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唱着,走着,写着

来源 :音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kai_zhangz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说着唱着就走到了今天。
  口传心授,有说有唱。
  “说”要音乐性,“唱”要口语化。
  “说”的是语言文字,“唱”的是音韵格律。
  音韵传声,文字造境。
  框框条条,洒洒脱脱。
  四川地理位置独特,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艺人的来来往往,曲艺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得益于本土的优势基础,吸收了南北曲艺的精华。古往今来,曲种比较丰富,并产生了自己独有的曲艺形式。由外地传入的曲种中影响较大的有评书、盘子、花鼓、相声、快板、双簧等;本地自创的曲种有车灯、四川清音、四川荷叶、四川扬琴、莲厢、金钱板、莲花闹、谐剧等。四川曲艺大家庭中,这些曲种至今活跃在舞台上,受到观众喜爱。
  曲艺是以说唱为主要形式的表演艺术,它以文学为脚本,以讲唱来展开布局、推动情节,吸纳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文学、音乐、表演三个要素在这一综合体中密切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有今日曲艺之丰富、成熟的艺术地位。其音乐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调中的抑扬顿挫及其丰富的表情手段、旋律音调是唱腔艺术表现的依据,必须服从于唱词的字调。
  这就关系到曲艺文学的创作。
  曲艺文学,又称曲本。作为一种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当中,并与之密切相关的艺术,曲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类社會的进化,必然会同民歌、诗、词等一样,受到流传时间和地区的影响,并且受到听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影响。然而,无论怎样变化,曲艺文学乃是说唱文学这一本质不会变。只是,历代以来,由艺人口传心授的创作形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作家加入曲本创作行列,给曲艺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天,越来越多的文字高手加入到曲艺文学创作的队伍中来。请看——
  “蜀山高,蜀水长,一个‘川’字几条江?”
  “竹林丰盛,千年不散一桌席;竹浪添酒,百里波涛一手端。”
  “雕一段苦寒岁月身后抛,经一场风雨花枝俏。”
  “天府一张大锦缎,蜀道一根长丝线。一针针山来一线线水,绣一个‘蜀’字几千年……”
  诸君不禁要问,柔韧细腻如斯,仅凭只言片语描摹宏阔景象、营构万千气象的文字高手,何许人也?
  他,就是著作等身的著名作家马平。
  他,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山》《香车》《山谷芬芳》、小说集《热爱月亮》《小麦色的夏天》《双栅子街》、散文集《我的语文》以及中篇小说《高腔》等,《高腔》改编为话剧在各地巡演。
  他,出生成长于四川省苍溪县,现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任创作研究室主任。
  近年来,马平先生的曲艺创作主要集中在四川盘子、四川车灯、四川竹琴、四川清音以及琵琶弹唱等几个曲种,从地域上说覆盖了四川东南西北,作品林林总总。其中《绣蜀》《竹宴》《蜀水长》《梨花谣》等获得了很多美誉。
  不论是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竹雕、蜀绣,还是写文物古迹中的石刻,写历史文化人物中的资阳三杰,或者写山川风物,作者都会采用自然界中的各种意象,时而拟人、时而拟物,在看似自由的表达中,暗示出人类蕴涵的文化经验,自然地彰显出他的审美理想和生命意识。比如《白花石刻》中,“心中有爱石头开鲜花,眼中有美石头舒广袖。手中有巧石头亮绝活,梦中有盼石头放歌喉。”比如《芦苇花开》中的渔歌、笛声、烟雨、佳人、季节、乡愁;比如《竹宴》中的“竹笋冒尖,细声唱鲜美;竹荪登台,长裙舞蹁跹。”作家笔下文字提供给作曲、导演、演员二度创作的依凭坚实丰厚,让观众在欣赏表演时感受到演员传达出的时空信息,同时展开想象,参与再创造,形成独特的认识与体验,完成表演艺术的三度创作。在马平的上演作品中,这样的佳作颇多。
  关于曲本创作的要义,马平(下文中简称马)亦是一如既往地礼贤下士、提携晚生,放下正在写作的长篇小说,拨冗同笔者(下文中简称安)进行了如下对话:
  安:四川清音唱腔独特、音调典雅、曲牌丰富,可以看出您偏爱清音创作。说说您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既要符合清音的音乐特点,又要满足观众的审美趣味,还要考虑表演者的个人特色,您是怎么把握的?请兼及其他曲种作品举例说明。
  马:曲艺创作对我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连个半路出家都算不上。并且只接触到曲本创作,对于表演和其他方面,尽管也在不停地观摩学习,但毕竟不是行家。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来谈这些问题,也许不是很到位,不是很精准。
  先说四川清音。对这个曲种,我曾经望而生畏。曲艺是说唱艺术,四川清音唱的功量要多得多,而说的成分则只有一个“贯口”。我对“清”字的理解就是“清脆、清爽、清澈、清晰、清新”,这一类的词都跟它贴得上。就我目前创作的曲种来看,我确实对它更上心一些,做的功课更多一些。比如最近跟省曲艺研究院的王文能老师、曾恋老师合作的《绣蜀》,就是以四川文化瑰宝蜀绣为载体,并以“蜀绣”二字前后巧妙换位为题,从不同角度完成了对巴山蜀水、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精美解读,从而完成了对天府之国雄阔境界和灿烂前景的热情讴歌,本土风味饱满,时代气息浓郁。
  四川竹琴《竹宴》的创作过程也很有意思。当时长宁县文化馆几位朋友到成都来和我谈的时候,本打算做他们蜀南地区的民谣《虫虫歌》,我看了《虫虫歌》资料,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让《虫虫歌》和竹海融为一体?我说,尽管已经有大量作品演绎过竹海,但它作为一张闪亮的名片,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内容,比如,我在竹海吃过的竹宴就不错。我见几位朋友面面相觑,就进一步说,我想借竹子的宴席来摆开一场竹海、翠竹、生态的盛筵,如何呢?大家立即来了精神,话匣子就打开了。在创作的时候,我认真阅读《虫虫歌》,在首尾将其植入。“红丝蚂,黄丝蚂,是亲戚,请来耍。口头唱个伊儿呀,一起请来吃嘎嘎。”事实上,这四句歌词尽管都是原文,但却是分布在不同位置、不沾边的四句话。我花了一天多时间,把它们遴选出来,目的是不仅要借此揉进地方特色童谣,还要把它们往吃上做,用童谣来拉近亲朋好友、游客的关系。“一起请来吃嘎嘎”,说到了吃,这时再用“伊儿呀”搭个桥,一下子把它和吃捆绑在一起,然后开始唱:“虫虫歌,声声远,竹海摆开全竹宴。”这就是无中生有。我认为当今的曲艺创作应该具备这种“无中生有”的能力。换句话说,哪怕面对现成的民谣,我们同样需要借助想象的力量,这就是小说、散文写作给曲艺创作的一个启示。曲艺作为说唱艺术,它的时空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如何在这样很小尺幅的作品里展示它的艺术力量,可能首先在文字创作上要下大工夫才得行。   安:您丰富的阅历,海量的阅,深厚的文学、哲学、美学修养,以及对母语文字的熟稔表达,决定了您的作品的审美趣味。小说散文对语言的要求非常高,您总是通俗与雅致并重,传递出非常舒适的阅读体验。我注意到您在曲本创作中也沿袭了这一特点,既讲究遣词,又通俗易懂;既适合说唱,又避免口水话。请问,您在回归曲艺本体、创新曲艺范式两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马:目前为止,虽然有几十个作品,但是就曲本创作而言,我实在连半路出家都还算不上。相比创新曲艺范式而言,我更愿意谈坚守、谈传统。中国曲艺比小说还早,是老祖宗。反过来,它又应该向小说以及更年轻的艺术形式比如电影来学习。我一直坚持对古典文学的借鉴,比如旧体诗里的对仗、韵律都是我喜欢的选项。比如琵琶弹唱《大良城》里对仗句就很多,“苍天在上可歌可泣一台戏,家国在胸无怨无悔一颗心。”比如《柠檬颂》,“金色翻涌,百里柠檬的海;暗香浮动,四季柠檬的情。”我是四川作家,在四川搞曲艺创作,更离不开这块土地。四川盘子、四川竹琴、四川清音、四川车灯、四川扬琴,都离不开“四川”两个字,都有四川本土特色。曲艺这种说唱艺术,又要求通俗化,一听就懂,但是我想,还是得有古典和现代文学加入进来。
  安:多年来,您创作了大量作品,不论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都会讲一个丰满的故事;您的散文作品也都是抒情与叙事结合,富于立体感、画面感。在读者心目中,您是講故事的高手。而曲艺作为说唱艺术,从本源上来讲,其主要功能还是讲故事。您如何看待当今曲艺作品讲故事功能弱化的现象?
  马:我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小说当然离不开故事,散文亦然。人类对故事的消费是没有止境的。美国有个电影学博士叫麦基,写过一本专著就叫《故事》,对此有高论。但是我想在此用叙事这个说法。当下,我们有的曲艺品种,把“叙事”传统搞丢了。为什么郭德纲、岳云鹏他们的相声这么受追捧?其实他们坚持作品中一定要有故事,要叙事。相声的叙事力量释放出来是相当强大的。比如电影《虎口脱险》,又比如四川盘子、四川车灯的叙事性也是非常强的。但话还得往回来说,我创作的四川盘子《柠檬颂》,叙事性到哪儿去了呢?起初,我想写采柠檬,采来采去怎么都像《采槟榔》。《采柠檬》肯定有叙事性,但是《柠檬颂》就没有。
  安:在流变过程中,曲艺,既要符合曲种的结构剪裁、唱词格律、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要求,又要适合艺人各自的表演风格。因此,曲艺文学往往是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相结合、相补充,并有相当一部分依然保持着口头创作。以往的多个历史时期,都存在作家介入曲本创作的情况,并且对曲艺的发展,甚至对文学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水浒传》《西厢记》《白蛇传》,最初都是由话本、诸宫调等演化而成为小说、杂剧。您认为,当今作家在创作曲本时应注意些什么?
  马: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当代作家在创作曲艺作品时要注意什么?怎么从话本这类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我认为首先要注意一条,不能当冬烘先生,没准备好就下笔写,或者写出来后没有时代特征,生搬硬套,食古不化,败人胃口。曲艺创作必须要有文学的力量加入进来,比如对诗歌的依赖、对小说的借鉴。
  对此,我有八个字:背靠文学,面向现实。
  谈到现实,我有篇文章叫《到崭新的现实中去》。我认为,只有崭新的现实,没有陈旧的现实。凡是说到现实,肯定是新的。但是,现实是复杂的、矛盾的、冲突的、丰富的,最后,成为“我的现实”。一个作家在曲本中书写出来的现实,一定要是自己眼睛看到的现实,或者自己内心感受到的现实,是有深度、有温度的现实。
  安:你的曲本创作与小说、散文创作有哪些相同的和不同的感受?
  马:至于小说、散文对曲艺的助力的话,我认为是修辞。有读者讲我的小说富有诗性色彩,我说过“诗歌是我小说的修辞”。他们还说我的散文有小说的特质,我又说“小说也是我散文的修辞”。今天在这里套用这个话,可以说曲艺也可以成为我小说或散文的修辞,曲艺的一些表现手法也能在我的小说中使用。
  反过来,小说讲故事的基本功,无疑也对我的曲艺创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它们互相干预、互相支撑、互相参与。当然这个“度”不好把握。一个精短的曲艺作品要讲一部长篇小说那样的故事,是不可能的。这个度怎么把握?怎样相互作用?怎样发力?几句话讲不清楚。
  安:你对当今曲艺“说唱新时代”有什么寄望?
  马:我在省内做过关于曲艺的讲座,或者说做过关于曲艺的汇报,都说到曲艺和文学、现实的关系,也就是我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八字。曲艺要“背靠文学、面向现实”。要紧跟新时代,首先要面对崭新的现实,要在现实中挖掘新鲜的素材,要在现实中发现更新颖的力量和景象。
  安:请简单谈谈对曲种传承创新的建议建言。
  马:我认为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初学写作者一般都会找一些经典作品来观摩,先给自己画个框框,认为这个经典里有最高原则,不可僭越。但是我认为不要把曲艺看得那么死板,那么刻板,它还是有很多新方向可以突破。比如说四川清音里有个《布谷鸟儿咕咕叫》,所有的清音都要写成那个样子的话,最后可能就没有清音了,观众永远只能千篇一律地听这一种风味的话,这门艺术就失去了它的艺术生命力。所有艺术门类在流变过程中,都会发生变化,法古而不泥古,顺应时代思潮,是包括曲艺在内的所有艺术的发展动力。
  读过文字,看过演出,听过讲座,做过针对曲本创作的交流对话,是对直观性审美习惯的挑战,又是提升审美力的美好体验。对捕捉现实生活的表象与接近本质的认知来说,文本是控制整个作品的灵魂,让人不禁连连点头称是。言道:
  笔如椽似花,写蹒跚灿烂;
  字通今融古,唱蜀韵川腔。
  马平的夫人曾萍女士出身于川剧世家,是集才华、气场、颜值于一身的著名编导,两人气韵和合,在艺术天空中比翼齐飞。一位修养极佳的作家,必定也是一个生活家。如其所言,他创作中对川剧的采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夫人的影响。
  回到曲艺创作上来,按照马平先生的观点,曲艺文学既然是文学,必然具有文学性。除了要有知识的积累,还要有较高的悟性,不仅在于注重言辞的推敲,语义的精准,还在于对生活的探索,对自然的认知,并且需具备思想的深广度,对生命的感知力。如此,必定能创作出好作品。
  作者简介An Qingyun
  安庆云,四川省文化馆编剧,戏剧创作涉及话剧、川剧、昆曲、音乐剧、歌剧、藏戏等大、小剧目凡数十部,另有散文、歌词、诗词曲论若干。
其他文献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牽动着全世界人的心,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筑抗击疫情最坚固的防线。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力量,四川音乐艺术家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创作,利用手机、微信、网络开始了“云创作”,以优秀的音乐作品“声”援战疫一线。  最近,一首首饱含深情的战疫歌曲新鲜出炉,歌颂了人间大爱,表达了对战疫英雄的深深敬意,传递出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其中,四川音乐艺术家们创作的多首歌曲登上学习强国平台,以
期刊
今年2月,日本乐坛大神级作曲家坂本龙一的一段采访在中日两国音乐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他的大意是:“音乐之力”是非常讨厌的词汇,音乐人如果抱着治愈他人的目的创作音乐,是非常丢脸的行为。彼时,国内正值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阶段,不少音乐人站出来创作公益歌曲,为战疫鼓劲。坂本龙一的观点很快在国内传开,在一篇某音乐自媒体发布的《没人想听你写的救灾歌曲》下,许多网友表达了认同。“在疫情期唱歌真的没有用”“有比写歌更
期刊
因为琵琶演奏家唐华的邀请,作者于2019年8月30日晚在成都方所聆听了这场中日演奏家合作的音乐会《弹拨乐之夜》——曼陀林乐团与琵琶的对话。这两件乐器都源自鲁特琴,经由丝绸之路远离故土,一个远赴欧洲意大利,一个抵达遥远的中国,不同的文化土壤和不同的际遇让这对同根生的姐妹花各自蜕变成今天的样子。曼陀林重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19世纪由意大利曼陀林制造家P.维纳恰予以改进,奠定了现代的式样。它和小提琴的定
期刊
李丹阳此次当上了“金钟奖”评委  成都妹子李丹阳是闻名全国的著名歌唱家,这次回到家乡担任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组)评委。谈到这次比赛的感受时,李丹阳坦言,大赛的整体水平非常高,不光是选手们的演唱技巧,就是在诠释作品本身选手们也都是用心在演唱。李丹阳说,这一届的选手实力很强,这一点几乎所有评委都认同,李丹阳自己也不例外,她说:“这让评委们非常纠结,大家都那么优秀,难以取舍。选手之间的实
期刊
公元2019年年末,当中国人民沉浸在一片祥和之中准备迎接又一个新年到来的时候,一只魔爪在中国武汉悄悄地伸向了人群——新型冠状病毒一时间夺去了无数条鲜活的生命,中国人民乃至世界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所震惊。要阻止此病毒蔓延的势头,最科学的办法就是迅速把感染此病毒的人们隔离救治,把疑似感染病毒的人们隔离观察。  在“人们宅在家里就是为阻击疫情做贡献”的号召声中,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冒着生命危险,自愿申
期刊
【摘 要】 本文将陈其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陈其钢作品中的音乐结构及其结构力进行分析,探索作者在音乐写作中所采用的音乐结构及其构建规律和理性的逻辑,并结合整体和局部的分析方式,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独特的视觉进行逐一深入研究。  【关键词】 陈其钢;传统曲式;音乐结构;结构力;主题核心音调  一、音乐结构及音乐结构力的定义与相互关系及各自的功能意义  在传统曲式结构一部曲式、二部曲式或者三部曲式中,它主
期刊
波切利将在米兰大教堂空场举办直播音乐会,用歌声抚慰世界  近期,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將在空无一人的米兰大教堂举办一场特殊的独唱音乐会——“别怕新冠病毒”。音乐会前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这位62岁的歌唱家说,他没有资格给其他公民提供建议,但他愿意描述自己是如何应对封城的。“这样特殊的时刻,我们被迫待在家里,我们必须抓住机会,去做我们经常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让我们开始吧:和你的孩子
期刊
摘 要:民间音乐的传承和流行音乐的发展是当下及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凉山彝族流行音乐唱作人扎根彝族文化,融入流行音乐的元素,集创作与演唱于一体,创作出大量高质量作品,成为流行音乐民族化和民族音乐流行化的优秀范例。本文从文化背景、音乐创作及演唱风格的角度,对凉山彝族流行音乐唱作人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希望由此对中国流行音乐及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代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唱作人;彝
期刊
摘 要:高校声乐教学活动既是作为演唱技巧的传授,也是一种艺术思维的培养。四川民歌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对本地区地域文化的深切解读与融会贯通,而其中地域文化思维的培养对高校声乐教学而言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使师生可以从中获得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浸染和思想启示,亦可拓展传统声乐教学的范式与文化实践空间,这对于四川民歌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应用、对地域文化思维的当代传衍等也能够发挥较大的综
期刊
40位法语音乐剧演员共同发声,为抗疫加油  出演《摇滚莫扎特》《唐璜》《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摇滚红与黑》《小王子》《美女与野兽》《乱世佳人》等音乐剧的40名法国音乐剧知名演员,他们用14天的时间录制了一首公益歌曲《Together/与你同在》,声援武汉、为抗疫加油,唱出了爱与坚定、守护与希望。发起人之一的洛朗·班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男主角,该剧去年在四川大剧院演出受到成都音乐迷的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