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建设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核心与支柱,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基础。因此,其教育质量备受社会关注。那么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并使之进一步提升呢?本文将试作阐述。
【关键词】质量;质量观;高等教育
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的培养也随之转入“大规模生产”时期,发展数量与确保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刻不容缓。
一、与时俱进,确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现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一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实力进一步提升,缩小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高水平教师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进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高校持续保持稳定。
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如今既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正处在—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提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要始终把握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质量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就是要树立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中曾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我们必须重建符合时代特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人才观,重构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质量观。
二、新时期,高等教育得到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
(一)政府给予高校大力支持
1.加强高等教育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政府要切实履行财政性经费增长的承诺,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解决好教育产权问题,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投资市场。根据效益与成本对等原则,研究制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类型的高等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比例,按次序分类、分步骤指导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和多元投资体制改革。
2.实施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估制度
全面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建立周期性的教学评估制度,是教育部为提高教育质量采取的关键举措。要加强分类指导, 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特点,应实事求是地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高校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估方案和不同的评估标准。
(二)社会密切关注和正确评价
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实践表明,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有关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高校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保证高等教育沿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如向社会推出中国大学排行榜。尽管大学排行的客观性有待商商酌,但这种排名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促进高校之间公平竞争,有助于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性和危机感。
三、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途径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质量观
学校类型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特点是多样的,社会需求是多样的,这些就决定了质量标准是多样化的。我们必须重建符合时代特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人才质量观,重构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质量观。
(二)高校自身主动“自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师是教学和科研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积极引进高学历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有计划地以各种形式攻读更高学位;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热情,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定期考核、择优上岗,合理设置高、中、初级教师职务岗位。加强教学信息的交流,通过观摩教学、聘请优秀教师开设讲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及教学课件资源共享等形式,使教师能充分汲取各家之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竞争与激励中发挥创新能力。
2.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重视教学创新
以“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及应用型人才”为方针,培养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实践特色,将最必要、最先进、最有效的课程内容提供给学生。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资料等先进手段。更多地关注课程与学科专业的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监控,这些是构成、保障教学创新的基本环节。
3.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既要发挥高等学校满足社会的发展的功能,实现专业设置和社会互动,更要发挥它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专业设置应该根据教育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强调学科的特点、特色、特长。
【参考文献】
[1]孙晓红.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3,(5).
[2]钟秉林.适应全球化变革需要 重塑高教质量观[N].中国教育报.2008-1-10.
【关键词】质量;质量观;高等教育
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的培养也随之转入“大规模生产”时期,发展数量与确保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刻不容缓。
一、与时俱进,确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现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一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实力进一步提升,缩小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高水平教师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进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高校持续保持稳定。
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如今既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正处在—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提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要始终把握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质量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就是要树立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中曾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我们必须重建符合时代特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人才观,重构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质量观。
二、新时期,高等教育得到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
(一)政府给予高校大力支持
1.加强高等教育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政府要切实履行财政性经费增长的承诺,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解决好教育产权问题,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投资市场。根据效益与成本对等原则,研究制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类型的高等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比例,按次序分类、分步骤指导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和多元投资体制改革。
2.实施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估制度
全面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建立周期性的教学评估制度,是教育部为提高教育质量采取的关键举措。要加强分类指导, 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特点,应实事求是地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高校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估方案和不同的评估标准。
(二)社会密切关注和正确评价
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实践表明,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有关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高校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保证高等教育沿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如向社会推出中国大学排行榜。尽管大学排行的客观性有待商商酌,但这种排名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促进高校之间公平竞争,有助于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性和危机感。
三、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途径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质量观
学校类型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特点是多样的,社会需求是多样的,这些就决定了质量标准是多样化的。我们必须重建符合时代特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人才质量观,重构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质量观。
(二)高校自身主动“自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师是教学和科研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积极引进高学历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有计划地以各种形式攻读更高学位;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热情,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定期考核、择优上岗,合理设置高、中、初级教师职务岗位。加强教学信息的交流,通过观摩教学、聘请优秀教师开设讲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及教学课件资源共享等形式,使教师能充分汲取各家之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竞争与激励中发挥创新能力。
2.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重视教学创新
以“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及应用型人才”为方针,培养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实践特色,将最必要、最先进、最有效的课程内容提供给学生。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资料等先进手段。更多地关注课程与学科专业的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监控,这些是构成、保障教学创新的基本环节。
3.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既要发挥高等学校满足社会的发展的功能,实现专业设置和社会互动,更要发挥它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专业设置应该根据教育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强调学科的特点、特色、特长。
【参考文献】
[1]孙晓红.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3,(5).
[2]钟秉林.适应全球化变革需要 重塑高教质量观[N].中国教育报.20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