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促使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有效转化为加快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现状,然后分析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较为困难的原因,并就促进其成果转化的对策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参考,以供各位交流借鉴。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
所谓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就是指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由专业领域转化大大众领域,从而使成果能够更好的应用在实际的促进社会发展进程中。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加强教育管理的同时,同时也担负着一定的科研项目的任务。通过将这些高校所研究出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科研极大的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这些诸多的科研成果中,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占总成果的1/3,但在实际的转化应用中且几乎没有太多的成功转化案例,这种对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逐渐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充分利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来促使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和谐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解决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难这一问题。
一、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但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轉化在质量、数量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仅仅停留在发表的刊物上,即使有少量的成果进行了转化,也存在转化的层次偏低,影响力不够,不成体系的状况。由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效用不断凸显。许多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不能适应这个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成果转化的效益无法得到保证。
二、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转化难的原因
笔者在对当前我国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后,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总结了阻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顺利快速转化的影响因素,这些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自身特点决定
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成果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方式和产生的影响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大不相同。自然科学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可以像企业生产产品一样,从研发到投产,从生产到获利,能够比较精确地计算出成果转化的效率。社科成果一般不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而是与自然科学成果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它对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一般是间接的、伴随性的,这就增加了社科成果转化的难度。
2、高质量应用性人文社科成果较少
科研成果的质量是影响其市场利用价值的直接影响因素,若科研成果质量较差,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就不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成果的转化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正是面临着数量多质量差、转化少转化难的这一现象。很多人文社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形式来体现,发表的论著也较多,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其应用价值非常低,甚至几乎对现实没有一点指导意义。究其原因一是高校里有一部分文科类的教师主动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发展状况了解不深、不透,难以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开展针对性、前瞻性科研。二是,高校文科科研中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比较突出。许多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不注重社会的现实需求,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所谓的科研成果不仅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而且难以进行转化,成为庸俗的文字游戏。
3、对人文社科类成果转化重要性认识不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但是,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看, 谈到成果转化,各级政府部门、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首先考虑的就是进行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国家设立的“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化项目”等资助的全是自然科学类的项目。可见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还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三、促进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转化的对策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质量控制,不断提高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价值的认知。在此,笔者以自身体会为依据,提出了几点解决上述问题,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和措施,以供参考交流。
1、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文社科成果转化重要性的认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关键。社科成果与自然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相比,有着软件性、滞后性、受众不确定性、效果不确定性、转化周期较长等特点。这就要求:一是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只顾任期内短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指标。而应该高屋建瓴、具有前瞻性,如同重视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样,重视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高校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潜心研究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和指导作用精神产品。
2、加强引导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质量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质量是转化的前提。社会需要大量的切合社会实际的、有转化价值的精品科研成果,这类成果的产生,需要引导和激励,需要科学的、客观的、适应于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与科研人员特点相适应的激励措施。例如在一定考核期内有一个精品成果的教师、科研人员即可以豁免其他科研成果项数,鼓励教师用足够的时间准备高水平的成果,就能起到了促进科研、激励精品的效果。
3、健全机制,搭建平台,畅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渠道
不断改革旧的体制机制,建立适合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机制。一是要加强高校自身的科研机制和体制改革,要变革那种纯学术、脱离实际的研究,而应将纯理论研究为主转向综合性、开发性、应用性研究为主;研究方式从无偿研究转变为有偿研究;只有实现了科研导向、运行环节、队伍结构等方面机制的转变,才能真正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探索建立社会科学成果的产权认定制度、价值评估制度和权益保护制度。三是要建立健全社科研究机构与政府、党政、企业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社科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密切供求联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一样,都是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起到很大积极作用的科研成果,为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重要性的认知,不断促进其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动力,应用在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去。针对当前我国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不够重视,导致其转化难的这一现象,必须要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以促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
所谓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就是指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由专业领域转化大大众领域,从而使成果能够更好的应用在实际的促进社会发展进程中。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加强教育管理的同时,同时也担负着一定的科研项目的任务。通过将这些高校所研究出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科研极大的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这些诸多的科研成果中,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占总成果的1/3,但在实际的转化应用中且几乎没有太多的成功转化案例,这种对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逐渐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充分利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来促使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和谐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解决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难这一问题。
一、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但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轉化在质量、数量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仅仅停留在发表的刊物上,即使有少量的成果进行了转化,也存在转化的层次偏低,影响力不够,不成体系的状况。由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效用不断凸显。许多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不能适应这个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成果转化的效益无法得到保证。
二、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转化难的原因
笔者在对当前我国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后,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总结了阻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顺利快速转化的影响因素,这些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自身特点决定
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成果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方式和产生的影响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大不相同。自然科学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可以像企业生产产品一样,从研发到投产,从生产到获利,能够比较精确地计算出成果转化的效率。社科成果一般不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而是与自然科学成果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它对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一般是间接的、伴随性的,这就增加了社科成果转化的难度。
2、高质量应用性人文社科成果较少
科研成果的质量是影响其市场利用价值的直接影响因素,若科研成果质量较差,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就不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成果的转化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正是面临着数量多质量差、转化少转化难的这一现象。很多人文社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形式来体现,发表的论著也较多,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其应用价值非常低,甚至几乎对现实没有一点指导意义。究其原因一是高校里有一部分文科类的教师主动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发展状况了解不深、不透,难以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开展针对性、前瞻性科研。二是,高校文科科研中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比较突出。许多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不注重社会的现实需求,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所谓的科研成果不仅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而且难以进行转化,成为庸俗的文字游戏。
3、对人文社科类成果转化重要性认识不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但是,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看, 谈到成果转化,各级政府部门、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首先考虑的就是进行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国家设立的“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化项目”等资助的全是自然科学类的项目。可见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还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三、促进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转化的对策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质量控制,不断提高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价值的认知。在此,笔者以自身体会为依据,提出了几点解决上述问题,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和措施,以供参考交流。
1、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文社科成果转化重要性的认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关键。社科成果与自然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相比,有着软件性、滞后性、受众不确定性、效果不确定性、转化周期较长等特点。这就要求:一是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只顾任期内短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指标。而应该高屋建瓴、具有前瞻性,如同重视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样,重视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高校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潜心研究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和指导作用精神产品。
2、加强引导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质量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质量是转化的前提。社会需要大量的切合社会实际的、有转化价值的精品科研成果,这类成果的产生,需要引导和激励,需要科学的、客观的、适应于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与科研人员特点相适应的激励措施。例如在一定考核期内有一个精品成果的教师、科研人员即可以豁免其他科研成果项数,鼓励教师用足够的时间准备高水平的成果,就能起到了促进科研、激励精品的效果。
3、健全机制,搭建平台,畅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渠道
不断改革旧的体制机制,建立适合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机制。一是要加强高校自身的科研机制和体制改革,要变革那种纯学术、脱离实际的研究,而应将纯理论研究为主转向综合性、开发性、应用性研究为主;研究方式从无偿研究转变为有偿研究;只有实现了科研导向、运行环节、队伍结构等方面机制的转变,才能真正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探索建立社会科学成果的产权认定制度、价值评估制度和权益保护制度。三是要建立健全社科研究机构与政府、党政、企业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社科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密切供求联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一样,都是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起到很大积极作用的科研成果,为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重要性的认知,不断促进其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动力,应用在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去。针对当前我国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不够重视,导致其转化难的这一现象,必须要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以促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更好的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