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起伦敦,人们通常都会联想到泰晤士河,知道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之畔有雄伟的西敏寺、古老的大本钟以及现代化地标伦敦眼。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威斯敏斯特区的北部也有一条河流,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传统与未来。它就是工业革命时代被称为黄金水路的大联合运河(Grand Union Canal)。在这条运河附近还居住过马克思、恩格斯等重要的历史人物。一个多世纪前,他们在这里领导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运河小史
大联合运河的主干起于伦敦,终于两百公里以北的伯明翰。它是由三条运河合并而成的水路系统:联结运河(Grand Junction Canal)、摄政运河(Regent’s Canal)和华威运河(Warwick Canal)。
联结运河是连接伦敦与英国其他运河系统的主要通道。虽然在它之前已经有通过泰晤士河和牛津运河到达伯明翰的水路,但联结运河才是货物从英国北部和中部的工业城市运送到伦敦的主要交通渠道。运河建设在1793年得到批准并在同年开始动工。运河公司的主席叫威廉·普里德(William Praed),现在伦敦帕丁顿车站外面的一条路普里德街(Praed Stree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805年,联结运河全线贯通。最初的设计是让这条运河在伦敦上游的布伦特福德(Brentford)和泰晤士河汇合,再通过泰晤士河运送货物到伦敦城区,但这样一来路程太远,运输成本较高。在运河主线还未完成的时候,运河公司就开始构想修建一条支线到帕丁顿,因为帕丁顿离伦敦中心区要近很多。帕丁顿支线于1801年开通,终点是一个400码长、30码宽(1码=0.9144米)的水塘,周围有码头、干草市场、货仓、牲畜厩栏等等。这条支线相当成功,帕丁顿也很快变成一个繁忙的内陆转运枢纽,货物在这里卸下驳船,再用马车转运到伦敦其他地区。
如今的帕丁顿已不再是商业码头,取而代之的是宏伟的帕丁顿火车站和新兴的商业区,著名百货商玛莎(Marks & Spencer)的总部就坐落在这里。运河旁边开发了许多现代风格的咖啡馆和餐厅,还有一座构思精妙的现代主义建筑——滚桥。这座迷你钢结构桥出自英国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之手(他还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和伦敦的新型双层红色巴士),它收放自如,既可以卷起来让船只通过,又可以放下供行人过河。相比于泰晤士河上的伦敦塔桥采用的收放桥面让大型船只通行的方式,帕丁顿滚桥的设计则充满了现代感和时尚元素。
从帕丁顿沿着运河往北走一小段,就到了一片三角形的运河交汇处,人称“小威尼斯”(Little Venice),据说是英国诗人白朗宁给它起的这个浪漫的名字。虽然这里的河水看起来不算特别干净,但并不妨碍鸟类和游人在这里徜徉盘桓、一边悠闲地吃东西一边晒太阳,偶尔还会有天鹅造访。
河边有一小片花园绿地,看起来不太起眼,却有个很文艺的名字:伦勃朗花园(Rembrandt Gardens)。197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向威斯敏斯特区赠送了5000朵郁金香和500朵风信子,以此纪念阿姆斯特丹建城700周年。作为答谢,威斯敏斯特区便把这片花园以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名字命名。
每年春天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运河狂欢节,吸引成百上千的船只汇聚于此,并且装饰成各种主题,纪念他们依河而生的古老传统。
运河从小威尼斯向东,到摄政公园(Regent’s Park)附近的一段就是摄政运河。它是建来连接联结运河帕丁顿支线和泰晤士河的。运河建设公司的董事之一是著名的建筑家约翰·纳什(John Nash)。他和当时的摄政皇储,即后来的英王乔治四世是好朋友,于是得以使用“摄政”一词对运河命名。
摄政运河由于两个严重的障碍和资金短缺导致延期完成。首先是新型设计的船闸,它的设计者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因发明军用火箭而蜚声英国,但对于这个船闸的设计却完全失败了,后来不得不重新设计。此外,运河的发起人托马斯·荷马(Thomas Homer)侵吞了建造运河的资金,给工程造成财务困难。最后运河的建造花费了77万镑,是最初预算的两倍。
十九世纪中期,铁路的运输量开始逐渐赶上运河的运输量。同时,运河的航运安全也受到质疑。1874年,一艘装载弹药的驳船在驶经位于摄政公园北门外的麦克尔斯菲尔德桥下时起火爆炸,炸毁了桥梁。爆炸中,碎片四散,连皇家骑兵卫队都被调动来维持秩序并保护附近的伦敦动物园里野生动物的安全。
进入二十世纪,铁路已经在和运河的竞争中占据上风。1929年,摄政运河公司、联结运河和华威运河公司合并,由摄政运河公司购买其他两家公司的运河资产,更名为大联合运河公司。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通过合并新成立的大联合运河公司开始大规模更新换代运河设施和船只,并重建船闸以容纳宽体驳船。这项工程得到了政府资助,同时有助于缓解英国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失业问题。
在二战当中,由于铁路运输变得紧张,运河上的交通又重新变得繁忙起来。国王十字车站附近还专门建了隔离门,以防运河被德军炸弹袭击而水淹下面的铁路隧道。1948年,运河和其他的交通系统一起被国有化,由英国运输委员会(British Transport Commission)下属的船坞和内陆水路行政处管理。此后,运输委员会在1963年被分拆,英国水道局(British Waterways Board)接管了运河,并一直负责它的营运至今。
在国有化之后,大联合运河是英国最后一条停止商业运营的运河线路。五十年代以后,公路运输的迅猛发展加速了运河航运的衰落。六十年代末,运河上的商业货运彻底消失,运河从此变为休闲设施,沿河小路也开放给公众使用。 如今的运河已经不再是繁忙的货物运输干道,而变成了休闲的旅游观光路线。高速列车一个半小时就能飞驰到伯明翰,相比之下,沿着运河不紧不慢地坐船北上则需要一个星期,一边航行,一边游玩运河附近的村落城镇,也不失为一种从容优雅的慢生活。
运河上有一些船坞,常年停泊着许多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小船,有运载游客用的,也有船家自住用的,船内的厨房、餐厅、卧室一应俱全,在伦敦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又是一种别样诗意的栖居。
摄政运河流经摄政公园的北侧河岸上如今是伦敦动物园的一部分,有时候坐船或从旁经过不用买门票就能看到一些动物。这里两岸都是葱茏的树木和草地,满眼翠绿,有许多人在河边小路上散步或小跑。运河里不时有游船来来往往,船上的游客一边喝茶聊天,一边观赏景色,跟岸上的人热情地打招呼。偶尔还会见到少年们乘着五颜六色的皮划艇在这里训练,让这条古老的运河洋溢着青春活力。
运河在摄政公园的东北角转了一个弯,向着偏北方向拐去。从这里开始就进入了与威斯敏斯特区风格氛围截然不同的卡姆登区。如果说威斯敏斯特区作为政府首脑所在地而充满了庄重感,卡姆登区则是艺术家和年轻人的天堂,既有热闹休闲的市集,又有充满生活趣味的中产阶级社区,还有乡村风味的郊野公园。
这里有一处双锁船闸(Camden Locks),修建于十九世纪初,用于提升运河水位,是英国唯一保留下来的双锁闸(其他大多已经改造为单锁闸),时至今日仍然被过往船只频繁使用。船闸附近是一处市集,露天酒吧、餐厅和小吃摊点密布其中。天气好的时候总会有许多游客和当地人在这里买上几盒街边小吃,在运河边席地而坐,晒着太阳和朋友聊天、看街头艺人表演、看船来船往,随性而又惬意。
探访马克思、恩格斯故居
在卡姆登区还有几处鲜为人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居。许多人都知道卡尔·马克思曾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室写作《资本论》,也知道他逝世之后安葬在海格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却不知道卡姆登区的这几处住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生中最后的居所,也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
马克思于1849年来到了伦敦。从1849年移居这里到1883年逝世,马克思在伦敦生活了34年。他和家人一开始居住在伦敦苏豪区的迪恩街(Dean Street),但由于贫困,他的三个孩子在那里先后夭折。
1856年,马克思一家在恩格斯的资助下搬到了卡姆登区的格拉夫顿街。这里房租很便宜,每年只要36镑,但周围环境拥挤杂乱。不过,新住所有八个房间,可以提供足够的空间让马克思家的孩子们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
1864年,马克思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他们搬到附近的摩德纳别墅1号,房租是每年65镑。几年后,著名的《资本论》在经历了16年的艰苦写作之后,终于在1867年准备出版。这是马克思的政治活动和出版写作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
1875年,由于家庭财务情况变差,马克思和妻子燕妮、女儿艾琳娜不得不迁居到附近的梅特兰公园路,这座房子比他们之前住所要小得多。1881年12月2日,马克思的妻子燕妮在这里去世,本已重病缠身的马克思受到了巨大打击。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半,恩格斯去马克思家探望。期间,他离开了房间几分钟,回来的时候发现马克思已经去世。马克思于1883年3月17日下葬在海格特公墓。恩格斯在墓前发表致词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座楼现在已经不在了,但在原址上修建的一排政府公屋上有一块铭牌,标记着这里是哲学家马克思逝世之地。
作为马克思的忠实友人,恩格斯在伦敦期间也一直住在马克思住所附近。1870年,恩格斯卖掉了他在曼彻斯特工厂的股份,拿到了12,500镑,搬到伦敦摄政运河附近的摄政公园路122号。
燕妮为恩格斯一家找到了这座房子,她给他们写信说:“我找到了一座非常吸引人的房子,它的位置非常开敞,就在樱草山旁边,前面的房间都有很美、很开阔的视野,空气也很好。这附近的街道上还有各种商店,你的妻子可以在那里买到各种东西。”
在这座房子里,恩格斯完成了他的主要著作《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还阅读了其他人难以辨认的马克思的笔迹,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
此后,恩格斯在1889年成立的工人运动组织“第二国际”中成为领导人物,而这座房子也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指挥中心和智囊中枢。当时年轻革命者争相到这里拜访恩格斯,各国的社会主义相关的报纸每天也都会送来这里让恩格斯研读。
1894年,恩格斯搬到摄政公园路41号,但只在这里住了一年就去世了。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喉癌去世。他的遗体在被来自全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代表送行到滑铁卢火车站之后,被送到沃金火葬场火化。一些朋友和同志从英国南部海滨城市伊斯特本(Eastbourne)划船出海,将他的骨灰撒入大海。
如今伦敦的运河比一个世纪以前要安静了不少,没有了马匹、驳船以及货物搬运的喧嚣嘈杂,有的是悠闲乘船或沿河散步的游客,还有跑步健身的附近居民。作为工业革命时代开凿的人工河流,它是那个剧烈变迁的时代的见证和标志。运河曾经为这座城市提供快速便捷的物流运输方式,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现在,它又化身为伦敦一处隐蔽的风景,让游客漫步其间,一边欣赏宜人的自然风光,一边从附近的人文景观中品读历史中的丰富细节。曾经的喧嚣繁华归于这样的寻常和平淡,对运河、对伦敦人,大概都是一种返璞归真、细水长流的新境界。
运河小史
大联合运河的主干起于伦敦,终于两百公里以北的伯明翰。它是由三条运河合并而成的水路系统:联结运河(Grand Junction Canal)、摄政运河(Regent’s Canal)和华威运河(Warwick Canal)。
联结运河是连接伦敦与英国其他运河系统的主要通道。虽然在它之前已经有通过泰晤士河和牛津运河到达伯明翰的水路,但联结运河才是货物从英国北部和中部的工业城市运送到伦敦的主要交通渠道。运河建设在1793年得到批准并在同年开始动工。运河公司的主席叫威廉·普里德(William Praed),现在伦敦帕丁顿车站外面的一条路普里德街(Praed Stree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805年,联结运河全线贯通。最初的设计是让这条运河在伦敦上游的布伦特福德(Brentford)和泰晤士河汇合,再通过泰晤士河运送货物到伦敦城区,但这样一来路程太远,运输成本较高。在运河主线还未完成的时候,运河公司就开始构想修建一条支线到帕丁顿,因为帕丁顿离伦敦中心区要近很多。帕丁顿支线于1801年开通,终点是一个400码长、30码宽(1码=0.9144米)的水塘,周围有码头、干草市场、货仓、牲畜厩栏等等。这条支线相当成功,帕丁顿也很快变成一个繁忙的内陆转运枢纽,货物在这里卸下驳船,再用马车转运到伦敦其他地区。
如今的帕丁顿已不再是商业码头,取而代之的是宏伟的帕丁顿火车站和新兴的商业区,著名百货商玛莎(Marks & Spencer)的总部就坐落在这里。运河旁边开发了许多现代风格的咖啡馆和餐厅,还有一座构思精妙的现代主义建筑——滚桥。这座迷你钢结构桥出自英国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之手(他还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和伦敦的新型双层红色巴士),它收放自如,既可以卷起来让船只通过,又可以放下供行人过河。相比于泰晤士河上的伦敦塔桥采用的收放桥面让大型船只通行的方式,帕丁顿滚桥的设计则充满了现代感和时尚元素。
从帕丁顿沿着运河往北走一小段,就到了一片三角形的运河交汇处,人称“小威尼斯”(Little Venice),据说是英国诗人白朗宁给它起的这个浪漫的名字。虽然这里的河水看起来不算特别干净,但并不妨碍鸟类和游人在这里徜徉盘桓、一边悠闲地吃东西一边晒太阳,偶尔还会有天鹅造访。
河边有一小片花园绿地,看起来不太起眼,却有个很文艺的名字:伦勃朗花园(Rembrandt Gardens)。197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向威斯敏斯特区赠送了5000朵郁金香和500朵风信子,以此纪念阿姆斯特丹建城700周年。作为答谢,威斯敏斯特区便把这片花园以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名字命名。
每年春天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运河狂欢节,吸引成百上千的船只汇聚于此,并且装饰成各种主题,纪念他们依河而生的古老传统。
运河从小威尼斯向东,到摄政公园(Regent’s Park)附近的一段就是摄政运河。它是建来连接联结运河帕丁顿支线和泰晤士河的。运河建设公司的董事之一是著名的建筑家约翰·纳什(John Nash)。他和当时的摄政皇储,即后来的英王乔治四世是好朋友,于是得以使用“摄政”一词对运河命名。
摄政运河由于两个严重的障碍和资金短缺导致延期完成。首先是新型设计的船闸,它的设计者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因发明军用火箭而蜚声英国,但对于这个船闸的设计却完全失败了,后来不得不重新设计。此外,运河的发起人托马斯·荷马(Thomas Homer)侵吞了建造运河的资金,给工程造成财务困难。最后运河的建造花费了77万镑,是最初预算的两倍。
十九世纪中期,铁路的运输量开始逐渐赶上运河的运输量。同时,运河的航运安全也受到质疑。1874年,一艘装载弹药的驳船在驶经位于摄政公园北门外的麦克尔斯菲尔德桥下时起火爆炸,炸毁了桥梁。爆炸中,碎片四散,连皇家骑兵卫队都被调动来维持秩序并保护附近的伦敦动物园里野生动物的安全。
进入二十世纪,铁路已经在和运河的竞争中占据上风。1929年,摄政运河公司、联结运河和华威运河公司合并,由摄政运河公司购买其他两家公司的运河资产,更名为大联合运河公司。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通过合并新成立的大联合运河公司开始大规模更新换代运河设施和船只,并重建船闸以容纳宽体驳船。这项工程得到了政府资助,同时有助于缓解英国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失业问题。
在二战当中,由于铁路运输变得紧张,运河上的交通又重新变得繁忙起来。国王十字车站附近还专门建了隔离门,以防运河被德军炸弹袭击而水淹下面的铁路隧道。1948年,运河和其他的交通系统一起被国有化,由英国运输委员会(British Transport Commission)下属的船坞和内陆水路行政处管理。此后,运输委员会在1963年被分拆,英国水道局(British Waterways Board)接管了运河,并一直负责它的营运至今。
在国有化之后,大联合运河是英国最后一条停止商业运营的运河线路。五十年代以后,公路运输的迅猛发展加速了运河航运的衰落。六十年代末,运河上的商业货运彻底消失,运河从此变为休闲设施,沿河小路也开放给公众使用。 如今的运河已经不再是繁忙的货物运输干道,而变成了休闲的旅游观光路线。高速列车一个半小时就能飞驰到伯明翰,相比之下,沿着运河不紧不慢地坐船北上则需要一个星期,一边航行,一边游玩运河附近的村落城镇,也不失为一种从容优雅的慢生活。
运河上有一些船坞,常年停泊着许多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小船,有运载游客用的,也有船家自住用的,船内的厨房、餐厅、卧室一应俱全,在伦敦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又是一种别样诗意的栖居。
摄政运河流经摄政公园的北侧河岸上如今是伦敦动物园的一部分,有时候坐船或从旁经过不用买门票就能看到一些动物。这里两岸都是葱茏的树木和草地,满眼翠绿,有许多人在河边小路上散步或小跑。运河里不时有游船来来往往,船上的游客一边喝茶聊天,一边观赏景色,跟岸上的人热情地打招呼。偶尔还会见到少年们乘着五颜六色的皮划艇在这里训练,让这条古老的运河洋溢着青春活力。
运河在摄政公园的东北角转了一个弯,向着偏北方向拐去。从这里开始就进入了与威斯敏斯特区风格氛围截然不同的卡姆登区。如果说威斯敏斯特区作为政府首脑所在地而充满了庄重感,卡姆登区则是艺术家和年轻人的天堂,既有热闹休闲的市集,又有充满生活趣味的中产阶级社区,还有乡村风味的郊野公园。
这里有一处双锁船闸(Camden Locks),修建于十九世纪初,用于提升运河水位,是英国唯一保留下来的双锁闸(其他大多已经改造为单锁闸),时至今日仍然被过往船只频繁使用。船闸附近是一处市集,露天酒吧、餐厅和小吃摊点密布其中。天气好的时候总会有许多游客和当地人在这里买上几盒街边小吃,在运河边席地而坐,晒着太阳和朋友聊天、看街头艺人表演、看船来船往,随性而又惬意。
探访马克思、恩格斯故居
在卡姆登区还有几处鲜为人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居。许多人都知道卡尔·马克思曾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室写作《资本论》,也知道他逝世之后安葬在海格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却不知道卡姆登区的这几处住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生中最后的居所,也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
马克思于1849年来到了伦敦。从1849年移居这里到1883年逝世,马克思在伦敦生活了34年。他和家人一开始居住在伦敦苏豪区的迪恩街(Dean Street),但由于贫困,他的三个孩子在那里先后夭折。
1856年,马克思一家在恩格斯的资助下搬到了卡姆登区的格拉夫顿街。这里房租很便宜,每年只要36镑,但周围环境拥挤杂乱。不过,新住所有八个房间,可以提供足够的空间让马克思家的孩子们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
1864年,马克思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他们搬到附近的摩德纳别墅1号,房租是每年65镑。几年后,著名的《资本论》在经历了16年的艰苦写作之后,终于在1867年准备出版。这是马克思的政治活动和出版写作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
1875年,由于家庭财务情况变差,马克思和妻子燕妮、女儿艾琳娜不得不迁居到附近的梅特兰公园路,这座房子比他们之前住所要小得多。1881年12月2日,马克思的妻子燕妮在这里去世,本已重病缠身的马克思受到了巨大打击。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半,恩格斯去马克思家探望。期间,他离开了房间几分钟,回来的时候发现马克思已经去世。马克思于1883年3月17日下葬在海格特公墓。恩格斯在墓前发表致词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座楼现在已经不在了,但在原址上修建的一排政府公屋上有一块铭牌,标记着这里是哲学家马克思逝世之地。
作为马克思的忠实友人,恩格斯在伦敦期间也一直住在马克思住所附近。1870年,恩格斯卖掉了他在曼彻斯特工厂的股份,拿到了12,500镑,搬到伦敦摄政运河附近的摄政公园路122号。
燕妮为恩格斯一家找到了这座房子,她给他们写信说:“我找到了一座非常吸引人的房子,它的位置非常开敞,就在樱草山旁边,前面的房间都有很美、很开阔的视野,空气也很好。这附近的街道上还有各种商店,你的妻子可以在那里买到各种东西。”
在这座房子里,恩格斯完成了他的主要著作《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还阅读了其他人难以辨认的马克思的笔迹,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
此后,恩格斯在1889年成立的工人运动组织“第二国际”中成为领导人物,而这座房子也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指挥中心和智囊中枢。当时年轻革命者争相到这里拜访恩格斯,各国的社会主义相关的报纸每天也都会送来这里让恩格斯研读。
1894年,恩格斯搬到摄政公园路41号,但只在这里住了一年就去世了。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喉癌去世。他的遗体在被来自全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代表送行到滑铁卢火车站之后,被送到沃金火葬场火化。一些朋友和同志从英国南部海滨城市伊斯特本(Eastbourne)划船出海,将他的骨灰撒入大海。
如今伦敦的运河比一个世纪以前要安静了不少,没有了马匹、驳船以及货物搬运的喧嚣嘈杂,有的是悠闲乘船或沿河散步的游客,还有跑步健身的附近居民。作为工业革命时代开凿的人工河流,它是那个剧烈变迁的时代的见证和标志。运河曾经为这座城市提供快速便捷的物流运输方式,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现在,它又化身为伦敦一处隐蔽的风景,让游客漫步其间,一边欣赏宜人的自然风光,一边从附近的人文景观中品读历史中的丰富细节。曾经的喧嚣繁华归于这样的寻常和平淡,对运河、对伦敦人,大概都是一种返璞归真、细水长流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