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成为衡量人才的另一个新标准。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中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学会掌握基本的技术。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改进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职高信息技术 兴趣激发 实践能力 网络
职高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一定时期、已经阶段的学习,从而了解和掌握关于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能够运用一些最基本的计算机软件,培养学生基本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为今后跨入信息化社会奠定厚实的根基。
近些年来,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同样,新课程标准对职高信息技术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使学校成为传授基础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教会学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机能的场所。而作为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根本场所,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在认识、运用信息技术素质的场所,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科学技术热爱与关注程度的场所,是为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社会的场所。因此在新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职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挖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增加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坚持不懈进行探索的永恒的课题。
一、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很多同学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并不是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感兴趣,而是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可以玩游戏。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上网。于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甚至有时候为了方便演示,控制了学生的计算机。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通过反控制手段,使计算机脱离教师的控制,进而干自己的事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因为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缺乏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成为职高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首要重点。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特殊性,所以激发学生兴趣方法可以很多。众所周知,当前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等是年轻人较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这些学生较为关注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比如,在讲授“人与信息时代”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播放当前流行于网络的视频《草船借箭》搞笑版,使学生在欢笑中学到知识。另外在教授PPT的基本操作方法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精美的PPT,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心理。此外,知识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与生活相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他们所喜好的、所引以为乐的课程。
二、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任何话语的描述都不如亲自实践更能检测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实践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的方法。但是在当前的职高信息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一个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识记动手操作能力。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喜欢采用一些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个全程的控制,通过教学广播软件对新知识的操作进行一个演示,这种做法仍然是“教师为本”传统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当前信息技术课堂应该与其他课堂区分开来。相比于知识讲授,信息技术课堂更为重视的应该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则充当引导者的地位。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教师尽量不引导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完成的,教师尽量不代替学生的操作。比如在讲授打包演示文稿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看课本的相关操作,进行实际操作。对那些无法独立完成的同学,教师再实施给与一定的指导。这样一方面使得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举两得。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尽量不加以干涉,不打断学生的操作进程。
三、重视网络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网络挂念
很多职高生对于上网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当前网络信息错综复杂,为了使学生不受或少受垃圾信息、垃圾网络的毒害,很多教师会选择将学校网络切断,阻绝学生上网。这种做法是极不恰当的。职高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对于教师不让做的事情,往往更希望能够亲身实践。同时网络是当前社会的主流,因此在职高阶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一些网络知识和网络操作是必须的。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健康上网。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常识,培养学生接发网络邮件、收集整合网络信息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有机结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引导学生给相关任课教师发送咨询问题的邮件等,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总之,在职高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网络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社会,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的一种工具
【关键词】职高信息技术 兴趣激发 实践能力 网络
职高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一定时期、已经阶段的学习,从而了解和掌握关于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能够运用一些最基本的计算机软件,培养学生基本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为今后跨入信息化社会奠定厚实的根基。
近些年来,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同样,新课程标准对职高信息技术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使学校成为传授基础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教会学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机能的场所。而作为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根本场所,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在认识、运用信息技术素质的场所,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科学技术热爱与关注程度的场所,是为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社会的场所。因此在新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职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挖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增加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坚持不懈进行探索的永恒的课题。
一、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很多同学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并不是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感兴趣,而是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可以玩游戏。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上网。于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甚至有时候为了方便演示,控制了学生的计算机。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通过反控制手段,使计算机脱离教师的控制,进而干自己的事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因为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缺乏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成为职高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首要重点。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特殊性,所以激发学生兴趣方法可以很多。众所周知,当前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等是年轻人较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这些学生较为关注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比如,在讲授“人与信息时代”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播放当前流行于网络的视频《草船借箭》搞笑版,使学生在欢笑中学到知识。另外在教授PPT的基本操作方法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精美的PPT,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心理。此外,知识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与生活相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他们所喜好的、所引以为乐的课程。
二、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任何话语的描述都不如亲自实践更能检测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实践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的方法。但是在当前的职高信息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一个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识记动手操作能力。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喜欢采用一些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个全程的控制,通过教学广播软件对新知识的操作进行一个演示,这种做法仍然是“教师为本”传统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当前信息技术课堂应该与其他课堂区分开来。相比于知识讲授,信息技术课堂更为重视的应该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则充当引导者的地位。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教师尽量不引导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完成的,教师尽量不代替学生的操作。比如在讲授打包演示文稿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看课本的相关操作,进行实际操作。对那些无法独立完成的同学,教师再实施给与一定的指导。这样一方面使得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举两得。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尽量不加以干涉,不打断学生的操作进程。
三、重视网络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网络挂念
很多职高生对于上网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当前网络信息错综复杂,为了使学生不受或少受垃圾信息、垃圾网络的毒害,很多教师会选择将学校网络切断,阻绝学生上网。这种做法是极不恰当的。职高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对于教师不让做的事情,往往更希望能够亲身实践。同时网络是当前社会的主流,因此在职高阶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一些网络知识和网络操作是必须的。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健康上网。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常识,培养学生接发网络邮件、收集整合网络信息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有机结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引导学生给相关任课教师发送咨询问题的邮件等,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总之,在职高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网络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社会,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的一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