的情景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对造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大有好处。
2.实训资源全校化。这一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挖掘实训资源的潜力,打破实训资源的部门所有制。其基本含义是,实训资源的所有权在学校,各实训单位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学院要获得使用的主导权,只有通过组织开发实训项目,才能获得该课程的主导权。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打破“校中有校”的不合理现象,也有利于整合有限的科研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科研实力是体现大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技能型院校由于各方面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积淀极其有限,很难在科研方面上水平。如果利用国家和企业投入到实训中的专项或横向经费,把实训项目建设与科研密切结合,以项目作为科研资源整合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既可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又能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技能含量。
3.实训教学项目化。这一理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传统实训运行机制的“学院中心主义”的弊端。从实践层面来说,这种指导思想为如何实现实训仪器设备的及时更新以及推进产学合作上层次两个方面打开了新思路。传统模式下实训仪器设备更新的迟滞现象,原因主要在于更新的动力不足。实训项目的层次不高,原因主要在于脱离企业的生产实际,而与企业的项目合作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由于企业的项目需求不断发展变化,每年都有新的课题需要攻关,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或技术引入到教学领域。在某种意义上,实训教学应该充当企业先进设备“试飞员”的角色。这样的合作对企业来说,至少有三点好处。第一,企业投入的设备肯定会在学生中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学生将成为企业产品的潜在用户;第二,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零距离”的员工;第三,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一般都很大,企业投入学校的设备的广告效应不可小视,甚至不亚于产品展示会。这不仅因为这是常设的“产品展示会”,而且由于接触者都是专业人士或潜在使用人士,学校不仅能够及时接触到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也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门路,更能提高产学合作的层次,切实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这样的合作充分考虑到了学校和企业的利益,能够真正地实现双方共赢,有利于推动产学合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实训中心的定位
1.从实施者、管理者向参与者、组织者转变。从实训中心的组织形式上,普遍存在着“虚”“实”之争。有人认为,实训中心应该建制为一个教学实体,负责全校的实训课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给实训教师提供足够的教学工作量,才能保证他们的经济收入;反对意见认为,这样相当于多了一个学院,作为一个实体它没有能力承担起全校各专业的实训任务。于是产生了第三种意见:实训中心虚实兼具,既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又承担着某种行政性管理职能。随着学校各项改革的逐步推进,这种组织形式的弊端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
产生弊端的根本原因在于实训中心的定位不明。在“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训运行新模式下,实训中心的角色不应该是一个实施者和管理者,而应当是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实训中心和各个学院都不应该成为某些实训项目的当然承担者,两者应该构成一种竞争关系。实训中心的中心任务是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策划实训项目和组织全校范围内的实训项目的申报以及实训项目开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负责申请实训场地和仪器设备以及实训室的日常管理,但不具备项目审批权。它获得项目,就获得了经费,也就获得生存权。就某个实训项目而言,哪些教师提出的项目方案社会效益好,或者资源利用率高,他们就可能成为项目的承担者,该项目从而被实训中心推荐立项。这种机制将推动教师业务上不断钻研,并且还可以促使教师在业务管理上从属于学院,而在使用上真正实现全校化。当然,由于牵扯到很多历史问题和利益冲突,这种角色转变将会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应该遵循渐进改革的原则,更多地运用项目引导而不是行政命令的办法来促进实训中心角色的转变。
2.产学合作的基本载体。为了突出实训项目的职业针对性,提高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实训中心的另一个定位是产学合作的基本载体。合作的形式有项目攻关、人员培训和企业管理等。在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中,不仅能提高教师参与工程技术实践的科研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达到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三)新模式的实施
1.管理机构的健全和管理重点的转移。首先,建立实训教学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学校实训建设的最高机构,由主抓实训的副校长牵头,广泛吸收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各学院教学副院长、实训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此外,为改变实训中心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合理现象,应把实训管理权收归学校,使其专注于实训项目的管理与开发。机构改革的落脚点是要逐步实现管理重点的转移,即从侧重管理硬件到软硬兼顾,从钱物管理逐渐过渡到项目管理,从考核人到考核项目,使实训教师的经济收入和资源配置方案与项目的考核结果紧密相关。
2.基本流程。到学期末,实训中心负责收集全校有建设意向的项目信息,也可以根据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初步列出下学期拟开设的实训建设项目。在对学生的欢迎程度和企业的认可程度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有一定基础的项目,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建设方案。教务处组织专家及企业技术骨干对该方案进行论证,若通过,则签订项目协议书,并以此作为考核依据。随后,项目负责人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师资力量,并负责申请所需的场地和仪器设备。在实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务处采取多种措施对该项目进行质量监控。项目结束后,进入效益评估阶段,并以评估结论作为下学期分配实训资源的主要依据。以资源为杠杆,实现奖优抑劣的管理目标。考核只针对项目,而不针对学院。同一个学院里可能有好的项目,也可能有差的项目,并使项目效果的优劣和教师的经济收入紧密相关。
(四)新模式的优点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实训资源配置的科学化程度大幅增强,单位资源的使用效益明显提高。由于有很多评估数据作为支撑,资源配置的主观性显著降低,客观性逐步增强。各个教学单位对实训资源的态度,由原来的简单争资源转变为想办法提高单位资源的使用效益,用更少的资源办更多的事情。其次,实训项目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教改积极性,并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实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很多教师逐步转变了那种对实训教学敷衍应付的态度,把心思更多地花在如何搞好实训教学上。受训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的学生甚至自己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项目构思,实训项目的科研色彩有所加强。第三,产学合作水平有所提高。由于实训项目的层次不断提高,学校和知名企业的合作更上一层楼,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训工作的运行质量,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包括如何处理实训运行机制和学校宏观运行体制的关系;学院如何定位以及和实训中心的关系;如何培育实训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高实训中心运行机制的相对独立性,使其真正成为企业与学校之间联系互动的桥梁;如何更好地发挥评估在实训运行中的作用;如何对项目的评估结论进行归因分析,等等。
[参考文献]
[1]刘祖润,等.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
[2]梁礼明.实验室项目立项管理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
[3]许建领.论后现代主义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1(2).
[4]马万华.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9(5).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