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的由来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三餐”是人们普遍的共识,“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更是很多人信奉的“黄金原则”。
  然而,在秦汉及以前,“一日三餐”却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它可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套餐“呢!

“两餐制”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人们不仅没有“一日三餐”,甚至没有“按时吃饭”的习惯,他们“饥则求食,饱则弃余”,过着“食无定时”的生活。
  进入农耕时代后,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了适应这种劳作方式,“按时吃饭”的习惯开始出现,形成了“两餐制”的饮食惯制。
  在商代,上午 7 时~9 时之间的饭被称为“大食”,下午 15时~17 时之间的饭被称为“小食”。
  上午的“大食”是最重要的主餐,分量和质量都要高于下午的“小食”,这跟我们“早饭要吃好”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只有上午吃饱了,才能有足够的体力来应对一天的劳动生活。

“吃几顿饭”是身份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两餐制”的基础上,“三餐制”、“四餐制”甚至“五餐制”相继出现,不过呢,“三四五”并非常人可以享受的。
  战国时期,贵族们在“两餐”的基础上加了“夜餐”,实行“三餐制”。
  到了汉代,为了区分等级贵贱,统治者在“一天吃几顿”这个问题上玩出了新花样,规定天子一天可以享受四餐,分别为日出时的“旦食”、正午的“晝食”、下午的“夕食”和日落之后的“暮食”,诸侯一天可以吃三餐,平民则一天只能吃两餐,遇到实在穷的,一天吃一餐也是正常的。

三餐制的发展


  “一日三餐”虽说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但只是特权阶级的专属,并没有真正普及开来,直到隋唐时期,“一日三餐”才开始逐渐走进寻常人家,并且“午餐”取代了秦汉前“朝食”的地位,成为每日的主餐。
  宋代,“三餐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宋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的充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让“三餐制”得到了全面普及和发展。

为什么要“一日三餐”?


  科学家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由于大脑每天需要大约110~145 g葡萄糖,而一餐饭只能积蓄大约50 g左右葡萄糖,所以人们必须吃足三餐才能满足大脑的能量需求。
  也有人认为,之所以要“一日三餐”是因为食物在胃中一般只停留4 h左右,胃一“空”人就会感觉饥饿,所以从食物的消化时间上看,“一日三餐”是最合理的安排!
其他文献
采用平衡液吸附法及NHtOAC、EDTA解吸剂解吸法研究名山河流域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全土及微团聚体(2~O.25,0.25~0.053,0.053~0.002,〈O.002mm)对Pb2+吸附解吸特性,并分别运用Langmuir
通过直接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SDS-PAGE和Western印迹,对一株猪源性大肠杆菌的粘附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是一株同时表达987P和F41两种粘附素抗原的猪源性大肠杆菌。
为观察胚胎及成体人视网膜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及分布特点,本文用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和巨噬细胞特异性抗原CD68的单克隆抗体标记24、28、30、33、36周龄胎儿及正常成人的视网膜并
和田市团城街区具有独特地理特征与特殊的气候条件,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团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变为极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历史街区形态,为和田市团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针对寻北系统在实际运用中因受周围环境影响而导致寻北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去噪方法.该方法选用sym8小波基,采用高次逼近法和改进的小波阈值对含有阵风噪声的原
目的研究砂粒冲击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不同厚度的TiN/Ti硬质涂层损伤特征与机理。方法采用Si3N4硬质球恒定动能垂直重复冲击试验方法,研究厚度对TiN/Ti涂层冲击损伤的影响。
变压器在发电厂中的应用主要是实现发电厂内部电压的转化和功率的输送,是整个发电厂供电系统中的核心运行部分。如果变压器出现了故障,则会影响整个电网的运行,从而影响人们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很多预防建议中,都提到要保持健康生活習惯、提高免疫力。那怎样的饮食搭配可以提高免疫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一下能够提高免疫力的饮食搭配建议,希望大家在防疫期间,也要注意均衡营养哦。1. 主食要吃够,每天应摄入250~400 g主食  这里的重量是指的生重,馒头、米饭等都需要按照烹调之前的米和面来计算重量。大多数人这几天的运动量比较小,为了预防便秘,就需要保证全谷物
目的研究不同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对基体和四面体非晶碳膜(ta-C)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不同电弧等离子体刻蚀时间对ta-C薄膜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主设计研制的45°单弯曲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