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网络,使我们的学习和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有的青少年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有的因为泄露隐私而遭到电信诈骗,还有的因为轻信谣言而造成严重的后果等等,青少年应该学会在网络上明辨是非,注重对自身的安全保护。
网络的过度使用,使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特别是网络游戏中的冒险刺激、网络交友中的轻松自如、网络不健康内容中的新鲜诱诱惑等,使青少年逐渐产生"网络成瘾症",而对自己的主体生活--学习,却失去兴趣,缺乏毅力,自控能力下降,学业荒废
意志毅力的消磨和自控能力的下降
同样的会造成"网络性格"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下降,网络性格最大的特征是"孤独、紧张、恐惧、冷漠和非社会化"。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和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同时青少年又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长时间呆在电脑前的幅射和高度紧张,会损害各种人体机能,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人都以虛假的身份出现,尽管很多时候,你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无所顾忌地说你想说的话,但在虚假的身份之下,网络人际关系很少有真实可言,时时充斥着不信任感,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青少年,网络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极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信息混杂,包罗万象:新奇、叛逆、而又有趣味性,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模糊不清。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
网络引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欺诈等现象,一旦遇到,往往惶恐不安,无所适从。
做为学校这一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了“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数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当前,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
第二、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第三、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第四、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首先,是要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特别是对正在打基础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更不能以电脑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再次是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电脑面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长此以往,由于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他们协调性的培养和大脑的全面发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弥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缺陷。
第五、加快教育网络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小学教育网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提供的内容明显缺乏对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且趣味性、信息量等却远不及互联网。所以一方面,对尚未建立教育网络的地方,我们要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有必要对已建的教育网络进行改造,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访问,使之成为中学生喜爱的网络。
做为社会一方面,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
网络对学生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网络的过度使用,使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特别是网络游戏中的冒险刺激、网络交友中的轻松自如、网络不健康内容中的新鲜诱诱惑等,使青少年逐渐产生"网络成瘾症",而对自己的主体生活--学习,却失去兴趣,缺乏毅力,自控能力下降,学业荒废
意志毅力的消磨和自控能力的下降
同样的会造成"网络性格"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下降,网络性格最大的特征是"孤独、紧张、恐惧、冷漠和非社会化"。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和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同时青少年又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长时间呆在电脑前的幅射和高度紧张,会损害各种人体机能,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人都以虛假的身份出现,尽管很多时候,你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无所顾忌地说你想说的话,但在虚假的身份之下,网络人际关系很少有真实可言,时时充斥着不信任感,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青少年,网络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极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信息混杂,包罗万象:新奇、叛逆、而又有趣味性,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模糊不清。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
网络引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欺诈等现象,一旦遇到,往往惶恐不安,无所适从。
做为学校这一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了“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数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当前,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
第二、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第三、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第四、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首先,是要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特别是对正在打基础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更不能以电脑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再次是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电脑面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长此以往,由于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他们协调性的培养和大脑的全面发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弥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缺陷。
第五、加快教育网络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小学教育网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提供的内容明显缺乏对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且趣味性、信息量等却远不及互联网。所以一方面,对尚未建立教育网络的地方,我们要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有必要对已建的教育网络进行改造,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访问,使之成为中学生喜爱的网络。
做为社会一方面,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
网络对学生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