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内迁重庆。与此同时,“姑姑筵”搬到唐式遵所购的百花潭侧马家花园内。1937年,杨永泰当湖北省主席,约黄敬临同往。
此前,因黄敬临的弟子罗国荣在抗战前夕,应金融大亨丁次鹤之邀,前往重庆事厨,在康宁路“小园”当厨师长。受他的启发,黄敬临亦决定挥师南下。说起罗国荣,黄敬临深感自豪,记忆犹新:他12岁时先后拜川菜名厨王海泉和黄绍清为师,继而经四川军阀刘文辉之荐,曾受雇于 “姑姑筵”,受到自己的真传指点和文化熏陶。
行至重庆时,黄敬临闻杨永泰遇刺身死乃止。在渝停留期间,黄敬临经弟子引荐,并得到城防司令、民主人士鲜英的大力支持,在中营街公安局隔壁开起了"姑姑筵"。5月开张之日,黄敬临在门口贴出两副对联:"流落在贵码头,装一个忸忸怩怩新嫁娘杀鸡为黍;公安局大门口,来几多漂漂亮亮高贵客下马闻香。""营业税、印花税、席桌捐、红锅捐、这起去了那起来,弄不清楚;蒸公鸡、炒母鸡、炖牛肉、烤猪肉,肥的精而瘦的嫩,都要整齐。"
国民党重庆市政府有的官员看后感到不是滋味,便借全川大旱、号召"节约救灾"、禁售奢侈高档食品为由,称"姑姑筵违反禁令"而下令查封。后来,在鲜英的从中斡旋,及在原任四川省省长、贵州省主席,后调任重庆市市长、重庆卫戍总司令、国军五路总指挥扬森的秘书长李寰的说情和国民党某中央大员的庇护下,黄敬临迁到官邸林立的南岸都邮街购买私宅,并开办了新馆。而李寰则是我小舅舅黄世鉴之岳父。由于有着鲜英、李寰等人的支持、庇护,很快便使声名远扬的“姑姑筵”在重庆生根,成了轰动政坛上下、各界人士招待海内外要员和客商的首选豪华酒席。其菜式中,不仅有黄敬临那源自成都的上述各种“招牌菜”,更有一种他结合当时情况而新创的高档菜“龙肝凤胆”。此间,虽然每席定价已高达法币二百元,但“姑姑筵”依然是天天高朋满堂,时时座无虚席。
而按当时重庆的物价水平,此定价实在高得离谐,令一般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及。试举例说明:当时两毛钱可买四五斤小蜜橘;中国电影制片厂开编导会议时,11人在市内最大的重庆餐馆吃一桌丰富的饭菜,包括进门每人一盖碗沱茶、一碗鸡汤面点心,仅付6元;几个导演、演员,在一家小饭馆包饭,一人点一菜:坛子肉、干烧鲫鱼、宫保鸡丁,豆腐脑随便吃,一大砂锅汤是一只全鸭或全鸡熬的,每月每人饭菜费才9元;有一个单身汉,被人介绍到一个家庭包吃住外,每日发一包红锡包香烟,月付法币14元。
好客来“民主之家”。
异曲同工。与“姑姑筵”一样,原始的“鲜味斋”系鲜氏家人的家庭饭店,后因国共两党要员和诸多民主进步人士的光临而成为著名的“特园”----“民主之家”。很是凑巧,“姑姑筵”主人黄敬临又是我母亲(奶奶)黄文端的宗亲,其与鲜英、张澜、沈钧儒、张大千等一样,均是美髯垂胸的“美髯公”;黄氏家庭饭店也曾是社会名流荟萃的中心,黄敬临烹饪的菜品先后被慈禧太后、蒋介石、巨卿、赵熙、林山腴、徐悲鸿、刘文辉、陈鸣谦、唐式遵等人品尝过,因而被人称之为“御厨”。
名师出高徒。在黄敬临的指导下,鲜宅家宴——“鲜味斋”在重庆的名声如雷贯耳、香飘四溢。后来黄敬临之弟黄保临、大儿黄平伯、二儿黄仲霆所开的“静宁饭店”、“哥哥传”、“不醉无归小酒家”和其弟子罗国荣所开的"颐之时"等亦各有特色,十分有名。
1938年底,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抵重庆,来“特园”看望鲜英,当谈到中共需要有同社会各界人士商讨团结抗战的场地,“特园”是最有理想的地方,能否借用的时候,鲜英当即表示热情欢迎,愿意共赴国难,团结抗战。对此,鲜继根回忆说:“第二天董老就和总理一道来见父亲,言谈中总理有意探问父亲能否提供特园为中共与各界人士共商国事的场所,但又关心地说,如是,特园则要承担一定风险,先生怕不怕?父亲坦然回答说,一愿意,二不怕。”从此之后,到“特园”活动的中共人员越来越多,除以上三位而外,林伯渠、叶剑英、王明、博古、王若飞、罗瑞卿等等都来过“特园”。
1939年,因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破坏国共合作,危及抗战,鲜英愤而辞去在国民党政府中的一切职务,宣布息影鲜宅,弃政从商。从此,在张澜、董必武、刘湘、周恩来等爱国抗战人士的关心支持下,慷慨、热情、大方、大义的鲜英日益把鲜宅建成了一个抗日民主和中共统一战线的中心活动场所。筹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多次国共谈判国共之间的三件大事、东北停战问题、周恩来召开记者招待会、欢送中共、民盟代表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茶话会等重大事宜都是在鲜宅举行的。
回首当年。常住“特园”的人也不少。张澜在达观楼下食堂旁边有间房长住,另一侧常住着梁漱溟。而二楼睥书房隔壁分别有张申府和张东荪的住房。正是这个时期,由张澜、鲜英、黄炎培、梁漱溟等13人发起,在“特园”秘密开会,成立了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大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以后在“特园”举行了这个组织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会议,取消“政团”二字,改自然数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再以后,民盟的总部就设在“特园”办公。
为此,鲜英夫人金竹生女士回忆说,“抗战期间,到‘特园’的客人多,少则数百,多时上千。在‘特园’用餐的人全天开流水席,随到随吃。”鲜英之女鲜继根说:“鲜家永远为他保留了一间房,孩子称‘张老伯房间’,父母亲称那是‘表老房间’(张澜号表方)。”
梁漱溟的儿子梁培宽则在一封信中这样描述“特园”:“家父在重庆时,是‘特园’的常客。例如重庆旧政协开会时,家父住这里,一直到民盟总部由重庆迁南京后才离开。据我记忆,我本人曾去‘特园’探望家父。正逢画家丰子恺先生在访问家父,当时‘特园’贵客盈门、车水马龙的盛况,至今印象深刻。” 1940年,黄敬临又在上清寺范庄开设了新店。
1941年初始,重庆频遭日机轰炸,使"姑姑筵"等各行各业的生意受到重挫,经济十分萧条。此间,因黄敬临素来胆小,每闻日机轰响,便垒以棉絮、吓得打抖地躲在桌下防炸。久而久之,黄敬临因无所事事,经济日趋紧张,加之惊吓成疾,只好长期性卧病在床。
1941年秋,又在一次日机的轰炸声中,最终导致被惊吓的黄敬临病情加重,很快就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
从此,虽然随着黄敬临的去世,由他开创的“姑姑筵”菜系渐渐走向衰落,但他儿子所创、杨建臣在五四路所开的“不醉无归火锅店”和他的弟子罗国荣所创的"颐之时"餐馆,却发扬光大地廷续到了今天,并使“颐之时”成了国家认可、批准的“中华老字号”。
新中国“光明在望”
王若飞是“特园”的常客。有一次聚餐宴席上,他这样对鲜英说,“我刚到重庆时,远望你这座公馆雄踞山头,为树荫覆盖,森严气派。心想,又不知是哪一位大军阀大官吏大酱家的公馆罗!后来,我常到这里碰头见面,才感受到你是一位彬彬有礼、虚怀若谷、豪侠义气、洞察时情、畅晓军事,是一位为中国民主光明前途奋斗不息的侠杰义士,是一位忠厚难得的挚友。”
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特园秘密成立。1944年9月19日,政团同盟在特园召开代表会议,决定将原以党派为基础的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以个人为基础的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总部就设在特园),由鲜英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重庆支部主任委员,负责总部机关报《民主报》。
当时,中共在重庆的公开机构被国民党监视甚严,因而中共和民主人士就常到特园聚会。由于上述原因,特园被誉为“民主之家”,冯玉祥特题书“民主之家”的匾额赠鲜英。
从此在陪都时期,特园开始了在国内民主运动里最为风光的岁月。事实上,它已经成了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活动的主要场地,社会贤达开始频频在特园活动。鲜英夫人金竹生曾对子女回忆说:“当年每天在特园用餐的人很多,最多时上千人。全天开‘流水席’,随到随吃。记得有次周恩来到特园已开过饭,准备另外为他备餐。周恩来不同意,将就桌上剩菜饭吃了一顿。”
为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鲜英仗义疏财不惜家产。但鲜家传统,则是推崇勤俭节约度日。鲜英的孙女鲜述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鲜家孙辈,从小没有零食可吃,平时为解嘴馋,就在花园各处寻觅,铁线草、酸茎草都成了零食。祖母金竹生出身城市贫民,劳动本色不变,常在空地培植花草果木。解放前常有小姐太太慕名造访特园,问鲜太太在不在家?忙着在地里劳动的祖母回答‘我就是’,让来访者惊愕不解。祖母对子孙管教严格,说话的声音不能高,不许骂人脏话,吃饭不能喧哗,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子孙。若将饭粒掉在桌上,必须拣起来吃掉……”
抗战胜利前后是特园辉煌的顶点。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1945年毛泽东参加国共谈判时的“三访特园”。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周恩来的引荐下专程来“特园”与鲜英见面。并且借用这里的会客室,接见了重庆的各界人士。董必武首先提议以“民主之家”的称号赠“特园”。“民主之家”的横匾有两块,一块是冯玉祥的隶书,一块是郭沫若的草书。郭沫若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嘉陵江上有一叟,银髯长可一尺九。其氏姓鲜其名英,全力为民事奔走。以国为家家为国,家集人民之战友,反对封建法西斯,打倒独裁打走狗。有堂专为民主开,有酒专为民主寿。召集民主见曙光,民主之家永不朽。”
1945年8月30日,毛泽东由周恩来陪同来到特园,看到匾额上书“民主之家”四个大字,上款是“特生先生”,落款是“冯玉祥”。毛泽东说:“这是民主之家,我也回到家了。”鲜英解释说:“因表老住在这里,民盟总部设在这里,各界民主人士共商国是常借这里,所以董必武赠此徽号,冯将军作客时亲笔提写,两旁楹联是表老所撰。”毛泽东说:“董老起名,冯玉祥将军题字,表老的楹联,也堪称三绝了。今天我们聚会在民主之家,今后我们要共同努力,生活在民主之国。”
9月2日,张澜与鲜英以中国民主同盟名义,在特园宴请毛泽东、周恩来与王若飞。当鲜英献上其夫人亲手酿制的具有西充传统风味的枣儿酒时,毛泽东尝过之后,立即连连称好。饭后鲜英子女请毛泽东在纪念册上题词时,他用钢笔写下了“光明在望”四字。
9月15日下午,毛泽东三访特园,与张澜、鲜英密谈了三个小时。(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