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被“遗失”的感受力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0206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江苏省南京市17岁男孩与其母发生口角并产生冲突,致其母死亡。时隔一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15岁女孩与其母发生矛盾,将母亲杀害后藏尸冷库,直到3个月后才被警方发现。这些耸人听闻的案件让人不寒而栗,正处花样年华的青少年,竟然感受不到寸草春晖,触摸不到世界的美好。我们不禁思考,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孩子们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冷漠”?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冷漠症”正在儿童青少年群体里悄无声息地蔓延。微博上,“中国加入联合国50周年”话题冲上热搜,不少网友流下感动的眼泪,部分学生却表示对此并没有太多感触。生于安乐的“新生代”,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学习着多元的知识,可是却“听不见鸟语”“闻不见花香”,甚至对世界失去了敬畏。未曾想,这样的质变,背后隐匿着众多微小而不易察觉的量变。
  被“遗失”的感受力
  宋思文是一名初二学生,在她看来,感受力就是能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一种能力。母亲节那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以《我的母亲》为题的作文,宋思文一边抱怨着老师为什么要“蹭热度”,在本就繁重的作业上又加一项,一边习惯性地在网上搜索“母亲作文”的词条。她点开几个范文阅读了一下,然后花十五分钟就写完了这篇600字的作文。转天,老师点评他们的作品“没有灵魂”,因为交上来的作文几乎都是如出一辙的“头上多了几根银白的发丝”“脸上布满了皱纹”……“一开始我们觉得很好笑,后来才发觉我们很少有人能真正走进母亲的生活,仔细观察母亲,所以又觉得有些内疚。”
  宋思文是一部分青少年的缩影,他们习惯用“技巧”替代“感受和认知”,缺少直接的生活体验和沉浸于自然的机会,不善于观察细节,也不会进行情感的传递。他们每天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就像生存在一个没有时间感和空间感的盒子里,无法跃出来体验精彩的世界。
  “现在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内容太单一,缺少审美能力和生活阅历,对文学的感知力也在逐渐下降。”来自杭州的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说道。让他意识到这一点的,是在教《故都的秋》时,读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他的内心感受到无比安逸,但望向学生,却发现他们早已昏昏欲睡。还有一次是教《背影》一课时,在讲述了父亲到车站送作者离开,给作者买橘子的情节后,他问学生“感受到什么样的父爱”,讲台下的学生一脸茫然地问他“橘子和父爱有什么联系”。对此,他深感无奈:“一些书中所描述的经历,他们不能感同身受,也就无法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真实生活经历和感知的匮乏,让我在教课的过程中常常感觉很吃力。”
  这样的教学困惑同样出现在高中历史教师王谦的身上。“学生们对于从古至今的中西方思想和制度演变的理解非常有限,对于那些璀璨的世界文明,他们内心毫无波澜,一般都是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在讲到抗日战争时,王谦特意在班里播放了电影《无问西东》,想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厚重,珍惜现在的生活。课后他问起学生的感受,有学生表示“挺无聊的,不知道是文艺片还是爱情片”。
  不久前,一条“云南高三教师暂停讲课让学生走出教室欣赏晚霞”的新闻备受关注,人们纷纷呼吁“应该多一些这样的教师”。可见,在“高考”重压之下,学生连享受风景的时间都很稀缺,更别提静下心来感受自然万物对心灵的荡涤。“学生成绩好,家长才觉得教师培养得好。情感传递到位了,但成绩没提上去,家长只会觉得教师能力有问题。”王谦感叹道。
  在我们的认识中,孩子的感受应该是外露的、强烈的,但日渐“冷漠”的青少年让我们意识到,孩子的感受力正在被“偷走”。除了学校教育的“偏颇”,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专注于儿童心理成长教育的公益机构“艺启梦想”的副总干事刘艳表示,在家庭教养的过程中,家长的过度关注和疏离都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负面的认知习惯。
  崔红梅是一名高二学生的母亲,她觉得自己孩子的“情感张力”越来越小了,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会觉得“这么点小事都解决不了”,看到美景也经常抛出一句“有什么好看的”。“家长已经把他需要面對的困难都解决了,他没有什么机会能够自己去探索生活、探索世界。”崔红梅之前还会带孩子看话剧、旅游,但孩子上初中之后,她将对孩子的关注重点转移到学习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至少得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啊”。
  缺乏感受力的人是暗淡无光的
  “感受力”一词,众说纷纭,听起来也有点“玄”。简言之,感受力就是一个人对人、事、物、情等的敏感度。“感”从何来?“感”由“心”生。毋庸置疑,感受力强的人,生命具有更加丰富细腻的体验,灵魂也处于更为舒展的状态。
  在铺陈了一个个弥漫在教育、生活中难以察觉却又“细思极恐”的事例后,我们试图追问,为何要警惕儿童青少年感受力的失落?感受力之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有何重要性?
  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在其创办的芭学园设定了15项教育目标,“使孩子成为具有感受力的人”被置于第二项。之所以重视感受力,与李跃儿此前的教育经历有关。在创办芭学园之前,李跃儿曾在公立学校从事美术教学多年。其间,她愈发深刻地意识到,很多孩子五六岁刚开始画画时“简直就是世界级大师”,但经过学习后,他们画出来的只是绘画的技术,而失去了从心灵流淌出的对于所画对象的独特感受。
  不只是美术教学,山西孝义崇德小学音乐教师岳晓丽表示,音乐作为美育课程之一,是以审美来触发学生的。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感受与欣赏被作为音乐教育四大领域之首。然而,学校的音乐教育乃至社会上各种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往往都只侧重于对学生技能的单一、机械化训练,而忽略了艺术本体及其本质上的功能和作用。一项针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抽调结果显示,很多学校的音乐课“教了和没教一样”。
  这种本末倒置现象充斥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在李跃儿看来,如果只讲求知识、技术,而忽视灵魂,人类无异于机器人。人类要求的并不只是知识、技术,笼罩在知识和技术上的,应该是一种人格的光辉和可以刻在人的概念之中的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感受力、情感,还有同理心、洞察力等。这些都不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述、问答、抄写的方式能够学到的,而是需要慢慢熏陶的。”
  “很多人认为孩子不跳楼、不自杀好像就是正常的,但是孩子的承受力、感受力、压力、恐惧、焦虑……我们忽略得太多,没有看到。”吉林省公主岭秦家屯镇二中教师李素怀曾发现班上有一名男生,常常用圆规的钢尖把胳膊和手划伤,旧伤未好又划上新伤,平时也很少与同学交流、玩耍,从未见过他大笑,也没见过他流泪。在教育生活中,李素怀发现越来越多孩子变得“麻木”。
  “忽略孩子的心灵会让他们变麻木。”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感是从丰盈的生命、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获得的。孩子的感受如长期被忽视和破坏,会导致他们把连接心灵的通道关闭,让他们的内心变得粗糙、麻木、冷漠,从而侵蚀他们的幸福感。
  “一个缺乏感受力的人是暗淡无光的人,也会使身边的人感觉到暗淡无光、痛苦不已。” 李跃儿道,儿童青少年的感受力准确说是单一。造成这种单一的原因不仅在于孩子直接生命体验的匮乏,也在于成人正确引领的缺位。“成年后,我们变得准确无比,那种人类的、生命的、情绪的、不可说的东西不见了。”由于自身缺乏感受力,且没有经过这方面的熏陶和训练,很多教育者对孩子感受力的培养无从做起。孩子的感受力像洪水一样乱淌,没有人给他们疏通,挖一个正向的渠道,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去引领,朝着美好、建设性、利他的方向去培养。“这是教育的一个很大的遗憾。”》
其他文献
德育是学校教育之魂,是学生成长之基。上海市育人中学在地域德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铁军精神”的多维德育课程,挖掘多维立体的课程内容,开展常态化、多样性、体验式的课程实施活动,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  “铁军精神”德育校本课程的内涵  作为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革命传统教育联系点,学校始终传承“铁的纪律、铁的拼搏、铁的担当、铁的信仰”,并提炼出与之对应的“守纪精神、担当精神、拼搏精神、信仰精神”,
读书,是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教师阅读,是提升教师职业修养与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源动力。教师阅读不仅关乎教师群体,同时也关乎下一代,甚至关乎全民阅读的成败。为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读书现状(阅读正式出版的纸质书籍和电子图书资源,不包括教参),以及他们在这方面遇到的困惑,《教育家》杂志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本次调查方式为通过问卷星随机发放线上问卷,共回收来自全国范围
教育是走向未来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基础教育,就是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小学是一个人习惯养成、道德涵养、精神发育、心灵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原始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育从每一个家庭中开始,家庭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性。家庭是
美国歌手鲍勃·迪伦曾说过一句话:“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  不知从何时起,能感受雨的孩子越来越少。很多孩子看不见叶枯树荣、听不见鸟语虫鸣、无感于四季流转,甚至对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他人的命运漠不关心……  迟钝、麻木、冷漠,正在侵蚀孩子们的心靈。  在“两个辛丑年的对比”火上微博热搜之际,湖南宜章一教师自制视频,希望告诉学生“弱国无外交”,结果,有的学生对此毫不关心,视频放至
STEM是综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教育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理念符合科学人才培养要求和科教强国总体目标。为此,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以STEM教育探索孵化创新人才的可行路径。  STEM教育具备以下特征。第一,趣味性。内容游戏化,将基于探索和目标导向的学习嵌入游戏,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学习。第二,协作性。学生在群体协同中相互帮
创新人才培养,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源泉。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人才成长的黄金期是青少年时期,正好是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国家未来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指明了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育人方式改革需要紧扣创新的时代脉搏,关注当下、放眼未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催生了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在食品界,螺蛳粉意外“出圈”成为“新晋网红”。味道令人“上头”的螺蛳粉,作为柳州特色产业已有百亿规模之巨,其背后是地方政府的全力推动。近五年,柳州市政府密集出台支持、鼓励螺蛳粉产业的一系列政策足有14项之多。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柳州,特意前往有34家螺蛳粉生产及配套企业入驻的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了解特色产业发展。“出圈”不止螺蛳粉,去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该遵循幼儿的自然本性,让幼儿接近、了解、认识自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都明确提出,要让幼儿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山东省东营经济开发区辽河幼儿园办自然、自在的教育,让幼儿于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培养亲自然的教师  教育工作者想要给幼儿种下自然教育的种子,需要建立和自然的关系,打开心灵,看见真实的自然。  搭建游戏平台。让教师通过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