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不是企业,本不存在亏损的问题。不过,由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经费“拨”不敷出,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转。于是,学校便在艰难中勉强度日。当然,经济上亏损还好说,等投入加大了,补上空就是了。关键是由于投入不足,无力改善办学条件,导致教育教学质量的“亏损”,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弥补上的。因此,作为校长,在当前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开辟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以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避免出现“亏损”,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尽管这项任务本不属于校长。
谈到筹措经费,很多校长都是一脸的无奈,因为,眼前的“红灯”太多。虽然说这些“红灯”对于维持正常的“交通秩序”很有必要,但是,由于配套的措施没有跟上,致使有些“红灯”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虽然说这些“红灯”设置得并不合理,但是,我们也不能硬闯。在呼吁“有关部门”拆除的同时,应该积极主动地想法子绕过去。思来想去,有这么三个策略可以帮我们的校长绕过“红灯”筹到经费,从而实现学校的“扭亏”。不过,至于能不能真的“绕”过去,我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因此,谓之为“狂想”。
一是开发。就是开发校园,发展经济。当然,开发校园并不是把学校卖了,发展经济也不是不办学了。而是立足学校,在不影响教育秩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校园创造经济的价值。比如说,我们的校园,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校园,一般占地都比较大,如果把四周全栽上经济林木,三、五年之后,怎么着也能收入个万儿八千的。这样的“绿色银行”,我们为什么不建立呢?非得花大价钱去买那些难以伺候的名贵花木来“点缀”呢?再比如说,学生的日常消费。看一看我们的学校,哪一个周围没有十个八个的专门面向学生的商店?他们卖的东西,不管文具还是食品,不仅价格高,而且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还有假冒伪劣商品。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为学生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呢?方便了学生,又充实了学校,这样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不少地方都挂着这方面的“红灯”,可我们可采取另外的方式。而且,只要保证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二是盘活。就是盘活学校资源,创造价值。学校的资源有两种:设施资源和人才资源。先说盘活设施资源。学校的很多设施,一年也就是用那么两三次,与其让其闲置,倒不如租出去“升值”。比如学校的音乐器材,节假日里可以对外租赁;学校的操场及体育设施,在周末可以租给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就是学校的教室,也完全可以在假期里对外租用。当然,出租并不是往外扔,还要完好地收回来。这里面,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再说盘活人才资源。相对于其他单位来说,学校是一个人才密集的地方。既然能教得了学生,也一定能教得了“社会”。有的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是正合适吗?有的单位需要组队参加本行业的歌咏比赛,我们的音乐教师完全有能力当一回教练。其实,在平时,我们的老师也经常为此无私奉献。与其为了情面不要报酬,不如要劳动之所得,也算是经济价值的体现。而且,有的单位常常拿优厚的报酬也难得一人相助,因为,我们没有让教师创造价值的先例。
三是合作。就是与社会合作,互利共赢。举个例子,20年前,电视、报纸上的广告有多少?而现在呢?为什么多了?谁赚了便宜,谁吃了亏?不用说,都明白。学校要建教学楼,让附近的企业赞助一下,把楼的名字以企业的名字命名不可以吗?难道非要叫什么“致远楼”、“清华楼”、“行知楼”吗?学校举行艺术节,就像社会上通行的那样冠以“××杯”不行吗?即便是仅仅赞助一些奖品,也会为学校省一笔开销。现在,很多学校一到“六一”节、教师节,就四处发请柬,邀请人家参加庆祝大会、座谈会,醉翁之意是要赞助。我们为什么不创造条件,不去伸手要,而让他们主动来送呢?
不过,犹如市场经济面前的“红灯”,也许某一天,教育面前的这些“红灯”也会变成“绿灯”。即便变不成“绿灯”,那时保障机制完善了,日子就会好起来。
(作者单位:山东高密市柏城镇柏城中学)
谈到筹措经费,很多校长都是一脸的无奈,因为,眼前的“红灯”太多。虽然说这些“红灯”对于维持正常的“交通秩序”很有必要,但是,由于配套的措施没有跟上,致使有些“红灯”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虽然说这些“红灯”设置得并不合理,但是,我们也不能硬闯。在呼吁“有关部门”拆除的同时,应该积极主动地想法子绕过去。思来想去,有这么三个策略可以帮我们的校长绕过“红灯”筹到经费,从而实现学校的“扭亏”。不过,至于能不能真的“绕”过去,我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因此,谓之为“狂想”。
一是开发。就是开发校园,发展经济。当然,开发校园并不是把学校卖了,发展经济也不是不办学了。而是立足学校,在不影响教育秩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校园创造经济的价值。比如说,我们的校园,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校园,一般占地都比较大,如果把四周全栽上经济林木,三、五年之后,怎么着也能收入个万儿八千的。这样的“绿色银行”,我们为什么不建立呢?非得花大价钱去买那些难以伺候的名贵花木来“点缀”呢?再比如说,学生的日常消费。看一看我们的学校,哪一个周围没有十个八个的专门面向学生的商店?他们卖的东西,不管文具还是食品,不仅价格高,而且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还有假冒伪劣商品。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为学生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呢?方便了学生,又充实了学校,这样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不少地方都挂着这方面的“红灯”,可我们可采取另外的方式。而且,只要保证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二是盘活。就是盘活学校资源,创造价值。学校的资源有两种:设施资源和人才资源。先说盘活设施资源。学校的很多设施,一年也就是用那么两三次,与其让其闲置,倒不如租出去“升值”。比如学校的音乐器材,节假日里可以对外租赁;学校的操场及体育设施,在周末可以租给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就是学校的教室,也完全可以在假期里对外租用。当然,出租并不是往外扔,还要完好地收回来。这里面,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再说盘活人才资源。相对于其他单位来说,学校是一个人才密集的地方。既然能教得了学生,也一定能教得了“社会”。有的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是正合适吗?有的单位需要组队参加本行业的歌咏比赛,我们的音乐教师完全有能力当一回教练。其实,在平时,我们的老师也经常为此无私奉献。与其为了情面不要报酬,不如要劳动之所得,也算是经济价值的体现。而且,有的单位常常拿优厚的报酬也难得一人相助,因为,我们没有让教师创造价值的先例。
三是合作。就是与社会合作,互利共赢。举个例子,20年前,电视、报纸上的广告有多少?而现在呢?为什么多了?谁赚了便宜,谁吃了亏?不用说,都明白。学校要建教学楼,让附近的企业赞助一下,把楼的名字以企业的名字命名不可以吗?难道非要叫什么“致远楼”、“清华楼”、“行知楼”吗?学校举行艺术节,就像社会上通行的那样冠以“××杯”不行吗?即便是仅仅赞助一些奖品,也会为学校省一笔开销。现在,很多学校一到“六一”节、教师节,就四处发请柬,邀请人家参加庆祝大会、座谈会,醉翁之意是要赞助。我们为什么不创造条件,不去伸手要,而让他们主动来送呢?
不过,犹如市场经济面前的“红灯”,也许某一天,教育面前的这些“红灯”也会变成“绿灯”。即便变不成“绿灯”,那时保障机制完善了,日子就会好起来。
(作者单位:山东高密市柏城镇柏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