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证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是今后各类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此,通过分析认为,高职院校在以坚持为地方产业服务为办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结构、实施课程改革,按社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并加强师资队伍设建设和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等措施,可以保障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产学”合作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16-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在高职教育长足发展的今天,面对高中毕业生生源数量的减少,考试院为解决民办院校生源问题,目前已实施注册入学,这势必导致竞争更加激烈,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如何保证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将成为各类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以改革为动力,按照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通过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及师资水平等,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项改革势在必行,重中之重是教学改革,而要搞好教学改革,首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针对就业岗位(群)构建不同的知识传授、技能操作、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因材施教、产学结合,既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努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也是今后高职人才培养的主方向。
(一)因材施教,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和成长时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一入学在文化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就存在明显的差别,“一刀切”式的教育很难取得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尤其是“两头”的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材”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认真了解观察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也就是因“材”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形成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做到打好基础、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如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和综合素质,分为普通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普通班以培养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为教学目标,提高班以培养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为教学目标嘲;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安排上,可将部分的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允许学生跨专业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方向”,特别有能力的学生还可鼓励跨学校选择。此外,还可通过举办一些短期培训、特长培养,进一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需求。
(二)重视实践,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成效、办Ⅲ特色的关键,与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再加上长期从属于理论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师资条件受到限制,这些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搞好校内实训教学和校外实习。
(三)加强产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能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院校从其诞生便与产业部门有着天然的联系。高度依赖学费“以学养学”的滚动型发展模式已不适应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应人才,须要依靠具备现代生产技术装备和运作环境的企业的参与和支持。目前,高职人才的培养正呈现一种新的模式,即“产学”合作模式,产业界和学术界合作形成资源共同开发、共同分享、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产学”合作可为广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平台,弥补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心理素质不高、没有经过相关职业学习和培训的缺陷;还可通过让产业界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协助学校调整学科专业,夯实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基础,因为产业界比学校更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知识;同时,有了产业部门的参与,还可缓解了因教育经费不足带来的矛盾,为完成高职教育的实训环节提供有效的保障,这必将在今后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把握高职特色,优化专业结构、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
(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专业发展活力
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龙头,只有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建成一批高水平、有特色、受市场欢迎的专业,学校才可能吸引更多的考生,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专业建设工作中,学校应根据自身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当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变化和科技进步的走向,一方面适时地调整和改造老专业,以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专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地增设和开办新专业,以实现专业的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
(二)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推进内涵发展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既反映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内涵。也反映了高职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江海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教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汇编(内部材料)。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要以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做好以下六方面:
1 课程主题多元化。注意吸收兄弟院校的教学专家,特别是吸收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等教学团队共同开发的课程。
2 课程结构模块化。按照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整个课程分为由浅到深,功能相对独立的若干模块,既便于教学组织又利于学生学习。 3 课程内容变准化。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加以确定,做到现在学的、将来用的与技能证书考的相一致。
4 课程教材项目化。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活动,以实践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5 课程实施一体化。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做到学训一体、教学做一体化。
6 课程考核综合化。对学生的课程成绩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综合评定,将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突出平时表现,突出实践技能。
三、加强师资队伍设,提高师资素质水平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其师资队伍素质相对较差,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师资无论在数量或是质量上都还有很大差距。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双师型”培养是当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一是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培养和建立“双师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和适应办学要求的兼职教师队伍;二是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制定“师德规范”和“师德考核体系”不断改善教风状况,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让老师以身为范,以自己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青年学生,让他们先成人,再成才。
四、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有赖于教学过程的管理和完善的、科学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院校一方面需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完善学业制度和其他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理顺关系,分清责权,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宏观管理和调控决策功能,加大系部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职责权限;另一方面需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估系统,通过系列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质量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和听课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等,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和有效监控。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可及时了解并掌握各项教学工作的动态,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质量方面出现的偏差。
五、结束语
当前,面对日趋激烈的职业教育市场的竞争,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在坚持以为地方产业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时,还必须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结构、实施课程改革,按社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并加强师资队伍设和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唯有如此,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王兰爽)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产学”合作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16-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在高职教育长足发展的今天,面对高中毕业生生源数量的减少,考试院为解决民办院校生源问题,目前已实施注册入学,这势必导致竞争更加激烈,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如何保证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将成为各类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以改革为动力,按照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通过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及师资水平等,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项改革势在必行,重中之重是教学改革,而要搞好教学改革,首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针对就业岗位(群)构建不同的知识传授、技能操作、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因材施教、产学结合,既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努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也是今后高职人才培养的主方向。
(一)因材施教,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和成长时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一入学在文化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就存在明显的差别,“一刀切”式的教育很难取得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尤其是“两头”的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材”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认真了解观察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也就是因“材”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形成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做到打好基础、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如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和综合素质,分为普通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普通班以培养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为教学目标,提高班以培养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为教学目标嘲;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安排上,可将部分的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允许学生跨专业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方向”,特别有能力的学生还可鼓励跨学校选择。此外,还可通过举办一些短期培训、特长培养,进一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需求。
(二)重视实践,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成效、办Ⅲ特色的关键,与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再加上长期从属于理论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师资条件受到限制,这些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搞好校内实训教学和校外实习。
(三)加强产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能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院校从其诞生便与产业部门有着天然的联系。高度依赖学费“以学养学”的滚动型发展模式已不适应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应人才,须要依靠具备现代生产技术装备和运作环境的企业的参与和支持。目前,高职人才的培养正呈现一种新的模式,即“产学”合作模式,产业界和学术界合作形成资源共同开发、共同分享、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产学”合作可为广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平台,弥补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心理素质不高、没有经过相关职业学习和培训的缺陷;还可通过让产业界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协助学校调整学科专业,夯实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基础,因为产业界比学校更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知识;同时,有了产业部门的参与,还可缓解了因教育经费不足带来的矛盾,为完成高职教育的实训环节提供有效的保障,这必将在今后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把握高职特色,优化专业结构、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
(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专业发展活力
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龙头,只有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建成一批高水平、有特色、受市场欢迎的专业,学校才可能吸引更多的考生,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专业建设工作中,学校应根据自身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当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变化和科技进步的走向,一方面适时地调整和改造老专业,以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专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地增设和开办新专业,以实现专业的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
(二)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推进内涵发展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既反映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内涵。也反映了高职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江海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教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汇编(内部材料)。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要以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做好以下六方面:
1 课程主题多元化。注意吸收兄弟院校的教学专家,特别是吸收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等教学团队共同开发的课程。
2 课程结构模块化。按照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整个课程分为由浅到深,功能相对独立的若干模块,既便于教学组织又利于学生学习。 3 课程内容变准化。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加以确定,做到现在学的、将来用的与技能证书考的相一致。
4 课程教材项目化。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活动,以实践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5 课程实施一体化。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做到学训一体、教学做一体化。
6 课程考核综合化。对学生的课程成绩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综合评定,将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突出平时表现,突出实践技能。
三、加强师资队伍设,提高师资素质水平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其师资队伍素质相对较差,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师资无论在数量或是质量上都还有很大差距。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双师型”培养是当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一是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培养和建立“双师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和适应办学要求的兼职教师队伍;二是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制定“师德规范”和“师德考核体系”不断改善教风状况,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让老师以身为范,以自己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青年学生,让他们先成人,再成才。
四、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有赖于教学过程的管理和完善的、科学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院校一方面需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完善学业制度和其他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理顺关系,分清责权,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宏观管理和调控决策功能,加大系部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职责权限;另一方面需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估系统,通过系列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质量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和听课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等,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和有效监控。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可及时了解并掌握各项教学工作的动态,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质量方面出现的偏差。
五、结束语
当前,面对日趋激烈的职业教育市场的竞争,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在坚持以为地方产业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时,还必须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结构、实施课程改革,按社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并加强师资队伍设和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唯有如此,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