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25年间,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进行了三次改动,迄今已经从当初的12.8万公顷缩小到8万公顷。那么,4.8万公顷的湿地哪里去了?
“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新确界后,面积从12.8万公顷缩小到8万公顷。”
这一条消息里说的保护区,是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之一、黑嘴鸥之乡盘锦湿地。可是,这块湿地缘何陡然缩小了近5万公顷?
质疑保护区边界
10月2日,盘锦人佟伟于发布了一条题为“4.8万公顷湿地哪去了?”的微博:“(盘锦湿地)不断被人为破坏,面积在不断缩小,面积已从本世纪初的12.8万公顷(见市统计局2004年编辑出版的《盘锦建市20年》)瘦身到8万公顷。”
微博附有《盘锦建市20年》“自然保护工作情况”,上面写着: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護区面积为12.8公顷。而另一张最近拍摄的保护区界碑上却赫然写着,“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8万公顷。”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盘锦市了解到,《盘锦建市20年》和界碑的信息皆属真实。《盘锦建市20年》中注明,从2001年至2007年,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均为12.8万公顷,期间未发生变动。保护区界碑立于2012年6月,填字的红漆依然新鲜醒目;碑上勾勒了一张保护区的缩略图,划分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分别用红、橙、绿色标出,图的四方还标有经纬度。
界碑上简略写明,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丹顶鹤、黑嘴鸥等多种珍稀水禽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中国新闻周刊》从辽河口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原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上世纪80年代初,保护区内发现丹顶鹤的卵和巢,丹顶鹤自古被称为“仙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为保护丹顶鹤繁殖和栖息地,盘锦市于1985年设立双台河口地市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而于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林业部门管辖。
保护区最初的保护物种是丹顶鹤和其他珍稀水禽,并不包括黑嘴鸥。与大众熟悉的丹顶鹤不同,黑嘴鸥虽然最早于1871年发现,但此后100多年里,研究者始终未发现它们的繁殖地点。
1989年,即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次年,一位工作人员在滨海滩涂捡到两个黑嘴鸥鸟巢和4颗鸟蛋,鸟类专家迅速在盘锦展开研究,1990年才最终确认,这种世界濒危珍稀鸟类,原来就在盘锦河口的湿地上繁衍生息。
但随着人类活动对湿地的侵占,丹顶鹤数量逐年减少,据辽河口保护区管理局提供的信息表明,今天在保护区内繁殖的丹顶鹤仅有10对。不过,黑嘴鸥则由于保护力度加强,数量逐渐增多。据最新“环志(为鸟类作环形标记)”数据,保护区内生活的黑嘴鸥已达到8000余只。
历年来,湿地一直是盘锦市铁打的名片。这个仅有两县两区的海滨小城,在经济、文化上从湿地获益良多。在盘锦市的介绍中到处可看到极具渲染性的表述:“盘锦滨海湿地面积达3149平方公里,占整个城市总面积的80%,是继尼罗河退化后我们这个星球保存最为完好的湿地,2004年列入《国际湿地名录》,成为国际重要湿地之一,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2006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嘴鸥之乡”,同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
最近一项荣誉来自2011年12月22日,在“寻找中国最美湿地颁奖晚会”上,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评“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
然而,就在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之时,“被瘦身”的消息,令带着光环的盘锦湿地顿时蒙上了阴影,也令人们开始用质疑的目光来寻找它的边界。
25年三改面积
一切迹象表明,盘锦湿地被“瘦身”。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当《中国新闻周刊》向辽河口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玉祥求证消息真伪时,他既未肯定也未否定。
事实上,从2000年至今,在长达11年多时间里,盘锦市一直对外宣称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为12.8万公顷,而现在则是8万公顷,减少了37.5%。
如果数字不大,或许可以数据不精确作为理由。但“瘦身”后的保护区,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无法用统计失误来推托。
李玉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标明的面积即为8万公顷。
为证实自己的说法,李玉祥向记者出示了1988年《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通知》,文中注明,“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面积8万公顷。”
那么12.8万公顷的数字又从何而来呢?
《中国新闻周刊》调查得知,从8万公顷增加到12.8万公顷,源于盘锦市的“湿地战略”。
由于湿地本身的经济价值,以及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盘锦市多年来一直依托湿地对自身进行定位,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各方面都以湿地为推广的名片,遂有“湿地之都”称号。用一个盘锦市民的话来说,“湿地再多也不嫌多”。
双台河口保护区最初报批时只有两个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2000年,辽宁省林业厅请求国务院批准再增加一个实验区。这一年,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根据航拍图,计算双台河口保护区面积为12.8万公顷。增加的4.8万公顷,即为新增实验区的面积。
辽宁省林业厅据此要求国家林业局更改双台河口保护区的总面积,将原来的8万公顷改为12.8万公顷。
此后十多年,盘锦市的湿地名片上,保护区的面积便一直定格为12.8万公顷。如此一来,盘锦市的湿地保护区面积即占到城区的80%,是名副其实的“湿地之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但10年以来,广阔的湿地似乎又让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的盘锦市不堪其负,毕竟,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在短期内经常是相互冲突的。
2010年,辽宁省林业厅又联同盘锦市有关部门一起,对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新勘界,让保护区的面积又回到了8万公顷,这8万公顷内,同样包含有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事实上,在2009年底,辽宁省湿地保护中心和省林业规划院第一次到盘锦湿地勘查边界的时候,已经对外宣称,此次勘界是“为下一步辽河三角洲升级为国家湿地作准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外界注意。 直到今年6月份,当崭新的界碑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立起来,才引起环保人士的关注。
湿地为谁让路?
在盘锦企业家孙清忠看来,盘锦市从2005年左右开始,突然转变发展战略,从湿地转向海洋。按照他的理解,这意味着盘锦市要一改苇海沙鸥的田园牧歌,吹响现代工业的号角。
最明显的信号始于2005年盘锦市正式组建辽滨沿海经济区。最初,辽滨沿海经济区只有10平方公里,位于大洼县南端,紧邻营口,距营口机场只有6公里,距营口市区更是只有一壁之隔。由于过度向营口市“靠拢”,一度被盘锦市民解读为,盘锦要重投营口的怀抱(1984年后,盘锦市在行政區划上脱离营口市)。
盘锦市政府在修通了一条宽阔笔直、连接两个城区的向海大道之后,又动工修建了一条平行的新港路,此举被盘锦人认为“太过奢侈和超前”。但这表明了盘锦市的发展意图:盘锦要走海洋战略,做大盘锦港,发展重化工业,而“全球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湿地资源”只是这幕现代工业文明大戏的依托。在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简介中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芦苇荡”只是辽滨沿海经济区的背景。
在海洋战略的蓝图中,重工业、化工业是重中之重。盘锦市外宣办提供的资料显示,辽滨沿海经济区的主导产业是工程装备制造、石油华工和新材料生产、石油装备制造,三项产业均是“世界级”规模。
其中的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已经成为盘锦工业的领跑者。据盘锦市外宣办提供的资料显示,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035亿元,在辽宁全省率先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重化工业需要大片的土地、资源、环境容量,而在地域狭小的盘锦市,只能向湿地寻求发展空间。从2006年至2010年,辽滨沿海经济区从最初规划的10平方公里,扩大到545平方公里。其西北端已经抵达二界沟,紧邻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南沿。
保护和利用的困局
2010年,辽宁省林业厅将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0—2020)呈报国家林业局,于当年12月24日跟其他三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同时获批。在批文表格中显示,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悄然回到8万公顷,同时详细标注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面积。
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在25年内历经三次变化,在众声哗然的背后,国家林业局则保持沉默。10月15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试图采访国家林业局多个部门,均未获得答案;记者将关于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确界的相关问题发给其宣传部门,但至今未得到回复。
根据国务院1994年颁布实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国务院环保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据辽河口国家级自然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环保部至今未批准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新确界8万公顷。
8月15日,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保护区处工作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辽河口保护区重新确界一事,“环保部并不知情”。该工作人员表示,若盘锦红海滩旅游度假区及其他建设项目违反了有关规定,他们只能向辽河保护区主管部门即国家林业局“提出处罚建议”,而环保部作为非直属管理部门,无权对破坏保护区的行为进行处罚。
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争议,起因是地方经济发展向湿地“要地”;而在制度层面,自然保护区多头共管格局也容易产生问题。《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虽由环保部门“综合管理”,但农业、林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都有权管理。
李玉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次上级领导来调研,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汇报的第一个问题,肯定是“多头共管”之弊。“谁都能管,谁都管不好。”李玉祥说,甚至各部门依据的法律法规都有相互矛盾之处,比如《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经海洋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开发利用滩涂;而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经批准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项目,但严禁其他一切与保护方向不一致的项目。
在盘锦湿地,辽河口保护区管理局在各个部门的利益夹缝中备显弱势,据刘德天透露,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经常给保护区管理局“啃骨头”,当保护区管理局无法制止某个破坏湿地的项目时,黑嘴鸥协会便“挺身而出”。
2009年,有企业在保护区内南小河圈地养海参,保护区管理局挡不住,求助于黑嘴鸥协会,最终成功阻止保护区内的非法开发。类似的情况屡有发生。刘德天无奈地表示,这就好比“警察抓不了小偷,却让民兵去抓。”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有的归林业部门管,有的归环保部门管,但保护区管理局的人事任免和机构设置,却由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在刘德天看来,这是最大的政策漏洞。“这么一来,很容易出现保护区管理局屈从于地方政府压力,擅自调整、改变保护区界限、功能区划,以适宜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的问题。”
“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新确界后,面积从12.8万公顷缩小到8万公顷。”
这一条消息里说的保护区,是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之一、黑嘴鸥之乡盘锦湿地。可是,这块湿地缘何陡然缩小了近5万公顷?
质疑保护区边界
10月2日,盘锦人佟伟于发布了一条题为“4.8万公顷湿地哪去了?”的微博:“(盘锦湿地)不断被人为破坏,面积在不断缩小,面积已从本世纪初的12.8万公顷(见市统计局2004年编辑出版的《盘锦建市20年》)瘦身到8万公顷。”
微博附有《盘锦建市20年》“自然保护工作情况”,上面写着: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護区面积为12.8公顷。而另一张最近拍摄的保护区界碑上却赫然写着,“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8万公顷。”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盘锦市了解到,《盘锦建市20年》和界碑的信息皆属真实。《盘锦建市20年》中注明,从2001年至2007年,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均为12.8万公顷,期间未发生变动。保护区界碑立于2012年6月,填字的红漆依然新鲜醒目;碑上勾勒了一张保护区的缩略图,划分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分别用红、橙、绿色标出,图的四方还标有经纬度。
界碑上简略写明,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丹顶鹤、黑嘴鸥等多种珍稀水禽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中国新闻周刊》从辽河口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原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上世纪80年代初,保护区内发现丹顶鹤的卵和巢,丹顶鹤自古被称为“仙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为保护丹顶鹤繁殖和栖息地,盘锦市于1985年设立双台河口地市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而于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林业部门管辖。
保护区最初的保护物种是丹顶鹤和其他珍稀水禽,并不包括黑嘴鸥。与大众熟悉的丹顶鹤不同,黑嘴鸥虽然最早于1871年发现,但此后100多年里,研究者始终未发现它们的繁殖地点。
1989年,即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次年,一位工作人员在滨海滩涂捡到两个黑嘴鸥鸟巢和4颗鸟蛋,鸟类专家迅速在盘锦展开研究,1990年才最终确认,这种世界濒危珍稀鸟类,原来就在盘锦河口的湿地上繁衍生息。
但随着人类活动对湿地的侵占,丹顶鹤数量逐年减少,据辽河口保护区管理局提供的信息表明,今天在保护区内繁殖的丹顶鹤仅有10对。不过,黑嘴鸥则由于保护力度加强,数量逐渐增多。据最新“环志(为鸟类作环形标记)”数据,保护区内生活的黑嘴鸥已达到8000余只。
历年来,湿地一直是盘锦市铁打的名片。这个仅有两县两区的海滨小城,在经济、文化上从湿地获益良多。在盘锦市的介绍中到处可看到极具渲染性的表述:“盘锦滨海湿地面积达3149平方公里,占整个城市总面积的80%,是继尼罗河退化后我们这个星球保存最为完好的湿地,2004年列入《国际湿地名录》,成为国际重要湿地之一,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2006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嘴鸥之乡”,同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
最近一项荣誉来自2011年12月22日,在“寻找中国最美湿地颁奖晚会”上,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评“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
然而,就在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之时,“被瘦身”的消息,令带着光环的盘锦湿地顿时蒙上了阴影,也令人们开始用质疑的目光来寻找它的边界。
25年三改面积
一切迹象表明,盘锦湿地被“瘦身”。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当《中国新闻周刊》向辽河口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玉祥求证消息真伪时,他既未肯定也未否定。
事实上,从2000年至今,在长达11年多时间里,盘锦市一直对外宣称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为12.8万公顷,而现在则是8万公顷,减少了37.5%。
如果数字不大,或许可以数据不精确作为理由。但“瘦身”后的保护区,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无法用统计失误来推托。
李玉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标明的面积即为8万公顷。
为证实自己的说法,李玉祥向记者出示了1988年《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通知》,文中注明,“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面积8万公顷。”
那么12.8万公顷的数字又从何而来呢?
《中国新闻周刊》调查得知,从8万公顷增加到12.8万公顷,源于盘锦市的“湿地战略”。
由于湿地本身的经济价值,以及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盘锦市多年来一直依托湿地对自身进行定位,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各方面都以湿地为推广的名片,遂有“湿地之都”称号。用一个盘锦市民的话来说,“湿地再多也不嫌多”。
双台河口保护区最初报批时只有两个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2000年,辽宁省林业厅请求国务院批准再增加一个实验区。这一年,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根据航拍图,计算双台河口保护区面积为12.8万公顷。增加的4.8万公顷,即为新增实验区的面积。
辽宁省林业厅据此要求国家林业局更改双台河口保护区的总面积,将原来的8万公顷改为12.8万公顷。
此后十多年,盘锦市的湿地名片上,保护区的面积便一直定格为12.8万公顷。如此一来,盘锦市的湿地保护区面积即占到城区的80%,是名副其实的“湿地之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但10年以来,广阔的湿地似乎又让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的盘锦市不堪其负,毕竟,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在短期内经常是相互冲突的。
2010年,辽宁省林业厅又联同盘锦市有关部门一起,对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新勘界,让保护区的面积又回到了8万公顷,这8万公顷内,同样包含有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事实上,在2009年底,辽宁省湿地保护中心和省林业规划院第一次到盘锦湿地勘查边界的时候,已经对外宣称,此次勘界是“为下一步辽河三角洲升级为国家湿地作准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外界注意。 直到今年6月份,当崭新的界碑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立起来,才引起环保人士的关注。
湿地为谁让路?
在盘锦企业家孙清忠看来,盘锦市从2005年左右开始,突然转变发展战略,从湿地转向海洋。按照他的理解,这意味着盘锦市要一改苇海沙鸥的田园牧歌,吹响现代工业的号角。
最明显的信号始于2005年盘锦市正式组建辽滨沿海经济区。最初,辽滨沿海经济区只有10平方公里,位于大洼县南端,紧邻营口,距营口机场只有6公里,距营口市区更是只有一壁之隔。由于过度向营口市“靠拢”,一度被盘锦市民解读为,盘锦要重投营口的怀抱(1984年后,盘锦市在行政區划上脱离营口市)。
盘锦市政府在修通了一条宽阔笔直、连接两个城区的向海大道之后,又动工修建了一条平行的新港路,此举被盘锦人认为“太过奢侈和超前”。但这表明了盘锦市的发展意图:盘锦要走海洋战略,做大盘锦港,发展重化工业,而“全球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湿地资源”只是这幕现代工业文明大戏的依托。在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简介中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芦苇荡”只是辽滨沿海经济区的背景。
在海洋战略的蓝图中,重工业、化工业是重中之重。盘锦市外宣办提供的资料显示,辽滨沿海经济区的主导产业是工程装备制造、石油华工和新材料生产、石油装备制造,三项产业均是“世界级”规模。
其中的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已经成为盘锦工业的领跑者。据盘锦市外宣办提供的资料显示,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035亿元,在辽宁全省率先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重化工业需要大片的土地、资源、环境容量,而在地域狭小的盘锦市,只能向湿地寻求发展空间。从2006年至2010年,辽滨沿海经济区从最初规划的10平方公里,扩大到545平方公里。其西北端已经抵达二界沟,紧邻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南沿。
保护和利用的困局
2010年,辽宁省林业厅将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0—2020)呈报国家林业局,于当年12月24日跟其他三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同时获批。在批文表格中显示,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悄然回到8万公顷,同时详细标注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面积。
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在25年内历经三次变化,在众声哗然的背后,国家林业局则保持沉默。10月15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试图采访国家林业局多个部门,均未获得答案;记者将关于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确界的相关问题发给其宣传部门,但至今未得到回复。
根据国务院1994年颁布实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国务院环保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据辽河口国家级自然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环保部至今未批准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新确界8万公顷。
8月15日,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保护区处工作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辽河口保护区重新确界一事,“环保部并不知情”。该工作人员表示,若盘锦红海滩旅游度假区及其他建设项目违反了有关规定,他们只能向辽河保护区主管部门即国家林业局“提出处罚建议”,而环保部作为非直属管理部门,无权对破坏保护区的行为进行处罚。
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争议,起因是地方经济发展向湿地“要地”;而在制度层面,自然保护区多头共管格局也容易产生问题。《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虽由环保部门“综合管理”,但农业、林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都有权管理。
李玉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次上级领导来调研,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汇报的第一个问题,肯定是“多头共管”之弊。“谁都能管,谁都管不好。”李玉祥说,甚至各部门依据的法律法规都有相互矛盾之处,比如《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经海洋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开发利用滩涂;而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经批准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项目,但严禁其他一切与保护方向不一致的项目。
在盘锦湿地,辽河口保护区管理局在各个部门的利益夹缝中备显弱势,据刘德天透露,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经常给保护区管理局“啃骨头”,当保护区管理局无法制止某个破坏湿地的项目时,黑嘴鸥协会便“挺身而出”。
2009年,有企业在保护区内南小河圈地养海参,保护区管理局挡不住,求助于黑嘴鸥协会,最终成功阻止保护区内的非法开发。类似的情况屡有发生。刘德天无奈地表示,这就好比“警察抓不了小偷,却让民兵去抓。”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有的归林业部门管,有的归环保部门管,但保护区管理局的人事任免和机构设置,却由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在刘德天看来,这是最大的政策漏洞。“这么一来,很容易出现保护区管理局屈从于地方政府压力,擅自调整、改变保护区界限、功能区划,以适宜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