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仓百人一首》收录了一百位歌人的一百首和歌,每一首和歌都具有代表性,是日本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本文将以《小仓百人一首》为范围,以含有“秋”字的和歌为对象,从和歌意象、感情基调、隐喻意义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求更好地挖掘和歌中的精髓。
关键词:小仓百人一首;和歌;秋;意象;感情
中图分类号:H36;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2-0190-02
《小仓百人一首》是由藤原定家(1162-1241)于1235年编订,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收录了从古代到镰仓时代初期的一百位歌人的一百首和歌,跨越日本历史六百多年。从和歌的题材上来看,分为春、夏、秋、冬、离别、羁旅、恋歌和杂诗8类,其中歌咏恋情的情歌最多,共43首,描写四季景色的和歌次之,共32首,而其中又以秋歌的数量最多[1]。因此,本文决定从秋歌入手,以“秋”字为关键点对和歌进行探究。
在《小仓百人一首》一书中,秋歌共有16首,而带有“秋”字的和歌有12首,接下来本文将从和歌意象、感情基调、隐喻意义三个角度一一进行阐述,探究这些“秋”字和歌中的奥义。
一、和歌意象
日本地处东亚,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国内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象,所以描写四季景色的和歌中都或多或少地夹杂着当季的风貌。在上述列举的12首和歌中,出现的景物有“田”、“庵”、“苫”(草帘子)、“衣手”(衣袖)、“露”、“奥山”、“紅葉”、“鹿”、“草木”、“山風”、“嵐”、“月”、“白露”、“風”、“玉”、“葎”(蔓草的杂草)、“夕暮れ”、“秋風”、“稲葉”、“葦”、“雲”、“月の影”、“村雨”、“葉”、“霧”、“山”、“衣”等。既有自然景观也有生活画面,在这些意象中运用最多的便是“风”,有5首,分别是:
例1:吹くからに秋の草木のしをるればむべ山風をあらしといふらむ(22·文屋康秀)
译文:枯焦怜草木,落叶逐飞蓬。瑟瑟山风起,世人谓槁风。(刘德润,2007:69)
例2:白露に風の吹きしく秋の野はつらぬきとめぬ玉ぞ散りける(37·文屋朝康)
译文:清秋原野上,白露滚凉风。无计串珠玉,可怜散草丛。(刘德润,2007:114)
例3:夕されば門田の稲葉おとづれて葦のまろやに秋風ぞ吹く(71·大納言経信)
译文:暮色门前降,满田何朦胧。摇摇鸣稻叶,庐舍临秋风。(刘德润,2007:220)
例4:秋風にたなびく雲の絶え間よりもれ出づる月の影のさやけさ(79·左京大夫顕輔)
译文:飒飒秋风起,横云挂夜空。清辉云缝月,朗朗照苍穹。(刘德润,2007:245)
例5:み吉野の 山の秋風 小夜ふけてふるさと寒く 衣打つなり(94·参議雅経)
译文:故国秋风起,萧萧吉野山。寒砧催夜尽,户户捣衣衫。(刘德润,2007:292)
秋天万物开始凋零,飞禽走兽各自归栖,世界渐趋宁静。在这样一派静寂的氛围里,秋风就显得尤为喧闹。在上述的5个例句里,“風”多与“吹く”相结合,以动态的形式出现,打破了秋天的静态之感。如例1中的山风使草木枯萎,仿佛为碧绿的草木换上了枯黄的秋装,给人一种秋天的萧瑟之感,同时从感官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态印象,为读者展现了另一番景象。例2中秋风吹落了草叶上的露珠,露珠滚落,出现了景物的跳动,打破了原野上的宁静。例3中秋风不仅吹拂了稻叶,还吹动了农家小屋上的茅草,使两者发出声响,从听觉上打破了夜晚的安静。例4中虽然没有动词“吹く”,但是通过云的形态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动,风起、云浮、月照,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三者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别致的秋夜图。例5中的秋风则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秋风骤起,故国之思油然而生,从而发生了情感上的转换。
其次使用最多的是“露”,共有4首,包括上面的例2和下面的几首:
例6:秋の田のかりほの庵の苫をあらみわが衣手は露にぬれつつ(1·天智天皇)
译文:秋来田野上,且宿陋茅庵。夜半湿衣袖,滴滴冷露沾。(刘德润,2007:1)
例7:契りおきしさせもが露を命にてあはれ今年の秋もいぬめり(75·藤原基俊)
译文:纵有空言在,命托原上蓬。老来惊露冷,今岁逝秋风。(刘德润,2007:233)
例8:村雨の露もまだひぬまきの葉に 霧たちのぼる秋の夕暮れ (87·寂蓮法師)
译文:骤雨频频降,枝头露未干。腾腾秋夕雾,暮色满山川。(刘德润,2007:270)
露水四季皆有,秋季尤多,是秋季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秋歌中常用的意象。秋天萧瑟清冷,所以秋天的露水也给人一种清寒之感。通过译文“冷露”、“凉风”、“惊露冷”我们可以看到,刘德润老师多将露水与“冷”、“凉”等词搭配使用,凸显秋天的寒冷,力求与原文中秋天的肃杀相契合。另外,露水多在清晨和夜晚降下,存留时间很短,所以也寓意短暂的生命和时光,如“夜半湿衣袖,滴滴冷露沾”描写的是黎明前的景象,而“老来惊露冷,今岁逝秋风”则是感慨露水消失得快。
除此之外,这些和歌还善用“田”、“月”、“叶”等意象。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偏向于描写黄昏及夜晚的景色,如大江千里(23)、良进法师(70)、大纳言经信(71)、左京大夫显辅(79)、寂莲法师(87)、参议雅经(94)等和歌中所描写的黄昏与月夜的景色。这些和歌中使用这些意象,又常常描绘黄昏及夜晚的景色究竟有什么用意,接下来我们从感情基调上进行分析。
二、感情基调
这12首和歌中的感情基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悲”,一类是“喜”。表达悲伤情感的和歌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抒发悲秋之情,充分体现了古代日本“物哀”、“幽玄”的创作理念。“悲”中又夹杂着不同的情感,有感慨时过境迁的,如惠庆法师(47)由源融的庭院今昔面貌的对比引发了对人世无常、盛者必衰的感伤和对往事必逝、只有秋色犹存的赞美;参议雅经(94)投宿于吉野的农家,由吉野的秋风声与捣衣声引起了对故国的缅怀之情。有悲秋的同时慨叹自身孤寂的,如猿丸大夫(5)晚秋鹿鸣,独自悲秋的感伤;良进法师(70)苍茫大地孑然一身的感叹;大江千里(23)中望月物哀众人悲秋的感慨。有打破藩篱、推陈出新的,像开辟新歌风,文屋康秀(22)将汉诗手法运用到和歌中,将“山”与“风”合成“岚”字,表现了山风尽吹秋草枯萎时的凄凉;像化静为动,文屋朝康(37)打破露珠在和歌中的静态形象,特意写露珠随风滚落的动态之美,并透露着对露珠散落草丛,无可挽回的感伤。其他的还有天智天皇(1)中妇人遭厌倦而被抛弃的哀怨(也有人认为是悯农诗)、藤原基俊(75)中对失信之人的心寒。 而“喜”中所包含的情感比较统一,几乎都是对秋季自然风光的赞美,尤其是对秋天茫茫暮色的赞美。如大纳言经信(71)勾勒了一幅秋声入耳、秋风临舍的田园苍茫暮色的画卷;左京大夫显辅(79)对秋风飒飒、月光轻洒、朗朗乾坤的赞美;寂莲法师(87)对细雨枫叶露未干、秋意黄昏雾正浓这样一幅秋季画卷的歌颂。秋天在四季中的地位就像黄昏在一天里的地位一样,总能令人良感颇多,而且一天中最与秋天气质相贴合的就是傍晚黄昏时刻,那时的秋色最浓重,情感的触发也最强烈,所以秋歌中也特别喜欢使用“秋の夕暮れ”来结尾,让人深受感染又意犹未尽。
这些和歌大都是借物咏情,有的直抒胸臆,能轻易感受到歌人心中的喜怒哀乐,有的委婉传情,借用秋天之景迂回表达内心所想。直接地告白从字面便可知晓,而间接地告白则需抽丝剥茧,探究出背后的隐喻意义,所以接下来将介绍和歌中的隐喻意义。
三、隐喻意义
这几首和歌都是借不同意象来表达不同感情,其中有的意象不止停留于表面,还具有隐喻功能。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露”,汉诗中就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其实和歌中也有类似的比喻。将“露珠”比喻成“珍珠”是最常见的一类,如上述的例2中,将“白露”与“玉”相联系,将风吹后滚落的露珠比喻成珍珠散落满地,形象贴切且不失美感。草叶上的露珠在秋风的吹动下,如珍珠般洒落、消散。由于露珠在颜色上是白色或无色的,在形状上是圆形的,将露珠喻为白色的珍珠便有了在认知上的合理性,这一隐喻在和歌中十分常见[2]。除了具有认知上的合理性之外,也具有情感上的相通性,滚落的露珠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难以再恢复如初,给人一种破裂、无可挽回的悲伤之感。还有将“露珠”比喻成“眼泪”的,如上述的例1中,有人认为这是一首“闺怨之歌”,“秋”与“厭”在日语中都读作“あき”,所以这是一首遭人厌倦而被拋弃的妇人的哀歌,而歌中的露水就是妇人的泪水。再者,露水与泪水在形态上极其相似,晶莹剔透,饱满澄澈,所以将“露水”隐喻为“泪水”也是能理解的。在简陋的茅屋里,想起男方对自己的嫌弃和厌倦,暗自神伤,秋天里的露水就是妇人此时心境的写照,露水又何尝不是秋天为妇人流下的眼泪呢?还有将“露珠”比喻成“诺言”的,这是利用了露珠华而不实、极易消逝的特点,美好的承诺就像闪闪发光的露珠一样令人心醉,然而空有口头上的承诺却不去兑现跟草上只能远远的观望、却不能触碰的露珠有何区别,上述的例7中,歌人很气愤对方的言而无信,将对方对自己许下的诺言比喻成草上的露珠,转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个隐喻很有特色又非常委婉。
四、结语
《小仓百人一首》在日本和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以“五七五七七”的格式,用三十一个音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卷,述说了一段完整的故事,传达了一份别致的感情,是文化浓缩后的精粹,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日本人喜欢。本文通过对带“秋”字的和歌的分析,从和歌意象、感情基调、隐喻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这远远不够,《小仓百人一首》中还有很多奥秘等待着我们继续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刘德润.小仓百人一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张建芳.《小仓百人一首》四季歌中的隐喻及其意象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01):47-50.
(责任编辑:林丽华)
关键词:小仓百人一首;和歌;秋;意象;感情
中图分类号:H36;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2-0190-02
《小仓百人一首》是由藤原定家(1162-1241)于1235年编订,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收录了从古代到镰仓时代初期的一百位歌人的一百首和歌,跨越日本历史六百多年。从和歌的题材上来看,分为春、夏、秋、冬、离别、羁旅、恋歌和杂诗8类,其中歌咏恋情的情歌最多,共43首,描写四季景色的和歌次之,共32首,而其中又以秋歌的数量最多[1]。因此,本文决定从秋歌入手,以“秋”字为关键点对和歌进行探究。
在《小仓百人一首》一书中,秋歌共有16首,而带有“秋”字的和歌有12首,接下来本文将从和歌意象、感情基调、隐喻意义三个角度一一进行阐述,探究这些“秋”字和歌中的奥义。
一、和歌意象
日本地处东亚,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国内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象,所以描写四季景色的和歌中都或多或少地夹杂着当季的风貌。在上述列举的12首和歌中,出现的景物有“田”、“庵”、“苫”(草帘子)、“衣手”(衣袖)、“露”、“奥山”、“紅葉”、“鹿”、“草木”、“山風”、“嵐”、“月”、“白露”、“風”、“玉”、“葎”(蔓草的杂草)、“夕暮れ”、“秋風”、“稲葉”、“葦”、“雲”、“月の影”、“村雨”、“葉”、“霧”、“山”、“衣”等。既有自然景观也有生活画面,在这些意象中运用最多的便是“风”,有5首,分别是:
例1:吹くからに秋の草木のしをるればむべ山風をあらしといふらむ(22·文屋康秀)
译文:枯焦怜草木,落叶逐飞蓬。瑟瑟山风起,世人谓槁风。(刘德润,2007:69)
例2:白露に風の吹きしく秋の野はつらぬきとめぬ玉ぞ散りける(37·文屋朝康)
译文:清秋原野上,白露滚凉风。无计串珠玉,可怜散草丛。(刘德润,2007:114)
例3:夕されば門田の稲葉おとづれて葦のまろやに秋風ぞ吹く(71·大納言経信)
译文:暮色门前降,满田何朦胧。摇摇鸣稻叶,庐舍临秋风。(刘德润,2007:220)
例4:秋風にたなびく雲の絶え間よりもれ出づる月の影のさやけさ(79·左京大夫顕輔)
译文:飒飒秋风起,横云挂夜空。清辉云缝月,朗朗照苍穹。(刘德润,2007:245)
例5:み吉野の 山の秋風 小夜ふけてふるさと寒く 衣打つなり(94·参議雅経)
译文:故国秋风起,萧萧吉野山。寒砧催夜尽,户户捣衣衫。(刘德润,2007:292)
秋天万物开始凋零,飞禽走兽各自归栖,世界渐趋宁静。在这样一派静寂的氛围里,秋风就显得尤为喧闹。在上述的5个例句里,“風”多与“吹く”相结合,以动态的形式出现,打破了秋天的静态之感。如例1中的山风使草木枯萎,仿佛为碧绿的草木换上了枯黄的秋装,给人一种秋天的萧瑟之感,同时从感官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态印象,为读者展现了另一番景象。例2中秋风吹落了草叶上的露珠,露珠滚落,出现了景物的跳动,打破了原野上的宁静。例3中秋风不仅吹拂了稻叶,还吹动了农家小屋上的茅草,使两者发出声响,从听觉上打破了夜晚的安静。例4中虽然没有动词“吹く”,但是通过云的形态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动,风起、云浮、月照,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三者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别致的秋夜图。例5中的秋风则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秋风骤起,故国之思油然而生,从而发生了情感上的转换。
其次使用最多的是“露”,共有4首,包括上面的例2和下面的几首:
例6:秋の田のかりほの庵の苫をあらみわが衣手は露にぬれつつ(1·天智天皇)
译文:秋来田野上,且宿陋茅庵。夜半湿衣袖,滴滴冷露沾。(刘德润,2007:1)
例7:契りおきしさせもが露を命にてあはれ今年の秋もいぬめり(75·藤原基俊)
译文:纵有空言在,命托原上蓬。老来惊露冷,今岁逝秋风。(刘德润,2007:233)
例8:村雨の露もまだひぬまきの葉に 霧たちのぼる秋の夕暮れ (87·寂蓮法師)
译文:骤雨频频降,枝头露未干。腾腾秋夕雾,暮色满山川。(刘德润,2007:270)
露水四季皆有,秋季尤多,是秋季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秋歌中常用的意象。秋天萧瑟清冷,所以秋天的露水也给人一种清寒之感。通过译文“冷露”、“凉风”、“惊露冷”我们可以看到,刘德润老师多将露水与“冷”、“凉”等词搭配使用,凸显秋天的寒冷,力求与原文中秋天的肃杀相契合。另外,露水多在清晨和夜晚降下,存留时间很短,所以也寓意短暂的生命和时光,如“夜半湿衣袖,滴滴冷露沾”描写的是黎明前的景象,而“老来惊露冷,今岁逝秋风”则是感慨露水消失得快。
除此之外,这些和歌还善用“田”、“月”、“叶”等意象。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偏向于描写黄昏及夜晚的景色,如大江千里(23)、良进法师(70)、大纳言经信(71)、左京大夫显辅(79)、寂莲法师(87)、参议雅经(94)等和歌中所描写的黄昏与月夜的景色。这些和歌中使用这些意象,又常常描绘黄昏及夜晚的景色究竟有什么用意,接下来我们从感情基调上进行分析。
二、感情基调
这12首和歌中的感情基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悲”,一类是“喜”。表达悲伤情感的和歌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抒发悲秋之情,充分体现了古代日本“物哀”、“幽玄”的创作理念。“悲”中又夹杂着不同的情感,有感慨时过境迁的,如惠庆法师(47)由源融的庭院今昔面貌的对比引发了对人世无常、盛者必衰的感伤和对往事必逝、只有秋色犹存的赞美;参议雅经(94)投宿于吉野的农家,由吉野的秋风声与捣衣声引起了对故国的缅怀之情。有悲秋的同时慨叹自身孤寂的,如猿丸大夫(5)晚秋鹿鸣,独自悲秋的感伤;良进法师(70)苍茫大地孑然一身的感叹;大江千里(23)中望月物哀众人悲秋的感慨。有打破藩篱、推陈出新的,像开辟新歌风,文屋康秀(22)将汉诗手法运用到和歌中,将“山”与“风”合成“岚”字,表现了山风尽吹秋草枯萎时的凄凉;像化静为动,文屋朝康(37)打破露珠在和歌中的静态形象,特意写露珠随风滚落的动态之美,并透露着对露珠散落草丛,无可挽回的感伤。其他的还有天智天皇(1)中妇人遭厌倦而被抛弃的哀怨(也有人认为是悯农诗)、藤原基俊(75)中对失信之人的心寒。 而“喜”中所包含的情感比较统一,几乎都是对秋季自然风光的赞美,尤其是对秋天茫茫暮色的赞美。如大纳言经信(71)勾勒了一幅秋声入耳、秋风临舍的田园苍茫暮色的画卷;左京大夫显辅(79)对秋风飒飒、月光轻洒、朗朗乾坤的赞美;寂莲法师(87)对细雨枫叶露未干、秋意黄昏雾正浓这样一幅秋季画卷的歌颂。秋天在四季中的地位就像黄昏在一天里的地位一样,总能令人良感颇多,而且一天中最与秋天气质相贴合的就是傍晚黄昏时刻,那时的秋色最浓重,情感的触发也最强烈,所以秋歌中也特别喜欢使用“秋の夕暮れ”来结尾,让人深受感染又意犹未尽。
这些和歌大都是借物咏情,有的直抒胸臆,能轻易感受到歌人心中的喜怒哀乐,有的委婉传情,借用秋天之景迂回表达内心所想。直接地告白从字面便可知晓,而间接地告白则需抽丝剥茧,探究出背后的隐喻意义,所以接下来将介绍和歌中的隐喻意义。
三、隐喻意义
这几首和歌都是借不同意象来表达不同感情,其中有的意象不止停留于表面,还具有隐喻功能。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露”,汉诗中就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其实和歌中也有类似的比喻。将“露珠”比喻成“珍珠”是最常见的一类,如上述的例2中,将“白露”与“玉”相联系,将风吹后滚落的露珠比喻成珍珠散落满地,形象贴切且不失美感。草叶上的露珠在秋风的吹动下,如珍珠般洒落、消散。由于露珠在颜色上是白色或无色的,在形状上是圆形的,将露珠喻为白色的珍珠便有了在认知上的合理性,这一隐喻在和歌中十分常见[2]。除了具有认知上的合理性之外,也具有情感上的相通性,滚落的露珠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难以再恢复如初,给人一种破裂、无可挽回的悲伤之感。还有将“露珠”比喻成“眼泪”的,如上述的例1中,有人认为这是一首“闺怨之歌”,“秋”与“厭”在日语中都读作“あき”,所以这是一首遭人厌倦而被拋弃的妇人的哀歌,而歌中的露水就是妇人的泪水。再者,露水与泪水在形态上极其相似,晶莹剔透,饱满澄澈,所以将“露水”隐喻为“泪水”也是能理解的。在简陋的茅屋里,想起男方对自己的嫌弃和厌倦,暗自神伤,秋天里的露水就是妇人此时心境的写照,露水又何尝不是秋天为妇人流下的眼泪呢?还有将“露珠”比喻成“诺言”的,这是利用了露珠华而不实、极易消逝的特点,美好的承诺就像闪闪发光的露珠一样令人心醉,然而空有口头上的承诺却不去兑现跟草上只能远远的观望、却不能触碰的露珠有何区别,上述的例7中,歌人很气愤对方的言而无信,将对方对自己许下的诺言比喻成草上的露珠,转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个隐喻很有特色又非常委婉。
四、结语
《小仓百人一首》在日本和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以“五七五七七”的格式,用三十一个音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卷,述说了一段完整的故事,传达了一份别致的感情,是文化浓缩后的精粹,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日本人喜欢。本文通过对带“秋”字的和歌的分析,从和歌意象、感情基调、隐喻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这远远不够,《小仓百人一首》中还有很多奥秘等待着我们继续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刘德润.小仓百人一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张建芳.《小仓百人一首》四季歌中的隐喻及其意象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01):47-50.
(责任编辑:林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