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因说”看翻译的多元化

来源 :校园英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im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70年代,众多语言学理论产生。最有影响的当属奥斯丁(Austin)、索尔(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菲尔莫(Fillmore)的认知框架理论、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以及发展出的篇章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发展对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7,80年代翻译界迎来了其第一个转向—-语言学转向,这段时期也是翻译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段时期中,翻译经历了从句法翻译阶段到语义翻译阶段,再到语用翻译阶段的三次突破,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铺垫。
  到了20世纪80年代, 文化转向研究在西方翻译理论界呈现出蔚为状观的态势,这也是翻译的第二次转向,即文化转向。在此阶段的主要理论有四个。一是操纵学派, 代表人物有图里(Toury Gideon)等, 他们关注“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二是目的-功能学派, 代表人物有弗米尔(Hans J. Vermeer)、莱斯(Katharina Reiss) 、诺德(Christiane Nord) 等,他们主要关注文本的目的作用。三是译者行动论派, 代表人物有曼塔瑞(Holz-Manttari) 、尼兰贾娜(Tejaswini Niranjana) 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具体社会语境下( 职业语境下) 的跨文化交流。四是解构主义理论派, 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等,提出了“延异(différance)和“撒播”(dissemination)等全新概念和思维方式,并衍生出文本具有“消解性”(dispelling)和“解性”(commentating)特征的观点。
  20世纪90年代以后, 翻译学者又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使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表现出跨学科性和全球性特点。此时翻译的发展进入到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跨学科性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图里提出的翻译规范论( norm,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 提出的翻译模因论(meme)和翻译伦理论(ethic),波亚托斯(Fernando Poyatos)的非言语交际与翻译的关系,森加普塔(Mahasweta Sengupta) 、麦赫莱兹(Samia Mehrez)、阿罗约(Rosemary Arrojo) 等人提出的后殖民翻译理论和异化论,和苏珊妮( Sussanne Harwood)等提出的女权主义翻译理论。
  直至今日,翻译界仍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翻译理论可谓五花八门,各有其学派归属和理论基础。翻译学诞生以来一直就争议不断,最初“翻译学应不应该被视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受到人们的激烈讨论,而现在的,翻译学发展到今天,却迎来了翻译家们对其“作为一项语言转换活动是否已偏离了最本质的初衷”的怀疑。Robison和Horby分别在What is translation和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y两本书中提出了类似的疑问。那么,翻译学发展至今是否真的偏离了它的最初作用?翻译的多元化发展是否合理?各种翻译学派能否共存呢?让我们用最本质的哲学理论来解释这一系列的问题吧。
  一直以来古代希腊就是产生哲学家的圣地,而且古希腊哲学家们总是能将各类问题追溯到其最根本的本质。亚里士多德便是其中之一。早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斯多德就指出世间事情的构成皆由四因构成。这四因分别是—质料因(material cause)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结果因(final cause) 即事物“最善的终结",形式因(formal cause) 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和制动因(efficient cause) 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学界公认,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著名的“四因说”便是集大成的产物。既然“四因说”可以普遍运用于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那么我们为何不能从“四因”的角度出发,对翻译理论进行一次最根本最彻底的分析呢?
  所谓“质料”,显而易见就是做成某件事所需的材料,那么在翻译的一系列活动中最初的材料当然就是文本了。纵观整个翻译学发展,最关注文本本身的当属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本质、功能、结构及其发展规律,除了双语转换之外,它对原语把握、译语生成,直至翻译技能的培养均有理论、实践意义。语言学派的翻译家们更是从文本中的语言出发,系统地,有效地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或解释,并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具体的资料和依据。再说“目的因”,“目的”是事情最终达到的某样结果,反映在翻译活动中则是翻译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功能学派的翻译家们无疑是最好的诠释者。“目的论”者认为一切翻译活动都应以最终达到的目的为核心,每一字每一句都应以目的为前提。有了材料和力求达到的结果还不够,采取怎样的形式达到此结果当然必不可少,这便是“形式因”。不同的翻译理论体现了不同的“形式”,那么对“翻译史”进行研究则是对“形式”进行研究。图里提出的翻译规范论便是对不同时期的翻译文本进行分析,然后找出其中译者的在翻译活动时便显出的“共性”和“个性”,真可谓对“历史研究”做出了深刻的贡献。最后,说一说“制动因”。“制动”即“动力”,怎样才能使翻译活动具有动力,这就要对译者进行研究了。对译者的研究又分为群体研究和个体研究个体研究又包括译者心理研究,女性足以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等等。
  用“四因说”分析翻译的多元化,不仅消除了众多翻译家对翻译“离经叛道”的疑问,同时还揭示了多种翻译理论的整合是有可能的。翻译学在学术领域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刚刚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它跟其它年轻的学科一样,需要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翻译学发展的过程中,虽说产生了各门各类的翻译理论,但是只要用最朴实的哲学眼光去探索,终能将其本质深刻的剖析清楚。
其他文献
摘要:言语创造是对已经掌握的语言单位通过记忆、模仿、类推、比较等方式进行重新组织,来达到一定要求的行为。它既是实现语文最终目的的直接途径,又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行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平等、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情感、认知和思维的教学诱因,并进行规范性和品位性的合理引导,就能够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言语创造;激发热情;提升能力;课
这个星期一对我来说,是最特别的一天,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当一次升旗手!rn前一天夜里,我高兴得一夜都没睡好.第二天清晨,我穿着整洁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早早地来
期刊
不可思议的粉,拍案叫绝的紫rn最粉的湖rn世界上最粉的湖叫玫瑰湖,位于非洲的塞内加尔.它那不可思议的粉红色源于高盐水质里的细菌,人们可以从这个湖里提取食盐.
期刊
以亚热带东部地区48年生樟(Cinnamomum camphor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林下植被处理方式对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植被抚育增加了植被的碳储量,增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的进步,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模式也从单一人才向复合式人才过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在进行人才教育中实行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本文以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等几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模式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全面实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高,腹膜转移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肿瘤的生物靶向诊断和治疗颇受关注,目前已发现许多具有转移抑制功能的分子,然而临床效果并不理想,根本问题就
本文以两个教育教学案例表明,挑战性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积极进行自我教育,让教育教学充满活力。 In this paper, two cases of education an
摘要: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完整性、针对性、简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某一类教学活动情况,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因此,我们从现实教学实际出发,借鉴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构建了中学数学各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
摘 要:中国传统译论历史悠久,是一代代翻译家心血的结晶。其美学和文论传统、含蓄性、实用性,还有它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对现代译论的建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传统译论也存在不足,为使其更好地为现代译界服务,必须吸收精华、去除落后面。  关键词:中国传统译论;特点;现代出路  1.中国传统译论简介  谈到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很多零碎的片段,如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等等。