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作品看古代思政教育的特点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90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思想政治教育,源远流长,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强调个人修养和教育方法的运用,把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目标看成是思政教育的首要目标,注重中华民族仁爱和孝顺的传统美德。在当前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对古代的教育思想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待,对其中的合理部分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古代思政教育 道德教育儒家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所谓的一定统治阶级、政党或者团体共同遵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影响和约束,从而可以让成员的思想行为活动符合一定的社会思想品德的规范和要求。在我国古代,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词,但是很多思想家还是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这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内容是最为完整丰富的,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虽然这其中很多部分都是为剥削阶级的统治人民服务的,但是其中还是蕴含了一些丰富的思想精华,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政教育工作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是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历来都把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作为塑造完美人格的前提,孔子就说“一个有着良好品德的人就必然是从小有着远大理想并且矢志不渝的努力奋斗的人。”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其中这里的“志于学”就是要要树立追求真理的志向和目标,“立”和“不惑”讲述的就是对得道观念的确信和坚守,“知天命”、“ 耳顺” 、“从心所欲,不逾距”则是说明在认识和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后就达到了一种自由的境界,这样也就事业大成了。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就是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抛弃那些小恩小利,清心寡欲,安贫乐道,孔子在这个基础之上又进一步提出了“仁者不忧”的学说,语出《论语·宪问》:“仁者不优,知者不惑,勇者不俱。”宋代的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优,乐天下之乐而乐”的传世名言,表达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的雄心和抱负,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忧患天下的利害关系,先忧天下之忧,不计较个人之忧,这应该是每一个仁人志士应该具有的立身品德。在《孟子·膝文公下》中有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和《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孟子提倡的是一种能够立大志,吃大苦和成大业的“大丈夫”精神,这里所说的“大丈夫”其实就是一种崇高伟岸的人格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大人”,也就是有原则,刚正不阿,不会随波逐流,有着自己的人生坚守。孟子有关大丈夫的言论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点值得我们在当今的思政教育工作中继承和弘扬。
  二、重视道德教育和方法的运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封建宗法制的社会,因此历代统治者都特别重视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个人与家庭、宗教和国家伦理道德之间关系的维护和建设,并且伦理道德关系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古代从统治阶级内部到黎民百姓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
  在《论语·为政》中有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因此很早孔子就有了“以政为德”的主张。在《孟子·尽心上》上,孟子曾言:“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的主张,在《学记》中有这样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记载,其中“化民成俗”就是要求通过道德教育来化民成俗,这也是立国的一种重要途径。汉代的大儒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深化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宋代,朱熹更是非常明确地将道德教育放在了学校教育的首位。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国众多的思想家都非常重视“澡身”,“修身”,“省身”,“洁身”,“诚身”,“正身”,强调“养性”,“养心”,“良能”和“良知”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家都这样认为,只有抛弃了心中的邪欲杂念,将善性进行发扬,那么就可以达到一种很高的道德精神境界。其中有关道德教育的方法,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孔子最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这在《论语·颜回》中有所记载:有四人问仁,孔子因人而进行不同的回答,希望可以长其善救其失,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坚持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的主张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这在《论语·述而》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记载,这里所谓的“愤”就是“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所谓的“悱“就是口欲言而未达”的意思,意思就是说学生没有愤的表情的时候,就应该去诱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愤,当学生真的有“悱”的表情的时候就给学生以启发,这样就可以领会其中的意思,只有达其词,这样的启发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孟子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并且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儒家有关道德教育的方法为后世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很好借鉴的模范,后来的思想家,教育家虽然在道德教育上的表述都有所不同,但是都对孔子的道德教育方法进行推崇和继承。
  三、重视仁爱之心和孝敬的传统美德思政教育
  儒家的教育强调忠君爱国思想,把这看成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信念追求,并且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在《论语·颜溯》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爱人的具体体现。要做到“爱人”就首先要从自己的父母开始,因此提出了“孝”,进而转化发展为忠,这也就是所谓的“忠”文化。因此忠孝文化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维护宗法制统治的最核心内容和支撑核心。《孝经》有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因此儒家非常推崇《孝经》的思想,认为“孝”是百行之本,是道德的源头,是善行的开端和修身的根本所在。“孝”是立国治民和施教的根本所在,只有通过孝敬来教化所有的人才可以立国治民,才可以让人们之间亲爱和睦,家庭祥和,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才有“人之行,莫大于孝”的说法。《孝经》中:“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也是为了彰显孝道,也是在明朝的《三十六孝》之后,清代的张之洞等人重新编辑了《百孝图说》,以便后人可以模仿。虽然这其中有很多封建的思想糟粕,但是对父母要行孝道的思想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四、突出了爱国主义的思政教育的特点
  “夏传子,家天下”,从夏朝以后,我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家天下”的统治时期,历代王朝都把自己家族统治的国家看成是自己家族的国家,皇帝也变成了“天子”。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就融为一体了,共生共存,息息相关。没有国家社会也就没有家庭和个人,所以个人的家庭利益也就和国家社会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了。从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到近现代的梁启超、孙中山等众多的仁人志士,都把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国家的根本利益等爱国主义的高尚气节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儒家强调“尚志”,孔子肯定了人各有志的观点,然而有志之人的“志”一般都是为了抵御外族的侵略,改造社会和建设国家为基本核心内容的,具体来讲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把忠于君主,报效国家看成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并且升华为“仁”。在《论语·于罕》中,孔子有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的深远影响。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更是提出了:“天下有道,以身殉道;天下无道,以道殉身”的主张和《孟子·告子上》中的:“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高呼。正是在这种道德思想的教育下,才有了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忠心;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豪迈;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壮志;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慷慨激昂;秋瑾的“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爱国壮举都成为了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
  五、结语
  对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中的合理之处我们应该给予肯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总体上说,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秩序和统治的,因此,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封建性,朴素性和粗糙性,甚至是盲目性,我们不能苛求前人的思想,但是对于其中的局限性不能不重视,应该对古代的思政教育思想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继承和弘扬,对于那些合理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大力弘扬,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胡平生译注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 蔡希勤译注 论语·为政[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4
  [4] 蔡希勘译注 论语·述而[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4
  [5] 朱熹 孟子·告子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朱熹 孟子·告子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朱熹 孟子·尽心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朱熹 孟子·膝文公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其他文献
通过取代试验设计,设置5个丝茅侵入量梯度,模拟入侵草坪细叶结缕草(Zoysia tenuifolia)100d后,测定草坪草单株生物量、相对产量、相对产量和、攻击指数、竞争平衡指数等指标,
要利用荧光原位PCR技术体系整合木薯的分子遗传图谱.将16号连锁群上的NS376和SSRY86标记定位到华南6号木薯的染色体上,结果表明:这2个标记均能在华南6号不同时期的细胞上检测到1
分析"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阐述"和谐互助"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的实践,提出"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教学体会。
2014年至2015年,以8个块根品种为试材,在贵州省兴仁县放马坪种羊场开展了品种比较及丰产栽培比较试验,并且对放马坪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大田种植相结合,
摘要: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中华民族的振兴更是寄希望于当代的大学生。百年育人有赖于教育,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发生改革的。在当今变化莫测的国际社会中,具备深厚中华文化底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将对我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和英语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教育质量就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本文将在异步教学法的指导下,对语文和英语的教学模式改革作出
“谱”是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言普声,普也兼表普遍之意。“谱”本义为按事物的类别或系统分类编成的记录人物、世系及家族的书籍、表册。如《西厢记》:“郎之才望亦不辱相国之家谱也。”这是崔莺莺在张君瑞中举后给张的信中说的话,意思是:“你现在高中了,你的才气名望不至于有辱我们相国之家的家谱。因为我们相国之家的家谱中所记录的人没有一个是白丁儿,都是有官位有地位的人。”在这里是用“家谱”代表一个家族的名声地位。
从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出发,分析跨文化交际与高职英语教学的关系,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人工草地是饲草生产的关键,也是未来牧草产业发展的重点,人工草地的退化影响着牧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人工草地退化的表现和原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退化的人工草地提
在广泛收集、评价和纯化节瓜种质资源的基础上.2004年春季利用‘粤农’节瓜强雌系母本与优质、结果十牛强的材料4号杂交.随后经5代强雌性鉴定及加强雌性化技术,选育出田间耐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