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诞辰130周年。经亨颐这个名字对当代人来说已经有些陌生,但在民国初年的教育界,经亨颐享有很高的声誉,更是当时浙江省教育界的核心人物。
经亨颐(1877-1938),字子渊,号石禅,晚年号颐渊。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专心从事教育。曾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称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五四”运动前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在经亨颐的主持下迅速成为江南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堪与当时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学媲美。他还长期主持浙江省的教育会,力主教育摆脱政府控制,独立开展工作。1922年经亨颐在家乡上虞创办私立春晖中学,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在短时间内使一所乡村新办私立学校一跃成为全国瞩目的名校,汇聚了一批国内文化精英,并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获得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名。经亨颐一生倡导的人格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实践,不仅对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负笈东瀛教育救国
1877年(时光绪三年)经亨颐出生于浙江省上虞驿亭镇的一个富商家庭,经氏是当地的望族。父亲元培,曾被授五品官衔,祖父庆桂是名闻沪上的巨贾。经亨颐自幼聪颖好学,才气过人,少时入私塾学习。18岁那年,经亨颐婚后不久便遭亡父之痛,失去了精神和经济上的依靠。幸得伯父元善提携,留在身边做其侍从文秘。元善是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时任上海电报局总办,他的周围集结了许多沪上才俊,如蔡元培、黄炎培等人。经亨颐耳闻目濡,深受维新图强思想的影响。1898年,戊戌变法事件爆发,六君子罹难,慈禧欲废光绪、立大阿哥。元善集沪上同志50多人联名电诤,经亨颐也列名电末。慈禧大怒,下诏严令缉拿。经亨颐和伯父得葡萄牙人庇护,避难澳门。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慈禧仓皇西奔,经亨颐才得以安然返回故里。历经磨难,青年经亨颐深感国势颓危,决定赴日留学,以寻报国之道。
1903年,经亨颐在“母鬻田产、妻卖妆奁”资助下东渡日本,与许寿棠(鲁迅好友)、钱家治(钱学森之父)、陈衡恪(陈寅恪之兄)同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专攻教育与数理。经亨颐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贫弱其根本原因在于良好教育的缺失。他认为教育是“基于今日而期于将来”的事业,要救国家于危难,教育是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在东京,经亨颐接触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尔》。卢梭提倡自然教育,认为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同时主张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这些思想对于曾经就读旧私塾,深受封建“铸型教育”之苦,希望教育救国的经亨颐来说无疑是一剂良方。“立志爱弥尔”,自然成为他回国后改革旧教育、开创新教育的张本。
主掌一师除旧布新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传统的科举制度,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浙江在杭州贡院旧址创建了两级师范学堂(1913年改为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简称“一师”),聘此时尚在日本的经亨颐为教务长,1912年正式任命他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在主持学校期间,“不引用私人,不染指公帑,聘良师,久其任,以‘勤、慎、诚、恕’四字为校训,砥砺诸生,成效卓著”(教育界同人范寿康语)。五四前后,“一师”在全国教育界声名鹊起,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经亨颐对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推行职员专任制;学校选举产生议决学校大事的评议会,实行经济公开;倡导学生自治,培养学生的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能力;改文言文为白话文。对学生他全力倡导人格教育,主张因材施教,不加硬性拘束。学生刘质平醉心音乐,其他功课大都不及格,照样从学校毕业并成为了有名的音乐家。在课程设置上,经亨颐主张全面发展,凡是可以陶冶学生身心各方面的教育如文学、艺术、科学、数学、体育等无所不包,其教育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正直、坚强、学识兼备的人才。他知人善任,广揽名师,刘大白、夏丐尊、陈望道、李叔同、李次九等当时名流都任职一师,这些教师学问渊博、思想开放、专心教学,培养了像施存统、曹聚仁、丰子恺、潘天寿、杨贤江、何明斋、魏金枝等国之栋梁,他们在政治、工艺、美术、音乐、文学等各自领域取得的卓然成就,与“一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经亨颐在“一师”的大胆改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大了,学生创办了《浙江新潮》等各类学生刊物,对封建旧道德和旧文化进行抨击,内容激进。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经亨颐积极支持师生示威游行,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同年秋,一师学生施存统在《浙江新潮》上发表《非孝》一文,一时舆论哗然,引起了浙江当局的忌恨。当局逼迫经亨颐开除施存统和倡导白话文的夏丐尊等人,遭到经亨颐的拒绝。1920年当局撤消了经亨颐的校长职务,全校师生掀起了“挽经护校”运动,酿成了著名的“一师风潮”。抗争虽然未能挽留经亨颐,但他在“一师”的改革在其后任者姜伯韩手中得到了较好的延续。
致力改革独立办学
清末科举制废除后,各地兴学之风日盛,为“借绅之力以辅官之不足”,清政府颁布了《教育会章程》,鼓励各省及地方设立教育会,作为各级教育行政的辅助机关。1907年浙江教育总会成立,但成立之初由于会长更换频繁,当选者不能齐心一致,未能起到辅佐教育的功效。1911年时任“一师”校长的经亨颐被增选为副会长,1913年被推举为会长,从此主持教育会达八九年之久。浙江教育会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日渐起到了其在推进浙江教育近代化中的核心作用。
当时,民国成立不久,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制定了在共和精神指导下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但不久窃取革命成果的军阀政府推行封建复古主义,否定了蔡元培的教育方针,对教育改革更是百般阻挠。在浙江,教育行政官员也大多对新教育的推行持否定态度。经亨颐担任会长后很快意识到,要改革封建教育,贯彻全新的教育主张,教育必须摆脱官府控制,走独立之路。在教育会的《教育周报》创刊号上,经亨颐撰文指出:“教育会非官厅之佐治机关,会长非隶属于官厅之佐治员,故官厅不能以命令行文教育会,亦不能用命令行文教育会长。”但一个教育组织要自谋生路谈何容易,面对重重困难,经亨颐奔走于社会各界,发起募捐活动,经过多方努力,共募得20多万元,为教育会的独立运作提供了物质保障,并建设了新的教育会所。在新的会所还举办过当时全国教育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人士。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为了使浙江教育更快发展,经亨颐认为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他担任会长不久就创办了《教育周刊》,向教育界宣传国内外教育信息,介绍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交流各地的教育改革动态和思想学术思想。除了办刊,经亨颐还经常邀请全国知名人士到浙江演讲,为新教育的推行制造舆论。梁启超、康有为、蔡元培、章太炎等著名人士都曾应邀到浙江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除此之外,教育会还组织教育界人士到国内外考察教育,增强他们改革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发起全省中等学校联合运动会等,推动各地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教育会还举办各类讲习会,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新教育的实施。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与其他兄弟省教育界进行交流联系,经亨颐与其他各省教育会领袖发起成立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为推进全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办春晖实践理想
经亨颐在经营浙江教育会和“一师”的过程中,由于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阻挠,深感推行新教育的举步维艰。他意识到唯有在不受政府牵制的私立学校,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1919年初,经亨颐回故乡上虞拜望垂暮之年的乡贤陈春澜,表达了自己的办学心愿。一生热心公益事业、多次捐资兴学、曾出资兴建教育会所的陈老欣然应允,答应出资20万元帮助建校,10万元建造校舍、置办教学设备,10万元购买股票作为办学基金。1919年学校董事会成立,1920年经亨颐被校董会推为校长,筹备建校事宜,并勘定了上虞白马湖为校址。经亨颐之所以选定白马湖为校址,是因为此地的绿树青山,竹影松声,偏僻幽静,可以避开外界干扰,专心他教育改革的实验。他曾说:“白马湖不是避人避世的桃源,是暂时立于局外,旁观者清,不受牵制,造成将来勇猛的生力军的所在。”
经两年的筹划建设,一所理想的学校规模初具,1922年秋学校正式对外招生。根据经亨颐的意见,私立春晖中学不向军阀政府立案,坚持独立办学。经亨颐为学校制定了“与时俱进”的校训,提出了“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校风,确定了“智、德、体、美、群”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学校切实贯彻“反对旧势力,建立新学风”的主张,一洗“从来铸型教育之积弊”,高扬民主与科学大旗,倡导学术自由,在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进行了革新。学校办学伊始,就招收女生,开全省男女同校先河。在学校管理上,组织协治会,实行民主管理。在教学上,既重文理各科的教学,也注重学生在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师资上,国内知名人士如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匡互生、李叔同、王任叔(巴人)等先后前来任教,“白马湖作家群”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而到访春晖的人士中更是不乏大师级人物,蔡元培、张闻天、李叔同、叶圣陶、俞平伯、陈望道、何香凝、柳亚子、张大千、黄宾虹、胡愈之、黄炎培、廖承志等都曾在此讲学、小住。私立春晖中学的创办在当时的国内教育界引起了轰动,上海、杭州等地的学子纷纷慕名前来求学,“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名不胫而走。当代曾经有教育界人士感慨:“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素质教育之梦,是早已在春晖校园内出现过的真实的景观。”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包括经亨颐在内的春晖早期人物都先后离开了,但春晖精神却留存下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春晖学子。正如著名民主人士邵力子在春晖中学建校25周年题词中所言:“经子渊先生治校之精神与方法,皆蔡孑民先生相同⋯⋯蔡先生死矣,北大永存!经先生死矣,春晖永存!”
经亨颐还于1923年兼任宁波浙江第四中学校长,1927年代戴季陶履行国立中山大学校长职务,但都因与旧势力不和去职。以后,他辗转大半个中国,从事教育和革命事业,均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未能遂愿。
除了教育上有目共睹的成就之外,经亨颐在金石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留下许多篆刻书画作品,晚年他还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寒之友社”,何香凝、陈树人、于佑任、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丰子恺等皆为社员。1937年上海沦陷,经亨颐被困上海租界,忧愤成疾,于次年秋在上海广慈医院病逝,享年62岁。
经亨颐(1877-1938),字子渊,号石禅,晚年号颐渊。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专心从事教育。曾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称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五四”运动前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在经亨颐的主持下迅速成为江南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堪与当时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学媲美。他还长期主持浙江省的教育会,力主教育摆脱政府控制,独立开展工作。1922年经亨颐在家乡上虞创办私立春晖中学,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在短时间内使一所乡村新办私立学校一跃成为全国瞩目的名校,汇聚了一批国内文化精英,并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获得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名。经亨颐一生倡导的人格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实践,不仅对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负笈东瀛教育救国
1877年(时光绪三年)经亨颐出生于浙江省上虞驿亭镇的一个富商家庭,经氏是当地的望族。父亲元培,曾被授五品官衔,祖父庆桂是名闻沪上的巨贾。经亨颐自幼聪颖好学,才气过人,少时入私塾学习。18岁那年,经亨颐婚后不久便遭亡父之痛,失去了精神和经济上的依靠。幸得伯父元善提携,留在身边做其侍从文秘。元善是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时任上海电报局总办,他的周围集结了许多沪上才俊,如蔡元培、黄炎培等人。经亨颐耳闻目濡,深受维新图强思想的影响。1898年,戊戌变法事件爆发,六君子罹难,慈禧欲废光绪、立大阿哥。元善集沪上同志50多人联名电诤,经亨颐也列名电末。慈禧大怒,下诏严令缉拿。经亨颐和伯父得葡萄牙人庇护,避难澳门。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慈禧仓皇西奔,经亨颐才得以安然返回故里。历经磨难,青年经亨颐深感国势颓危,决定赴日留学,以寻报国之道。
1903年,经亨颐在“母鬻田产、妻卖妆奁”资助下东渡日本,与许寿棠(鲁迅好友)、钱家治(钱学森之父)、陈衡恪(陈寅恪之兄)同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专攻教育与数理。经亨颐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贫弱其根本原因在于良好教育的缺失。他认为教育是“基于今日而期于将来”的事业,要救国家于危难,教育是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在东京,经亨颐接触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尔》。卢梭提倡自然教育,认为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同时主张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这些思想对于曾经就读旧私塾,深受封建“铸型教育”之苦,希望教育救国的经亨颐来说无疑是一剂良方。“立志爱弥尔”,自然成为他回国后改革旧教育、开创新教育的张本。
主掌一师除旧布新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传统的科举制度,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浙江在杭州贡院旧址创建了两级师范学堂(1913年改为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简称“一师”),聘此时尚在日本的经亨颐为教务长,1912年正式任命他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在主持学校期间,“不引用私人,不染指公帑,聘良师,久其任,以‘勤、慎、诚、恕’四字为校训,砥砺诸生,成效卓著”(教育界同人范寿康语)。五四前后,“一师”在全国教育界声名鹊起,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经亨颐对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推行职员专任制;学校选举产生议决学校大事的评议会,实行经济公开;倡导学生自治,培养学生的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能力;改文言文为白话文。对学生他全力倡导人格教育,主张因材施教,不加硬性拘束。学生刘质平醉心音乐,其他功课大都不及格,照样从学校毕业并成为了有名的音乐家。在课程设置上,经亨颐主张全面发展,凡是可以陶冶学生身心各方面的教育如文学、艺术、科学、数学、体育等无所不包,其教育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正直、坚强、学识兼备的人才。他知人善任,广揽名师,刘大白、夏丐尊、陈望道、李叔同、李次九等当时名流都任职一师,这些教师学问渊博、思想开放、专心教学,培养了像施存统、曹聚仁、丰子恺、潘天寿、杨贤江、何明斋、魏金枝等国之栋梁,他们在政治、工艺、美术、音乐、文学等各自领域取得的卓然成就,与“一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经亨颐在“一师”的大胆改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大了,学生创办了《浙江新潮》等各类学生刊物,对封建旧道德和旧文化进行抨击,内容激进。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经亨颐积极支持师生示威游行,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同年秋,一师学生施存统在《浙江新潮》上发表《非孝》一文,一时舆论哗然,引起了浙江当局的忌恨。当局逼迫经亨颐开除施存统和倡导白话文的夏丐尊等人,遭到经亨颐的拒绝。1920年当局撤消了经亨颐的校长职务,全校师生掀起了“挽经护校”运动,酿成了著名的“一师风潮”。抗争虽然未能挽留经亨颐,但他在“一师”的改革在其后任者姜伯韩手中得到了较好的延续。
致力改革独立办学
清末科举制废除后,各地兴学之风日盛,为“借绅之力以辅官之不足”,清政府颁布了《教育会章程》,鼓励各省及地方设立教育会,作为各级教育行政的辅助机关。1907年浙江教育总会成立,但成立之初由于会长更换频繁,当选者不能齐心一致,未能起到辅佐教育的功效。1911年时任“一师”校长的经亨颐被增选为副会长,1913年被推举为会长,从此主持教育会达八九年之久。浙江教育会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日渐起到了其在推进浙江教育近代化中的核心作用。
当时,民国成立不久,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制定了在共和精神指导下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但不久窃取革命成果的军阀政府推行封建复古主义,否定了蔡元培的教育方针,对教育改革更是百般阻挠。在浙江,教育行政官员也大多对新教育的推行持否定态度。经亨颐担任会长后很快意识到,要改革封建教育,贯彻全新的教育主张,教育必须摆脱官府控制,走独立之路。在教育会的《教育周报》创刊号上,经亨颐撰文指出:“教育会非官厅之佐治机关,会长非隶属于官厅之佐治员,故官厅不能以命令行文教育会,亦不能用命令行文教育会长。”但一个教育组织要自谋生路谈何容易,面对重重困难,经亨颐奔走于社会各界,发起募捐活动,经过多方努力,共募得20多万元,为教育会的独立运作提供了物质保障,并建设了新的教育会所。在新的会所还举办过当时全国教育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人士。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为了使浙江教育更快发展,经亨颐认为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他担任会长不久就创办了《教育周刊》,向教育界宣传国内外教育信息,介绍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交流各地的教育改革动态和思想学术思想。除了办刊,经亨颐还经常邀请全国知名人士到浙江演讲,为新教育的推行制造舆论。梁启超、康有为、蔡元培、章太炎等著名人士都曾应邀到浙江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除此之外,教育会还组织教育界人士到国内外考察教育,增强他们改革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发起全省中等学校联合运动会等,推动各地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教育会还举办各类讲习会,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新教育的实施。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与其他兄弟省教育界进行交流联系,经亨颐与其他各省教育会领袖发起成立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为推进全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办春晖实践理想
经亨颐在经营浙江教育会和“一师”的过程中,由于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阻挠,深感推行新教育的举步维艰。他意识到唯有在不受政府牵制的私立学校,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1919年初,经亨颐回故乡上虞拜望垂暮之年的乡贤陈春澜,表达了自己的办学心愿。一生热心公益事业、多次捐资兴学、曾出资兴建教育会所的陈老欣然应允,答应出资20万元帮助建校,10万元建造校舍、置办教学设备,10万元购买股票作为办学基金。1919年学校董事会成立,1920年经亨颐被校董会推为校长,筹备建校事宜,并勘定了上虞白马湖为校址。经亨颐之所以选定白马湖为校址,是因为此地的绿树青山,竹影松声,偏僻幽静,可以避开外界干扰,专心他教育改革的实验。他曾说:“白马湖不是避人避世的桃源,是暂时立于局外,旁观者清,不受牵制,造成将来勇猛的生力军的所在。”
经两年的筹划建设,一所理想的学校规模初具,1922年秋学校正式对外招生。根据经亨颐的意见,私立春晖中学不向军阀政府立案,坚持独立办学。经亨颐为学校制定了“与时俱进”的校训,提出了“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校风,确定了“智、德、体、美、群”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学校切实贯彻“反对旧势力,建立新学风”的主张,一洗“从来铸型教育之积弊”,高扬民主与科学大旗,倡导学术自由,在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进行了革新。学校办学伊始,就招收女生,开全省男女同校先河。在学校管理上,组织协治会,实行民主管理。在教学上,既重文理各科的教学,也注重学生在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师资上,国内知名人士如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匡互生、李叔同、王任叔(巴人)等先后前来任教,“白马湖作家群”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而到访春晖的人士中更是不乏大师级人物,蔡元培、张闻天、李叔同、叶圣陶、俞平伯、陈望道、何香凝、柳亚子、张大千、黄宾虹、胡愈之、黄炎培、廖承志等都曾在此讲学、小住。私立春晖中学的创办在当时的国内教育界引起了轰动,上海、杭州等地的学子纷纷慕名前来求学,“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名不胫而走。当代曾经有教育界人士感慨:“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素质教育之梦,是早已在春晖校园内出现过的真实的景观。”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包括经亨颐在内的春晖早期人物都先后离开了,但春晖精神却留存下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春晖学子。正如著名民主人士邵力子在春晖中学建校25周年题词中所言:“经子渊先生治校之精神与方法,皆蔡孑民先生相同⋯⋯蔡先生死矣,北大永存!经先生死矣,春晖永存!”
经亨颐还于1923年兼任宁波浙江第四中学校长,1927年代戴季陶履行国立中山大学校长职务,但都因与旧势力不和去职。以后,他辗转大半个中国,从事教育和革命事业,均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未能遂愿。
除了教育上有目共睹的成就之外,经亨颐在金石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留下许多篆刻书画作品,晚年他还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寒之友社”,何香凝、陈树人、于佑任、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丰子恺等皆为社员。1937年上海沦陷,经亨颐被困上海租界,忧愤成疾,于次年秋在上海广慈医院病逝,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