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塔的秘密:在征服与血腥中轮回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敦塔位于伦敦市中心泰晤士河畔,“征服者”威廉于1078年建造了标志性的白塔。
诺曼人在黑斯廷斯之战中的胜利使英格兰迎来了从建筑到语言、从法律到宗教的文化转型。今天英国国徽上代表英国君主制的座右铭仍然是法语短语“Dieu etmon droit”,意思是“我权天授”。

  伦敦塔作为英格兰最重要的城堡,标志着盎格鲁-撒克逊王朝的彻底终结,诺曼人开始成为英格兰的主人。然而,它不仅是承前启后的历史坐标,同时也包含着初建者威廉强烈的个人特质。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理解伦敦塔,那在冷冰冰的英尺和空间之外,势必要先理解催生伦敦塔的这个时代,以及威廉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诺曼底公爵战胜英格兰国王


  1066年10月14日,古老的英格兰迎来一个重大的历史拐点。
  38岁的诺曼底公爵威廉率领数百艘维京式战船和近万名士兵,跨过多佛尔海峡,在英格兰沿海的佩文西登陆,奔赴即将爆发激战的黑斯廷斯。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到了傍晚,英王哈罗德的一只眼睛中箭,在剧痛中倒下,4名诺曼骑兵趁机冲过来,将他砍成了两半,胜负已经注定。
  72天后,诺曼底公爵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加冕,即位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紧接着,他决定在伦敦的东南角建造一座巨大的石质城堡,這就是后来的伦敦塔。
  在黑斯廷斯之战的100多年前,威廉的维京先祖罗洛,率领部将疯狂洗劫法兰西王国,数次围攻城市换取赎金。此时法兰西国库告急,无论是迎战维京人的军费还是收买维京人的赎金,都令他们不堪重负。因此,法王查理三世向罗洛开出惊人的条件:他将鲁昂及周边地区赠予罗洛,换取罗洛改信基督教并停止袭击法兰西领土。
  罗洛同意了,在法兰西北部建国,命名“诺曼底”,意为诺曼人的土地。仅仅数代人之后,曾经打家劫舍的维京海盗,抛弃了他们的奥丁密教和古诺斯语,变成信奉基督教、说法语的王公贵族。然而,如此强势的建国史,注定了罗洛的后代不甘成为对法兰西国王俯首帖耳的封臣,诺曼底公国与法兰西王国时战时和,甚至帮助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贵族篡位,建立了法兰西卡佩王朝。
  到了1035年,威廉即位为诺曼底公爵时,年仅7岁。他是已故公爵罗贝尔的私生子,母亲出身卑微,是个美貌的皮匠之女。这样一个势单力薄的幼主,大大刺激了贵族领主们的野心,他们纷纷利用威廉的财富扩张自己的势力,将他视为可以争夺并操控的傀儡。
  有一次,管家奥斯本作为看护者睡在威廉的房间里。第二天早上,年幼的威廉在浓郁的血腥味中醒来,发现奥斯本被割断了喉咙。刺客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威廉的卧房,杀掉他信任的管家,这是赤裸裸的恐吓:如果你不听话,就是这个下场!
  在这种状况下,威廉治下的领主们竞相割据、彼此掠夺,公国陷入了漫长的动荡中。威廉在腥风血雨的内乱中渐渐长大,他从十四五岁就开始上战场,重新召集了一批年轻忠诚的幕僚,亲自领兵平叛,英勇无畏。打得不可开交的领主们这才恍然大悟:“杂种”威廉并没有被吓破胆,他绝不可能成为甘愿受控的棋子。这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
  1045年的一天,17岁的威廉在诺曼底西部地区狩猎。有人悄悄提醒他,他的堂兄居伊作为主谋,要在他今晚回到住所时暗杀他。威廉小心提防着侍从,决定孤身逃走。他下了一个近乎疯狂的赌注:他穿过大半个公国,跨越国界,径直来到法兰西国王的面前,以封臣的身份请求宗主国国王出兵平叛。他赌赢了。法王在权衡之后,认为支持威廉比支持叛军更有利。于是,法王的军队和威廉的军队组成联军,在瓦尔斯沙丘与叛军开战,大获全胜。就在堆积如山的叛军尸体旁边,威廉召开“和平会议”,向贵族领主们展示权威。
  这是威廉在稳定公国的路上迈出的一大步,此后近20年,他四处领兵征服那些叛乱的领主,攻打他们擅自修建的城堡营垒,甚至可以说,威廉整个青年时代的公爵生涯,就是在攻破一座座城堡继而修建自己的城堡中度过。

他将法国“特产”——城堡引入英国


  等到威廉决定跨海征服英格兰的时候,他不仅是法国北部令人畏惧的实权公爵,也是因战无不胜而声名远扬的杰出统帅。他花了30年的时间,从屈辱卑微的“杂种”威廉变成留名史册的“征服者”威廉。
  然而,即便威廉已经当上英格兰国王,他与城堡的故事还将继续。哈罗德的后代们和本地的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屡屡发生叛乱,威廉时常对此采取残酷的镇压,并且为了笼络追随自己的诺曼领主们,他往往默许他们横征暴敛积累财富。与此同时,威廉还为英格兰带来了法兰西的“特产”——城堡。
  当时一位名叫奥德里克· 维塔利斯的修道士写道:“在英格兰各郡,人们对诺曼人建造的被称作‘城堡’的堡垒,几乎前所未闻。所以,尽管英格兰人骁勇好战,却毫无抵抗之力。”
  显而易见,城堡成了诺曼人在英格兰巩固其统治的重要工具。据保守估计, “征服者”威廉统治期间,诺曼人在英格兰建造了大约500座城堡。简而言之,威廉用一支不到万人的军队和500余座城堡,征服并牵制了一个人口接近200万的国家。
  在这些城堡中,地位最显赫的当然就是作为皇家居所的伦敦塔。在伦敦塔的中央,矗立着由威廉兴建的方形堡垒——白塔。白塔由坚硬粗糙的白石堆砌而成,基座长约36米、宽约33米,塔高约28米,墙体厚度不一,为3-6米的双层墙壁,窗户开得很小。白塔顶部呈雉堞状,四角耸出四座高塔,除东北角的塔楼是圆形外,其余3座塔楼皆呈方形,在当时的城堡中绝对算得上蔚为壮观。   然而,在白塔的内部却是另一番景象。通常而言,如果一个君主想要修建皇家建筑群,会选择一片开阔的地区,在高大的围墙内分散营建大堂、会议室、会客厅、寝宫和教堂等建筑。但在白塔内部,这些功能性空间层层堆叠,全部挤在这座仅有3层的塔楼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塔内的角落里有一座狭窄的旋转楼梯,仅容1人上下,通往顶层的国王寝宫。3楼寝宫的空间分割得狭小,光线也昏暗,绝非我们想象中明亮奢华的国王居所。
  如果不是威廉本人授意,我简直想象不出,哪个建筑师胆敢向这位“暴君”呈现如此逼仄窘迫的设计。诚然,威廉统治英格兰的时间尚短,在舒适度以外,首先要考虑威慑子民、防御进攻的实用性,不过,这显然也透露出建造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
  在威廉统治末期,英格兰的局势趋于稳定。在残酷的掠夺与杀戮后,诺曼领主们与仅存的盎格鲁-撒克逊贵族通婚,曾经剑拔弩张的异族反抗,通过血脉逐渐和解。在这种环境下,城堡已不再是征服和压迫异族的统治工具,从12世纪开始,诺曼人修建的城堡很多都被废弃,那些能够存续下来的城堡,必然增加了适应和平年代的新功能,伦敦塔也同样如此。

伦敦塔中黑暗的皇室故事


  随后的几个世纪,在威廉之后继任的英格兰国王们以白塔为中心进行大规模扩建,形成内外4层的多重防御性建筑群,包括内围的13座塔楼,以及外围的6座塔楼和2个棱堡。除了原本的堡垒和宫殿功能,伦敦塔还用作军械库、国库、法院、铸币厂、天文台、文件库、珠宝库和百兽园等。
  然而,要说伦敦塔最臭名昭著的功用,那就是作为关押和处决贵族的监狱和刑场。据统计,这里曾经关押过3000多人,有22人被处死,其中10人在塔内被斩首,有7人是皇室成员。
  这些上了伦敦塔断头台的人中,有2个16世纪的女人最为著名。一个是安·博林,她是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的第2任王后。此前,亨利八世被她迷得神魂颠倒,为了娶她,千方百计跟凯瑟琳王后离婚,不惜同时得罪羅马教廷和凯瑟琳的娘家西班牙,最终如愿以偿。然而,仅仅过了3年,有人向亨利八世告密,称王后安与多人通奸,其中甚至包括她的亲兄弟乔治。亨利八世大怒,不相信她的辩解,在公开处决她的5个“奸夫”后,也把她送上了断头台。作为特别的恩惠,亨利八世专门从法兰西雇佣了一个行刑剑客,安·博林得知后,对伦敦塔的狱卒说:“我听说刽子手很好,而我的脖子很纤细。” 她双手环绕自己的颌下,大笑后穿着镶白貂皮的黑缎长裙赴死。这果然符合她一贯的妖冶作风,被后世称为“千日王后”。
  另一个女人是简·格雷,她是唯一一个在伦敦塔中遭到处决的君主,外号“九日女王”。原本她只是深居简出的贵族少女,爱看希腊文版的柏拉图著作,在亨利八世之子爱德华临终时,简作为旁系血亲被指定为继任者,原因在于爱德华是新教徒,不愿王位落入身为天主教徒的姐姐玛丽之手。简即位后不久便遭到玛丽废黜,刚刚才成为她的宫殿的伦敦塔,转眼间变成囚禁她的监狱。简在塔中被关押了7个月,和安·博林一样,她的行刑地点也在绿塔前面。简被行刑前亲眼看着新婚丈夫被斩首,她死的时候年仅16岁。
威廉一世肖像。他花了30年的时间,从屈辱卑微的“杂种”威廉变成留名史册的“征服者”威廉。
保罗·德拉罗什创作的《简·格雷的处刑》。简·格雷是唯一一个在伦敦塔中遭到处决的君主,外号“九日女王”。简亲眼看着新婚丈夫被斩首,随后,她在巨大的恐惧中眼睛被蒙上白布,双手颤抖着摸索断头台的砧板,死的时候年仅16岁。

  在伦敦塔众多的奇闻中,还有一件事情鲜为人知——伦敦塔中曾囚禁过一对真实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610年6月,35岁的阿贝拉·斯图尔特与22岁的恋人威廉·西摩秘密结婚。仅2周之后,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得知此事并震怒,把威廉关进伦敦塔,同时将阿贝拉软禁在距离伦敦20公里的巴内特。他们的结合之所以遭到阻止,是因为按照血缘关系,阿贝拉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原本就与詹姆斯一世旗鼓相当,如果她再与旁系远亲威廉结婚,那他们的子女会拥有绝佳的王位继承资格,严重威胁国王的地位。
  阿贝拉与威廉难忍相思之苦,决定铤而走险,一起远走高飞。1611年夏天,阿贝拉女扮男装,穿上紧身衣、斗篷和靴子,在盟友的掩护下骑马逃出巴内特。大约下午6点左右,她来到约好的布莱克沃港口,却没有看见朝思暮想的威廉。难道他逃出伦敦塔的计划已经泄露?她焦急地等待着,泰晤士河很快就要涨潮了,在夜里逃脱很困难,每耽误1分钟,她获得自由的可能就减少一分。等待2个多小时后,阿贝拉不得不先行逃走,一位法国船长会带她去加莱。在离加莱几公里的地方,阿贝拉下令停船,看威廉是否能赶上来。但她的不断回首、热切盼望,等来的不是她的“罗密欧”,而是对她的抓捕。随后,阿贝拉被关在伦敦塔中,也就是曾经关押威廉的地方,受到更加严密的监禁,再无逃脱的可能。她不知道的是,此前威廉假扮剃头匠,已经顺利逃出了伦敦塔,但他在等待小船时不幸延误,与她失之交臂,随后流亡法兰西。4年后,阿贝拉在孤独中抑郁而终。这段不被允许、必须以一方死亡而告终的爱情悲剧,在伦敦塔中落下帷幕。
  事实上,这位从中作梗的国王詹姆斯一世,也是最后一位把伦敦塔当做宫殿的君主。对于此后的英格兰国王来说,只有当他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前,才需要按惯例到伦敦塔中短住几日。
  如今,伦敦塔早已失去曾经种类繁复的功能,而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历史陈列馆,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紧邻白塔的珍宝馆,里面展示着御剑、加冕长袍、王冠和王室节杖等稀世珍宝,每年吸引了数百万参观者慕名而来。
  从1952年开始,伦敦塔迎来了它的新主人——伊丽莎白二世,她身上融合了当年的“征服者”威廉和哈罗德国王的血统。曾经狂暴喧嚣的异族之战,早已和伦敦塔一样,摆脱征服与血腥的轮回,归于恬静。
其他文献
英国著名地图专家、皇家地理学会研究员爱德华·布鲁克-海钦深受家庭的影响。他的父亲是古董书商,知识渊博,深爱古旧地图。海钦在家庭藏书文化的熏陶下,拥有很多奇怪的图书,比如他有一本用萨达姆·侯赛因的鲜血写就的书。有一次,他在伦敦一家珍本书店和一位书商谈到这本书,结果对方说:“哦,谈到用鲜血写的书,我们店里有一本19世纪初期的沉船日志,也是用血写就的。”接着,这位书商就讲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故事:一艘商船遇
期刊
中国为什么要研究非洲民族问题?是如何开始研究的?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仍存在哪些缺憾与不足?与西方学术界相较,中国的非洲民族研究有什么特点?或者说有没有一种非洲民族研究
1988年12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103号班机在英国苏格兰洛克比镇上空爆炸并坠毁,机组人员和259名乘客全部遇难,同时造成地面11人死亡。  2010年7月19日,航空飞行记录器(俗称“黑匣子” ) 之父——澳大利亚科学家戴维·沃伦博士与世长辞,享年85岁。戴维·沃伦的一生饱受空难带来的痛苦。1925年沃伦出生在澳大利亚北部的偏远山区。他9岁时父亲死于一场空难,那是澳大利亚最早的空难之一。
期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年轻人纷纷涌入东京等大都市工作,人口急速集中,住宅空间狭小紧张。为解决住房问题,都市郊外尤其是首都圈的近郊地方,相继开垦低山丘陵,以杂木林、里山的消失为代价,开发建造了一系列团地(集合住宅)、新镇(new town),除小区单元楼外,大部分是一户建(类似两层别墅兼带院子)。入居其中的工薪阶层每天乘坐交通工具上下班,被称为“新住民”或“团地族”,和郊外村落
期刊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开创郡县制,千古一帝的影响并没有因他的死去而消失,反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强化,成为华夏文明坚实的载体。  作为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王陵,秦始皇陵墓不仅有着奇特的结构布局,还有着丰富的内涵。王陵至今没有进行大规模发掘,更是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浮想联翩。大秦帝国一号工程:在骊山脚下仿造一个咸阳城  战国时期,诸侯们在生前给自己建造陵墓早已蔚然成风。公元前2
期刊
在《金瓶梅》中,兰陵笑笑生袭用或化用了《诗经》中的一些典故。  第八回,“潘金莲永夜盼西门庆”时,书中写道:“这妇人挨一日似三秋,盼一夜如半夏,等了一日,杳无音信;盼了多时,寂无形影。”此处的“三秋”,自然是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而这句“挨一日似三秋,盼一夜如半夏”,在《金瓶梅》中竟先后出现了五次(第八回、第十二回、第三十八回、第八十五回、第九十八回),另外在
期刊
《围城》的书名  法国十六世纪大作家蒙田,生前即因出版《随笔》而享有盛名。然而这位一贯秉承“我知道什么?”的怀疑论者、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对此盛名却自我调侃道:“我的《随笔》成了贵妇名媛的一件常用家具,而且是放在客厅里作摆设,这让我很烦恼。”  和钱锺书小说《围城》相关的,是蒙田随笔集第三卷《维吉尔的几首诗》这一章,蒙田谈及爱情与婚姻时说:“琴瑟和谐那么少见,正说明它的宝贵与价值。夫妻若圆满结合,
期刊
加拿大清洁工人普遍受到雇主、社会的尊重和感谢,身上散发着自信与对工作的热爱。  在中国,清洁工是文学作品歌颂的对象。记得小时候, 老师布置《我最钦佩的人》《我心中最伟大的人》之类的作文题时,同学们特别喜欢写清洁工。譬如:在深秋寒冷昏暗的清晨,一个孤单的身影,默默无闻、一丝不苟地打扫街道。当代最著名的清洁工时传祥,他原是一个在旧社会遭受压迫、被人看不起的“粪花子”,却成为了新中国的劳模,创造了一个时
期刊
试想你正在大学校园里,一位陌生的异性缓缓向你走来。对方说:“我在校园周围注意你很久了,发现你非常有魅力。”不知不觉间,这个神秘人已经把你带到了自己的房间,与你发生了关系。  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没有创意的搭讪方式了,但如果这一招对你有效,那么依照相关的研究显示,几乎可以肯定你是一位男性。这一场景取自佛罗里达州立大学1978年的一项实验,该研究由心理学教授拉塞尔·克拉克和伊莱恩·哈特菲尔德设计,旨在解决
期刊
当今世界,难民问题困扰全球.人们往往强调难民对于接收国的消极影响,而忽略接收国在接收难民时的积极战略考量.本文以1933年到1945年间美国接收德国难民的战略布局为例,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