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企业的精神价值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liang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为企业创造精神价值,宣传思想工作就会在企业中失去存在的依据,更不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位地方国资委领导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国有企业的宣传部是生产形式主义最多的部门之一。”此话尖锐而辛辣。的确,现在不少宣传干部依然习惯于照搬照抄、鹦鹉学舌,满足于大张旗鼓、热热闹闹,就是没有真想为企业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克服形式主义?
  笔者在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一番思考,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以求深入探讨。
  
  到底是干什么的?
  
  企业是盈利性经济组织。在企业,不创造价值就缺乏存在的依据。那么,作为党的思想领导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统一,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能否创造价值,创造何种价值,何以创造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价值取向、价值创造和价值评判如何设定,这是企业宣有思想工作的根本问题。
  笔者以为,形式主义的症结,就在于核心价值的缺失。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价值应当定位在“创造企业精神价值”上。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不为企业创造精神价值,它就会在企业中失去存在的依据,更不会持续健康发展。当然,企业的精神价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精神价值,而是能够物化为企业价值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体现在企业人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精神激发和动能开发上,表现在企业的理念炼造、形象塑造、品牌打造、人文环境营造和无形资产的创造上。与企业其它的价值认知一样,企业精神价值必然要经过市场的检验,也必须要用企业的经营绩效来验证。
  创造能够物化为企业价值的企业精神价值,既是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促使企业宣传思想工作与企业实际需要具体地、生动地、创造性地结合,有效克服形式主义的“防火墙”。
  
  要义是什么?
  
  要为企业创造精神价值,就应该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义。
  德国近代哲学家、诗人尼采曾说:“我们是靠思想而不是靠脚站立的。”这句话恰当道出了宣传思想工作之根本。我们宣传人、宣传事,归根结底都是在宣传思想。因此,一项工作、一个活动、一个录像片、一篇文稿等等,都应具有鲜明的思想性,都应释放“思想的闪电”。只有如此,宣传工作才能成为引领员工心灵的旗帜,也才能创造企业的精神价值。
  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进一步说是人的思想意识。以人为本,对于宣传思想工作来说,就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为宗旨,开发人的精神潜能;就是通过“给方向、给力量、给道理、给知识、给信息、给温暖”等方式,把员工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调整到最佳状态。利益是思想意识的母本。在企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贯穿着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国家利益以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冲突。因此,应把引导员工认清自身利益之所在,并努力为之奋斗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
  宣传思想工作贵在前导,最忌“马后炮”。紧跟时代、勇立潮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了解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站在思想解放的最前列、走在时代进步的最前头,应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
  宣传思想工作给予人们的是真理,而真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因此,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崇尚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通过实践检验,坚持说真话、究真相、求真理,这样才能保证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学性和传播内容的真理性,才能创造本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明个性。
  
  怎么做?
  
  抓住热点。企业中的热点问题,是人们心目中的“关注点”、心理上的“共振点”、情感上的“亢奋点”,关系到人们的利益,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从热点入手,容易吸引广泛参与,容易把工作做到人们的心里,从而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回答热点问题,既要讲道理,更要摆事实,充分运用理论的说服力、道德的教化力、_文化的渗透力、艺术的感染力去启发人们的正确思维,培养人们全面、客观、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人们乐观向上、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焕发人们更高的积极性、更大的创造力。
  平等交流。平等交流的前提是尊重,只有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权利,才能包容价值多元,才能包容认识差异,才会采取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的方式解决思想问题。在人们思想活跃的今天,填鸭式的灌输基本是无效的。
  尽管手段多种多样,方法千变万化,但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态度依然是倡导先进的、支持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
  克服形式主义的关键,在于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任何一个企业的宣传思想工作都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培育和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甘作嫁衣的奉献精神,并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工作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形式主义,为企业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
其他文献
要积极学习国外市场营销的成功经验,加强市场调研,转变经营理念,整合营销资源,丰富营销手段,努力在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009年7月,笔者参加了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举办的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训班先后考察了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与英国政府、文化机构、中介组织、大学以及创意企业的人士多次进行交流研讨。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况    英国曾经是“世界
期刊
2009年8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其官方网站公布《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费用,依法在税前扣除,用人单位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经费不得低于本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总额的70%。    《条例》意义何在?    捷盟咨询认为,此信息至少表明以下三点:一是在国家层面,用国家
期刊
“口红效应”——也称“低价产品偏爱趋势”,是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之类“廉价的非必要之物”销量反而会上升—这是因为人们的收入降低,只得买些这类东西来“安慰”自己。  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又给“口红”带来了商机。美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美发、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的销售额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中国,“口红效应”一词走红源自电影行业的
期刊
管理者欲获得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人士的理解、支持,没有好人缘是行不通的。三家评本对宝钗的评价有诸多类似“热面冷心”的话语。“热面”指富有亲和力、应付自如的人际关系,“冷心”指理性而不情绪化的行为方式。    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好人缘是公认的。全府上下,她得到的赞誉之词最多。她自信,能干,易于合作,善于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富有亲和力的人际环境,为自己的管理工作创造了有力条件。  宝钗被王
期刊
编者按:本栏刊出的三篇文章,是三位专家在我刊第8届“全国企业文化深化与推进研修班”上的演讲。孟宪忠针对企业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企业长远发展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付立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分析了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马牧童围绕如何增强企业文化建设有效性这个共性问题,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主要途径。这三篇演讲在研修班上都受到了大家的好评。由于篇
期刊
2008年,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迎来了建院50周年大庆。也正是这一年,他们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随着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的开通试运营,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在北京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英国新假日旅游公司最近对世界各国地铁进行了评比,列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11条地铁排名。北京地铁名列第九,其现代与古典、人文与艺术的设计模式愈加为世界所关注
期刊
消费文化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时,不同的消费文化背景下,一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会表现出与之相匹配的特性。  消费文化本是一个很宽泛且宏大的话题,它可视为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发展,呈现出一种科学的形态。而我们在此所谈的“消费文化”是狭义的,可界定为一种由消费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  在消费的作用下,不同的消费文化区域,呈现出一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和美国,分别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代
期刊
这些措施使得消费者在困难时期仍能将自己视作有道德良知的人,在人们普遍认为商业应该为经济低迷负责的时候,这些措施还帮助企业改善了公共关系。  人们很容易做出这样的预测:经济衰退将中止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面对失去工作或房屋的担忧(或是现实),消费者会匆匆走过公平贸易的货架,去挑选一些家庭负担得起的东西。同时,企业会专注于拯救自身,而不是拯救地球。这个简单的预测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全球最大的糖果公司玛
期刊
企业必须将变革的目标表达明确,只有描述清晰才会易于员工理解,转化成行动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美国管理专家麦可·哈默和詹姆斯·钱匹在其名著——《改造企业》一书中明确指出,自20世纪末以来,企业面临的环境已完全改变。二十世纪80年代后,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行为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企业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及怎样提供,必须以满足顾客要求和期望为前提,否则就没有人愿意选择或消费。企业在产品质量、功能、价格等方面的竞
期刊
重点1:实施全方位创新  重点2:建设新的人才观和薪酬体系  重点3:建立责任文化体系  重点4:提升凝聚力和忠诚观  重点5:构建竞争基础上的和谐  重点6:重构信用文化体系  重点7: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重点8:引导正确的消费文化    在上期的“本期关注”栏目中,刊登了《八大考验——王成荣教授透析企业“免疫力”》。那么,企业要想增强“免疫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尽快踏上持续健康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