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作文由于其写作范围宽泛,表达方式多样,便于拓展考生思维和想象空间,发挥写作特长,展示写作才华,因而被高考作文广泛采用。那么如何写好话题作文呢?本文拟从近年来高考作文存在的几个问题入手,从审题立意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名曰:审题立意的“三忌”与“四要”。
一、“三忌”
在高考作文实践中,不少考生疏于审题,材料的内涵尚未弄清楚,就信马由缰,敷衍成文。或抛开话题,另起炉灶,或但求形似,貌合神离,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其结果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种因为审题失误而丢分的情况很多。因此,我认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要力戒“三忌”。
1.忌偷换概念,转移话题
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诚信”“欣赏” 、“选择”等。概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似是而非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就有走题之虞。如以“热”为话题作文,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 “网络热”、“打工热”、“炒股热”等例子,显然,这里的“热”是指一种社会现象,但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将“热”理解成“热情”“热心”,甚至写成了“我为祖国献热血”等。错解内涵,作文之始,就误入歧途。也有中途转换话题的。有时面对一个话题,刚刚写作时,还是切题的。但是,在行文中,经过层层推演,离话题则越来越远,从而使文章前后脱节。比如,以“人生之美”为话题,一个学生确定了这样的写作角度,“人生之美在于紧紧把握今天”,这个视角是符合话题要求的,但是,在行文中,他用这样几个要点去阐释:“今天最美,把所要做的事推到明天是向生命赊欠账单”、“今天最美,所有梦想的终点都可以用今天的跋涉去逼近”。显然,他是由“人生之美”转向了“今天之美”。再如以“课桌文化”为话题作文,有的同学把课桌文化放到校园中去考查,这本是正确的,但是,后面则由课桌文化不自觉地写成校园文化,大谈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却回不到本题“课桌文化”上去。这种现象在高三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屡见不鲜。
2.忌忽视提示,信马由缰
话题作文在开放中又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比如,这样一则材料: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以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隐藏的限制至少有:(1)要写自己的,不能写他人的;(2)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1)要以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2)文体上最好为随笔、杂感或议论文。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而有的同学偏偏离开了“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少个性且偏离题意的文章。
3.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有些关系型话题作文,要重点把握话题内部关系,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绝不能割裂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 “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严重失分。
二、“四要”
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审题同样是第一关。对此一定要绷紧心弦,要懂得,命题中给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条件,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去行文,千万不能马虎。那么,如何审题呢?我以为审题时要认真揣摩命题中的材料、提示、话题和要求四方面,做到“四要”。
1.要读懂材料,吃透内涵
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是命题人精心挑选的,是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也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审题时就一定要逐字逐词的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2.要研读提示,明确方向
话题作文,一般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起着引领考生思维方向,帮助考生打开思路的作用。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语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3.要精审话题,辨明类型
话题作文,审题的核心是审“话题”,理解话题中有重要影响的字词,抓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因此要在把握话题内部辩证关系上做文章,因为辨明了关系,就掌握了审题立意的方向。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可以这样立意: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
(3)并列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4)条件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间互为条件。“人文素养与发展”这个命题就是条件关系,可以这样立意:只有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5)主客关系。所谓主客关系,是指话题的两个概念中有一个是主体(往往是人),一个是客体(往往是物),写作这类文章时,要学会以主体来驾驭客体,或想象自己如何驾驭客体的行为,或谈自己对客体的认识,目的是写清主体与客体的内容关系。
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一定要合理地发散思维,审慎解读。而要准确把握话题内部辩证关系,就需考生在平常多体悟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并最终能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审题,深刻立意。
4.要注意要求,搞清域限
符合命题人对作文提出的要求,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是考生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必须按要求去写,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不仅要看清以“要求”或“注意”这样明显的形式提出的要求,还要看出隐含在题目之中的一些审题的信息。如出现“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这样的话语,也就在另一个侧面给我们告诉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文中引用的材料与我们的立意关系不大,完全可以抛开,仅凭提示语就可以立意了。
综上所述,话题作文“淡化审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疆场,但“淡化审题”不等于“忽视审题”。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审题,才能吃透材料内涵,明确写作方向,明确写作要求,才能避免貌合神离,信马由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等毛病,才能写出符合命题要求的好作文。
(作者单位:江西余干县教育局)
一、“三忌”
在高考作文实践中,不少考生疏于审题,材料的内涵尚未弄清楚,就信马由缰,敷衍成文。或抛开话题,另起炉灶,或但求形似,貌合神离,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其结果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种因为审题失误而丢分的情况很多。因此,我认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要力戒“三忌”。
1.忌偷换概念,转移话题
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诚信”“欣赏” 、“选择”等。概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似是而非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就有走题之虞。如以“热”为话题作文,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 “网络热”、“打工热”、“炒股热”等例子,显然,这里的“热”是指一种社会现象,但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将“热”理解成“热情”“热心”,甚至写成了“我为祖国献热血”等。错解内涵,作文之始,就误入歧途。也有中途转换话题的。有时面对一个话题,刚刚写作时,还是切题的。但是,在行文中,经过层层推演,离话题则越来越远,从而使文章前后脱节。比如,以“人生之美”为话题,一个学生确定了这样的写作角度,“人生之美在于紧紧把握今天”,这个视角是符合话题要求的,但是,在行文中,他用这样几个要点去阐释:“今天最美,把所要做的事推到明天是向生命赊欠账单”、“今天最美,所有梦想的终点都可以用今天的跋涉去逼近”。显然,他是由“人生之美”转向了“今天之美”。再如以“课桌文化”为话题作文,有的同学把课桌文化放到校园中去考查,这本是正确的,但是,后面则由课桌文化不自觉地写成校园文化,大谈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却回不到本题“课桌文化”上去。这种现象在高三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屡见不鲜。
2.忌忽视提示,信马由缰
话题作文在开放中又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比如,这样一则材料: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以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隐藏的限制至少有:(1)要写自己的,不能写他人的;(2)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1)要以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2)文体上最好为随笔、杂感或议论文。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而有的同学偏偏离开了“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少个性且偏离题意的文章。
3.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有些关系型话题作文,要重点把握话题内部关系,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绝不能割裂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 “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严重失分。
二、“四要”
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审题同样是第一关。对此一定要绷紧心弦,要懂得,命题中给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条件,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去行文,千万不能马虎。那么,如何审题呢?我以为审题时要认真揣摩命题中的材料、提示、话题和要求四方面,做到“四要”。
1.要读懂材料,吃透内涵
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是命题人精心挑选的,是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也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审题时就一定要逐字逐词的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2.要研读提示,明确方向
话题作文,一般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起着引领考生思维方向,帮助考生打开思路的作用。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语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3.要精审话题,辨明类型
话题作文,审题的核心是审“话题”,理解话题中有重要影响的字词,抓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因此要在把握话题内部辩证关系上做文章,因为辨明了关系,就掌握了审题立意的方向。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可以这样立意: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
(3)并列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4)条件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间互为条件。“人文素养与发展”这个命题就是条件关系,可以这样立意:只有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5)主客关系。所谓主客关系,是指话题的两个概念中有一个是主体(往往是人),一个是客体(往往是物),写作这类文章时,要学会以主体来驾驭客体,或想象自己如何驾驭客体的行为,或谈自己对客体的认识,目的是写清主体与客体的内容关系。
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一定要合理地发散思维,审慎解读。而要准确把握话题内部辩证关系,就需考生在平常多体悟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并最终能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审题,深刻立意。
4.要注意要求,搞清域限
符合命题人对作文提出的要求,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是考生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必须按要求去写,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不仅要看清以“要求”或“注意”这样明显的形式提出的要求,还要看出隐含在题目之中的一些审题的信息。如出现“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这样的话语,也就在另一个侧面给我们告诉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文中引用的材料与我们的立意关系不大,完全可以抛开,仅凭提示语就可以立意了。
综上所述,话题作文“淡化审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疆场,但“淡化审题”不等于“忽视审题”。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审题,才能吃透材料内涵,明确写作方向,明确写作要求,才能避免貌合神离,信马由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等毛病,才能写出符合命题要求的好作文。
(作者单位:江西余干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